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传统婚俗“烧火歌”的传承与保护

2016-02-13 00:00吴桂鸿麻正合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苗寨湘西苗族

吴桂鸿,麻正合

( 1.怀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2.凤凰县第三中学,湖南 凤凰 416200 )

湘西苗族传统婚俗“烧火歌”的传承与保护

吴桂鸿1,麻正合2

( 1.怀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2.凤凰县第三中学,湖南 凤凰 416200 )

作为一种婚俗文化,“烧火歌”以独特的演唱形式展现了湘西苗族的价值观念。新形势下,“烧火歌”生存面临诸多困境,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

湘西; 苗族; 烧火歌

“烧火歌”演唱是湘西苗族的重要婚俗。苗族结婚很热闹,男方和女方都要请一两位“歌师”来唱苗歌,不仅在迎亲路上和客人回家当天要唱“拦门歌”,而且晚上也要唱歌。晚宴后,客人稍作休息,主人便在堂屋正中燃起一堆火(俗称“中堂火”),男女双方请来的歌师围坐在火堆旁对歌,村寨男女老少围在旁边观看。因大家围火而歌,故把这种婚俗叫“烧火歌”。这种演唱涉及歌颂亲人、农事、神话传说等,内容十分丰富。演唱时间从傍晚一直延续到次日清晨,少则一个晚上,多则两三个晚上。“烧火歌”是苗族人千百年来形成的精神家园,蕴涵苗族人重要的精神价值。然而,当前“烧火歌”演唱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传承和保护。

一、“烧火歌”的文化价值

“烧火歌”歌词质朴,含蓄精炼,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作为湘西苗族“非遗”的一朵“奇葩”,“烧火歌”演唱蕴涵苗族人极高的人文素养和精神价值。

(一)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烧火歌”演唱,场面十分壮观、热闹。活动参与者众多,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男女老少、“正客”、“贺客”,围着燃烧的火堆,唱歌、听歌。过去,湘西苗族婚庆持续两天两夜,“烧火歌”演唱也持续两个晚上,几乎通宵达旦。这种演唱场面历时之长、人数之多是中外民族婚礼中鲜有的。同时,“烧火歌”演唱分男女两个组,每组有四至六个歌手,根据特长担任不同角色。每个组推举一位主歌手,称“歌师”,苗语叫“巴江沙”。演唱顺序,通常是女方歌手“放歌”,男方歌手“回歌”,以示对女方的尊重。演唱时要及时接上对方的歌,队友间须相互配合,团结一致。此外,演唱中有一项专门劝新郎新娘的歌,如“劳动赶场做一路,夫妻和好同影随”等[1]28。这集中展现了苗族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优良品质,是构建和谐苗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元素。

(二)感恩戴德,爱众亲仁

“颂亲人”是“烧火歌”演唱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简短的“开场歌”之后,马上进入“颂亲人”环节。男方要感谢的亲人很多,按照顺序依次是媒人、择吉日的先生、岳父母、引亲娘、背亲哥、送亲女、贺客、新娘等。唱媒人时,先道出媒人牵线搭桥付出的艰辛,如“草鞋穿烂知多少,农忙季节误阳春。”[1]24然后对媒人道感恩,如“媒人恩情比山重,千年百岁不忘恩”[1]24。唱岳父母时,也是先道老人养女付出的辛劳,如“不插秧田不知酸腰杆”,“好吃好喝让儿先来尝”[2]152,然后感谢岳父母,发誓今后善待老人,如“郎是岳父半边崽,二老高枕把心放”[2]154。唱给新娘时,注重教育“新人”,如“侍候公侍候婆要耐心”,[3]281教育新娘要孝敬老人。“颂亲人”环节,男方按长幼顺序,不分男女老少,对该感谢的每个人都颂歌一曲,体现苗族知恩图报、孝老爱亲,爱众亲仁的价值追求。

(三)勤劳为荣,恶劳为耻

苗族爱劳动,勤治家,体现在“农事歌”。“农事歌”,顾名思义,就是唱有关农业知识方面的歌,由长辈唱给晚辈,主要包括“散花歌”、“播种歌”、“打谷歌”、“纺纱织布歌”等。“四月散花插早秧,芒种关里忙儿郎”[2]161是“散花歌”的两句,通过对一年中十二个月重要节日及农活的概述,教育年轻一代要辛勤劳动,和睦相处。“播种歌”主要传授选种、播种、育秧、施肥、除草等技术,如“插秧不要忙,只要行对行”[2]162形象地道出了插秧的技巧。“打谷歌”是向晚辈一代传授如何收割、晒谷。“纺纱织布歌”则传授纺纱织布、染布、绣花带等技能,如“纺车嗡嗡团团转,手握棉棒牵棉线”[2]164、“夫唱妻和百业兴,人勤劳来地不懒”[2]165,既在理论上传授了生存技能,又在思想上灌输勤劳治家的优良家风。通过演唱“农事歌”的寓教于乐,使在场观众,尤其是“新人”深刻领会勤劳、安居、恩爱、和睦等传统美德对于构建和谐婚姻家庭的价值。

二、“烧火歌”传承困境及其原因

“烧火歌”演唱是湘西苗族“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苗族人民特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当前,在民族文化融合日益加强的大背景下,“烧火歌”演唱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笔者到凤凰、吉首、花垣等县市的乡镇苗寨调查,发现“烧火歌”演唱主要面临以下困境:演唱日趋减少,一些苗寨甚至已经绝迹;演唱主角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人不热衷;演唱规模缩小,已经很难见到当年的那种热闹场面;大多数年轻人不爱学唱苗歌,歌手面临断代危机。经调查分析,“烧火歌”演唱的生存危机,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价值认识缺位,传承保护意识淡薄

文化是人的精神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团结、和睦、感恩、爱仁、勤劳,是“烧火歌”演唱婚俗所蕴涵的苗族群众的优良品质。这些优秀的文化对于提升村民道德素质,构建和谐苗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笔者调研发现,从县、乡镇、村委三级干部到广大村民,整体上缺乏对“烧火歌”文化的价值认识。目前,凤凰县公布了六批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还没有“烧火歌”演唱这一项目。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只是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苗寨,如凤凰的老洞村、老家寨,花垣县的蚩尤村等进行有针对性地保护苗族这一文化,而对众多苗寨“烧火歌”文化的生存状况,则极少关注。此外,通过调研得知,或许是文化所限,大多数村干部及村民认为,“烧火歌”的价值就是增强婚庆活动的热闹气氛,认识肤浅,传承保护意识十分淡薄。

(二)苗区从封闭走向开放,演唱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改革开放前,湘西苗区,尤其是交通闭塞的纯苗族地区,因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较小,苗族文化保存较好。然而,改革开放之后,苗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互动日益频繁。本世纪以来,湘西苗区旅游快速发展,电视、手机、电脑、互联网等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苗族不会说苗语。目前,在湘西苗族聚居区的县市中,古丈、泸溪、保靖等地许多苗寨的年轻人都说汉话,小孩子则用普通话交流。苗话交流能力的下降或丧失,从而“无法拿捏住苗歌的调,唱不出苗歌的韵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苗歌传承的语言性障碍。”[4]146现在苗族办婚庆,举行“烧火歌”演唱的已经不多,既使举行,几乎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听不懂,也不愿意听。此外,现在的年轻人追求时尚,有的人举行婚礼,到临近的城镇请婚庆专业演唱团队,昔日婚庆必不可少的苗族“烧火歌”演唱已经被取代。

(三)外出务工增多,演唱氛围趋冷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由于苗族地区的贫困与落后,致使苗寨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寻找就业机会。据笔者调研,低则百分之六七十,高则达百分之八九十的青壮年均外出中部及沿海城市务工。劳务输出,增加了苗族群众的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及居住条件。但与此同时,也严重冲击了“烧火歌”演唱的生存环境。年轻人外出,婚庆活动人气减少,中老年演唱精力有限,加之年轻人长期脱离苗寨环境,已经丧失了传承文化的兴趣,“烧火歌”演唱传承面临断代危机。

(四)住房结构发生变化,演唱场所受到影响

为不耽误农时,以前苗族结婚多在冬天举行。为此,苗族以前在建木结构房子时,都要空出一间较大的房间,在中间挖个很大的火坑,多则能容纳几十人。寨子有婚事,大家围火而坐,共赏“烧火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苗寨群众的住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建的都是两层的小洋房,砖混结构,地面铺上地板砖。同时,因计划生育实施从而带来生育观念的变化,养育子女减少,因此房间面积变小;加上用电取暖的普及,以前堂屋的火坑也没有了。因此,住房规划过多考虑时尚性、舒适性,致使房间面积,尤其是堂屋面积缩小,客观上给“烧火歌”演唱带来了一定困难,甚至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演唱的进行。

三、“烧火歌”传承和保护措施

“烧火歌”是湘西苗族的文化瑰宝,是苗族群众的精神家园。针对民族文化的生存窘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烧火歌”演唱在农村文化与和谐苗区建设中的作用。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文化认同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首先要在价值上有所认同,人们才能自觉地去保护和传承。因此,针对“烧火歌”文化精神价值认同缺乏的状况,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笔者以为,肩负这一任务的主体是乡镇及村干部。为此,乡镇及村干部要充分认识到“烧火歌”文化对提高苗族同胞素养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这一文化在和谐家庭与和谐苗区构建中的价值,积极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是乡镇文化站的文化专干,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实际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湘西旅游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已经逐渐提高了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近些年来,一些苗寨也掀起广场舞、打苗鼓等文娱活动,在结婚等节庆日自行组织文艺演出。因此,广大乡镇与村干部,应该通过走村进户,尤其是抓住秋冬这一结婚的重要节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同时,村里的年长者,尤其是擅长唱“烧火歌”的中老年人,须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培养,使年轻人认可、接受并主动学习。广大基层干部要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扩大宣传,让外界了解“烧火歌”的魅力,增强苗族群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加大财政投入,为传承与保护提供保障

面对“非遗”濒临灭绝的严峻形势,从国家到省市县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应投入更多资金,培养传承人。2000年之后,湘西旅游迅速发展,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逐渐加强,目前共有一千多“非遗”项目被各级政府批准为传承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多达上千人。2010年“湘西苗族民歌”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苗族民歌涵盖范围很广,而对“烧火歌”的传承和保护有限,须加强“烧火歌”的保护,将其列为传承项目,努力培养传承人。

据笔者调研,湘西苗区目前有几个优势有利于传承。一是几乎每个村仍有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爱好苗歌,会唱歌;二是现在虽然婚庆由过去两天两夜变为一天一夜,但一些婚庆仍然唱“烧火歌”,甚至还通宵达旦的唱;三是湘西与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交界,受松桃“烧火歌”的影响,湘西不少人家也请苗歌手,而且新郎会给每位歌手120元左右的演唱报酬。然而,歌手年龄偏大,传承面临断代危机。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加大保护力度。总体来说,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县乡村三级联动,把“烧火歌”演唱纳入农村文化建设的项目。具体而言,一是确立“烧火歌”演唱为县级传承项目,以行政村为单位,每个村确立1~2个传承人,政府给予补助培养年轻的新歌手;二是规定传承人及其弟子须到婚礼现场演唱;三是积极邀请专家、民间艺人等开展讲座,增强文化认同;四是以村小学为场所,在元宵节前组织文艺演出。

(三)加快苗区经济发展,减少外出务工人员

近10年来,湘西旅游发展很快,凤凰山江的老家寨、吉首矮寨等一些搞乡村游的村寨,老百姓的收入有很大改善。但是,湘西绝大部分的苗寨仍然很落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寻找就业机会。不同于一般的“非遗”文化,“烧火歌”演唱是一种

集体性活动,无论是歌手还是观众,都需要一定的规模,否则就很难举行。因此,苗寨年轻人外出务工,成为“烧火歌”文化保护和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要从根本上扭转现状,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本地就业机会,留住年轻人。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因地制宜,加大经济发展力度。总体来说,在“十三五”期间,政府相关部门须坚持精准脱贫方略,贯彻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使湘西苗寨群众尽早脱贫。具体而言,就是要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做好特色苗寨乡村游;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加大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村民创业,发展生态农业等。总之,通过加快苗区经济发展,解决村民就业及收入问题,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年轻人才有精力和时间学习和参与“烧火歌”演唱,“烧火歌”文化才具备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四)合理规划住房建设,保证良好演唱场所

作为一项集体性活动,“烧火歌”要求场地宽敞,光线及透风良好,既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观众,又保持空气畅通,便于顺利开展活动。因此,村民建房时应考虑“烧火歌”演唱活动的开展。笔者以为,堂屋设计要坚持科学实用的原则,形状为正方形,面积以20个平方左右合适;大门以四扇门宽为宜,窗户尽量留大一点。

[1] 麻美垠.湘西苗族地区堂根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2] 田仁利.湘西苗族婚俗[M].长沙:岳麓书社,1996.

[3] 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 张旺,丁渝珈.湘西苗歌特色及其传承现状分析——以吉首市丹青镇苗歌为例[J].大众文艺,2011,(4).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An Traditional Wedding Song in Miao People of Western Hunan Province

WU Guihong1,MA Zhenghe2
( 1.The Marx School,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Hunan 418008,China; 2.Fenghuang County Third High School,Fenghuang, Hunan 416200, China )

As a kind of marriage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wedding song “lighting a fire” show particularly the value of Miao People in Western Hunan Province. In a new situation,“lighting a fire ” meets a survival crisis as a result of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elements;some of the effect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protect it.

Western Hunan Province, Miao People, a traditional wedding song “lighting a fire”

G127

A

1673-9639 (2016) 06-0037-04

(责任编辑 黎 帅)(责任校对 白俊骞)(英文编辑 谢国先)

2016-02-27

怀化学院科研项目“湘西苗族‘烧火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HHUY2013-17)。

吴桂鸿(1976-),男,苗族,湖南凤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苗寨湘西苗族
西江千户苗寨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西江苗寨
欢乐湘西
苗寨小记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