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实践与探索

2016-02-13 00:00曹吉花郝保明汪材印宗素兰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实训改革专业

曹吉花,郝保明,汪材印,宗素兰

(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

电气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实践与探索

曹吉花,郝保明,汪材印,宗素兰

(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

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宿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综合改革。通过构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模式,加强与当地相关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将本专业建设成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办学理念先进、教学条件完备、课程体系科学、专业特色鲜明的示范性专业。

电气工程; 专业综合改革; 人才培养

一、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

专业综合改革是教育部、财政部在总结上一轮“质量工程”实施的基础上,按照“突出重点、改革创新、继承发展、引领示范”的原则,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新一轮“本科教学工程”五个重点改革和建设内容之一。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对象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1]。

二、专业综合改革的基础

宿州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6年开办以来已有10年的历史,目前在校生480余人。本专业在我校虽然开办历史不长,但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电气行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该专业的成长非常迅速,目前已经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办学机制,建立了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10年“电子设计与创新实训中心”获批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011年电气工程专业获批为宿州学院校级特色专业,2013年该专业获得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2014年该专业列入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目前电气工程专业有专任教师13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4人,硕士研究生10人,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而且中青年教师居多,在传帮带机制下,他们成长迅速,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以副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骨干和主体的、具有工程实践和教学科研双重经验的师资队伍。本着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原则,我校积极组织教师投身于地方经济建设,为企业排忧解难,在科技服务的同时建立校企联盟或研发平台,寻求横向科研合作项目,以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与本地煤矿电器公司及相关企业进行了多方位合作,在煤矿安全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和硬件设计方面,合作开发新产品并开展技术服务,签订了4项产学研合作协议。

三、专业综合改革的措施

我们在深入调查分析和比较省内外各重点院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凝练自身专业特色,科学构建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时数,统筹协调理论、实验、实践环节,课内、课外内容的关系和学时分配,适应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大力发掘和开辟课堂外学习的新途径。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以应用为导向,以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的知识传授体系。

(一)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采用培养、引进和聘用相结合方式, 3年内培养了2名学术带头人, 5名学术骨干,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创新能力强的“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1)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完善助教制度,加强助教、助研、助管工作,探索科学评价教学能力的办法。在现有团队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每位教师确立与团队发展相契合的个人发展规划,重点放在提高学历、提高职称、提高产学研用的能力、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等四个方面,成立教学人员业务及能力发展档案,在教学委员会的管理、监控、帮助、推动下完成预定目标。为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成立机电学院教师能力发展促进委员会,指导教师能力提高,为教师进修、参加各类形式的培训及讲座等提供便利条件。

(2)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实践或研究经历。聘请3~5名以上行业一线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稳定的教师队伍,重点充实到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岗位上,以提高实验、实习、实训指导水平。鼓励在职教师进企业实践,或通过产学研、协同开发等形式获得实践经验以提高教学水平。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1)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发挥区位优势,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专业“工程性、实用性、实效性”特点,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邀请包括恒泰电器有限公司、科力电器公司、中国矿大等多个企业和高校的相关专业人员共同修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各教学环节,力求制定出定位准确、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和我校实际情况的专业培养计划,同时完成对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2)整合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根据“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按照课程教学目标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课程群,即基础通识课程群、专业技能课程群、素质教育课程群。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减少课程内容的冗余度,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增强教学实效。

(3)系统建设优质精品课程和开放课程,实行特色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建设2~3门由教授负责的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选择切入点,体现专业岗位需求、技能及素质培养等目标,编写特色教材或讲义,鼓励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4)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强课程群建设,促进课程体系与内容的优化与改革,提高教学效率。跟踪现代电气技术的发展,建设了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厂供电、过程控制及运动控制等专业方向系列课程,突出专业特色,积极申报了《电机与拖动》省级资源共享课程。

(5)加大了实践教学投入力度,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设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整合校园资源,优化办学空间,提高办学效益。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使之满足本专业学生实习实训需要。

(三)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和大班教学结合、实验和理论教学结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1)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形式的竞赛,在近几年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本专业学生获得了2项国家级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多项省级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2014、2015连续两年组织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均获得安徽赛区二等奖的好成绩。

(2)广泛调动教师、教辅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强化专业“工程性、实用性、实效性”特点,强化师生终身学习理念,教学过程中注重任务性和兴趣性结合,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注重其工程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形式的专业设计竞赛,参与行业企业举办的作品评比,增加综合性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参与各类专业资格认证考试,以任务促学习、以比赛促创新,以考试促提升。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在校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活动。

继续推行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学训交替”、“工学结合”、“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对《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采用“学训交替”的教学模式;对《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及接口》等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工厂供电技术》、《电力系统机电保护》、《电机与拖动》等课程的实训项目,给合生产性教学工厂的数控机床电气配盘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达到80%以上。在实践教学中,对“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加强实训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与企业合作进行“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等。

(五)教学管理改革

教学管理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建立了院、教研室分层次的教学管理体制,形成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组织保障;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开放、激励、弹性的人性化教学管理模式;完善教学工作考评体系,形成良性运行机制。修订教学计划,增设开放式创新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开放制度,保证学生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制定激励政策,吸引大批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创新活动,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促进拔尖人才培养。通过教学质量学生测评、教学建设目标管理、教学任务岗位考核,形成立体化教学工作考评体系。采取教学水平与岗位挂钩、教学质量与业绩挂钩、教学管理与任务挂钩等措施,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形成良性运行机制。从管理体制、机制及其政策措施上保障了专业综合改革的实施。

四、结语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凝练自身专业特色,构建了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培养方案,修订了教学计划,调整了教学时数,统筹协调理论、实验、实践环节,课内、课外的内容关系和学时分配,适应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大力发掘和开辟课堂外学习的新途径。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以应用为导向,以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的知识传授体系。通过专业改革使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水平得到了提升。

[1] 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S].教高司函,[2011]226号.

[2] 田绪红,肖磊,黄琼,等.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19(10):12-16.

[3] 胡兴,刘卫今,刘胜贵,等.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讨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3):139-141.

[4] 徐立清,钱国英,马建荣.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专业综合改革探讨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14,(12):53-57.

[5] 汪新,吴新民,吴国志.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5,(2):61-63.

[6] 刘克平,张德江,李元春,等.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6):12-14.

[7] 方瑞芬.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综合改革探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5,29(1):6-9.

[8] 杨一军,陈得宝,方振国,等.电子信息专业综合改革下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施与仿真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1):87-89.

[9] 来永斌,伍广,王传礼,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4,41(22):154-155.

[10] 金美容.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西部教育,2015,(11):40.

Practice and Explore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jor

CAO Jihua, HAO Baoming, WANG Caiyin, ZONG Sulan
( Suzhou University, Anhui, Suzhou 234000, China )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al needs for applied talent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f Suzhou University, comprehensive reform has been implemented to the major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and career-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s well as pushing forward the reform on talents training and education mode,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with local enterprises in related fields such as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major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will be built into a model specialty which not only meets the demand of local economy, but also has advance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orough teaching conditions, scientific curriculum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reform on specialty, personnel training

G642.0

A

1673-9639 (2016) 06-0189-04

(责任编辑 田 波)(责任校对 毛 志)(英文编辑 田兴斌)

2016-04-27

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3zy079);安徽省教育厅电机与拖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2013gxk096);中矿三杰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项目(2015sjjd025)。

曹吉花(1977-),女,安徽固镇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自动控制系统。

猜你喜欢
实训改革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改革之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