《全元文》误收作家考甄

2016-02-12 16:47陈开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6年1期
关键词:总集

陈开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全元文》误收作家考甄

陈开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断代总集的编纂都存在作家收录标准的界定问题。元代立国不足百年,上与南宋、金国交集并立,下接明代,以致《全元文》作家的收录标准颇为复杂。通过考辨作家生平、作品,确知《全元文》误收其他朝代作家共计25人,其中,唐代1人、宋代8人、金代5人、明代9人、清代2人。本文予以甄别。易代之际的作家,朝代归属存有争议,则不予讨论。

关键词:《全元文》;误收作家;总集;考甄

由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李修生先生主编的《全元文》,自1999年出版第一辑,至2004年全部出齐,共60册。作为有元一代的文章总集,《全元文》的出版为元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对于推动元代散文研究的发展和深入有着重大意义。然而,总集的编纂要求“巨细兼收,义取全备”,[1]1721编纂难度较大。职此之故,《全元文》的编纂也存在不少问题。

编纂断代文章总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确定收录作品文体的范围,一是确定收录作家之时限。“文”的界定比较容易,但时限的界定颇为复杂。元代立国时间较短,处于朝代交错时期,上与南宋﹑金朝交集并立,下与明代相接,部分作家身历两个朝代,其作品究竟归为哪个朝代,争议较大。尽管《全元文》在“凡例”中指出原金朝管辖区作家以金朝灭亡时间(1234)﹑原南宋管辖区作家以南宋灭亡时间(1279)为上限,以元朝灭亡时间(1368)为下限,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标准难以掌握。因此,与先行整理出版的《全宋文》《全辽金文》而言,《全元文》作家的收录与二书多有重合。如重见于《全宋文》的作家有郑思肖﹑胡次焱﹑董嗣杲﹑邓剡﹑鲍云龙等,重见于《全辽金文》的作家有元好问﹑李俊民等。而《全元文》①本文所引《全宋文》均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全元文》(53﹑55﹑59册)均据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59册收录的作家如高巽志(95页)[2]、陶振(310页),[3]据相关典籍记载,二人均亲历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1399~1402)。其时距元代亡国已逾30年,其朝代归属当以明代为宜。

对此类易代之际的作家,其归属存有争议,本文不作辨析,将另撰文讨论。通过史料的稽考,兹就明显不属于元代的作家及其作品予以考甄辨正,以就教于方家。

1 误收唐代作家作品

张蕴古。按:《全元文》第59册(621页)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魏县志》录张蕴古《大宝箴》一文。小传称“张蕴古,生平不详”。今考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刑法第三十一》载“张蕴古”事,记其“贞观二年以幽州总管府记室兼直中书省,表上《大宝箴》”。[4]所附《大宝箴》文字与《全元文》所收相同。并载其贞观五年“为大理丞”。《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上》有传,云:

张蕴古,相州洹水人也。性聪敏,博涉书传,善缀文,能背碑覆局。尤晓时务,为州闾所称。自幽州总管府记室直中书省。太宗初即位,上《大宝箴》以讽,其词曰……太宗嘉之,赐以束帛,除大理丞。[5]

而《新唐书》中对张蕴古记载颇为简略。对此,南宋洪迈《容斋五笔》卷第七《张蕴古大宝箴》有所考辨,称“《新唐史》附其姓名于《文艺·谢偃传》末,又不载此文”﹑“《旧唐书》全载此箴,仍专立传,不知宋景文何为削之也?”。[6]《大宝箴》亦见录清代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四。[7]据此,可以确知张蕴古为唐太宗时期人物。

2 误收宋代作家作品

2.1钟世美

按:《全元文》第53册(571页)据明代王崇《嘉靖池州府志》录钟世美《新修郭西昭明庙碑》一文,以清康熙《池州府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池州府志》﹑民国九年(1920)《杏花村志》参校。今检《全宋文》第93册(248页)亦载此文,题为《元祐庙记》,据清抄本《昭明天子事实》卷下﹑《民国安徽通志稿》卷三录文。

文首“元初元年夏六月初吉”一句,诸本文字有异。“元初”乃汉安帝年号,而《嘉靖池州府志》却明注钟世美为元人,未解何据。《全元文》据以收录,失之考辨。《昭明天子事实》《民国安徽通志稿》中“元初”均作“元祐”。元祐乃宋哲宗年号,共八年(1086~1093),故《全宋文》收录此文。康熙《池州府志》、乾隆四十四年(1779)《池州府志》亦作“元祐”。清代赵绍祖《安徽金石略》卷四亦载:“宋《新修昭明太子庙碑》,元祐元年钟世美撰。在贵池,佚文载《贵池县志》。”[8]

宋代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二十六载:“(崇宁元年)十一月,诏:‘元符之末下诏求言,比以章疏付有司,考其邪正。其言当于理,陈父子兄弟友恭之义者为正等三,自钟世美以下四十一人悉加旌擢’。”[9]并云“于是,世美已卒”。则崇宁元年(1102),钟世美已卒。

此事亦载《宋史》卷十九云“(崇宁元年九月)乙未,诏中书籍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为正上﹑正中﹑正下三等,邪上﹑邪中﹑邪下三等”;[10]364“庚子,以元符末上书人钟世美以下四十一人为正等,悉加旌”,[10]365所记时间与《皇朝编年纲目备要》稍有不同。清代何绍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二十六有钟世美传。传云[11]:“钟世美,字公实,旌德人。元丰初游上庠,献书万言,大略论教化未宣,法制未备,守令不择,旧疆未复。书入,上亟嘉奖,出示大臣,授将仕郎,充学正。累迁至谏议大夫。著有《陵阳集》。子邦直,通判舒州”;卷三百四十三著录钟世美“《陵阳集》二十卷”。综上,钟世美为宋人,当无疑义。

2.2皇甫选

按:《全元文》第59册(224页)据清宣统三年(1911)本《泾阳县志》卷十六录皇甫选《复修三白渠议》。今检《全宋文》第13册(250~252页),录有皇甫选《言水利疏》一文。比较《复修三白渠议》与《言水利疏》,《复修三白渠议》文本节略不全,而《言水利疏》首尾完整。

据《全宋文》载,《言水利疏》见录于宛委别藏本《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会要辑稿·食货》﹑《玉海》卷二十二﹑《宋史》卷九十四《河渠志》﹑《续通典》卷四,并将此文系年为“至道二年二月丁酉”。至道为宋太宗年号,至道二年即公元996年。故皇甫选显为北宋初期人。

2.3黄沔

按:《全元文》第59册(304页)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滑县志》录《孚济王庙》一文。而《全宋文》第138册(343页)据《民国重修滑县志》亦收此文,题作《重修孚济王庙记》,且文末尚有题署,曰“崇宁五年”。崇宁乃宋徽宗年号,崇宁五年即1106年,则黄沔当为北宋徽宗时期人。

2.4许洞

按:《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戎政典》第二百七十一卷《金鼓部艺文》录《衅鼓文》,题署“元许洞”,《全元文》第59册(335页)据以收录。北宋许洞《虎钤经》卷二十第二百○九篇,有《衅鼓文》,[12]其文不全,阙后半。《古今图书集成》所录,与《虎钤经》相较,文字全同,且漏收文末“今则五兵暴露,群丑维横(下文缺)”二句。许洞,字渊夫,吴郡人。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中进士。《自序》言成书于景德元年(1004)。《古今图书集成》误题许洞为元人,《全元文》率尔录文,失之考辨。

2.5王元渤

按:《全元文》第59册(561页)据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南康县志》录王元渤《南康鼓楼上梁文》。小传称“王元渤,生平不详”。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摘其“睠维南埜小邑”四句,注云“元王元渤《南康鼓楼上梁文》”。[13]《雍正江西通志》卷四照录《天下郡国利病书》,未加考订。今考《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六著录《东牟集》云:

《东牟集》十四卷,宋王洋撰。洋字元渤,山阳人,以省试第二名中宣和六年甲科。绍兴初,累官起居舍人,知制诰,直徽猷阁,历典三郡。其事迹不见于《宋史》,惟周必大所作集序略纪其行履大概。《嘉定山阳志》中有洋小传,亦皆采必大序中语,不能有所增益。今考韩淲《涧泉日记》,称洋在信州城居有荷花水木之趣,因号王南池,辟宴坐一室,号半僧寮。清贫,衣服窭甚,善诗篇云云。《江西通志》亦称洋侨寓上饶与,曾几相唱和。以二书所载与集序参考之,盖亦南渡之清流也。[1]1351

据此,则王元渤即王洋,字元渤。《总目》称“曾几相唱和”,今检曾几《茶山集》、刘一止《苕溪集》中有关王洋的寄怀、倡和之诗较多。《南康鼓楼上梁文》,《四库全书》本《东牟集》失收。《全宋文》第177册录其文章十二卷,卷十二据清同治《南康县志》辑录此文。卷首叙其小传甚详,考定其生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卒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故王洋显为两宋之交的人物。

2.6万规

按:《全元文》第59册(372页)据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温州府志》录万规《万桥记》。今复检万历三十三年(1605)《温州府志》卷二《舆地下》载乐清县桥梁,云“万桥,县东二十五里,宋万规建,故名。有记”。[14]明言万规乃宋人,《全元文》编者可谓失之眉睫。《雍正浙江通志》卷三十八﹑《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三十五﹑《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四均载万桥乃“宋万规建”。《全宋文》第75册录其文二篇,含《万桥记》,小传考其为北宋熙宁年间人。

2.7朱昂

按:《全元文》第59册(398页)据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湖广总志》录《闲情赋》。今考《宋史》卷四百三十九《文苑传一》有《朱昂传》,传云:

“朱昂,字举之。其先京兆人,世家渼陂,唐天复末,徙家南阳。……宋初,为衡州录事参军。尝读陶潜《闲情赋》而慕之,因广其辞曰……。”[10]13006

《宋史》于“因广其辞曰”下全录其赋文,内容与《全元文》所载《闲情赋》全同。《全宋文》录其文三篇,含此文,题为《广闲情赋》。《全宋文》小传考其生卒年为925~1007年,即由五代入宋之人。

2.8钟必万

按:《全元文》第59册(405页)据《古今图书集成》录《社坛记》。文中称“信安徐民瞻始来领县事”,兴建设坛。今考《正德松江府志》卷二十二《守令题名》,载淳熙三年(1176)至淳祐八年(1248)华亭县县令,共38人,中有“徐民瞻”;[15]699同书卷十二《学校上》载“庆元末徐令民瞻始为堂于学,祀晋陆机陆云,名其堂曰二俊”。[15]551据此可知徐民瞻乃南宋人。且《正德松江府志》卷十二亦载钟必万,称“嘉泰中,嘉兴守钟必万复学田之侵于民者千八百亩有奇”。[15]552庆元﹑嘉泰均为宋宁宗年号,庆元为1195~1200年,嘉泰为1201~1204年,前后相承。时间﹑地点俱相符合,故钟必万乃南宋宁宗时人物。

《全宋文》第293册(225页),收其文5篇,含《社坛记》;同册(350页)收徐民瞻文二篇。

3 误收金代作家作品

3.1杨汉卿

按:《全元文》第59册(219页)据清雍正十二(1734)年《山西通志》录《重修微子庙记》。此文亦见《全辽金文》,文末题为“天德三年”,而文题下系年误为天德二年(1150)”。[16]1406-1407清嵇璜《续通志》卷一百七十《金石略》﹑清李光暎《金石文考略》卷十五﹑清孙星衍《寰宇访碑录》卷十均称此文作于“天德三年”。另杨汉卿尚有《重书韩愈伯夷颂》,书于“皇统己巳秋七月(1149)”。清孙星衍《寰宇访碑录》卷十﹑清叶昌炽《语石》卷十均有记载,著录为“皇统九年”。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十九对此有辨正,称“是年十二月海陵弑熙宗,改元天德。碑立七月,故仍称皇统”。[17]

皇统乃金熙宗年号(1141~1148),天德乃金海陵王年号(1149~1152),前举杨汉卿二文于此期所撰,当为金代人物。

3.2宋九嘉

按:《全元文》第59册(325页)据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高陵县志》录《集种师道赵天祐冯叔献诸作勒石序》。宋九嘉,字飞卿,山东夏津人。至宁元年(1213)进士。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有《宋九嘉年谱》,[18]天兴二年(1233)卒。据此,则宋九嘉当为金代作家。其诗见《全辽金诗》。

3.3石为楷

按:《全元文》第59册(343页)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山西通志》录《文水龙堂记》。此文亦载明代胡谧《成化山西通志》卷十四,文题下注“石为楷,金醋务都监”,当为金人。重收《全辽金文》,[16]3720-3721据康熙十二年《文水县志》卷十录文。

3.4孔天鉴

按:《全元文》第59册(549页)据清雍正十二年(1734)《山西通志》录《洪洞县学藏书记》。薛瑞兆《<全元文>校读》一文[19]125对其人其文均有考辨。孔天鉴当为金人。

3.5曹望之

按:《全元文》第59册(555页)据明成化十一年(1475)《山西通志》录《清白堂记》。小传称“曹望之,生平不详”。薛瑞兆《<全元文>校读》一文[19]125曾略有补充,并对文中所提及的闻喜令杨子益(字德裕)的资料亦有考辨。曹望之乃金人,作品见《全辽金文》。[16]1111

4 误收明代作家作品

4.1王洪

按:《全元文》第55册(92页)据《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录王洪《学训》,小传云“事迹未详”。今考《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著录《毅斋诗文集》八卷﹑《附录》一卷,云:

明王洪撰。洪字希范,钱塘人。年十八,举洪武丁丑进士,授行人,寻擢吏科给事中。[1]1483

“年十八,举洪武丁丑进士”,洪武丁丑乃洪武三十年(1397),据此可推王洪生年为1379年,显为明代人物无疑。傅璇琮主编《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明清卷)》对《毅斋诗文集》亦有相关介绍。

4.2姜昺

按:《全元文》第59册(233页)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本《平阴县志》卷四录姜昺《崔侯去思碑》。今考《平阴县志》卷三《选举志》有姜昺,为“成化乙酉”举人。[20]307卷二《职官志》,有表备列自宋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官员,崔姓太守仅有崔冕一人,正德七年(1512)任,嘉靖元年(1522)由于樸代。任职时间为九年,与《崔侯去思碑》中“兹者九载秩满,北辕如京”、“奏绩九载兮,一诚无替”恰相符合。惟《职官志》官员表中注崔冕为“直隶蓟州举人”,[20]279与《崔侯去思碑》文中称“泾阳崔公”稍有不合。

4.3吴崧

按:《全元文》第59册(238页)据1923年本《许昌县志》卷十六录吴崧《许守华侯去思碑》。今复检《许昌县志》,文题下署“元吴伯通”。然卷九《官师下》中,许昌华姓太守仅有成化年间华山一人。名下有注文,“华山,江南无锡人。进士。字仁甫”。[21]则吴伯通当为明人。

4.4钱谧

对照组患者应用含铋四联疗法,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d,每天1次;国药准字:H20046430;生产厂家: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规格:20 mg×21粒)、阿莫西林胶囊(0.25 g/d,每天1次;国药准字:H32022937;生产厂家: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25 g)、左氧氟沙星胶囊(0.2 g/d,每天2次;国药准字:H20066206;生产厂家:安徽万森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1 g×12粒/盒)与枸橼酸铋钾胶囊(220 mg/d,每天1次;国药准字:H20033756;生产厂家:湖南华纳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3 g×12粒×2板)进行治疗。

按:《全元文》第59册(244页)据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松阳县志》录钱谧《道学发明序》。文中称“余承乏教谕斯邑”。《全元文》小传据此言“钱谧,松阳县教谕”。今考清光绪元年(1875)刊本《松阳县志》卷七《官秩》,钱谧乃明正统年间任松阳县教谕。其显为明正统时期人。

另《道学发明》的作者为王文焕,《松阳县志》卷九《人物》有传,称“王文焕,一名子敬,字叔恭。少负雅操,夙承家学。以元末之乱,不屑仕进。学者称之为西山先生”。生平著述,除《道学发明》外,尚有《大学发明》《中庸孟子解》《心镜图》《治心铭》等。[22]663则王文焕为元末明初人。而钱谧文中称“余承乏教谕斯邑,暇日询异时儒彦有光吾道者,得文焕焉”,并捐俸付梓。则其后于王文焕可知,亦可证其为明代人物。

4.5俞汝为

按:《全元文》第59册(249页)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汝州志》录《八蜡庙正祀议》。今考《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三百五十六,连续录有俞汝为三篇文章,分别为《介之推辨》《重建通元先生庙碑记》《八蜡庙正祀议》。《介之推辨》题下署名“俞汝为”,后两文题下署“前人”,据此可以断定三篇文章的作者为同一人。

《重建通元先生庙碑记》文中称张仙庙“历唐至宋,烬于元”﹑“明初,改祀漳河庙”,则写作时间显为明代。

侯清柏,张培荣在《介之推与寒食清明节》一书中录有俞汝为诗《绵山吊介子推》:“身将隐矣又焉文,何事龙蛇惕晋君。本为求贤忧若渴,翻令延祸痛如焚。民间禁火寒为节,绵上遗封莽未耘。秋色不知人去远,萧条林木自烟云。”并在小传中言其有《介之推辨》。俞汝为,字毅夫,江南华亭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万历间以进士官山东佥事,万历三十年(1602)任沁州知府。其传见明代何三畏《云间志略》卷二十一。

4.6赵维屏

按:《全元文》第59册(264页)据清光绪二十七年(901)《赤城县志》录《龙门峡舍身崖烈女赞》。今考清乾隆十三年(1748)《赤城县志》卷七《人物志》载:

田氏,千总田坤女。正统己巳之变,坤战殁。女年十九,明君掳父亡,不胜义愤,遂投龙门峡死,即所谓舍身崖也。土人穴石壁瘗焉。天顺初特旨旌之。[23]

己巳之变,即“土木之变”,事发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对于田坤之女的英勇行为,后世文人多有题咏。如《赤城县续志》卷八《艺文志》就载有司马枫与其妻张可贞的联句诗《题烈女田氏墓》。赵维屏所咏亦为此人,则显为明正统以后人。

4.7朱箎

按:《全元文》第59册(405页)据《古今图书集成》录《顾孝子祠记》,文中提及“余始官泰兴”,故《全元文》小传中言“朱箎,官泰兴尹”。今考《光绪泰兴县志·秩官志》中有《古今官属年表》,载朱箎于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任泰兴县知县,表中注明“浙江山阴人,由进士”。十五年由周尚忠代任。[24]则朱箎为明代嘉靖年间人。

瞿冕良编著《中国古籍版刻辞典》有其介绍,称:“朱篪,明浙江山阴人,字守谐,嘉靖五年(1526)进士,任泰兴令。刻印过茅大方《希董先生遗书》五卷”。《嘉靖辽东志》卷一《地理志》有其《九日游千山》诗一首,题署“山阴朱箎,监察御史”,《次东岩北郭初亭韵》三首、《罗汉洞》一首。[25]

4.8童轩

按:《全元文》第59册(444页)据明成化八年(1472)《文翰类选大成》录童轩《补余氏潮汐对》一文,小传称“生平不详”。今检黄宗羲《明文海》,收录童轩文16篇。其中,《补余氏潮汐对》见《明文海》卷一百三十四,与《全元文》所收为同一篇文字。

童轩(1425~1498),字士昂,鄱阳(今属江西)人。登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南京吏科给事中。著有《清风亭稿》八卷,收入《四库全书》。另著有《枕肱亭文集》二十卷﹑《纪梦要览》﹑《海岳涓谈》﹑《谕蜀稿》等。生平事迹见《国朝献徵录》卷三十六。[26]

4.9周如砥《汉谏大夫王公祠铭》

按:《全元文》第59册(571页)据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即墨县志》录周如砥《汉谏大夫王公祠铭》。元代确有周如砥其人,《新元史》卷二百四十六列传一百四十三《烈女下》载:

周如砥,女,年十九,未适人。至正二十年(1360),乡民作乱,如砥与女避于新昌西之客僧岭,女为贼所执。贼曰:“吾未娶,当以汝为妻。”女曰:“我周典史女也,死即死,岂能从汝耶!”贼遂杀之。如砥时为绍兴新昌典史。[27]

然《全元文》所收周如砥乃明代万历年间人物,字季平,号砺斋。即墨(今属山东省)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历任京官,官至国子监祭酒。著有《青藜馆集》四卷﹑《道德经集义》二卷。《汉谏大夫王公祠铭》一文见录于《青藜馆集》卷四。

5 误收清代作家作品

5.1徐旭旦

按:《全元文》第59册(405页)据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浏阳县志》录《凌云阁赋》,小传言“徐旭旦,曾任官浏阳”。今查考《同治浏阳县志》卷十五《职官一》,“县丞”类中有徐旭旦,名下附注“浙江钱塘副榜,康熙四十二年任”,其下任为郑开泰,“直隶宛平监生,康熙五十一年任”。[28]434卷二十二《艺文志》录有其《岐源寺碑记》、[28]581卷二十三《艺文志》录其七言律诗二首[28]623(《题道吾寺》《石霜寺》)﹑词三阕[28]630(《惜春容·巨湖山偶憩》《渔家傲·题枫浦鱼者》《潇湘夜雨·浏阳喜雪》)。

今人编《全清词》(顺康卷)收徐旭旦词530首,这三阕词均见收录。《惜春容·巨湖山偶憩》题为《木兰花·揽芳亭》、[29]1798《潇湘夜雨》题为《咏雪》、[29]1823《渔家傲·题枫浦鱼者》文题同。[29]1861则徐旭旦为清人无疑。

徐旭旦(1659~1720),清代散曲家﹑诗人。字浴咸,号西泠﹑圣湖渔父。钱塘(浙江杭州)人。10岁举神童,以《燕子赋》及《榴花》诗受知于权要。康熙十一年(1672)拔贡,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曾久在大将军尚善幕府,以开导中河功补兴化县丞。历兴化知县﹑连平知州。康熙南巡曾召对,应制作《西湖赋》等。有诗文集《世经堂集》三十卷,见录于《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29册。

5.2托庸

按:《全元文》第59册(415页)据清光绪十二年(1886)《虞乡县志》录托庸《虞乡县学壁墨刻》。然而文中提及:“旧谚有云:‘湖广熟,天下足’”,颇值检讨。这一民谚究竟何时在民间出现,今不可考。据现有资料来看,这一民谚最早见录于明人何孟春《余冬序录》。该书卷五十九载:“湖蕃辖府十四﹑州十七﹑县一百四,其地视诸省为最巨。其郡县赋额,视江南﹑西诸郡所入差不及。而‘湖广熟,天下足’之谣,天下信之,盖地有余利也。”[30]此后,明清文献屡见征引。明代如申时行《纶扉简牍》﹑沈一贯《敬事草》﹑朱国达《地图综要》﹑张萱《西园闻见录》﹑郑若曾《江南经略》等。清代征引此谚语的文献则不胜枚举。

方志远《江西通史》(明代卷)中指出:“宋元时期流行着‘苏常熟天下足’或‘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长江三角洲或者说太湖流域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两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也居全国前列。自明中期以后,随着该地区的经济转型,取代苏常或苏湖在粮食供给上地位的,则是面积远为广袤的湖广地区。”[31]则由此谚语可见,此文不当为元文。

而清代有一托庸,生卒年不详。姓富察氏,字师健,号瞻园,满洲镶黄旗人。雍正初由笔帖式授主事。乾隆中,官广西巡抚;不久调任粤东及山西巡抚,政迹甚著。后坐事夺职,寻授安徽布政使。官至吏部尚书。卒谥诚慤。著有《瞻园诗钞》。[32]虞乡县,今属山西永济县,而其任山西巡抚亦相符。

[参考文献]

[1](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清)朱彝尊.曝书亭序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72.

[3](明)焦竑.国朝献征录第5册[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3032.

[4](唐)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40.

[5](后晋)刘煦.旧唐书第1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4992-4993.

[6](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83-884.

[7](清)董诰.全唐文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1574.

[8](清)赵绍祖.安徽金石略[M]//续修四库全书第9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29.

[9](宋)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6:665.

[10](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清)何绍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M].清光绪四年(1878)刻本.

[12](北宋)许洞.虎钤经[M]//丛书集成初编第94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194.

[13](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5册[M]//顾炎武全集第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622.

[14](明)汤日昭,王光蕴纂修.万历温州府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1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499.

[15](明)陈威,顾清纂修.正德松江府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6.

[16]阎凤梧.全辽金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17](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M]//续修四库全书第9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442.

[18]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572-577.

[19]薛瑞兆.《全元文》校读[C]//中国传统文化与元代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

[20](清)李敬修.光绪平阴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65.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21]王秀文修;张庭馥纂.许昌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0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501.

[22](清)支恒春纂修.松阳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23](清)孟思谊纂修.乾隆赤城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塞北地区第2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8:109.

[24](清)杨激云修;顾曾烜纂.光绪泰兴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41.

[25](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嘉靖辽东志[M]//续修四库全书第64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6]傅璇琮.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明清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59.

[27]柯劭忞.新元史[M]//元史二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46.

[28](清)王汝惺,等修;邹俊杰,等纂.同治浏阳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1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9]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全清词(顺康卷)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

[30](明)何孟春.余冬序录[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160.

[31]方志远.江西通志(明代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61.

[32]钱仲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6:138-139.

动态·资料

银川市图书馆举办首届“宁蒙陕甘青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论坛”

2015年12月30日上午,由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银川市图书馆承办的首届“书香银川·悦读精彩”新年读书节在银川市美术馆拉开序幕。作为读书节系列活动之一的首届“宁蒙陕甘青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论坛”于当天下午隆重召开,来自宁蒙陕甘青毗邻城市图书馆及宁夏各公共图书馆的同仁共120余人参加,银川市图书馆馆长强朝辉主持论坛。

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东莞图书馆副馆长杜燕翔、国家图书馆网络技术部主任王乐春、陕西省图书馆副馆长陆路以及超星集团副总经理叶艳鸣受邀分别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相关议题作了主旨发言。

褚树青认为,数字化给传统图书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物理图书馆需要运用互联网资源发展为脱离传统形态的数字图书馆,并将读者发展为用户。杜燕翔在当今国民阅读方式趋向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下,就图书馆如何向“互联网+”的方向发展提出了建议,并从东莞图书馆的发展经验出发,讲解了东莞市民中心建立的基础环境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王乐春讲了国家图书馆通过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正在搭建起覆盖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设施云,并呼吁公共图书馆随着社会信息环境的改变作出相应改变,将其肩负的信息、文化、教育职能得以更好的发挥;陆路介绍了陕西省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以及“十三五”陕西省数字图书馆发展规划。最后,叶艳鸣从大方向阐述了“十三五”规划以及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

现场,受邀嘉宾还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相关问题与参会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

首届“宁蒙陕甘青图书馆数字化论坛”对进一步推进“书香银川·银川书香”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倡导全民阅读,使图书馆事业搭载上数字化的快车,步入快速发展的新航道起到积极作用。

(戴茜张婕)

Inspection of the Authors Included by Mistake in

Chen Kai-lin

Abstract:There is dispute on the issue of writer inclusion standard while compiling the whole literature of certain dynasty. Yuan dynasty, founded for less than one hundred years, connected Nansong dynasty and Jin dynasty to Ming dynasty, which resulted in the complexity of writer inclusion standard. This paper, by identifying th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affirms that there are 25 writers included by mistake inAmong these writers, 1 belongs to Tang dynasty, 8 belongs to Song dynasty, 5 belongs to Jindynasty, 9belongs to Ming dynasty and2 belongs to Qing dynasty.The writers bornduring dynasty alteration is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paper for the controversy on the generation.

Keywords:Authors Includedby Mistake;the Whole literature;Inspection

[收稿日期]2015-03-27[责任编辑]李海燕

[作者简介]陈开林(1985-),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学与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志码:E

文章编号:1005-8214(2016)01-0106-07

猜你喜欢
总集
体目生成、观念新变与谱系建构
——论明清总集分类体例研究的空间与视角
总集体类研究的新尝试
——评蒋旅佳《宋元文章总集分体与分类研究》
明中后期总集编纂研究
目录学视域下的地域总集范畴辨析
近十年来清诗总集研究述评
——以现代清诗总集研究的整体历程为背景
傅璇琮先生当为此欣慰
《清人别集总目》 误收总集考辨
揭示清诗总集的魅力和价值
——评《清人选清诗总集研究》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与文体生成*——关于叙事诸文体录入总集的讨论
总集编纂形态及其传播效果差异
——以明人总集传播明词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