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次重大擘划

2016-02-15 02:44虞崇胜
同舟共进 2016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政治改革

虞崇胜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已顺利落幕,全会提出了“十三五”规划建议。“十三五”规划的深远意义在于,它是对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现代化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实现了从四个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现代化的历史飞跃。因此,“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擘划,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将写下浓重的一笔。

有人统计过,人类社会自公元元年至18世纪的1800年中,年人均GDP一直在四五百美元左右徘徊。而自从18世纪开启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以来,人类社会才获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命运,使人类从物质匮乏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但仅物质的现代化还不足以体现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因此,20世纪以来,实现全面现代化就成为世界进步人士普遍追求的奋斗目标。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是伴随外国列强的入侵而展开的,实现现代化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的历史夙愿。但是,无论是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或改良派,都没有找到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资产阶级革命派虽为现代化打开通道,但也没有能实现现代化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后,虽具备了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现代化的征程一波三折。据数据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前上至秦汉,中国历史上虽也出现过不少盛世,但生产力发展长期陷在自然经济的泥潭之中。公元元年,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跟当时的西欧差不多——笔者注),之后则长期徘徊,到洋务运动开始的1861年,人均GDP稍涨为530美元。新中国建立后,恢复到1952年的538美元。1960年代虽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的奋斗目标,但由于“大跃进”和“文革”错误的干扰,生产力发展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了,至改革开放以前的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230美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吹响了四个现代化的号角,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迈出了前所未有的步伐。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曾把四个现代化具体量化为:到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如果按邓小平量化标准衡量,时至2003年,我国已基本上按照邓小平的设想初步实现了四个现代化。

但是,初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国,很难说就是一个现代化国家。对此,邓小平和许多有识之士在改革之初就有着清醒的认识。改革初期,当全国上下积极投入四个现代化建设高潮时,邓小平于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体制改革构想,从此拉开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此后,邓小平将政治现代化作为中国能否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他在1986年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他还说:“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放眼世界,国家长久的繁荣和稳定无不是在政治现代化后得以实现,日本的强大得益于在明治维新中实现君主立宪,美国长期保持世界强国的地位在于其两百多年前就已确立联邦共和体制,中国长期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政治上的专制集权。因此可以说,将政治现代化作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不仅具有高远的世界眼光,符合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而且抓住了中国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问题。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在我国改革开放不久也说过:“我们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现代化这个当然是非常好的。但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现代社会,光有工业、农业、科技、国防不够,必须是有政治的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才是一个全面的现代。”

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征程中,虽然一路高歌,成就非凡,但也不时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偏差。个中的原因,与其说是经济方面的,不如说是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也就是说,政治、文化、社会现代化滞后于经济现代化是问题的根源。这种现象,不独在中国,世界历史上许多国家在经济现代化高速推进时期,都曾普遍出现过。因为政治、文化、社会因素掣肘,使现代经济和社会制度不能全面落地,不能支撑经济持续发展,其严重者有如拉美国家、苏联等,甚至因此而导致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中断。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一国现代化是否跌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取决于转型期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当然也与一国的历史、文化、政治传统有很大关系,旧的历史文化传统负担愈重,则跌入陷阱的危险性愈大。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相对于“四个现代化”而言,国家治理现代化将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和治理变革。可以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中国来说是继“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也是更具根本意义上的现代化和更加全面的现代化。

应该说,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最接近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时期。正是基于此,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后,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彰显全面现代化内涵的“十三五”规划建议。这个建议不仅明确提出了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等六大原则,而且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六个主要目标,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六大原则”“六个主要目标”和“五大发展理念”都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了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了所有改革发展都是为了人民,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起来就是一句话: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而这正是全面现代化的基本要义和最终归宿。这样,经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的叠加递进,中国的现代化已实现了从单一层面的物质现代化向以物质层面为基础、以价值和制度层面为核心、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抓手、以人的发展为归宿的全面现代化转变,已经从物质和技术层面上升到制度文明、政治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层面,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因此,完全可以说,“十三五”规划建议是一个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大擘划。

猜你喜欢
现代化政治改革
边疆治理现代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改革之路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