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状况分析与探索

2016-02-15 06:36吴雪芬李寿田陈素娟钱兰华
职教通讯 2016年2期
关键词:综合能力高职院校

吴雪芬,周 英,李寿田,陈素娟,钱兰华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状况分析与探索

吴雪芬,周英,李寿田,陈素娟,钱兰华

摘要: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符合行业、企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值得每一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使命感;重视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构建适合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人才评价体系等,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状况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才定位;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国家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教高[2004]1号文件也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1]

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等“以人为本”观念的确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还必须具备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迎接和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2]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如何从传统“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转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向多元化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掌握必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在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这是值得每一位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使命感

人才,是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对人才的重视,古来有之,《孙子兵法》十三篇中贯穿了人才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把“人”放在决定战争成功之首。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第一要务和根本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对象是广大的学生,因此,学校首先要重视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3]

高职院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其内涵是尊重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过程,包括学生的上岗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要构建以培养“上岗能力、迁移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培养要素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4]要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技能、价值观及发展方向符合社会需求,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根据科技发展趋势、社会经济演变、企业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等,积极引导与激发学生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生入学伊始,学校就要对其实施系统化的职业素质教育,与学生个人的思想教育、前途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树立敬业的职业情操。在培养学生职业专长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坚持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不断获取知识、不断完善提高自我的方法。同时,坚持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劳动锻炼和军事训练,开展集体活动,进行挫折教育等,培养学生面对社会、面对困难的正确心态。

二、重视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不仅使学生掌握基础及专业知识,而且肩负着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要打破传统高职教育体制中重理论教学而忽略职业技能培养的“空对空”模式,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理论联系实践,强化技能训练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重视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要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讲过,“训练不同于教育”。“训练”只能单纯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和素质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而“教育”则是高等院校的真正目的。在整体教育体系中,学生的素质、知识、技能三者关系密不可分,教学中的实践需要在不断的技能操作中锻炼并不断提高,而专业技能的提高更需要依赖于课堂中理论知识。

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搭建更真实的实践平台,把人才培养模式从课堂上和书本中走出来,进行职业培养与技能训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技术教育与人文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完整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积极探索“做中教、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5]学生要在更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贴近真正市场的职业环境下进行训练。训练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内外实践基地共同实施,使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岗位技能的训练,实现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级。[6]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良好企业文化的体验和认识。

(二)丰富实践内容,拓宽实践渠道

高职教学应当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理论实践并重,加强实践教学。把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职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职业规划设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社会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实践教学的互动性,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三)延伸教学时空,增加实践比例

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体现“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及教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7]在保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所必需的基本文化知识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实践课,教师要带领学生到企业、行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亲手实践中得到锻炼和磨练,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为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提高留下空间,也利于其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推陈出新,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构建适合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

教学是通过课程和教材等实现对学生教学,达到教育目标。课程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市场应变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教育执行过程中的核心要素。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要适应岗位的需求,更需要为岗位迁移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这就需要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规范的课程执行等多方面来保证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应强调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准备,为训练职业能力作准备,围绕职业岗位工作实践进行组织和实施。

时代在发展,“人为了生存,必须终生学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任务,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今后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去掉沉旧的、抽象的、不实用的内容,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和为能力培养服务的原则,做到取材新颖,时代感强。在总结教学经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正确掌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选用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及适用产业结构变化的理论及教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到“职业院校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以项目引领课程教学的实施,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指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一)面向行业市场需求,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实现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一定的适应性。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更要适应行业市场和社会需要。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行业企业就业目标,并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确定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合,面向行业市场需求,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管理机制,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和行业企业市场岗位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及时作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打破以教材为本位的原则,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程体系,把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并促其全面发展作为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牢固树立“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5],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以学生本位标准反思和评价教学效果。坚持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增强教材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必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的编排和实施。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积极地、全面地开展内部认识心理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养成技能。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现实职业与所学知识的连接更为重要,掌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的根本所在。在课程设置上,要改变以传统理论为基本授课单元的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开设“仿真化”的教学环境,以项目引导为主,在课程中大量增加创新、设计、综合性强的实训课题,使专业技能训练与项目式教学紧密融合。学生学习以项目为中心,感悟“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真正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具体项目的引导以及真实的案例操作和专业的情景化模拟等,提高学生的实训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对工作的主动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企业、集体的责任感等。

(三)以行业企业需要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针对高职院校的特色,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根据社会需求与岗位需求共同开发课程,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时间、课程内容以有利于学生更好吸收,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核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突出技能训练。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知识只是手段,传授理论知识不仅仅是了解和掌握,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最终目的是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并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课程体系从单一化向多样化、模块化转变,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形成从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至发展技能的多层次、系统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四)体现高职特色,课程内容职业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教育类型,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教学内容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内容为主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就业需求和岗位需要,结合专业特点,把解决思想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要强调人的思想素质,又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6]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在积极探索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生源复杂及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遴选,要适应企业行业具体岗位的职业道德需求。教师在讲解抽象道理过程中要与企业行业具体的岗位紧密结合,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不必过分讲究学科的体系性和逻辑性,求全求多,贯彻“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打散统编教材体系,将内容分成专题,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工作实际有机结合,实施专题(主题)或模块教学、使每一堂课都与学生切身利益和关注的问题紧密相联,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从而使有限的课时成为教学精品。

(五)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育过程由讲授、训练、考试组成,学生获得的是执行能力;而高职教育应该由启发、学习、展示组成,学生获得的是创造力。教师要开发多媒体课件,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充分运用网站、视频、音像、图片、动画等手段进行教学,优化课程教学内容。[7]把感知、讲解、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大脑、手等各器官协调学习,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思维,增强学生记忆。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静态变成动态,抽象化为具体,突破时间和空间、历史与现实的限制,让学生听、说、想、看并用,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并通过精品课程、网络课堂建设将网络课程引入课堂教学,弥补传统教学主要依托课堂、粉笔与书本的单调、枯燥、死板的缺陷,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全面地讲述,学生被动地接受与理解,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最后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指标,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不利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2]

高等职业教育要转变教学理念,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要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元化教学方式转变,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3],把新理论、新技术融入课堂,运用探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形式展开课堂教学,采用授导型与探究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方式形成。将实际的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环境带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完善有效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精神。

(一)重视教学环节,强化技能训练

教学方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学生能力、素质的获得都要在教学环节中得到落实。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应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养成,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养成是一个从学习—实践—转化—反省学习—整合—再实践的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6],获得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练习、反馈;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养成;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虚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从而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和提升。

课程应以实用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做。在教学策略上,突破过去理论课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多向交互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突破过去实践课教学中的单一解说、参观体验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多种与提高实践能力有关的教学方法,包括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诊断式教学、操作指导式教学、演练式教学等。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模拟环境教学、情景再现教学等,突出对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与考核力度,达到实践教学内涵深层化、内容特色化、过程个性化和体系规范化。

(二)凸现高职教育特色,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具体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学习,能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有选择地学习,会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能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主动地去学习的全过程。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就是探究式学习方式。学习过程更多地应该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启发者、引导者、咨询者。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要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关键,学生正是在教师主导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突出互动体验,尊重学生差异性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互动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的交流过程,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高职教育要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师应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模式。既要坚持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又要尊重、关心和帮助学生。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别,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允许其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潜能都得到开发和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留有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给他们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4]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型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5]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的结论,更要使学生体验有关知识的发生过程,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转换拓展知识。

(一)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学院对学生培养应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把“一专多能”放在首位。[8]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有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有丰富的市场操作经验。教师既能教书,又能动手实践;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企业行业最新知识的接受者。在继承原有理论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科技、新知识,补充新鲜血液,与时俱进,积极进取,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提升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一方面,学校要求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横向联合,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主动为社会、企业服务,以各种方式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职工培训、技术革新等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应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来校兼职上课、开展专题讲座、指导学生等。

教师有了过硬的技术水平,才能组织好教学,才能担负起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重任。教师具有双重的职业性,必须参与社会实践。实践活动是课本知识的延续和扩展,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到更为丰富的书本中没有的新知识。教师从课堂走向企业、社会,通过调查、参观、体验生活、查阅资料等,扩充专业知识,扩大探索、研究的空间。使书本中固定的、静态的内容,运动起来,从而避免授课的空洞和枯燥无味,而代之以生动的材料和事例。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专业实践技能。重视“产学研”结合,将教学、科研与新科学、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

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构建人才评价体系

构建有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考察和教育质量的价值判断与评价,促使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明确高职院校应该向学生传授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同时,也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效果的检验,也是推动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的动力。[9]

(一)追求客观准确,人才评价多样化

评价具有导向、诊断、甄别、选拔和发展的功能。高职院校生源参差不齐,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多样化,因此,对高职院校的人才评价也应体现多样性。具体包括社会评价、院校自我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特别是外部专家进行的现场考察等。

评价应将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平时评价、阶段性评价与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多向综合考核。既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要考核日常的表现。理论考核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考试题型也可灵活多种;日常表现主要是学生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平时作业、日常操行与社会实践表现与成果等;既要考核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要考核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的表现。综合的考核、评定的结论才比较合理、准确。通过综合性的评价和考核,可纠正学生重课堂理论学习,轻行为实践的倾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养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习惯。[10]

(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综合评价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以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宗旨,其价值是在满足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端技术人才需求,满足人的职业技术学习需求,满足人的自身需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以教育结果和培养对象的可持续发展为呈现形式。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仅要关注教育结果,还要关注教育全过程以及培养对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学生综合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提高来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11]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制定适应于高职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考试制度,建立适应于经济发展和职业发展要求的个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确立评价指标,正确运用评价方法,定期测评学生实际达到的知识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5(4):23-25.

[2]高岩.高技能人才的界定与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152-155.

[3]刘春生,马振华.高技能人才界说[J].职教通讯,2006 (3):16-18,27.

[4]何应林,宋兴川.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J].职教论坛,2006(1):18-20.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 (22):18-20.

[7]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68.

[8]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人民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EB/OL].[2009-7-11].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09_07/11content_ 300565.htm.

[10]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11]张竟成,张甲华.基于行为业绩的高技能人才评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李漪]]

基金项目:2014-2015年度苏州市市级课题“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项目编号:GJNP201412)

作者简介:吴雪芬,女,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园艺、园林、花卉、大田作物等病虫害防治的教学和科研。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2-0005-06

猜你喜欢
综合能力高职院校
利用废旧生活材料 培养设计创造能力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简析
项目教学法在建设项目LCM课程实训中的创新应用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