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路径探析
——以“概论”课为例

2016-02-13 00:00许笑笑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概论实践性思政

张 瑜,许笑笑

( 安徽三联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601 )

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路径探析
——以“概论”课为例

张 瑜,许笑笑

( 安徽三联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601 )

实践性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有利于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有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和网络实践等三大路径,这对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路径探析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意义。

思政课; “概论”课; 实践性教学; 路径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多年来,思政教育工作者依靠理论灌输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取得了许多成效,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世纪后,“90后”青年逐渐步入大学,这一代人较之“70、80后”是更具个性的一代,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社会问题,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现代传媒工具了解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他们看问题的视角往往更加独特,分析问题更有针对性。同时市场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和追求的最高理想,教育的最终目标毫无疑问是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1],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课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相长,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课教育的过程中,若教师仍然秉持以往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而纯理论的课堂教学效果亦大不如前,在这种情况下,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课教学遥相呼应,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课,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为例,探讨高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路径。

一、校内实践是“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基本路径

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合格人才,必须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包括坚实的专业素质,广阔的人文素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等”[2],而这些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理论的灌输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一)课内实践教学是“概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

所谓的课内实践主要包括课堂的讨论、辩论,剖析案例,再现历史情境等形式。课内实践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课堂讨论,思政课教师首先选择合适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围绕该观点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比如针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评价,教师可以尝试带领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关于辩证法的观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伟人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奉献;同时学会全面看待历史人物以及给中国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课堂讨论,可以使学生学会用客观公正的和科学的态度看待历史人物。

教师也可以提前布置层次较深的题目,必要的时候及时引导大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向,认真分析讨论中存在的错误或者偏颇,引导学生走出思维误区,保障当代大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待一些问题。比如可以在课前布置:搜集整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的相关材料,并思考实行市场经济后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大的震荡和影响。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思考、讨论,使当代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状况及当时进行改革开放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当然,在这些课堂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跟踪学生作业完成的状况,了解他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对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答疑解惑,最后帮助学生总结观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重新梳理所讨论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这些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虑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等教学媒介,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辅助课堂实践活动的展开,增强课堂实践的效果。也可以使用课前演讲、探讨热点以及情境训练等多种形式,以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校园文化活动是“概论”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校园文化的形态主要有:物态、行为、精神,其内容多姿多彩,包括学校的校风、校貌,学校办学理念等[3]。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了解本校文化,学校邀请当地英雄模范人物进校园作报告,比如每年清明节前后,邀请当地英雄人物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讲座,通过此类活动让这些“90后”的大学生以别样的形式了解中国历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还可以开展专门的学术研讨会、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形式等,在学校内成立理论研讨小组,组织团、党各类活动,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等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

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传承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校园中宣传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自觉地接受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理念。

由于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可以让“概论”课指引他们进一步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利用该课程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调动学生积极地开展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形成良好的品格,自觉地关心他人、学校并奉献社会,对学生讲礼貌、讲文明、树新风的品质进行积极宣传,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实践是“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路径

大学期间,每学年有接近三个月的长假,这给“概论”课的课外实践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保障。多样化的假期社会实践,如到红色纪念地参观,了解这些地区的历史,了解当地人民当年为新中国的建立所做的努力和奉献,亦或是安排学生在暑假期间去有着“红军的故里,将军的摇篮”之称的安徽省金寨县学习,通过实地学习,学生既能近距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又能切身感受当年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长假期间,组织学生进社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为了有效开展这些工作,大学生首先要学习相关的理论、法律、法规,并真正领会其精神内核。当然在这一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保证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应该做好准备工作,把实践内容、调查纲要等提前下发给学生,学生的工作可以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就选取的实践内容而言,建议选取学生所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如医保改革、教育改革、金融危机、国企创新等等。在整个假期的实践中,教师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实时跟踪和实地指导,以期达到预期效果。在这些社会实践中,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深化他们对理论的认识,对其今后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还可以要求和指导学生搜集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数据资料,强调用事实说话,让大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有更深的感知,这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课堂中,学生会学到很多社会知识,也会发现存在于社会中的问题,这都会促使其深入思考。不仅如此,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走向理论的学习道路,可以让理论知识根植于学生的意识之中。

三、网络实践是“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新路径

进入21世纪后,网络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网络之中。因此,要提升“概论”课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网络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以建设相关的校园网络平台,并保证学生可以自由登录,在这些网站上播放一些跟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的案例分析、时事解读,如“两会”期间介绍关于“两会”的常识,及时更新“两会”内容,为学生了解社会开辟一个特殊的窗口。网络平台还可以宣传和介绍校园文化精神,发布学校和当地社会的人文趣事,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规划和指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相关资料和信息加以收集,运用网上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全方位验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对“概论”课程的学习更加直观和生动,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他们还可以在完成课外作业和进行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学会熟练使用现代化网络技术。依托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引导学生登录高校精品思政课程、思政名师教学博客等和“概论”课相关的网站,实现向其他院校教师的横向学习目的,不断强化自主学习和线上答疑活动,强化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服务于课堂教学效果。

“概论”课集中体现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思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不断拓宽教育教学路径,强化自身教育教学技能,革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便于坚定大学生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心,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合格的接班人。

[1] 吴兴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实践教学探讨[J].江苏高教,2008,(5):126.

[2] 张志会,谢义飞.发挥“三自”育人作用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J].铜仁学院学报,2013,(3).

[3] 蒋黎黎.民办高校在科学发展观环境下建设和谐校园的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1).

The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aking "Introduction" Course as an Example

ZHANG Yu, XU Xiaoxiao
(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hui Sanlian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actical teaching needs to be included and take the propor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plan.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teaching wa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Marx's theory and practice, but also updated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ideas. Students were pushed into the learning-centered, fully mobilizing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order to better realiz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action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aking the course "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n example.

"Introduction"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path

G642.421

A

1673-9639 (2016) 06-0183-03

(责任编辑 王小聪)(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

2016-05-30

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15zlgc028)。

张 瑜(1979-),女,汉族,安徽萧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许笑笑(1989-),女,汉族,安徽宿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概论实践性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