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空间的多维表征及再造策略

2016-02-12 18:29周久凤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江苏淮安223300
图书馆 2016年6期
关键词:发展战略

周久凤(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 江苏淮安 223300)



图书馆空间的多维表征及再造策略

周久凤
(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 江苏淮安 223300)

〔摘 要〕文章梳理了不同维度下图书馆“空间”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分析了“信息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公共文化空间”、“第三空间”等的内涵与关联。在阐述多维空间理论表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图书馆的空间再造策略。文章认为,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度发展的背景下,空间再造与服务转型是图书馆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举措,应从战略上精心谋划,打通虚实空间,实现互联互通,在主体功能驱动下发挥多功能复合联动效应,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空间、升级服务,实现图书馆发展的当代转型。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 多维表征 空间再造 发展战略 服务转型

〔引用本文格式〕周久凤.图书馆空间的多维表征及再造策略[J].图书馆,2016(6):75-79

·专题:图书馆空间建构研究·

1 引言

“空间”(Space),原本属哲学范畴,与“时间”共同构成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在全球信息化时代,空间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空间研究越来越受到哲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诸多领域出现了与“空间”相关的理论,“社会空间”、“公共空间”等语词屡见不鲜。传统图书馆以文献知识“场所”的形态存在,但“在网络空间极具诱惑地丰富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时,‘空间’被图书馆人发现,并应用到了服务当中。”[1]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从“场馆”到“空间”,从“阅读”到“交流”,图书馆的物理空间、电子空间、数字空间、网络空间纵横交错、虚实相生,图书馆空间的范围被无限放大,服务功能不断延伸。在多维视角下衍生了多种图书馆“空间”理论,既有宏观的理论建构,又有微观的概念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文章在梳理分析已有的空间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当代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转型的思维和策略。

2 图书馆空间理论的多维表征

2.1信息中心维度的“公共信息空间”与“信息共享空间”

图书馆曾被誉为人类的“知识信息中心”,以公共文献信息为载体,可以将图书馆表述为一种“信息空间”、“公共信息空间”、“信息共享空间”。“信息空间”由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于1980年提出。1988年,国内学者对布鲁克斯的信息空间和精神空间作了进一步阐述,认为“情报交流的机制在于人的精神空间和文献信息空间的藕合。”[2]于良芝等著的《拓展社会的公共信息空间》(2004),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信息政治经济学理论,调研分析了21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模式[3]。公共信息空间是“公共信息的动态空间[4]”、“以共享经验为目的的信息空间类型”[5]。公共信息空间的公共性、开放性、动态性、交融性、共享性等特征表明,图书馆是一种公共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IC)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开放存取背景下产生的,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拓展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新的契机。近十年来,学界对IC的理论研究持续不断。2005年吴建中在《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中介绍了“信息共享空间”产生的背景及其最新发展动态[6]。研究者认为,IC既是一种新型的实体空间,也是一种独特的虚拟环境,更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近年来基于动态与协同的学习环境、满足用户在动态环境下自主获取知识与学习需要的“知识共享空间”(KC)、“学习共享空间”(LC),就是在IC构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空间模式,要求图书馆与更多的知识组织联盟合作,通过空间资源与服务的整合优化,为用户创造更为开放、便捷的知识交流与学习共享空间。IC进一步向知识服务方向发展,从个体服务模式向联合服务模式转变,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延伸,从传统单一的信息服务向多样化、特色化服务发展[7]。

2.2知识中心维度的“公共知识空间”与“知识共享空间”

图书馆承担着公共知识的集聚与扩散功能。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看,图书馆的本质是“公共知识中心”[8]。“公共知识中心”与“公共知识空间”是相通的,公共知识空间是知识资源密集、信息交流频繁的特殊文化场域,如媒体、公共图书馆、学校等公共知识传播场所等。公共知识的搜集、组织与服务是公共知识中心的本质要求,也是公共知识空间的功能所在。图书馆是公共知识空间的一种重要形式,承担了公共空间的永恒意义和价值,但与学校、博物馆等其它公共知识空间形式有着不同的特质[9]。图书馆在公共知识与私人知识转化过程中具有催化作用,在公共与私人知识空间过度中起到贯通作用,其公共知识空间的身份得到了再认证[10]。

知识资源的保障与共享是社会对图书馆的本质要求,从“公共知识空间”到“知识共享空间”是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提升的表现。当代图书馆拥有满足用户知识共享需求的诸多优越条件,包括实体与虚拟空间、知识共享与知识服务的运行机制,具有比较完备的知识存储、知识集成、知识传递、知识交流和知识检索的技术平台。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空间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扩展与延伸,图书馆是“以人为中心,以泛在知识服务为特征,以知识管理为目的交互式网络虚拟空间。”[11]

2.3学习建构维度的“学习空间”与“学习共享空间”

“学习空间”是20世纪90年代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动下产生的,受到了教育机构与学习组织的广泛关注。从“教学空间”到“学习空间”不是简单的概念替换,建构主义倡导抛锚式教学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注重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等方式完成教与学的过程,其理念和特征对传统的“教学空间”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由传统“教学空间”向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变革。在现代技术支持下,对教室、实验室、阶梯教室等传统学习场所进行改造,追求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无缝对接、个人学习环境和公共学习空间的有机统一,传统教学场所成为“主动学习教室”、“未来课堂”,并向下一代灵活的学习空间形态演变。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学习空间理念,启发了图书馆探索与构建“学习共享空间”(LC)。LC是“信息共享空间”和“知识共享空间”的进化和发展,适应了用户学习和研究的多样化需求。在大学图书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的需要[12]。尽管LC与IC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别,但LC更加强调全面支持学习过程和知识创造,图书馆成为共同参与构建的网络学习、合作学习与研究学习的空间和资源中心。LC的构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国内不少高校图书馆已致力于LC的体系构建,但还处于初步探索与实践阶段,一些欧美国家成功的经验与案例可资国内借鉴。LC构建的一些具体问题尚需进一步解决,如加强对用户需求、人员素质、部门互融和空间服务效果评估的实证研究,在改造物理空间功能的同时,需深入挖掘LC的潜能优势,优化与拓展虚拟空间,整合优质多媒体资源,建立虚拟数字服务平台、启动自主学习管理系统,形成虚实一体、动静结合、协同互动的融普遍学习、专业学习、个性学习于一体的学习共享空间。

2.4文化价值维度的“文化空间”与“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或“文化场所”作为专门名词,始于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用来指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空间”或“文化场所”概念也很明确,原本是指“一个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物理空间、场所、地点。”[13]在社会学领域,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文化成为改造空间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空间,有其内在的特征和功能,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认识和挖掘图书馆的功能和价值,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始终是最基本的功能或价值,作为一种“文化存在”[14],图书馆在文化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显而易见,成为不可或缺的公共文化空间。

公共文化空间不仅强调场所、资源的公共性,而且突出空间的文化意涵或特质。图书馆作为社会一种特定的公共文化空间,体现了自由、平等、公益、共享、开放等公共文化空间特质,从公共文化空间的角度探讨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具有现实意义。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图书馆需要重视新技术在“空间”服务中的应用,同时需要从社会文化发展及其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维度探寻图书馆空间存在的意义,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回归[15]。图书馆在构建知识信息交流平台和学习共享空间的同时,需要超越空间的本体功能,凸显社会公共空间的人文价值取向,重视其作为文化场所、公共空间的独特作用,使其成为一种流淌文化血液、充满人文意义的社会空间。

2.5功能超越维度的“第二起居室”与“第三空间”

伴随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民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20世纪90年代,荷兰图书馆学家舒茨提出公共图书馆是“市民的第二起居室”,强调图书馆与市民之间的关系,图书馆应当更加开放和温馨。2009年8月国际图联卫星会议以“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为主题,进一步突出图书馆在城市中的地位以及与城市和市民之间的关系,“第三空间”迅速成为热议的话题[16],其理念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与共鸣,公共图书馆顺势而变,不断拓展空间功能。

“第三空间”理论源于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1996)(索亚于1991、1996、2000年推出了著名的“空间三部曲”),但索亚一再强调,第三空间概念的由来是法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索亚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了第三空间这一概念,在不断变化位移的社会背景下,揭示全球化语境中都市空间建构的现实意义[17]。美国都市社会学家雷伊·奥登伯格在《绝好的地方》(1989)一书中定义了“第三空间”,认为“第三空间”是城市中家庭居所(第一空间)和工作场所(第二空间)之外,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公共空间,像城市中心的闹市区、酒吧、咖啡店、图书馆、城市公园等。与奥登伯格的观点极其相似,2007年奥地利斯林普格出版社出版了由格拉兹市32位市民共写的《期望的概念》一书,市民克里斯蒂娜·米昆达认为城市应当有第三空间,它是情感精神之所。

从空间表征的关联度来看,“第二起居室”、“第三空间”与上述“公共文化空间”在价值维度和精神层面有共通之处。“第三空间”既不同于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又包容二者,进而超越二者。对于图书馆空间来说,“第三空间”应有特殊内涵。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认为,“第三空间”这个概念对于图书馆而言过于宽泛,不能反映图书馆的文化特质,为区别地铁站、马路等公共空间,应加上一个前缀“文化”,即“第三文化空间”,打造一个集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创意空间、展示空间、娱乐空间于一体的交流平台,“让图书馆成为市民除家庭、单位以外最想去的地方”[18]。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人“在场”的空间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空间,“第三文化空间”就是补充与完善人在精神层面全面、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图书馆正是一种具有包容与超越功能的社会公共空间。

3 图书馆空间的再造策略

3.1战略谋划空间再造与转型

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度发展的背景下,空间再造与转型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要适应从传统图书馆到新型图书馆的转型,必须创新思维方式,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从传统空间思维走向变革创新之路。其一,思维观念全面革新,清晰定位图书馆空间“是什么”和“为了谁”的问题。在战略层面上,图书馆空间再造是公共话语权的重塑,图书馆空间转型是向用户时代的再回归。公共空间的本质在于提供公众聚集与自由交流,最广泛的社会参与是其核心功能,回归服务是图书馆空间变革的目标指向。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转型必须回归人本、服务民众,协调不同阶层群体对空间权益的分配,保障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的空间利益。其二,图书馆虽与博物馆、展览馆、影剧院、文化宫、体育馆、文化公园等公共场所一样,属于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载体,但图书馆有自身的文化特质,空间从“原生态”转向“新形态”,应界定“逻辑边界”、区分“中心与边缘”,“以我为主”,突出“书与人”的文化个性,不能把图书馆的“空间转向”误解为向“休闲、娱乐空间”的转向,或被理解为是各种文化样式简单拼凑而成的“大杂烩”空间。其三,在空间内涵谋划上,从常态到拓展,由传统思维到开放思维,应以空间的具体形态为基础,把图书馆空间再造引申为精神意义的建构。要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高品位空间的诉求,主动拓展空间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开放、平等、协作、共享、包容的理念下,创新思维方式和实践手段,强化空间的主体功能与复合功能,赋予图书馆空间不断生长的新动力。

3.2打通虚实空间,实现互联互通

当代空间是由地理空间、表象空间、赛博空间、社会空间等多重空间交错叠加组成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网络、流通网络组成的新空间。图书馆空间再造需要借助网络技术,实现物理空间的“网络化”布局,打通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虚实结合,融为一体。其一,在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内部各自结构与要素上互联互通,有机融合空间各要素,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关系;实现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虚实连通,将图书馆空间的实体与实体打通、虚拟与虚拟打通、虚拟与实体打通,实现有形与无形的对接,静态与动态的搭配。其二,从区域图书馆联盟协作走向社会联合体共建,实现破界、跨界到无边界的突破,通过跨系统、跨区域的共建共享,促进空间资源的协调与均衡发展,实现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利用的节约化、高效化与最大化。其三,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互联、馆内局域网与远程访问并举,弥补场所空间在功能与服务方面的限制与不足。其四,紧跟“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碎片化学习”等教学新理念,不断升级服务平台,打破时空约束,扩容虚拟空间,挖掘图书馆在远程学习、泛在学习、智慧学习中的巨大潜能,构建交互式学习的新空间。

3.3主体功能驱动,多功能复合联动

图书馆传统物理空间基本上在“借、阅、藏、查、检、询”等线条模式上展开,办公、业务、服务等功能区分明确,层次分明。而现代图书馆空间打破了空间的“条块分割”,空间边界“模糊化”,在整体功能上不再单一,而是网状、立体的多功能随机组合,在通用性基础上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由于不同类型及不同地域馆际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差异,其空间基础、承载功能各异,空间要素发挥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实现功能驱动与复合联动,首先,要把握图书馆空间的整体和局部功能的区别与联系,发挥地区中心馆的引领与辐射功能。 其次,在保持空间个性化特色前提下,从不同需求特点出发,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改造,从单一空间向复合空间转变,从“人馆一体”、“形影不离”的集聚模式走向“线上线下”、“若即若离”的分流模式,使空间功能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多层化,让空间利用更具自由度和包容性。第三,吸收借鉴其它公共文化空间的优点,在承载传统主体功能的同时,发展空间的次生功能、衍生功能及渗透性功能,在主体功能驱动下寻求与其它功能耦合,实现多功能联动,拓展增值空间,以适应信息时代不同群体对图书馆空间的多样化需求与选择性利用。

3.4引入互联网思维,改造升级空间服务

互联网既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和人们交流互动的平台,更是大众参与社会生活的公共虚拟空间。“互联网+”思维给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与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一,图书馆与“互联网+”相遇,并非互联网技术与图书馆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互联网思维与图书馆空间活动的深度融合,是“以用户为导向”空间发展的新业态。其基本特征与要求包括:跨学科、专业、行业与领域的有机融合,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协同发展,业务结构、关系结构、文化结构的重新锻造,强调用户参与,尊重用户需求,开放的大数据知识服务生态系统,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智慧互联[19]。当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倡导下,创客运动形成潮流,探索构建图书馆的创客空间,有利于扩展与延伸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空间的社会效益。其二,图书馆改造升级空间服务,必须不断优化空间结构,升级空间服务,不仅要考虑内部空间的结构优化,更要注意外部空间的结构优化,不仅考虑自身的发展转型,更要将外部空间因素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激励与制约要素纳入其中,促进图书馆更大空间的发展。通过优化阵地服务,开展延伸服务,构建文化公共空间与网络公共空间等方式提升图书馆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及能力[20]。其三,以“泛在用户”为空间服务对象,重视物理空间的环境优化与虚拟空间的界面友好,围绕用户的需求,优化空间配置,包括空间内部资源与使用工具的配置、空间外信息内容交流和获取方式的配置、空间内外应用服务配置。其四,建立自助服务保障机制,适配空间资源的语义组织,构建协同、交互的环境支持平台,增强用户的良好体验,保障用户在虚拟空间中有效开展各类活动。其五,利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推动图书馆空间再造,增强空间服务的链接性、移动性、流动性与快递性功能,在用户设定、个人获取、主题订阅、资源推送等环节,更加及时化、精准化、极致化、人性化,实现“用户在哪里,空间就在哪里”、“读者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的变革与转型。

4 结语

现代技术使“经济—科技—文化”成为相互融通的一体化空间,人类通过经济空间的扩张满足物质需求,社会的“经济空间”又不断向“文化空间”扩张渗透,实现文化空间的“经济化”。因为文化空间是经济空间的推动力,缺乏文化空间将会严重限制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图书馆必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空间资源。在全球化、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进程中,无论作为建筑场馆的实体图书馆,还是以开放存取为特征的数字化平台、移动图书馆,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图书馆对空间及服务认知不断深化。图书馆空间特征的多维表征表明,当代图书馆“不只是一座单纯的藏书和供读者学习的建筑实体,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承载着文化气息的知识空间,是能与读者产生行为交互与心灵共鸣的场所。读者在图书馆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以及图书馆给予读者各方面的支持,都可以称之为图书馆的空间服务。”[21]图书馆正处在重要的转折期和机遇期,图书馆空间与服务将不断再造、升级,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将不断拓展与深化。未来的图书馆将从传统“经史子集”的阅读场所走向人类“诗意安居”的精神空间,从文献为载体的知识信息中心走向文化为内质的公共人文空间。

(来稿时间:2015 年12 月)

参考文献:

1. 杨允仙.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思考——写在2012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之后[J].贵图学刊,2012(4):7-8

2. 叶青.信息空间与精神空间[J].情报科学,1988(5):46-50

3. 于良芝.拓展社会的公共信息空间——21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陆阳.公共信息空间研究初论[J].图书情报工作,2013 (12):41-45

5. 陆阳.信息社会学的一个新视阈:公共领域与公共信息空间[J].情报资料工作,2013(5):15-19

6. 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7-10

7. 胡力.近年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进展评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9-15

8. 龚蛟腾,侯经川,文庭孝.公共知识中心与公共知识管理——再论图书馆的本质和定义[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6):14-18

9. 王子舟.公共知识空间与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0-16

10. 刘宝瑞,鲁晓笛.图书馆之公共知识空间身份的再认证[J].图书馆学研究,2014(9): 28-31, 23

11. 吴云珊.泛在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KC)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1):114-121

12. 任树怀,盛兴军.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20-26

13.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1-88

14. 周久凤.论图书馆和“人与文化”的共同建构[J].图书馆论坛,2012(5):1-5

15. 肖希明.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J].图书馆论坛,2011(6):61-67

16. 吴建中.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64-65

17. 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2):32-37

18. 蒋萍,王思.从图书馆到“第三文化空间”[N].文汇报,2012-01-03(1)

19. 张兴旺,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2015(4):63-70

20. 洪伟达.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及能力提升[J].图书馆,2011(6):20-22

21. 许建业,杨岭雪,杨亮.当代图书馆是虚实融合的知识共享空间[J].图书情报研究,2013(2):13-14

〕 In this essay , the author described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y space theory under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he also analyzed the meanings and relations of some space theories as Information commons(IC),knowledge commons(KC). Learning commons(LC), Public cultural space and the Third space.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multi-dimensional space characteriz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space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library.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ace re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transformation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library to strive for the surviv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careful planning and get through the real space and realize the connectivity, to play multi-functional composite linkage effect under the main body function driver. We should use the Internet thought to reconstruct spaces, update service,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library.

〔Key

words

〕 Library space Multidimensional characterization Space reengineer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Service transformation

Multi-Dimensional Characterization and Reengineering Strategy of Library Space

Zhou Jiufeng
(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

Abstract

〔分类号〕G250

〔作者简介〕周久凤(1965-),男,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科服务等。

猜你喜欢
发展战略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浅析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及战略选择
恩典皮具品牌发展战略研究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处理好三大关系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发展战略研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