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 致用: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2016-02-13 00:00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明德铜仁办学

叶 丹

( 铜仁学院 宣传部,贵州 铜仁 554300 )

明德 致用: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叶 丹

( 铜仁学院 宣传部,贵州 铜仁 554300 )

大学的理念是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是大学职能和大学文化的集中体现,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大学理念表现的先进或落后、成熟或稚嫩、正确或错误、系统或碎片的不同状态,对社会的发展、社会思潮的形成起着不同的引领作用。铜仁学院形成了基于大学职能的四大核心理念,本文着重对“明德铸魂、致用立本”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道德高度和价值尺度的核心理念进行诠释和探讨。

大学理念; 明德; 致用; 人才培养; 学术自由; 通识教育

大学理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话题,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只要有高等教育的存在,对大学理念的探讨和追问就不会停止。或许,问题本身的概念解答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所大学的办学实践如何体现了它所确立的理念,以及这种理念实现的方式、途径与效果。因为对大学理念的追问隐含着一个大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一、什么是大学理念

(一)对大学理念的基本解读

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是大学职能和大学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方向和价值目标。“在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某个阶段大学的理念总是受社会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表现出共性的一面,但同时又受到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社会思潮等种种限制而表现出个性的一面。”[1]同时,在办学实践中,一所大学个性化理念的孕育、产生、发展、定型,取决于其与共性化理念的贯通、交融的程度,总是表现出先进或落后、成熟或稚嫩、正确或错误、系统或碎片的不同状态。大学理念表现的不同状态对社会的发展、社会思潮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而又效果迥异的作用。

共性化大学理念或大学理念的共性,“是引导大学的灵魂,是团结大学的制度,同时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它反过来还要评价这种制度。它反映出大学的共性特征”[1]。我们认为,当今的大学理念应该是“育人、科研、服务、文化”多种理念并重,共融一体的学术共同体与价值共同体。由于每所大学在教育体系中的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学科结构、历史传统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每所大学的理念有其个性和特色是非常合理的,而个性和特色也往往是一所学校的优势之所在。个性和特色的形成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学校要与时俱进,但绝不意味着抛弃个性和特色,都采用一种发展模式。一所大学认清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追风、不趋同,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便更能保持住自己的优势。

(二)铜仁学院的个性化理念

铜仁学院处西南一隅,武陵深处,从其组建之日起就纳入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构成体系,成为地方本科高校百花园中的一朵[2]。

从大学理念的共性与个性关系上来说,铜仁学院既遵循大学理念的共性主张,葆有对大学职能的共同要求,倡导“教师本位”和“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同时,依据大学职能在大学发展不同阶段上的个性要求提出了个性理念,即在学校建设高水平教学服务型大学时期,在人才培养职能上,侧重坚持“明德、致用”的价值观,强调人格品质、智慧灵性等通识教育贯通下的实用创新型、应用服务型、技术技能型等通适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所以“明德、致用”既是学校的校训,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成为兴教办学的基本准则,铸就了办学的灵魂。在科学研究职能上,侧重坚持“铜仁需求、国家标准”的质量观,强调以铜仁需求为转型动因,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导向,以国家标准为质量目标,加强地方应用性学科和服务密集型学科建设,增强应用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提升政策咨询规划智库水平。在社会服务职能上,侧重坚持“依托梵净、服务发展”的特色观,强调依托、围绕特有的梵净山周边及区域资源优势,强势聚合梵净山区域林业生态、锰钾汞高效利用与治理、民族文化生态、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学科专业集群和人才团队,蓄势打造“梵净山学”,服务铜仁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学习者价值提升、学校特色发展和教师增值。在办学初期,学校特色主要表现为学科专业特色,发展到一定阶段,学校特色主要从统摄性的社会服务职能上得以彰显。[3]在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上,侧重坚持“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文化观,强调对大学理念的坚守,对大学理想的认同,对大学精神的守望。“苦心励志、追求卓越”既是理念范畴的价值观、质量观、特色观、文化观在大学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也是现阶段学校汇聚智慧源泉和文化灵性,永葆卓越的必然选择[4]。四大核心理念在学校办学历史的时空中,云烟变幻、风雨叠累、不忘初心,在升本十年后与四大职能机缘际会、交相辉映,既一脉融通、相互依存又自成体系、各有侧重,形成了富有铜仁学院丰盈个性、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

二、明德:人才培养的价值高度

(一)明德是校训的首要内容和育人的基本准则

中国大学历史的渊源,起始于孔子开坛设教,至后发展为私塾、书院、学堂,20世纪初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我国古代教育经典《大学》开篇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最终目的、根本目标,使人由明德、亲民最后达到真善美的道德精神境界。1917年,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中,告知学生来北大三项任务:一曰抱定宗旨,研究高深学问;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新中国建立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21世纪中国大学教育面临许多挑战,学校教育方针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大学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我校也不例外,把“明德”二字明确为育人的基本准则和校训的首要内容,只是学校在追溯、凝炼、论证校训的内容及其合理性时,有其历史的继承和机缘,更加顺理成章,浑然天成。铜仁学院的办学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20年的美国教会学校明德中学。学校由遵道会差会美籍传教士卫理(C. B. W)在铜仁市北郊板桥村松林坡(原铜仁学院本部)创办,取名“明德”,遵循《大学》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从当时同学们非常喜欢,每逢节日、纪念活动或毕业典礼都要齐唱的校歌中可清晰显见。歌词如下:

1.明德校名老,载在孔氏之遗书,治国齐家,帝制王道,

无论古与今,谁不以为源流国宝。

愿我同胞努力同心,振刷学校精神,把国粹永葆!

2.明德校址好,建在铜江岸北园,青山周围,绿水环抱,

无论迩与遐,谁不以为蓬莱仙岛。

愿我同胞努力同心,振刷学校精神,把精粹永葆!

3.明德校不早,开办来日新月异,英才产生,时施改造,

无论贤与愚,谁不以为称扬颂道。

愿我同胞努力同心,振刷学校精神,把资格永葆![5]

“明德”二字伴随了学校近百年的时光,影响

了一代又一代师生,铸就了办学的灵魂。无论处于哪一个办学阶段,“明德”始终是校训的首要内容和育人的首要准则。“明德”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直接点题大学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在现阶段,“立德”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生活美德;“树人”则是树立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

(二)学术自由是达到“明德”价值高度的逻辑起点

在现代大学制度中,明德亦或陶养德行、砥砺品格,不是单向度的道德增减,而是“教师本位”、“学生主体”、“质量文化”等多维的实践体系。所以,要达到“明德”的价值高度,其逻辑起点是学术自由,因为大学本质上是学术共同体。

学术自由是一种自由、自主、自觉的权利,即确保学术人员在进行学术活动时忠实于他们自己的探究,而不依赖外在政治的、哲学的、宗教的意见和信念,保证学者们不受限制地探索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真理。因此,学术自由从本质上讲,能够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激励学者的学术创新。学术创新的活动,本身就是思想创新、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过程。时至今日,上述种种形式创新仍然是21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最强音、主旋律,高等教育在其中起着社会良知、思想库的作用,发挥着批判、前瞻功能。因此,综观世界各国的大学,不管是以注重绅士博雅教育的英国牛津、剑桥大学,还是以培养专门研究人才而著称的德国柏林大学,或是以服务社会、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为特点的美国康奈尔、威斯康星大学或者哈佛、耶鲁大学,无不以学术自由和学校自治为逻辑起点,追求道德之高度,进而推动学校以教学、科研、服务为归旨的实现,最终“止于至善”。

目前,我校加快推进人事制度和教师分类管理的改革,完善系改院和学院制体制改革,充分赋予专业学院人才培养自主权,赋予高层次人才充分的学术自由,激励他们仰望真理的星空,正是这一理念引领的结果。

三、致用:人才培养的价值尺度

在我校的校训中,明德是目的、是核心,致用是途径、是尺度,明德通过致用实现价值,致用在实现明德价值中体现意义。从《大学》开篇的旨意来看,大学之道的核心是明明德,培养公民的道德和品行、人格和品质;亲民,激发民众的智慧与灵性;途径和价值皈依是依靠致用这种服务职能最终抵达止于至善,“回归人本身”,建设和谐文明的美好家园,实现人的终极价值。《易·系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正是此意,故谓“致用立本”。

(一)通识教育是“明德”贯通“致用”的重要途径

通识教育也称做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是西方高校通行的做法。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通识教育的重点在于追求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在于培养人的才智与想象力,在于发展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并驾齐驱,其共同点都是对人的心灵(灵性)的一种训练和培养。

我校经过升本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文、理、工、农等多科性大学,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打下了很好基础。目前,学校反复论证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依据教育思想和“明德、致用”的价值理念,健全完善“通识+专业+自主+项目”的“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格品质健全、专业知识坚实、技术技能较强,富有智慧灵性和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通适性应用型人才。为此,我校深化大学灵性教育体系构建,提出了基于灵性教育的通识教育要求,即“做一个充满智慧和灵性的人”,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一要品格纯正、信念坚定。《大学》有云,格物致知,正心修身。良好的品性不仅是社会的良心,而且是“止于至善”的价值尺度。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要做一名伟大行动者,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坚定的人生信念是不行的。正如苏轼所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二要心智健全、情感丰富。现代社会讲究情商,心智和情感,是智慧灵性的重要内容。古云,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智慧灵性之人,就应该拥有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爱因斯坦在给他女儿的一封信中写到,有一种无穷无尽的能量源,迄今为止科学都没有对它找到一个合理解释。这是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叫“情感”。情感是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希望和归宿。要用情感去爱,爱党爱国家,爱自己、爱他人、爱你身边的一切,让爱的光芒普照生命中的每一天,培养自己丰富的情感,成为心智健全的人。三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有生命才有智慧和灵性。智慧灵性之人应该敬畏生命、珍惜生命。马丁·路德·金说:“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生命于我们而言是有限的,但我们的生活却是无限的。要在生命的历程里,充盈着热爱、感恩、责任、信仰这些关键词。常怀报国之志,怀揣感恩之心,去拥抱自然,敬畏生命,感谢命运,做一个热爱生活、懂得感恩的人。四要勇于创新、生生不息。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力,就谈不上智慧和灵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注入发展的动力,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个人而言,也只有不断创新,点燃激情,才能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让人类文明生生不息。五要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有想象力,才会有激情,才能感悟诗意的栖居。一位哲人曾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但是仅有梦想是不够的,必须用活跃之思维、思辨之精神点燃梦想。六要善于合作、圆润通达。你们最终都会走向社会,走向融合,走向价值实现的彼岸。无论大学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有一个基本的道理,圣经说“你来自土地,而归于土地”,我以为,智慧灵性之人更应该明白“我们来自于社会,要回报社会”。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不懂合作,不圆润通达,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就无所谓智慧和灵性。要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历练自己,重塑自己,做一个心胸宽广、圆润通达的人。

(二)社会服务是“致用”抵达“止于至善”的衡量尺度

升本十年,我校基本确立了建设高水平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转型目标、路径和模式,社会服务职能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作为统摄性的职能,规定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内容和方向[6]。社会服务的终极目标在何处?我们认为,应该是止于至善。人并非万物的价值尺度,在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圈中,高等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灵性的抵达,回归人本身,止于至善。从这个意义上,人才培养乃至大学发展的“学以致用”是检验、印证人类是否能够顺利通往自然、社会、心灵继而“止于至善”的试金石和价值尺度。“致用”抵达“止于至善”的衡量尺度主要通过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来实现。

铜仁学院的价值理念最终的归依正是源于此,通过社会服务作为统摄性职能,不断探索教学服务型大学的价值发展和价值提升,努力实现“致用”抵达“止于至善”的境界。

具体而言,学校办学定位从“教学基础型”转向“教学服务型”,经历了由升本初定位模糊的初探阶段到“十二五”中期的发展阶段,学校提出了转型建成为现代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也加入了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总的来说,这一阶段学校的转型定位、路径和模式不够清晰,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的愿景过于强烈,忽视了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学科积淀。“十二五”末,学校通过对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办学实践与理论探讨的深入研究,尤其对自身办学基础、办学特色和转型需求进行了反复研判,认为朝应用型大学框架下的教学服务型大学方向发展,更加契合铜仁学院这一类本科高校的定位、特色和职能。据此,学校成型阶段的转型定位是:确立社会服务中心,兼顾人才培养和应用性开发研究的职能体系,坚持地方性、服务型、特色化、开放态发展道路,把学校建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服务型大学。

学校紧紧围绕教学服务型大学体系构建,组建研究团队,发布十大委托课题,强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侯长林等在《教育研究》发表《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一文,提出了地方高校办学定位选择的关键依据和发展基础,指出诸如铜仁学院此类高校更应选择走教学服务型道路;另外,《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理性探讨》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

料全文转载,文中提出了教学服务型大学应“价值取向服务地方、学科专业对接地方、人才培养面向地方、科学研究着眼地方、师资队伍融入地方、国际教育植根地方、文化建设引领地方”等全方位服务地方的理念和观点。叶丹等在《中国高等教育》发表了《利用区域资源推进专业建设转型》,罗静在《贵州社会科学》发表了《教学服务型大学学科生态化发展探讨》,指出了在转型建设中,学科群落建设和专业集群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至关重要性。

在实践探索层面,学校健全完善“校政企协同,产学研一体”的转型机制,积极探索“四位一体,合作育人”培养模式,成立了校政企合作处,建立校、院两级与联盟单位协作理事会制,重点实施“转型发展方案”和“十大转型行动计划”,着力实现人才培养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教学方式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科研导向从“重基础研究”转向“重应用研究”、师资队伍从“单一型”转向“双师双能型”、服务地方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强化产教深度融合、校地协同创新。从主动融入、全面支撑和创新引领三个层面,全面服务人才教育培训、成果研发转化、重大问题决策咨询、先进文化传播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同时在教学服务的办学实践探索和积淀中,逐步培育和形成了充分利用梵净山区自然和人文资源,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师生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办学特色。

如果我们继续追问,现代大学向社会提供科学技术成果和智力支持服务的同时,本身应当承担些什么?大学作为智慧的殿堂,是社会责任和社会良心的最后守护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仍然理当成为吾辈的人生理想,止于至善应是我们追求的人生境界,理所当然也应是大学社会服务“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

[1] 王亚南.大学理念的发展、功能及其当代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 侯长林.新建本科转型应是“朵朵不同”[N].中国青年报,2016-03-21.

[3] 叶丹,罗静,侯长林.利用区域资源 推动专业建设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

[4] 叶丹.铜仁学院办学内涵定位和建设目标探究[J].铜仁学院学报,2009,(1).

[5] 叶丹.铜仁明德中学历史略考[J].铜仁学院学报,2010,(1).

[6] 侯长林,罗静,叶丹.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J].教育研究,2015,(4).

Morality and Practicability: Core Concepts of Talent Cultivation

YE Dan
( Publicity Department,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The schooling concept of a university is its ideology, spirit and soul, and is also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functions and culture of a university. It also decides the way of think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goal of the university. The different leading roles a university plays in formation of the etho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pend on whether the concept of a university is advanced or backward, developed or immature, correct or incorrect, systematic or fractional. Tongren University has built up four core concepts based on the functions of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interprets and discusses the core concepts with “spiritual cultivation with morality and foundation laying with practicability” as the high moral level and measure value for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of schools.

university concept, morality, practicability, talent cultivation, academic freedom, liberal education

G640

A

1673-9639 (2016) 06-0044-05

(责任编辑 王小聪)(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

2016-05-15

贵州省2013年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招标项目(黔教高发[2013]446号)、铜仁学院“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重点委托课题(TRUFG201502)。

叶 丹(1972-),男,土家族,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发展及院校质量文化。

猜你喜欢
明德铜仁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谢明德
山东省龙口市明德学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诗书画苑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寻味贵州——铜仁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聘任党明德同志为省政府参事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