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励志 追求卓越:大学文化的核心理念

2016-02-13 00:00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铜仁励志卓越

何 波

( 铜仁学院 发展规划处,贵州 铜仁 554300 )

苦心励志 追求卓越:大学文化的核心理念

何 波

( 铜仁学院 发展规划处,贵州 铜仁 554300 )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精神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居于大学文化的核心地位,这种精神文化就是人们常常论及的大学精神。铜仁学院办学历程历经风雨,艰苦的办学条件和师生群体不甘落后、敢于追求的坚强品格铸就了“苦心励志、追求卓越”大学精神,反过来这一精神又指导和引领学校办学实践的全过程。本文就着重对“苦心励志、追求卓越”大学文化核心理念进行诠释和探讨。

苦心励志; 追求卓越; 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

大学组织管理的精髓是办学理念,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把握着时代发展的脉搏,影响和决定了特定时期内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甚至对学校未来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斯坦福大学的奠基人致力于创办培养“有教养的和有用的公民”的大学,这一理念深刻地影响了斯坦福大学整个办学历程。斯坦福大学始终贯彻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思想,饱含着学以致用、学以创业的精神。这种“实用教育”的精神成为影响着斯坦福大学以及斯坦福人发展、成长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支柱。铜仁学院通过本科办学的探索和实践,在基于大学职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建设高水平教学服务型大学时期[1],铜仁学院特有的办学理念,即在人才培养职能上,坚持“明德铸魂、致用立本”的质量观;在科学研究职能上,坚持“铜仁需求、国家标准”的转型观;在社会服务职能上,坚持“依托梵净、服务发展”的特色观;在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上,坚持“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文化观。笔者认为,四大核心理念高度契合铜仁学院转型发展实际,是铜仁学院本科办学思想的一次蜕变和飞跃,是对铜仁学院大学精神文化又一次强力的注解。本文就着重对铜仁学院文化核心理念“苦心励志、追求卓越”进行诠释和探讨。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关系

大学的发展始终与大学文化相伴相随。文化兴盛,则大学兴盛;文化衰微,则大学衰微。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部分,大学精神的存废关系着大学文化的兴衰。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学精神在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精神作为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凝聚了自身办学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其独特的办学传统,展现了大学自身的特殊品质和独有风格,是推动大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大学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集中反映[2]。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认为,广义层面的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环境、大学制度等,而狭义层面主要指大学精神。在笔者看来,顾秉林校长对大学文化的界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在对大学文化概念进行阐述的同时,也对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显而易见,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从相同方面来看,作为特定社会历史文化传承在大学实践中体现的大学精神,其核心是一种价值追求。在现代文化视角中的大学文化首先也应该是一种价值追求,两者是互相依存、互为依托的关系。从不同方面来看,大学文化比大学精神囊括的范围更大,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大学文化中的价值体系部分。由此看来,广义上的大学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追求与其核心大学精神所倡导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所以,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在搞好文化建设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要把历史传承和时代精神充分地融入到大学精神之中,为确立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二、“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来源

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文化,这是大学称之为大学的根本。不管你整理与否、挖掘与否、凝练与否、培育与否,它都存在于大学发展的时空中,熏陶和感染着大学人。所以,探究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一方面要寻根溯源,对“已然”状况加以凝练和总结,一方面要契合时代,对“应然”状态进行思考和培育。

(一)艰苦的办学条件铸就了“苦心励志”的精神文化

铜仁学院办学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20年创办的美国教会学校明德中学,历经铜仁师范学校、铜仁师范专科学校、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时期的迁并转承,于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在近百年的发展时光中,历经风雨坎坷,顽强屹立在老少边穷地区,面对地处区位优势不明显、文化交流通道闭塞、办学经费投入少、办学条件艰苦等困境,艰难求存,不屈不挠地启迪和教化着一方人民。

在本科办学初期,铜仁学院的办学条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从学校建设层面来看,主要表现为:一是校区占地面积小,建筑总面积仅为12.1万㎡;二是科研量小,科研项目几乎为零,有较少论文发表但水平不高;三是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316万元,生均设备值仅为3000余元,且设备多数严重老化;四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学校收入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而学费收入偏低,加之学校创收能力弱,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另外,重点学科建设举步维艰、实践实训基地严重不足、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严重滞后等困扰着学校的发展。本科办学步履蹒跚,各项办学指标全面落后于同类高校,更谈不上去与同类高校展开激烈竞争。从师生学习生活环境来看,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待遇低。二是住房条件差。青年教师多数无力购买住房,更有一家三代同住于学校暂时安置新聘教师的“单身宿舍”里,居住面积不到30平方米,部分教师节衣缩食购置住房后,不得不面临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三是办公条件差。办公室墙体斑驳、桌椅破旧,除几个特殊岗位外,其他岗位均未配备办公电脑,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极为另类。刚调任铜仁学院的原校长王大忠教授在了解情况后振腕长叹:“我想到过铜仁学院办学艰难,但没想到如此艰难!”四是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差。由于扩大招生导致学生宿舍严重不足,学校不得不把部分教室作为学生宿舍,三四十人同处一室成为当时的一道“独特风景”,甚至迫不得已租赁民房或者借用他校设施作为宿舍使用,学生学习生活环境难以改善。

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特别是即将迎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这一关乎学校生死存亡的临界点,铜仁学院师生没有气馁,而是沉心静气抓质量,聚精会神谋发展,恪守“明德、致用”的校训,发扬“苦心励志”的精神。一手抓硬件建设。提出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着重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优质教师队伍、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强化科学研究等方面入手,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一手深化内涵建设。提出“硬件不足软件补”的口号,大力推进“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掀起办学思想大讨论的热潮,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着力回答“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转型,怎样转型”等问题,不断丰富办学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人才观、发展观,全力推进由专科向本科、由师范教育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由服务基础教育向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苦心励志”的大学精神文化在这一阶段鲜明地凸显出来,正是通过这一精神的引领,广大师生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既定的办学

方向和办学目标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可。思想的高度统一,有效破除了学校合并与升格带来的原有办学思维模式存在的差异与分歧,全校师生戮力同心,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强大合力,朝着既定的发展目标大步前行。

综上所述,铜仁学院及其前身扎根于未开发、欠开发的革命老区,艰难求存,正是这种艰苦的办学条件铸就了铜仁学院“苦心励志”的精神文化。苦心励志的大学精神,准确地概括和呈现了铜仁学院人几十年来辛苦耗费心思和精力谋发展、育英才,推动铜仁高等教育跨越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拼搏精神。

(二)师生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苦心励志”的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作为大学人的精神存在,是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意识、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铜仁学院用“苦心励志”的精神文化激励师生成长、引领学校发展,而铜仁学院人则用实际行动为这一精神作了具体的诠释。在建校初期,学校办学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地方政府倡议“举全市之力办铜仁学院”,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节衣缩食踊跃捐款。尤其令人感怀的是,学校退休老教师周启知捐出仅有的1万元养老金,他说:“我的积蓄不多,但作为学校的一员,学校发展了,我很高兴”;外语系老主任宋聚祥老师身患癌症,弥留之际,在学校领导探望时,他让妻子拿出准备好的5千元医药费,说:“这些钱我用不着了,新校区外语系大楼建好后,可以用来买套课桌椅,就算我走了,我的心还和孩子们在一起。”如此感人的事例数不胜数,这些励志故事的主人翁们用实际行动为“苦心励志”的精神文化作了最美的诠释。特定的校园文化必然会塑造出特定的群体个性,而特定的群体个性又折射出特定的大学精神。[3]“苦心励志”的精神文化,熏陶和滋养了铜仁学院广大师生,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蕾、贵州省感动校园十大人物李怡静[4]、最美警嫂田仁碧等一批批先进典型。她们的励志事迹为这一精神文化增添了美丽的注释,筑起了榜样示范的精神高地。

综上所述,“苦心励志”的大学精神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历史的发展过程。先期散见于铜仁学院师生群体,源于艰苦办学条件的铸就,是特定时期大学人身上普遍具有的高贵品质,但表现不明显,而后汇集于典型,通过典型事迹加以凸显,通过榜样示范深入人心,最终凝聚成型。

(三)“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源于大学文化本质属性考量

追求卓越是大学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大学彰显活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柏林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之所以享誉世界,就在于强调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强调追求卓越,成为了盛产富豪、总统和诺奖得主的“基地”[5]。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的大学必然会走向卓越,深受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滋养的大学人必将会成就卓越,这种精神文化还将伴随着大学的人才输出熏陶和感染着社会发展。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铜仁学院必须志存高远,仰望星空,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正是在与铜仁学院发展的互动中孕育、积淀、演进,并内化为校园生活的理念,融合于师生的日常生活,最终升华为大学文化的灵魂。

(四)“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孕育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大学精神文化既是高校历史文化的积淀,又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大学精神文化一方面要传承学校办学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时代的潮头,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如果说苦心励志的精神文化传承了铜仁学院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则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把苦心励志和追求卓越切割开来看。追求卓越是敢于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的境界,是敢于将自身的能力、优势和固有的资源发挥到极致的状态。这与侯长林校长提出的“铜仁需求、国家标准”的质量观是一脉相承的,旨在激励大学及大学人在目标制定上、在建设过程中,敢于“跳起来摘桃子”。这一点也与苦心励志精神文化所饱含的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是一致的,而这也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如果说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过程中需要大胆地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终极目的则是为了追求卓越。如前所述,大学自身发展需要追求卓越,时代精神的实质也要求大学追求卓越。

(五)“苦心励志、追求卓越”核心理念源于大学职能的对应思考

关于大学职能的发展与演变,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形成当下学界普遍认同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自意大利波罗尼亚大学以后的几百年间,大学的职能是单一的,纽曼“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的论断明确阐释了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职能;德国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将科学精神有选择地接纳进了大学精神,使大学真正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奠定了“学术自由”的价值,大学的职能延展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近代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由政府免费提供土地的“赠地大学”相继建立,“威斯康辛思想”即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大学理念正式出现,社会服务成为了大学的又一职能[6]。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为世界所共举的大学三大职能,这是国外大学对大学职能的延展作出的贡献。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强调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源泉,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胡锦涛代表党中央从国家的高度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确立为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能[7]。纪宝成教授说:“总书记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第四大职能提出来,是对高等教育思想的丰富,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贡献。”[8]

铜仁学院在升本初,如同其他新建本科院校一样,萌发于社会转型、服务于经济发展,建校时间短,发展压力大,不但自身承担艰巨的基础建设任务,还要忙于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具体服务,没有时间和能力进行自我本质的梳理、谋划和建构,更谈不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2013年,学校提出把大学精神表述为“苦心励志、追求卓越”,并将之写进了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力求固化下来。这是学校第一次对大学精神的明确表述,是基于铜仁学院独特的办学历史和师生展现的精神风貌的初步凝练。当前,侯长林校长对应大学职能,提出在建设高水平教学服务型大学时期,将“苦心励志、

追求卓越”表述为铜仁学院大学文化的核心理念,与“明德铸魂、致用立本”、“铜仁需求、国家标准”、“依托梵净、服务发展”并列为四大核心理念,这是对铜仁学院办学理念的关键完善,也是基于对回归大学文化本质,以文化统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思考,更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铜仁学院化的深刻理解[9]。

三、“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实践意义

作为精神范畴的“苦心励志、追求卓越”,源自于实践,反过来影响实践,一经形成,就会对学校办学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对师生思想行为形成凝聚和激励作用,对社会精神的发展具有熏陶和感染作用。作为理念范畴的“苦心励志、追求卓越”,则是这一精神文化在质量观、转型观、特色观、文化观上的集中表达,一经形成,必将引领学校办学实践的全过程。

如前所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承担的三种基本职能,但这三种职能放在整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来说,归根结底都属于文化功能[10]。人才培养是传承文化、以文化人的过程;科学研究是验证或发现新知识,对文化的创造创新过程;社会服务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撑和文化支撑,是文化的传播辐射过程。所以,文化功能是大学具有统摄地位的本质功能,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则是实现文化功能三大途径。

(一)人才培养践行“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精神文化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开篇寓明了育人的根本。大学毫无疑问要培养具有追求卓越精神和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社会进步,走向文明。侯长林校长经常强调要“构筑灵性校园,培养具有灵性的人”。铜仁学院在育人实践中,强调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全人教育,正是对这一思想的贯彻实践。在人才培养规格化和模式化方面,明确了以人格品质、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智慧灵性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了以通识为基,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的“通识+专业+自主+项目”的“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山”字型人才培养模

式是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生动表征与精彩描述。在质量保障方面,设立学生表彰的最高奖项“明德学生奖”,弘扬明德文化,着力培养学生道德操守与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激励学生践行、传承“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要履行好人才培养职能,必将由以一批教学骨干和教学能手为引领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学校设立卓越教育奖,分置“卫理最高教学奖”、“铜仁学院教学名师奖”、“铜仁学院青年教学奖”三个层次,表彰对学校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体现了学校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位置,使学校真正回归教学本位的信心和决心,这是铜仁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自觉和自信。

(二)科学研究崇尚“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精神文化

大学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人才培养来展开的,科学研究也不例外。科学研究不单是培养具备“综合能力”人才的重要方法,还是大学发展和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办法。在科学研究实践中,项目化、技术化较强,学术化程度不够。学术研究不仅仅是形而下的应用研究,更大的魅力在于形而上的构想性、猜想性甚至幻想性研究。大学要通过科学研究培养有灵性的人,致力于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启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铜仁学院作为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科学研究起步较晚,没有规划、指导和方向性,教师搞科研属于“散兵游勇”,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由于科研条件的限制,用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条件也不成熟,这就使得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面临着巨大压力,甚至无所适从。历经实践探究,学校逐步形成了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开展科学研究,着力为地方输出科研成果和传播科学文化,服务地方建设的思路。一方面积极聚合学科优势,构建学科集群发展,打造区域一流学科,千方百计提高科研水平[11]。一方面强化团队建设,整合人力资源,打造创新团队,竭尽全力提高科研能力。侯长林教授在多种场合要求学校科学研究要做“铜仁需求、国家标准”,鼓励科研人要“立地顶天”,这正是“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精神文化在学校指导思想上,以及师生潜心科研、追求卓越行为上的具体体现。

(三)社会服务坚定“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精神文化

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往往重视对应的社会具体需求,而不注重发挥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这是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初始表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代大儒的博大襟怀,但又何尝不是大学回归本质、服务社会的终极理想。所以就社会服务而言,除服务社会当下急需之外,还应该坚定地、源源不断地提供文化服务。作为支撑一所大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学精神,自然具有较强的向外拓展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必然会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种能力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来实现,一是输出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高层次、有活力的大学文化;二是输出在大学精神孕育下的先进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三是输出受大学精神熏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使得大学的力量不断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社会发展起到改造和示范作用,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这是大学树立社会形象,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实现自身价值、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体现。铜仁学院作为铜仁唯一的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几十年来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他们也成长成为了铜仁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据调查显示,铜仁学院及其前身培养了全市79.3%的基础教育教师、65%的乡科级干部、48.4%的县处级干部、34.6%的地厅级干部等各类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见,铜仁学院较好地完成了为地方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同时通过这些优秀学子,将“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源源不断地辐射或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总体而言,大学精神既存在于校园文化和师生的道德行为之中,又随着学校源源不断的文化输出和优秀人才输出而广泛播撒,从而熏陶和感染社会及民众的道德行为和思维方式。因此,对大学自身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大学精神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侯长林,罗静,叶丹.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J].教育研究,2015,(4).

[2] 黄斌.浅论大学精神在推动高校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精神大讨论为例[J].高教探索,2011,(5).

[3] 邵书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

[4] 叶丹,何波,王梅.教学服务型大学转型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铜仁学院学报,2016,(1).

[5] 汪明义.论大学文化的内涵与本质属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4,(2).

[6] 高祖林.大学精神探微——兼谈苏州大学精神[J].苏州大学学报,2012,(3).

[7] 张斌.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实现路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

[8] 纪宝成.深刻认识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9] 张路杨,王艳华.大学精神:内涵、价值意蕴、培育路径[J].前沿,2013,(3).

[10] 王尧.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培育创新人才[J].理论界,2013,(1).

[11] 侯长林.利用山区优势资源,建设特色教学服务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

Hardworking and Excellence: Core Concept of University Culture

HE Bo
( Department of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A university is a university because of its profound spirit. Spiritual culture, as a component of university culture, is at the center of university culture. Such spiritual culture is what is called the university spirit. Tongren University has gone through hard times. Despite the backward school running condition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unwilling to lag behind and they are always pursuing excellence in an unremitting way. As such, the “hardworking and excellence” university spirit has been formed, and is now, in turn, leading the process of school running practice. This paper interprets and discusses the “hardworking and excellence” core concept of university culture.

Hardworking, excellence, university culture, university spirit

G640

A

1673-9639 (2016) 06-0062-06

(责任编辑 王小聪)(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

2016-05-14

何 波(1982-),男,苗族,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高等教育发展与院校评估。

猜你喜欢
铜仁励志卓越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铜仁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大作为 走向卓越
看雪——铜仁梵净山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生活励志
牛人的退稿信,我们的励志课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