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色发展在中国的实现路径

2016-02-13 00:00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城镇化绿色生态

唐 雄

(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论绿色发展在中国的实现路径

唐 雄

(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对正处于转型升级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践行和实现绿色发展理念,需要遵从培育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绿色生态城镇、研发先进科学技术等四大路径。

绿色发展; 实现路径;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被提出来,并把它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何为“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指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并驾齐驱,既要发展又要保护,不可偏废其一的双赢型发展。绿色发展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培育生态文化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抓手

生态文化是生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搞好生态文化就等于找准了绿色发展的根本之所在,就好比牵牛抓住了牛鼻子一样,具有牵制全局和方向之功效。所以,生态文化可谓之绿色发展的“灵魂”,是实现绿色发展的“软实力”。对什么是生态文化,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生态文化是在大自然中人们对对象、现实和感性的直观理解而形成的思想意识或观念;也有人认为生态文化是人们平常生活中吃、穿、住、行的行为文化之总称;还有人认为生态文化属于人们所从事的科学、教育、宗教、艺术等精神领域的范畴。诚然,生态文化包括的内容很丰富,但是最本质的要求是人类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在自身头脑中树立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信念,而不是破坏自然。关于这方面,学者方真指出,“生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人和自然、社会和自然关系认识的整体水平,也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和政策的状况。而生态文化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对社会成员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发生作用的程度,必然受到生态文化本身在文化体系中所处地位的制约。当生态文化在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时候,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态度、人的生态行为及相关的社会政策等,都会朝着有利于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1]13相反,当生态文化在人们生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时,那么人们的环保意识就会十分淡薄,就好比遥远山上模糊的树影在人的视野中一样,是多么地朦朦胧胧,甚至压根就不会产生尊重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明白了生态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后,才会去热爱环境,保护环境。

培育生态文化是使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发生转变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当人们懂得了生态文化后,就会自觉地去保护生态环境。那么,如何培育生态文化呢?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是根本方法。所谓“生态文化教育,即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教育人们客观评价当前生态环境,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从而改变不适当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205在人们生活中,能培养人的是教育,能感化人的也是教育,能启迪人的还是教育。教育能使人拥有生态文化知识,培育人萌生出生态理念和生态意识,最终成长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人。对人们进行生态文化教育的举措就是要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针对不同人群把生态文化教育贯穿于社会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要加大力气,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其根本抓手。

二、绿色生活方式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指出自然对人的重要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离开了自然便没法生活。他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3]56由此可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非常紧密。人各种各样的活动也就构成了人的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活动经历了历史的演变,由古代的简单到现代的复杂,由以前的单一到现在的多样。在原始社会,人们靠捕猎、采食野果为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靠农耕和简单的手工劳动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当前提出绿色发展,就是因为资本主义在工业时代对大自然的过度掠夺而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不仅仅只限于某种制度和某个国家,早已经突破了制度和国别的界限,在全世界范围都出现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生态系统的迅速退化、资源能源的日益枯竭。因此,我国目前的生态状况也令人担忧。所以,党的十八大从国家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进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都是因为我国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严峻生态形势而做出的必然选择。

既然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那么就要重视人的活动,对人的活动给予规范和正确引导。否则,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就会出现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那样:“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4]405-406既然人类各种活动构成人的生活方式,那么不同的生活方式会对大自然产生不同的影响。显然,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大自然产生积极影响,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大自然产生消极影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叫做良好的生活方式呢?那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消费过程中要本着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而进行的活动,称为良好的生活方式,即“绿色生活方式”。反之,我们就称之为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即“黑色生活方式”。规范和引导人类的活动,其实就是规范和引导人类的生活方式。显然绿色生活方式应该作为一种生活常态,是人们应该学习和践行的。保护环境和爱护环境要从人人做起,同样,实现国家的绿色发展也要从人人做起,从绿色生活方式做起。所以,人们拥有绿色生活方式,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们生活品质高低的体现。

三、建设生态城镇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目标

国家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是城镇化,它能更加有效地利用社会各种资源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建设绿色生态城镇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目标。因为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还比较低,还必须得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另外,推进城镇化能扩大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健康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国家提出要解决3个1亿人问题,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其中一点就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要让1亿农村人口落户城镇成为城镇居民。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如何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必须面对的,如土地城镇化比人口城镇化还快,只讲建设规模不讲建设规划的粗放式扩张,城镇空间无序开发,人口集中扎堆,交通堵乱,城镇绿色空间不断缩小等等问题。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镇,这是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是建设绿色生态城镇,还是建设黑色污染城镇?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就得高度警惕,保持清醒头脑,避免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老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们的对面,则造成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5]916资本主义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没有合理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没有科学合理规划,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这给我国的启示是搞城镇化建设一定要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在总体布局上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出美丽城镇,这也是人们对城镇化建设的殷切期盼。我国正在推进的城镇化就应该遵循“致力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资源等的和谐发展”[6]177。所以要大力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走绿色生态城镇的道路,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目标。

四、研发先进科技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最终保障

实现绿色发展要靠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曾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就会对自然界造成相当大的破坏。比如生产中常见的废气、废水、废渣如何处理,如何才能做到节能减排,这些都需要先进科学技术。尤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不能只顾眼前,而不考虑将来。这种对资源只考虑现在不考虑将来的利用就是杀鸡取卵的做法,是愚蠢之举。要利用先进科技研发产品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这才是长久发展的出路。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绿色发展就难以实现。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期,为实现绿色发展,就需要改变经济的增长模式,依靠先进科学技术,走靠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发展道路,而不能走靠要素驱动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发展方式以粗放型居多,在自然环境方面付出了很大代价。所以,我国应加大对研发先进技术的投入,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勇登科技高峰,达到一流水平。只有拥有了先进的科技,并把它运用到我国的社会发展中来,才能对我国的绿色发展起到最终性保障。

[1] 方真.生态文化及中国古今生态文化之比较[J].学术研究,2007,(5).

[2] 叶南客,李芸,匡强.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态:循环·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 王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J].铜仁学院学报,2015,(6).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TANG Xiong
( School of Marxism,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Green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like China,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is always a highly concerned topic. There are four extremely critical paths for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one basic tool”, “on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ne ultimate goal” and “one basic guarantee”. The basic tool refers to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for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refers to promotion of green life; the comprehensive goal refers to building green and ecological towns and cities; and the basic guarantee refer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utting-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ee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path, contemporary value

D601

A

1673-9639 (2016) 06-0093-03

(责任编辑 赖 全)(责任校对 王小聪)(英文编辑 田兴斌)

2016-03-03

唐 雄(1981-),男,苗族,贵州铜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城镇化绿色生态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家乡的城镇化
生态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