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的“诗仙”杂论

2016-02-13 00:00袁书会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李益全唐诗贾岛

袁书会

( 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

《全唐诗》中的“诗仙”杂论

袁书会

( 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

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仙”一般都认为是指称李白,而文章通过对《全唐诗》中“诗仙”的检索,却发现有七位诗人被称为“诗仙”,其中并无李白。文章通过对七位诗人的“诗仙”称谓的考察,可以看出“诗仙”这一称谓由最初的泛指到后来的特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诗仙”之称由白居易、李益等人最终固定到李白,是人们对众位唐朝诗人诗歌的艺术价值比较抉择的结果,也是李白诗歌自身所蕴含的艺术魅力逐渐为人们所认知的过程。

全唐诗; 诗仙; 李白

中国古代文学中,在谈及“诗仙”这一词语时,人们通常所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李白的诗歌以其奔放豪迈、清新飘逸的风格为世人所喜爱,世人称之为“诗仙”。李白“诗仙”的称谓最早见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然而,细检《全唐诗》,诗仙这一称呼在唐代并不是李白独有的,除李白外,还有其他人在诗歌中被称为诗仙。据检索《全唐诗》:“诗仙”一词共在七首唐诗中出现,有诗仙之称的人亦共有七位,分别是:白居易、李益、元稹、刘禹锡、贾岛、李中丞(名不详)、裴晤。可见“诗仙”这一概念所指称的人物在唐代还是比较广泛的,下面分别就这七首诗中出现的“诗仙”一词进行阐述。

李忱《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1](《全唐诗》卷三零零)

白居易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是中唐诗坛的代表,其平易通俗的诗风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其中唐宣宗李忱就是他的诗歌的爱好者。公元846年,白居易逝世于洛阳,当时很多人都写了悼念性的文辞,唐宣宗李忱的这篇《吊白居易》尤为突出,常被后人用来赞美白居易的创作。这首诗确实把白居易诗歌的特色与精华进行了高度浓缩与概括。李忱赞美白居易为“诗仙”,表达了一代帝王对诗翁白居易离世的惋惜之情和对其诗歌的喜爱之意。“诗仙”这一称谓是李忱对白居易倾慕之情的真挚表达,诗中把白居易近六十年的诗歌创作赞美为“缀玉联珠”,形容白居易诗文艳丽的光彩。诗仙白居易世间不可多得,诗文更是为人们所喜爱,但是从此却阴阳两隔,这怎能不令人遗憾。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无比悲怆的内心世界是他人无法体会的,悲哀之声感人肺腑,千百年后仍能感动读者。

王建《上李益庶子》 :紫烟楼阁碧纱亭,上界诗仙独自行。奇险驱回还寂寞,云山经用始鲜明。藕绡纹缕裁来滑,镜水波涛滤得清。昏思愿因秋露洗,幸容阶下礼先生。[1](《全唐诗》卷三零零)

李益是中唐诗坛的代表诗人,以边塞诗闻名。李益在元和年间任太子府官职——太子右庶子,而王建此时还是一介布衣。王建写这首诗给李益,其实就是当时士子普遍采取的行卷干谒。因为是干谒诗,所以在面对自己的干谒对象李益时,不免有奉承之嫌,而称其为“诗仙”。李益在当时确实享有很高的盛名:“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之句,天下以为歌词。”[2]3771唐代干谒诗甚多,其中著名的有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以期得到张九龄援引举荐;又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向张籍打探自己考试情况。唐时干谒诗是士子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普遍采用的一种自我举荐方式,因此在诗中对干谒的对象说些恭维之语是很正常的。本诗中,王建称李益为诗仙,则是在事实基础上的进一步夸赞,也有作者的迫切愿望在里面。

白居易《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衙排宣政仗,门启紫宸关。彩笔停书命,花砖趁立班。稀星点银砾,残月堕金环。暗漏犹传水,明河渐下山。 从东分地色,向北仰天颜。碧缕炉烟直,红垂佩尾闲。纶闱惭并入,翰苑忝先攀。笑我青袍故,饶君茜绶殷。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1](《全唐诗》卷四四二)

白居易和元稹两人交往亲密,有许多诗文唱和往来,并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在中唐诗派林立的格局中,独树一帜。白居易在《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称赞元稹为“诗仙”。此处白居易赞美元稹为“诗仙” (《增订注释全唐诗》注引何绰云:诗仙句指门中皆诵元诗也),是由于二人交往多年,白居易对元稹诗文非常熟悉,认为元稹的诗歌品格很高,所以赞美他为诗仙吗?未必如此。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此时四十三岁的元稹刚升任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正五品;而白居易此时已年届五十岁,为朝议郎,正六品。二人官职虽差距不是太大,但是元稹已是天子近臣。古代知识分子以能够随侍天子左右为最高荣誉,所以,此时元稹能有这样的殊荣更让年长的白居易羡慕不已。所以“诗仙”在这里有一层比喻的含义,把元稹比喻成能接近天子的仙人,因此“诗仙归洞里”,而自己只有“酒病滞人间”了。既带有无限的欣羡,又暗中流露出自己的无限遗憾,则是本诗的最大寓意了[3]。

牛僧孺《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 胚浑何时结,嵌空此日成。掀蹲龙虎斗,挟怪鬼神惊。带雨新水静,轻敲碎玉鸣。搀叉锋刃簇,缕络钓丝萦。近水摇奇冷,依松助澹清。通身鳞甲隐,透穴洞天明。丑凸隆胡准,深凹刻兕觥。雷风疑欲变,阴黑讶将行。噤痒微寒早,轮囷数片横。地祇愁垫压,鳌足困支撑。珍重姑苏守,相怜懒慢情。为探湖里物,不怕浪中鲸。利涉余千里,山河仅百程。池塘初展见,金玉自凡轻。侧眩魂犹悚,周观意渐平。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旺兴添魔力,消烦破宿酲。媲人当绮皓,视秩即公卿。念此园林宝,还须别识精。诗仙有刘白,为汝数逢迎。[1](《全唐诗》卷四六六)

牛僧孺,中唐著名政治人物,曾历任唐德宗、顺宗等八位皇帝,官至宰相,牛僧孺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与李德裕派长期的“牛李党争”。然而牛僧孺平生最大的嗜好——藏石赏石,则不太为人知晓。牛僧孺为官清正,但对奇石却有着莫大的爱好。苏州刺史李道枢曾送给他一方太湖石,此石神形绝伦,为石中上品,牛僧孺欣然接受,并邀赏刘禹锡、白居易一同观赏、赋诗,兴奋之余写下了《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牛僧孺在诗中所说的诗仙指的是友人刘禹锡、白居易二人,刘白二人不仅有诗文上的酬唱往来,而且也有赏石上的共同爱好。因此才能让有“石癖”的牛僧孺有得知己般的感觉,这才有“诗仙”这一称呼的诞生。诗中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奇石,描摹其形成及形状,读之让人觉得此石仿佛有了灵性一般,它不仅会把诗人自身、白居易、刘禹锡三人当做友人、兄弟,而且牛僧孺认为奇石有如秦末避乱商山的品行高洁的四皓之一的“绮皓”,有石头界中也应有着“公卿”般的地位,因此才有当今诗坛的诗仙刘白二公多次来逢迎品鉴啊!此处之诗仙,明显有对自己友朋的赞扬在其中了。

姚合《别贾岛》:懒作住山人,贫家日赁身。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野客狂无过,诗仙瘦始真。秋风千里去,谁与我相亲。[1](《全卷四九六)

姚合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世称“姚贾”。而贾岛一生坎坷,早年曾出家为僧,后还俗入仕,但官职低微,多受排挤,这些都对其诗歌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以致形成了他“清奇僻苦”的诗风。贾岛的诗歌精于雕琢,喜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因此才与孟郊的“清寒枯槁”被苏轼合称为“郊寒岛瘦”。姚合在《别贾岛》一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友人贾岛真实的生活状态及其诗文特点:贾岛长期隐居山中,生活清苦,而且他读书作诗也艰辛凄苦,这才使得“诗仙”身形异常清瘦。而且一个“瘦”字更道出了姚合对诗仙贾岛的诗歌精髓的理解:不仅身形清瘦,而且诗文上也是孤峭瘦硬。诗中姚合称贾岛为“诗仙”,可谓是对其遭际及创作的知音般的理解。

姚合《和王郎中题华州李中丞厅》:莲华峰下郡斋前,绕砌穿池贮瀑泉。君到亦应闲不得,主人草圣复诗仙。[1](《全唐诗》卷五零一)

姚合在本诗中的“诗仙”一词颇具赞美之意。王郎中、李中丞均已不可考,但通过诗目与诗文可以看出,先是王郎中给华州李中丞的“厅”堂题了诗,姚合附和也写了诗文唱和。在姚合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该“厅”所处之地环境优美,有山有水,优雅异常,如果说前一句的环境描写是为了起兴,那么诗歌的后一句是本诗的主旨:借这样美的环境夸赞主人,主人不仅字写得好,诗也作得佳,既为草圣,又为“诗仙”。此处姚合称呼朋友李中丞为“诗仙”,另在《全唐诗》卷四九六姚合也称呼贾岛为“诗仙”,由此可以看出在姚合的时代,“诗仙”一词还并未固定到某个作家身上,这种称呼还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指称。在姚合这里,还只是表达对朋友的赞誉之情。

郑谷《将之泸郡旅次遂州遇裴晤员外谪居于此话旧凄凉因寄二首》(其一):谁解登高问上玄,谪仙何事谪诗仙。云遮列宿离华省,树荫澄江入野船。黄鸟晚啼愁瘴雨,青梅早落中蛮烟。不知几首南行曲,留与巴儿万古传。[1](《全唐诗》卷六七六)

郑谷与裴晤早年相识,多有交往,后来郑谷在去往泸郡的路上于遂州遇见了老朋友裴晤。多年后的意外重逢,于话旧中凄凉之情油然而生,因此郑谷写下了此诗。

裴晤本人已不可考,在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明皇实录》等书中有关“张果老”传闻中记载的盛唐时期的裴晤,明显不是晚唐诗人郑谷这首诗歌所写的裴员外。从本诗的诗目中可以看出诗中的裴晤早年为官时应该是比较接近天子的,因为郑谷称裴晤为“员外”,在唐代员外是郎官,是中央官吏中的清要之职。诗中的“诗仙”指称友人裴晤,仙人被谪为诗仙,指裴晤由中央被贬至遂州。异地友朋重逢,使诗人感慨万千,面对南方的瘴雨蛮烟和南行的送别之曲,更使诗人悲从中来,久久不能释怀。

通过检索《全唐诗》中有关“诗仙”的称谓可以看出:唐代被称为诗仙者甚多,不仅有大名鼎鼎的白居易,亦有名不见经传的李中丞、裴员外等。在诗仙的称呼中,有对诗人诗才的尊称,也有干谒中对干谒对象的恭维,亦有朋友之间对对方诗才的敬佩之语,种种情况,不一而足。可见,当时,称呼他人为诗仙并没有定论,而更多地出于一种敬称。正如许德楠先生所指出的:古人关于“诗仙”、“诗圣”的内涵,是从较浮泛转为精准的[3]。而且尤可关注的是在《全唐诗》中恰恰并没有人将李白称为诗仙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全唐诗》中七位的“诗仙”之称是他人一时兴起的夸饰之语,“诗仙”的称呼较为随意,在用法上也多指其人,而较少关联其诗歌艺术特色,只有白居易和贾岛是略有这方面的含义,其余多为就人论人而已。因此等这些一时被称呼为诗仙的人相继故去后,诗仙这一称呼便也烟消云散了。

“诗仙”一词用于指代李白则最早出自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高逸第三:“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於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后来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亦有类似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乃开元名流,贺知章奇李白之为人,更奇李白之诗作,李白诗仙的雅号便诞生于此,但这也可以说是一时一语上的指代,还并未深入到李白诗歌整体,而后人在此基础上的深入阐述和揄扬,才有了李白 “诗仙”固定的称谓,恐怕才是其中最深刻的缘由。

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云:“人言太白仙才,长吉(李贺)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就已经认识到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色彩的魅力所在。同时代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说:“唐云李杜,宋言苏黄……苏似李,黄似杜;苏、李之诗,子列子之御风也。杜、黄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无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欤?”[4]李(白)、苏(轼)是“神于诗者欤?”作诗如列子御风而行者,天然轻妙;杜(甫)、黄(庭坚)是“圣于诗者欤?”作诗如(屈原)驾车者,熟练精妙。将李白的诗歌创作与列子御风而行相比拟,固然已经认为李白的诗风是诗仙般的了。

明代的杨慎在此基础上又说:“杨诚斋云:‘李太白之诗,列子之御风也。杜少陵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无待者,神于诗者与?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与?’……余谓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升庵诗话》卷十一)杨慎认为李白的诗无需借助外力而自成风格,以飘逸神奇见长,是“神于诗”。与“圣与诗”的杜甫进行了对比,更可见李白诗歌的天成浑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卷上)中作了很好的总结:“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从容,从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力也”。对李白诗歌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的确,李白诗歌的飘逸豪纵之美是其他几位被时人称为“诗仙”的所无法比肩的,其诗歌艺术到后来愈益为世人所称道,随着人们对其诗歌的理解的深入,“诗仙”一词最后也就由最初的泛指变为特指,变为李白一人的专称。

综上所述,“诗仙”这一称谓由最初的泛指到后来的特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诗仙”之称由白居易、李益等人最终退让给李白,是人们对众位唐朝诗人诗歌的艺术价值进行了比较抉择的结果,也是李白诗歌自身所蕴含的艺术魅力逐渐为人所认知的过程。

[1]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C].北京:中华书局,1960.

[2]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Z].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许德楠.“诗仙”、“诗圣”内涵的定位及外延的嬗变[J].宁夏社会科学,2003,(3).

[4] (宋)杨万里,江西宗派诗序[Z].《四部丛刊》影宋抄本《诚斋集》(卷七十九).

Discussion on “Poetic Genius” in Full Collection of Tang Poems

YUAN Shuhui ( School of Literature,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Xianyang, Shanxi 712082, China )

The “poetic genius” in Chinese ancient poems is generally referred to Li Bai.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search for the “poetic genius” in the Full Collection of Tang Poems, this article finds out that there are seven poets called “poetic genius”, Libai excluded. By means of studying the title of “poetic genius” of those seven poe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is title from the initial generic reference to the latest specific reference experiences a long process. Bai Juyi, Li Yi and etc. are initially called “poetic genius” and later this title only belongs to Libai, which is a reflection of people’s comparison to the artistic values of poems and poets in Tang Dynasty and also a process in which the artistic charm embodied in Libai’s poems are gradually perceived by people.

Full Collection of Tang Poems, poetic genius, Li Bai

I206.6

A

1673-9639 (2016) 06-0004-04

(责任编辑 白俊骞)(责任校对 印有家)(英文编辑 何历蓉)

2016-05-14

袁书会(1970-),陕西杨凌人,文学博士,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李益全唐诗贾岛
太阳能光伏暗管排水系统能力提升
贾岛寻医记
贾岛碰瓷
凉月如玉亦如霜
凉月如玉 亦如霜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贾岛推敲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