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与“艺”的互补
——高等书法教育的艺术化倾向

2016-02-15 01:41季琳琳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写书法

季琳琳

“技”与“艺”的互补
——高等书法教育的艺术化倾向

季琳琳

当代的书法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与传统的书法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书法的艺术化倾向,使得书法在 “技”与 “艺”的互动中,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扩展。正因为如此,书法才显得在当代更具视觉魅力和人文内涵。对20世纪高等书法艺术教育中 “技”与 “艺”的艺术化倾向探究,是给书法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是在艺术审美上,彰显书法艺术的时代生机与活力。

高等书法教育;艺术化;转捩;互补

文化的发展是在互动与互补的关系作用下不断发展的,如果离开这样一种相互的作用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将停滞乃至消亡。这种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有两个内容,一是本土文化与舶来文化的多元互动关系,二是某种单一文化存在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互动与互补。国与国之间可以有一条清晰的界限,而文化之间的界限则可以通过相互交融变得模糊。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遗存,其可以是文学作品,也可以是艺术作品,同时,其可以是传统艺术,也可以延伸为现代艺术。今天的书法已经和一百年前的书法不一样了,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延伸和扩展。书法从文字的记录符号,被延伸为一种视觉审美元素,被广泛地加以应用,这是书法的一种当代文化属性。书法的艺术化,使得书法在 “技”与 “艺”的互动中,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内涵。正因为如此,书法才显得在当代更具视觉魅力和人文内涵。当然,这也使得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领域,在 “技”与 “艺”的关系上,有了新的时代风貌和发展坐标。

在当代高等书法艺术教育中,“技”与 “艺”的互补关系是形式与内涵的审美互补关系。这一关系是建立在当代书法书写功能性转变前提条件下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书写技术训练仅仅作为书法艺术创作的手段而存在,而非作用于其他方面的使用功能,这种单一的指向性,使得书法在书写技术的训练目的性上更具针对性。今天的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其最终的目的性更多地呈现为一种艺术创作,这种艺术创作凸显的主要是书法的审美功能而非书写实用功能。也就是说,今天书法的 “技”,最终服务的是书法的艺术创作,书法艺术创作,也作为高等书法艺术教育的目的,通过 “技”的教育方式和 “艺”的理论引导得以显现。这一 “技”与“艺”的关系在当代高等书法艺术教育中始终被遵循,从书写形式的训练到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都得到相应的呈现。对书法书写技术手段的训练培养,直接作用于书法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书法艺术在审美上的内在情感诉求与渗透出来的格调韵致,也依托书法技术的外在表现力得以彰显。“技”与 “艺”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将训练方法和创作目的统一在一起,最终使书法成为拥有一定技术含量和丰富视觉审美元素的艺术样式。

审美过程是对艺术作品内在情感状态的品读,也是对其外在技术表象形式的品鉴。从这一点看,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包括东西方艺术样式,在审美互补关系上有其一致性,但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也有其独特性,表现在书写形式与精神内涵两个方面。20世纪是中国思想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世纪。20世纪的的书法教育具有两种倾向,一是在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视觉艺术化倾向,一是在探究民族传统人文发展脉络进程中的传统国学化倾向,两种倾向对书法教育而言,都有其进一步延伸的可能。[1]对于高等书法艺术教育而言,特别是在美术院校中,书法教育多呈现出视觉艺术化的倾向。

在当代高等书法艺术教育中,从来就没有忽视过对技术含量的要求,但作为技术手段和创作目的来看,在当代的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书写功能性和教学目的性已经发生转捩。这种 “技”与 “艺”的转捩,使得书法艺术在当代高等艺术院校中的存在和发展,更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清晰的发展路径。

一、高等书法艺术教育中 “技”与 “艺”的通变互补态势

在当代高等书法艺术教育中,“技”是书写手段,“艺”是创作目的,在通过书法技能训练手段获得艺术创作审美目的的过程,并非是一个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带有一定复杂性的发展过程。“技”与 “艺”二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通变互补关系,“技”因“艺”而不断延伸,“艺”因 “技”而不断拓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关于通变,《周易系辞下》中有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这句话向我们阐释了一个并不难理解的道理,面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只有转变思维,不断创新,才能获取新的发展契机,保持更加长远的发展势头。就社会而言,不断变化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就艺术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是艺术发展的规律。20世纪的书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样式,正是符合这一发展规律的。书法的实用功能在20世纪被逐渐减弱甚至消亡,到20世纪末期,书法的实用功能正在被视觉审美功能所替代,这是不争的事实。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遗存,其生命力源自不断的创新和变化,其魅力也是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变化彰显出朝气与活力。

书法发展到今天,在功能性上发生转变,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有直接的关联,如同古代汉语及诗词文赋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体、语言及功能都在发生变化。今天人们通过文字交流,几乎不用古代汉语的书写方式,也很少用古代诗词文赋的文风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情感。但古代汉语及诗词文赋并没有就此消失,甚至依旧作为经典被一代代传承。这和传统书法的发展境遇极其相似。从古文体的功能上看,也有点接近书法。也就是说,古代汉语及诗词文赋随着历史的发展,几经变化,直至今天,其在文字交流中的实用性已经被逐渐淡化或移除,其存在价值基本上转变为一种仅供学术研究的对象或开展历史文献研究的工具,我们对待古代汉语及诗词文赋的态度更多地转变为一种欣赏性的审美愉悦,当然因这种文风辞藻所引发出来的美感,在当代的文化生活中,也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的显现。这不能不说与书法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处。用刘勰的观点,就是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①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 《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出文学作品创作要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观点。对于文艺创作而言,刘勰也讲到什么是常态不变的,什么是可以变的。根据刘勰的理论,可以从中得到两点启示,第一是文艺创作无论是理论的探究还是技艺表现形式的探索,都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第二是在不断寻求创作变化的过程中要把握本质理法,避免无根性地一味盲目求变,做到有的放矢,探索一条无穷无尽的、可以不断延续的良性发展道路。这些论点指出了诗词文赋的创作应顺乎时代的发展变迁。从以上表述看,书法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境遇与古代诗词文赋面临的境遇十分接近,古代汉语及诗词文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不会消亡,书法艺术也一样。就书法艺术而言,是如何面对当代的功能性转变问题。书法的 “技”与 “艺”,依旧可以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书法艺术的审美,同样是当代众多审美样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这种稳定的特色审美,是不可被取代的。并且,通过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使得 “技”的传承与 “艺”的凸显更加具有明确的优势互补。书法之 “技”,因 “艺”而存在;书法之 “艺”,因“技”而凸显。在时代的转捩中,不断彰显书法艺术的审美功能,是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审美取向,是时代变化过程中在审美上的视觉呈现。

清代学者沈曾植在论述书法的变化时曾说:“篆参隶势而姿生,隶参楷势而姿生,此通乎今以为变也;楷参隶势而质古,隶参篆势而质古,此通乎古以为变也。”他认为书法书体之间是互补的渐变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变化中,形成相互之间互补的态势。康有为在 《广艺舟双楫》[3]中也讲到关于书法之变的问题,他认为:“盖天下世变既成,人心趋变,以变为主,则变者必胜,不变者必败,而书亦其一端也。”[4]在康有为看来,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生变化,书法当然也不例外。但笔者认为,变化固然重要,但不能为变而变,没有方向性和不顾及彼此相互关联的变是一种盲目的行为。所以说,在20世纪,书法求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变必须是建立在互补基础之上的变。

当代高等书法艺术教育,通过教学的形式,将“技”与 “艺”的关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互补态势。特别是在基础教学阶段,课程的重心是放在书写技术的教学上,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书写手段的完善。随着书写经验的提升,渐而在书法艺术创作上,也逐渐提升创作的相关要求。对于书法艺术创作而言,是书法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书写技术本身就是为书法艺术创作服务的,当然也受制于书写者自身的审美追求及情感诉求,这就使得书法在书写的技术上不能孤立存在,通过对技术问题的深层次分析,并将其转化为带有个性情感色彩的书写创作语汇,作用于书法艺术创作实践。艺术不是一种名义,更多地包含一种抽象思维的创造与探索,所以,书法艺术所彰显的,应是基于书写技术能力的视觉审美创造,表现为外在的书写法度和视觉跨度,以及内在的审美高度和精神厚度。这也是高等书法教育在 “技”与 “艺”的关系上要重点突破的问题。首先,高等书法教育在 “技”的法度上追求严谨的、专精的、逻辑的训练方式,通过夸张、分解、整合的手段提升书写能力,在视觉上不是追求一味模仿的形式复制,而是追求在规矩中的书写自由与理性中的情性释放。其次,书法艺术创作在表现方式和书写形式上,要求具有更多的借鉴和思考,从而超越固有的表现方式和书写形式,构成视觉上的冲击力。第三,高等书法艺术教育是一种学院式的系统化教育,对书写技能和审美上都有相应的高度要求,而且这种高度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都呈现出合理推进的态势,通过教学内容上的相互补充与渗透,提高对艺术美的认识与把握。最后,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在理论上,不断通过文化理论的熏养来丰厚作品的人文内涵,从而获取在审美精神层面上的提升。

高等书法艺术教育是通过 “技”与 “艺”的互补来提升书法艺术创作的技术含量和审美品位,书写技能的提升和艺术造诣的提升是同时进行的。书法艺术创作的教学,是培养通过运用 “技”的语汇传达出视觉上的审美韵致,这种审美韵致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从创作过程看,书法首先依托文字的本来意义并融合情感的表露,最终获得超越文字的精神愉悦感,渐而通过 “技”与 “艺”的互补融合,使观赏者感受到视觉和心性的统一,最终获得视觉上的震撼与意识上的认同感。所以,书法艺术创作在视觉审美上的感染力,是伴随时间的延续,通过 “技”的独到与 “艺”的创造相互渗透互补呈现出来的感染力。所以,培养具有创造有感染力书法作品的后备人才,是新时期高等书法艺术教育的目的与担当。

二、高等书法艺术教育中“技”与 “艺”的观念互补

20世纪的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对于传统与现代的观念问题,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教学中,有时因为观念的相悖,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兼容并蓄的融合关系还是拉开距离的互补关系,这也是影响高等书法艺术教育的实质性问题。就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高等书法艺术教育,本身就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从其内涵来看,却又归属于传统文化范畴。因此,对书法来讲,是否存在传统与现代相互统一的第三种存在形式,这在学术上一直以来就遭受质疑,更多的是持否定的态度。那么,如果将两种观念理解为彼此相对独立的互补关系,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就这一论断来说,又将如何理解,也是值得思考的教育问题。

传统不是一个 “过去时”的概念,“现代”也不是一个 “将来时”的概念,传统和现代本身具有一体性。也就是说,传统即是现代,现代亦为传统,传统与现代都是一个时空的概念,是一个传承发展的整体而不是被割裂开的两段。在当代高等书法艺术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互补关系表露得很明显,在传统中融入了现代的审美元素,在现代中不乏传统的审美要素。在东西方文化的渗透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传统与现代相互依存的互补发展态势。书法艺术虽然面临书写工具的改变和实用性的挑战,但从艺术创作的审美角度看,完全可以从现代艺术样式中汲取相应的养分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从传播的方式看,随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书法艺术的展示空间已经从传统的书斋、展厅扩大到网络与媒体。这些是传统书法所具有的现代属性。与此同时,人们对传统书法的概念也在不断刷新,单纯的现代书法艺术创作也不鲜见,在装置和行为艺术中,也常常出现传统书法的视觉样式和内容。

可以看出,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二者都呈现出互补的关系,而且这一关系的发展是进行时态的。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在教学上提出了更加宽口径、更加包容性的要求。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看,它们之间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共同推进的关系。对于书法传统技艺的挖掘,没有一个时代像当代这样拥有极其便利的学术探究条件;对于当代,同样也没有任何桎梏可以制约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艺术在当代拥有更广阔更自由的拓展空间。从学科受重视的程度讲,从受众面讲,从外部政治、经济、社会大环境讲,书法艺术的发展空间是前所未有的。

面对当代社会文化中各种各样的关系,现代书法艺术又应该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态势?现代的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又应该趋于何种导向?笔者认为,这并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从 “技”的角度说,传承书法的技艺,依然要建立在写字教育的基础上,因为这是书法技艺传承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最本质的内容,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对美的需要,美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不能被撼动的,要获得美,就不能没有技术的支撑。但是美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概念,这一概念的输送,离不开高等教育对其的深入探讨和理性解读,这就使得高等书法艺术教育要解决书法美学中表露出来的诸多学术问题。书法之美可以上升到精神范畴,又通过对美的精神塑造,改变人的气质,这既是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也是内在审美修养与外在行为表现的互补关系。

高等书法艺术教育的过程是对 “技”之能的梳理与坚持,也是对 “艺”之美的传承与发掘。[5]中国书法既是技术的呈现,也是艺术的流露,在相辅相成的时代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互补的关系,也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不断滋养性情的翰墨文脉。20世纪的高等书法艺术教育从 “技”到 “艺”的转换,是一种跨越藩篱的拓展,这种拓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对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固有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血脉精华给予呵护与保留,因为那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的过程中补充给养的真正的源头活水,不能在一代人的潜意识中被断流。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0[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齐济.周易正讲 [M].北京:线装书局,2013.

[3]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4]梁新颖.康有为书法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祝遂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 [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李 宁)

Transition of“Skill”and“Art”─Artistic Trend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of Calligraphy

JI Linlin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ontemporary and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about either form or content. The artistic trend enables calligraphy a more diverse content with great extension and expansion in the interaction of “skill”and“art”.Because of this,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seems more visually attractive with cultural connotations.It inject a new ideological content for calligraphy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trend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calligraphy in the 20th century in“skill”and“art”.It highlights the vigor and vitality of the era of calligraphy from artistic aesthetics.

higher calligraphy education;artistic trend;transition;complementation

J292.1 G642

A

2016-04-28

季琳琳 (1974— ),女,浙江杭州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法及美术理论研究。(杭州310053)
∗本文系2016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 《20世纪中国高等书法艺术教育 “技”与 “艺”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NDJC275YB)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书写书法
Unwritten 尚未书写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用什么书写呢?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所谓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