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坚守: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6-02-15 06:36顾小萍
职教通讯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

顾小萍



信仰的坚守: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顾小萍

摘要:有人指出90后是信仰缺失的一代,为探究此种现象,选择拥有一技之长的90后高职生作为调查对象,发现其信仰缺失的原因有,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滞后、现代社会风气对高职生的思想影响、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社会价值取向对高职生价值观的影响。为此,可从四方面加强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即确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注重人文关怀;走进生活,体验价值;加强学科教学,注重教师素质的提升;繁荣校园文化,发挥隐性作用。

关键词:高职生;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当前,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文化纷繁多样,价值形态多元,对人们的思想造成冲击。拥有一技之长的高职生要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生信仰缺失的表现

(一)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绝大多数高职生能够坚持党的领导,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对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新一代领导班子充满期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2]但部分高职生认为,坚持党的领导不能等同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狭隘地理解为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对空洞说教的理论课有抵触情绪,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死记硬背的考试挂钩,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实践中,没有从内心深处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求。

(二)思想多元化,对信仰持将信将疑态度

社会的多元化使得高职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呈现多元发展,高职生个性求新求异,思想不受束缚,喜欢无拘无束,不受纪律约束。对于社会上鱼龙混杂、不讲信用、缺乏诚信的不良现象,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由于对信仰持将信将疑的态度,部分高职生认为,信仰是虚无缥缈的,又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没有必要拥有信仰。没有信仰追求的高职生注定是空虚的,他们浑浑噩噩地过着在校的每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三)以自我为中心,功利心较重

90后的高职生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之中,一味地索取,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嘴上总是挂着“我想”“我要”,却很少想到为父母、为社会做些什么。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目标是否实现,很少关注社会的需要,所以缺乏社会责任心。[3]另外,高职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将社会上的一套也带到学校中,由此出现了入党或者进学生会请客吃饭拉选票的现象。部分高职生为人处事也向社会不良风气靠拢,有的学生只结交对自己有用的朋友,有的学生恪守“中庸之道”、做不得罪人的“老好人”,还有的学生上职校不在乎学技能,而是最后的一纸文凭。这样的学生功利心越来越重,信奉“实用哲学”。

(四)部分高职生诚信意识下降,奉献意识欠缺

“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高职生依然存在不诚信的现象。考试作弊、个人材料作假、工作履历造假等现象说明高职生诚信意识下降。高职生诚信与社会风气、社会诚信度有着紧密联系,高职生的价值评判标准趋于务实,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在和平年代,何为奉献精神?忠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为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奉献精神。[4]但部分高职生奉献意识欠缺,计较个人得失,贪图自己的利益享受,不愿为社会和他人奉献一点光和热。

二、高职生信仰缺失的成因

(一)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滞后

1.没有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主体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主体自觉自发的行为,核心是主体人[5],这里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传统的道德教育主体是教师,教师将规则或者政治权威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收道德教育,这个过程很容易产生教师的灌输和学生的逆反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真正确定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理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2.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简单粗暴地灌输道德知识,而很少关注高职生的兴趣爱好,缺少人文关怀。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以高职生为教育主体,关注学生的需要,教育内容要符合高职生的年龄、个性特征,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公民意识和综合素质,打造适合高职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价值观教育,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现代社会风气对高职生的思想影响

当前,社会风气扭曲了高职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很多高职生恪守“学门好技能,不如有个好爸爸”、“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错误的人生信条。因此,有的学生做事前都衡量一下个人得失;有的学生受拜金主义影响,追求名牌和奢侈品;有的学生只想到自己,不顾集体;还有的学生思想偏激,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这些错误的思潮像洪水猛兽,冲击着学校的纯净,扭曲了高职生的价值观。

(三)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正处于多元发展时期,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和腐朽文化都并存于校园文化中。而高职生还处于心智不成熟时期,他们缺乏辨别文化的能力,容易出现文化认同危机。部分高职生推崇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至上思潮,而体现民族精神、正能量的主流校园文化虽然被绝大多数学生接受,但缺少践行的主动性。[6]因此,要精选优质文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全面实践性、充满正能量的主流校园文化。

(四)社会价值取向对高职生价值观的影响

市场经济暴露出很多社会不良现象,如个人拜金主义、自私自利、实用主义、社会公信力下降等。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德标准受到挑战。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没有了统一的价值标准,主流的正面的价值导向不是公众追求的目标,大众的媒体舆论却能左右人们的价值观。如大家熟悉的“富二代”飙车、“官二代”拼爹、“星二代”吸毒、“我爸是李刚”、彭宇案等,都体现了当前道德败坏的社会现象。这些不文明、不道德、没良心的行为,影响了心智不成熟的高职生的价值取向。

三、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举措

(一)确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注重人文关怀

1.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传统教育因为方法简单、内容单一和价值取向整齐划一而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它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受教育者参与体验内化为道德的权利。如果忽略受教育者的多样性,采取同样的教育方式教育不同的个体,无疑是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教育的内在需要和基本规律。

2.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还能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和谐。高职生都是有思想的鲜活的个体,特别是90后,极富个性,又极其敏感,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教师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关心学生的需求,多赋予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走进生活,体验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悟,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体验到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而不是表面的、肤浅的价值体验。[5]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有经典名言:“教育即生活”。因此,高职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回归生活,教育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接地气”,才能真正触及高职生的灵魂世界,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三)加强学科教学,注重教师素质的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教育和教学,而学科教学应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8]这里的学科教学不单专指德育课教师教学,还包括其他的学科教师教学和班主任教育等。而教师在学科教学时也要转变思维模式,不单单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党团总支的责任,也不单是德育课教师的任务。教育的灵魂影响作用是全面的作用,它不是某一个教师、某一门学科的功劳。教师队伍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更要注重教师主体素质的提升,这样才能起到“灵魂撼动灵魂”的作用。

(四)繁荣校园文化,发挥隐性作用

高职院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起着显性作用,而校园文化则发挥着隐性作用。在校期间的高职生无时无刻不浸润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校园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功能。优质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助其构建健康的人格。高职生发展关键是就业,现在用人单位不光看成绩和技能,更看重勤奋忠诚的工作态度、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富于创新的工作能力。优质的校园文化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地激发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实践,才能架构价值观教育。作为职校的一线德育教师,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师生互动,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9-12.

[2]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胡弼成.人的主体性: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J].长沙大学学报,2000(3):78-81.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主体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48-53.

[6]张佩云.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及其价值观教育的战略选择[J].求实,2003(2):201-202.

[7]何中华.先进文化与民族精神[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1):17-18.

[8]李斌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2007(1):27-32.

[责任编辑秦涛]

作者简介:顾小萍,女,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2-0078-03

猜你喜欢
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