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傩戏神谱的特点

2016-02-14 14:56吴德盛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黔北傩戏

吴德盛(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黔北傩戏神谱的特点

吴德盛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摘要:黔北傩戏是极有研究价值的“农民戏剧”。其神谱的和合性集中表现在以巫术为底色,以道教为主体,结合儒佛思想及其表现形式,融合巴楚和多民族文化基调,形象地反映了黔北人质朴、务实、守成性格形成的文化渊源,同时又深刻地彰显了黔北人民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共同超越的历史意蕴,对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黔北;傩戏;神谱;和合

黔北仡佬族与多民族杂居“信巫好鬼屏医”,文化源远流长,烂漫而奇特。黔北自古地处西南边陲,交通不便,因此傩戏较少受到外来干扰,加之地处荆楚、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带,因而使之成为古老华夏文化的天然储存地和多种地域文化的沉积带,是贵州民族民间傩戏的重要基地。其傩戏唱念坐打、敬娱结合,原始宗教祭祀特点强,因其具有时间长、流派多、内容丰富、传播区域广,融儒道佛为一体的特点而引人注目。[1]黔东北傩戏,是向单一的戏剧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它介于彝族傩戏“撮泰吉”和军傩系列之间,是典型的“农民戏剧”,而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傩神极具世俗化倾向。其中道真、务川、德江是黔北傩戏的亮点。1957年,在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会演中,道真傩坛所演《山王图》获二等奖。1994年11月,湄潭傩戏剧组一行七人应邀前往大阪演出,经典剧目《骑龙下海》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2000年8月日本早稻田大学稻畑耕一郎教授主持的“出土文物、祭祀礼仪与中国基层文化之研究”国际合作课题组,即邀请道真地方傩文化研究者及傩戏艺人到遵义县进行学术交流。2002年8月该课题组六位成员光临道真作了为期一周的傩文化考察,并赠“道真傩戏,名扬中外”锦旗一面。2004年1月韩国庆尚大学13位专家在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凡、陈玉平等专家陪同下实地考察一周,称道真傩文化为“东方文化的亮点”。浓郁的仡佬文化气息,跨越历史千年,令人思绪万千。

黔北“多神崇拜,神巫混杂”,有学者指出,傩戏结构特征是“仪式单元的层级组合”。比如道真请神词表现出来的多神崇拜的特点就非常典型。到了祭拜时间,群众多取简便礼仪,于家堂“香火”(神龛)之前焚香炳烛,献上相应饭食,奉请“皇天后土,四府万灵;神农皇帝,后稷农神;牛王道祖,五谷天神;日月五星,阴阳五行;普天星斗,河汉群真;雷公电母,风伯雨神;本年主水,龙王尊神;家奉香火,福德明神;山川社稷,血食尊神;青苗土地,保禾之神;五谷祖种,万物之神;门承主职,井灶之神;本音门中,历代先灵;开荒业主,阜老前人;虚空过往,一切贤圣”,并火化钱财,“叩头谢恩”。黔北傩戏多神崇拜,最大特点是实用和包容。多神崇拜对黔北人质朴、务实、守成性格的形成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黔北傩仪中所供奉神祉窥其一斑。

黔北傩仪中所供奉的神祉具有实用主义的特点,其傩仪神祉融儒、道、佛诸神圣于一堂。冉文玉《道真傩文化概论》认为,按傩坛自身传承中的教派归属,道真傩戏属于巫教范畴。因其历史久远,流布地域甚广,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吸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与不同民族的文化,所以其包纳的内容,也因此而多得惊人。这一方面反映黔北先民泛神的原始思维特性,同时从另一方面奠定了黔北民风海纳百川的文化基因。溯其源流,傩戏最初表现为巫术崇拜。我们从黔西北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中可以窥探其发展的印迹。据民俗学家研究,此戏产生于东汉中晚期,当时是一种祭祀祖先,祝愿来年平安、丰收的仪式,成型于唐代,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到清代中叶,演绎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其第一部分为祭祀,彝族老爷爷阿布摩带领麻洪摩、哈布及其妻子阿达姆,他们拄着棍子,头戴尖尖帽,身着黑衣黑裤,用白布条把胸、腰、腿扎紧,迈着罗圈腿,裸着身子,象征着远古人类还不能完全直立行走。一行4人从森林中艰难地走出来,边走边发出猿猴般的叫声,来到长满青草的旷野上,阿布摩放下手中的竹棍,向天地、四方神灵祈祷。从仪式中我们看出原始初民泛神崇拜的缩影:所崇拜者为西方、天地各路神灵和神化的面具而已。巫术崇拜多指巫师降神(多为降神附体),代天神、地祇、鬼神及其他精灵为原始先民祈福禳灾,其方式有诅咒、占卜,以此令先民明禁忌,求福佑。在“撮泰吉”(变人戏)充满魔力的神奇演绎中,我们的思路顺着原始人类进化的过程,从现代喧嚣的都市生活中解放出来,捋一捋纷乱的思绪,想一想人活着的意义:人既然已经从原始森林中走出来,已经有着更为发达的大脑,就不应该为活而活,为物所役,以致于忙着赶路而忽略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

黔西北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发展迄今已逾千年,对研究西南傩戏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黔北傩戏对它的影响,我们可以从黔北傩戏面具及其傩仪神谱的特点来加以考察。通过对道真县民族展览馆中的傩戏面具和当地仡佬族傩仪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黔北傩仪神谱有以下五个特点:

首先,黔北傩仪神谱是以巫术神灵为基础的。古代黔北“信巫”“祭鬼”,虔诚信奉大巫“以舞降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古人相信解梦、降神、念咒、画符、舞蹈、占星、卜筮等,认为巫术可以医治疾病,驱除妖魔,除灾招福,因而笃信巫教。其中以巫术“上刀”“上钱”“吞化签”等科仪表演最为突出。《遵义府志·风俗篇》载“歌舞祀三圣,曰阳戏。三圣:川主、土主、药王。近或增文昌,曰四圣。”三头六臂,青面獠牙,狰狞可畏的土主,清乾隆《四川通志》卷七载龙安府“梁李龙迁有功于民,历代封龙州土主。明革去淫祀,以龙迁仍命有司春秋致祭云。”李渝先生指出:在贵州傩坛戏供奉的形形色色的傩神中,“只有三位主神与古代中国神话及巫术有较深的渊源关系。这三位主神即傩坛的二郎神、开山莽将、开路先锋,也即是上古神话中的水神、山神、先导神。”二郎神,民间多认为他是一位与水利、农耕、防止水灾有关的神,甚至是水神。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其人是位顶盔戴甲、粉面无须的青年郎君,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额上多一只眼睛,手执一把三尖两刃刀,皂靴前还有一条哮天犬。有人称其名为杨二郎或杨戬,有人称其名为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其英武俊的形象,至今仍是纹身爱好者追捧的偶像。“开山莽将”是傩坛重要的神。他凭借斧头横扫东南西北中五方鬼怪、十方邪恶,为各路神祗开路。头上双角挺拔,双耳高耸,獠牙外露,更突显其狰狞和凶悍威猛;眼珠鼓凸,烈火浓眉,面色赤红,表现其怪诞奇特嫉恶如仇的性格;其个性鲜明,身材高大,充满正气、杀气,成为傩坛不可缺少的顶傩凶神。开路先锋是专为奔赴傩坛的各路神祗打开东南西北中五方通道的开路神。开路先锋面具与开山莽将面具大同小异,也是暴眼圆睁,獠牙锋利,所不同的是头饰多以独耳及耳翅延伸的双角为代表,另外,加上满脸横肉及獠牙外露是为凶恶威武的特征。

其次,黔北傩仪神谱是以道教神灵为主体的。黔北傩仪常用面具或主要角色有山王天子、炳灵侯王、二郎菩萨、秦童老官、汉朝将军、检斋和尚、土地老者、唐氏太婆、先锋小姐、灶王府君、铁匠婆婆、唤狗二郎、端枪童子、捉火郎君、度关王母、甘生八郎、撵路狗、判官、孽龙、文王、鞠公、毛包、药王、山羊、财神、唐二等70余种(个)。其中道教俗神,如雷公、风伯、关帝、文昌、门神、灶神、城隍、土地、瘟神、蚕神、药王、财神等等,常常成为傩坛普遍供奉的神祉。傩神“开山”狼牙吞口,面容狰狞,配合铿锵激烈的鼓点,手舞斧钺上劈下砍,驱鬼逐疫,气势磅礴,情绪奔放,也取盘古氏开天辟地之意;代天惩恶的“雷神”:右手执斧,左手握凿,舞得霍霍生风,步履矫健轻盈,也寓意施雷布雨、风调雨顺;山王在傩堂戏中的职司是找回主人家失落的魂魄;龙公,亦称“龙神”,是虚拟的自然神化身。贵州思南的龙公是人形面相,而贵州务川的龙公则是龙头形象,在傩堂戏中以东海龙王的身份出现;双目圆睁,眉如烈焰,呲牙咧嘴的五猖,显得格外勇武、凶悍、威猛,其职司是在傩堂中掌管五路五营阴司兵马,为愿主扫除邪魔妖怪;独角的押兵先师,在傩坛中负责统领东南西北中五路兵马以及天仙兵、地仙兵、水仙兵、麒麟狮子兵、黄斑饿虎兵的凶神,并负责傩公、傩母的安全;梓檀神又称梓檀帝君或文昌帝君,相传他抗击战死、忠主救民、慈祥孝亲,为世人楷模。《文昌帝君阴骘文》称,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性烈但从不酷民,耿介如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为古代主文章、学问和科举之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甚高,是老百姓尊崇的希望大神。

第三,黔北傩仪神谱集多教神灵于一堂,充分反映黔北人身处敬神娱神矛盾心态之两端,是黔北先民实用主义民风民俗的大映射。神坛之上,各教各派神位摆放不一。在“巫教”的主旗下,加之各教支派的区别、传进地域不同,建坛时间有先有后,法师素质有高有低,领牲、勾愿的神灵各异,法事目标千差万别,主家的经济条件各有悬殊,因此黔北傩仪所奉神位各有千秋。比如道教就有玉皇、老君、淮南等支派区分。其中因针对的神灵不同,而有“还赵公财神”与“还四官财神”(俗称“打唐二”)的区分。道真县民族展览馆中的神案,有供奉道教神祇的,有供奉佛教神祇的,有供奉民间英雄神祇的,也有聚几种神祇于一个神案的。这反映基层百姓泛神崇拜的矛盾心理:不知哪朵云要下雨,各路神仙都不敢得罪;病急乱投医,所以神案上各路神灵齐集,开个“团拜会”。但在具体做法事的时候,各教派、愿主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供相应的神祇来进行傩事活动,其中常见的是挂梓潼、川主、土主、药王。这些神祇管辖事宜,密切攸关草根百姓日常生活,因此老百姓奉请的频率是最高的。这反映基层百姓泛神崇拜的矛盾心理,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实用主义——根据自己的财力请得力的神解决眼前最迫切的急事、大事。

第四,黔北傩仪神谱反映出民间崇拜和精英崇拜的错位。黔北傩仪神谱的共同特点是以巫术为底色的多神崇拜,但是其民间崇拜和精英崇拜在黔北傩仪神谱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它主要表现在神灵座次安排上。哈佛大学教授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先生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谈到中国精英宗教与农民宗教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决定性分离,二者不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一种文化的两个平行的版本,而是一直相互影响、又紧张对立的两种部分分离的文化。[2]黔北傩戏作为“农民戏剧”,在神案中表现其与精英宗教分离的矛盾性,道教具有“道士的道教”和“通俗道教”的不同。窪德忠所谓的“正规道教”“以中国古代万物有灵论的各种信仰为基础,以神仙思想为中心,加之对道家、易、阴阳、五行、纬书、医学、占星等学说和对巫术的信仰,借鉴佛教的组织和形式,以长生不老为主要目的,具有浓厚咒术宗教倾向和现实利益的自然宗教。”“所谓通俗道教,乃是‘道教系统的民间信仰’”,包括“准宗教、慈善结社、宗教结社、乃至秘密结社,是民众本身通过自己的手自由地创造自己的宗教信仰,其教主是吕洞宾,重要经典是《太上感应篇》等”。[3]中国是一个等级社会,黔北傩堂戏设置神坛是依照“正统道教”的规范在愿主家堂屋香火前进行的,堂屋外宽敞处设置“功曹殿”。神坛正面神祇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悬挂“三清图”、“司坛图”和“傩神图”(有的掌坛师):第一层次为:“三清图”。“三清图”所绘“三清”神为“上清”、“太清”、“玉清”,亦称“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又称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原是道教信奉的至尊神。第二层次为:“司坛图”。“司坛图”所列为本坛历代师祖,祭祀他们,是求其保佑还傩演出顺利。“司坛图”实际上记录了一支傩祭派系传承的各代师长姓名。第三层次为“傩神图”:上面供奉傩爷傩娘人头和各位傩神雕像和朝牌、令牌、师牌、牛角、司刀、玉印、马鞭、头扎等法器。这是一般的共通的神案方式。但是,黔北民间傩戏的复杂表现形式之一是从其变式体现出民族色彩,体现在案上神灵的座次变化上。其中神案上最贴近端公先生的是傩公、傩母、撵孽龙、镇宅二郎、梅山神、梓橦等等大小三十六个栩栩如生的傩神面具神祇。其中傩公、傩母——“东山圣公”、“南山圣母”,大约出现在唐代,传说为洪荒之后再造人烟的始祖伏羲与女娲,是寻常百姓家的保护神和生育崇拜的偶像,更是老百姓逢仪必请、可亲可敬更可畏的神灵。他们虽然排在神案的末位,但是从老百姓的心理上,其所处的地位是非常神圣非常接地气的,我们从其所请变换频率多中可以证实这一点。“通俗道教”和“正统道教”存在着理论部分与通俗部分的分别,许地山先生认为中国民间信仰道家比儒家多,“儒不过是占伦理的一小部分而已。”[4]

因此,从现实利益上考虑,黔北民间百姓觉得那些“三清图”上的众多神祗都是虚无缥缈的,从心理上更喜欢与人类社会及个体家庭有直接“实际的”联系的神灵或者民间英雄人物。老百姓最喜爱的神祇是“灵官镇坛”、“祖师排朝”、“钟馗斩鬼”、“判官了愿”等,他们均含有驱邪扶正、消灾解厄的意义。老百姓最亲近的神灵很多,比如能找回主人家失落的魂魄的山王;个性鲜明,充满正气、杀气的顶傩凶神的开山;解除旱灾的东海龙王;屡行“等贵贱,均贫富”的主张,很受农民尊敬、敬仰,投湖未死而视为水神的南宋农民起义首领“杨泗”。老百姓最虔诚敬奉的神灵是造型端庄稳重、慈祥和蔼的傩公和傩母。从开始击锣敲鼓迎接圣驾起,傩公、傩母便被安放在神坛正中的米碗中,一直等到送神、安神冲傩结束之后,才用红布分别将二者包裹存放。此外还有一些以娱人和教化为目的插播节目民间小戏,如《南山耕田》、《牧童看牛》、《安安送米》、《辟山救母》等,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比较“靠谱”的内容和形式,这同精英意识中的神谱是不尽相同的。

第五,从傩神自报家门的唱词中,黔北傩神源自巴楚,巴楚文化气息热烈。巴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它主要分布于川、陕、鄂、湘、黔五省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作为历史性文化兼地域性文化,巴楚文化从来是巴楚二元复合的文化实体。黔北傩神面具是巴楚文化融合遗传的产物,古朴与奇巧兼备。从“遵义型”铜鼓和“越铜鼓”的对比分析之中,黔北傩仪神谱表现出植根巴楚濮文化,同时又融进了越人的不少文化因素。[5]黔北傩神唱词反映出黔北傩仪神谱与巴楚文化的密切关系。端公“我祖原是湖南、湖北人,来到贵州显威灵”(《开坛》),唱词传承的是傩愿菩萨,为灭湖广三省温疫而牺牲有着俊美容颜而获得凡间的供奉的故事;甘生来自湖广西连县西湖村甘家花园(《秦童》);判官“家住南昌十字县,崔坪村内我家门(《勾薄判官》)”;五猖是人神的结晶,母亲是上界的仙女,父亲是下界凡夫张三郎,家住湖北武昌竹阳县。黔北地区原归巴蜀管辖,贵州乌江以北地区人文风气与巴蜀文化同气连枝水乳交融。黑面浓须,头戴铁冠,身穿黑袍,手持铁鞭,坐骑黑虎的财神,是人们喜爱的傩神,他出场的唱词自报渊源“家住四川峨嵋山,黑虎洞内把道传(打击乐器),有人问我名和姓,嘿嘿(打击乐器),吾乃财神赵公明。”根据黔北老百姓言、思、情、貌一致性原则,结合苗族、彝族、壮族、汉族与仡佬族等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从贵州乌江南北民风民情迥异的特性来综合分析,黔北傩神傩仪受到越文化的影响较弱,而与巴楚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

综上,黔北傩戏各派相融共生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体现在佛、道、巫三教祭祀时间和程序相同:一七月之巳日,二八月之卯日,三九月之丑日,四十月之亥日,五月和十一月之酉日,六月和十二月之未日,各派准时于“香火”之前安设桌案,按照大致相同的程序进行祭拜活动。其次在请神上相互配合,以发挥最大神力为愿主服务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除仅在请神之主次、先后、内外、简繁方面有细微变化外,佛、道、巫三教可以互相借助神力。如作为法力象征的印鉴,便可以借佛教“佛法僧宝”或道教“道经师宝”来取代巫教专用的“北极驱邪院”、“雷霆都司院”、“五雷拷较尊”。表现方式相互合作:如佛教的《演目连斋》,虽多用本教通行的一人唱诵为主的表现方式,亦可采用端公戴面具、着戏服且具有极强戏剧性的多人表现方式。又如佛、道二家做超度亡魂的道场,假如达到九天以上的规模,并且对坛场采用了“化梁变宅”的布置方式,待道场将结束时,必须请巫教法师“冲傩”收束挽纂以求圆满。此外,还有称之为“夹傩”(又称“换案道场”或“换案延生”)的一种冲傩形式,即是巫、佛或巫、道同坛运作:先前是佛、道的海螺鸣叫,或木鱼频敲,后来则是端公的牛角作声,或师刀连舞;先前是佛、道正襟危坐的诵经拜忏,后来则是端公穿梭跳跃的插科打诨;两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愿主的了愿目标。第四,文词道白雅俗结合,大俗大雅,极大地保留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元素,比如傩神自报家门的形式等等。

黔北傩仪神坛供奉的神灵,融巫、道、儒、佛神灵于一堂,是黔北先民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英雄崇拜的生动展现,她具体而微的和合特征,形象地揭示了黔北地理、历史、文化的神奇魅力,集中地反映了黔北仡佬先民相互借鉴相互包容共同进步和合发展的历史。

“礼失求诸野”,黔北傩戏神谱是和合容忍合作共赢民间记忆的实物遗存。胡适先生“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张立文先生“和合不是对立统一,而是对对立、统一的超越”。两位大家的精辟论断,是对黔北傩戏神谱最好的诠释。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进程中,文明的碰撞不可避免,从黔北傩戏神谱象征意义的感召中,我们寻找到了通向自由之路的精神,那就是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

参考文献:

[1]冉文玉.道真傩文化概论[A].傩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2]Benjamin I Schwartz.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M].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408.

[3]窪德忠.道教诸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23-28.

[4]许地山.道教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77.

[5]仡佬族简史编写组.仡佬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徐国红)

Characteristics of Nuo Opera’s Theogony in North Guizhou

WU De-sheng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02,China)

Abstract:The nuo opera of north Guizhou, a kind of“farmer drama”, is of great values for studying.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its theogony is characteristic of taking black art as the ground color, regarding Taoism as the main body and combining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heir forms of expression. It is blended with the tone of Bachu and multi-nationality cul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reflects vividly the cultural origins from the simple, pragmatic and conservative character of people in north Guizhou and meanwhile highlights the historical implications of mutual tolerance, mutual assistance and common victory, which are signific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ent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North Guizhou; nuo opera; theogony; harmonious integration

作者简介:吴德盛,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10-21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6)-0142-05

猜你喜欢
黔北傩戏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富集规律研究
软陶傩戏面具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江西傩戏符号构建研究
论傩戏剧本的现存状况、类型与价值
德江傩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黔北花海春耕图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傩戏
黔北乡间——寻觅时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