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对策

2016-02-15 06:36胡新岗黄银云段琼辉
职教通讯 2016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高职院校

李 永,胡新岗,黄银云,段琼辉



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对策

李永,胡新岗,黄银云,段琼辉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存在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开展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措施,有助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高职院校自身健康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一词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在1974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那些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多、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过高行业的人员而疲惫不堪的心理状态。常见的典型表现有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三个层面。[1]公务员、教育、医生、物流等行业人员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尤其教师是高发行业,不管是中小学教师、还是高校教师。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量不断加大、工作压力不断提高、工作负荷普遍增加,同时,由于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较大,导致高职教师身心疲惫,严重影响了教师身体健康、教学水平,甚至出现了跳槽现象,大大制约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40多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教师群体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不管是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还是专业课教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报道较少。[2]尤其是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和有针对性的举措不多。对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进行调查,并采取可行性较强的具体措施,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减少离职倾向、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一)情感衰竭

情感衰竭,属于职业倦怠的个人压力层面,指处于职业倦怠的教师表现出疲劳感,工作热情、容忍度降低,有一种无助感,甚至想跳槽,对生活也悲观失望,等等。[3]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教学工作热情和责任感下降。刚刚工作时,大多数教师均能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然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大约在工作5~6年后,由于种种原因,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如对工作现状和教学任务不十分满意,原来饱满的教学热情逐渐降低,对教学工作感到厌倦,缺乏教学兴趣,不认真备课或备课不够充分,不认真书写教案。还有一些专业课教师上课挑三拣四,固定上自己熟悉的课程而不愿意承担新开设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教学手段则依赖PPT教学,课件陈旧,缺乏新意,上课照本宣科、敷衍了事,教学水平不高,缺乏责任感。

2.不重视教学改革研究,不注重提升实践技能,实践教学效果不佳。高职院校教学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同于大学教育的理论性,而是强调学生实践性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对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教师进行课程改革,能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式、工学交替式等一些教学法。而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的教师不重视教学改革研究,不再精心组织教学,也不注重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不能很好地完成实训教学,自然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岗位动手能力就缺乏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不够用,实践技能也不强,不能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3.不注重专业发展,职业进取心降低,职业生涯无规划。为了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高职教师必须紧随时代潮流,更新职教理念。为了培养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高职教师必须时常关注专业领域能的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并且要定期深入企业一线,去主动学习并率先掌握新技术、新技能,才能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传授新技能。但产生职业倦怠的高职专业课教师不注重专业发展,也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职业愿景和目标,导致职业进取心减弱,不求上进,无心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其具体表现有,对专业技能提升兴趣不高,不愿意赴企业锻炼,不愿意去提升自己的学历或参加学院、行业企业举行的教师专业技能比武活动,对科学研究及教学改革研究缺乏信心与动力,甚至有意无意地逃避科研和教改任务。参加工作后,不愿接受新生事物,不愿终身学习,职业生涯缺乏美好的愿景,缺乏对工作的激情和生活的热爱,日子得过且过,专业发展动力不足。[4]同时,现在教师的生活待遇差异大,低收入教师在外面兼职以获得额外收入,赚取和贴补家用,而高收入教师在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后,也缺乏职业目标和进取心,甚至有人戏称高职院校是“养老院”。

(二)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属于个人人际关系层面,指教师在遇到压力时消极应对,无法正确面对和处理,产生人际沟通障碍,表现为工作中与同事领导关系冷漠,对学生逐渐丧失耐心和同情心,对待企业行业或同行专家消极否定,进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5]

1.同事关系处理不当。其具体表现为,(1)在生活上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人交流沟通,刻意回避领导和同事,尤其是一个系部或者部门的同事关系紧张,反而与部门以外的没有利害关系冲突的同事关系相对较好;(2)团队意识较差,不参与集体教研活动,不能有效团结同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不成教学合力,甚至在课堂上说部门同事或领导的风凉话;(3)不出席部门集体活动,私下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同事关系冷漠,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感觉孤独无助。

2.师生关系悄然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往学生爱戴教师、教师关心学生的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对学生丧失耐心和同情心,学生对教师形同陌路。目前,高职生源现状复杂,有普通高考生、对口单招、五年制(3+2)等,职业倦怠状态下的高职教师不再关注和研究教学对象,不重视教学对象的诉求,不愿意去了解学生,漠视现在90后、00后新生代的学生特点,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一个学期下来不进行出勤考核,从不进行点名,也不知道班级有多少学生,没有课外作业,课堂无交流互动,课后交流更少,学生也不知道任课教师的名字,甚至张冠李戴,遇到张老师却喊“李老师好”,让人啼笑皆非。

3.轻视企业行业专家同行。自古就有“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说法。当下,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的办学定位要求专业课教师要尽可能多的与相关专业的企业行业专家交流,尤其是对实践操作技能有要求的专业。产生职业倦怠的高职专业课教师则生活在自己的圈子当中,缺乏合作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的能力,还存在自满情绪,认为自己各方面很行,诋毁企业行业同行,不愿深入行业企业生产实践第一线,不愿与对口行业企业沟通交流,还有的专业课教师以结婚、家庭、身体健康等多方面原因和借口不愿意下基层、到企业锻炼。

(三)个人成就感降低

个人成就感降低,属于教师自我评价层面,指教师对教书育人的意义与价值等正面评价降低,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反而增加。[6]

1.个人成就感和荣誉感降低。生源滑坡招生困难、毕业生质量下降、就业不畅、企业需求增加、社会评价不高等诸多因素,导致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任职要求和能力提升,而同时高职教师的工作量大、社会地位、薪资待遇水平、社会美誉度等不高,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评估、教改、争优、评先,如人事制度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职称评定、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家庭生活压力以及各种有用没用的、形式大于内容的规章制度守则,等等,基本上已经大大消耗了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导致教师对各种听课、评课、说课等疲于应付,专业课教师课堂上不再追求质量,导致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效果没有办法得到保障,学生评教、同行和企业反馈较差,最受伤的还是教师本人,一刻也没有闲下来,却就是没有工作成绩。在忙碌中麻痹自己,忙忙碌碌但却无法从教学中获得乐趣与学生的认可,在教育教学中丝毫没有个人成就感,教师的荣誉感也降低了,专业课教师不禁要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2.自我消极评价增高。曾几何时,原本高学历、高智商自信满满的专业课教师,都是身经百战,尤其在从容面对各种考试、测验、考核、演讲时的那种自信,在工作几年之后变成了无助与感慨,在自我提高、职称晋升、岗位竞聘等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消极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前途暗淡、个人发展停滞等,体验了忧郁、苦闷、压抑等多种消极情绪和状态,部分教师还出现跳槽甚至轻生的念头,还有部分教师甚至出现体罚学生、虐待学生等行为。

二、消除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指的是专任教师个体不能有效面对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压力而逐渐产生的生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专业发展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状态,进而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应当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且采取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举措,合理引导,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促进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合理设置岗位

目前,不合理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高校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力军,最需要的是被认同、被肯定。因此,高职院校在应当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正确分析本校教师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职业倦怠的表象,分析具体原因,在推进绩效工资改革时,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合理设置不同岗位,如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生服务等,引导教师依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的岗位,并且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真正发挥每个专业课教师的特长,促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的实现,对每个完成任务的教师以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肯定其价值和作业,对其中表现突出者加大表彰力度,在晋升职称或者岗位升迁中优先考虑。

(二)构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为促进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尝试。国外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和我国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建立,为目前高校教师健康发展提供了思路,也为消除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发展中心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满足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教师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构建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预防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并保证其真正发挥作用。

(三)引导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愿景能够提升教师的成就感,激发工作兴趣和挑战性,对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而言,大多数教师收入不是很高,但也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于是改善生活质量就摆在了眼前。而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不仅仅是提高收入和福利待遇,而更加注重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开展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师规划个人发展理想,有利于他们从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高职院校教师也应该分析自身的个性与特点,清醒认识自身优劣势,明确自己职业发展目标,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并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景,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有效降低和减少职业倦怠产生的不良后果,从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参考文献:

[1]匡玉梅.教师职业倦怠及其消解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0(15):23-24.

[2]罗琼,张磊,周菁慧.高职院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3):10-11.

[3]李慧敏.高职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67-168.

[4]赵久英,陈俊.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根源和对策探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4):106-108.

[5]胡新岗,黄银云,吉文林,等.浅谈职业倦怠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影响[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6):51-54.[6]王树果,王荣森.高职教师个人成就感降低的成因及对策[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0(1):21-23.

[责任编辑秦涛]

基金项目:第一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高职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对专业发展影响研究”(项目编号:ZZG1-E-4);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苏教科院科〔2013〕24号,登记号ZZZ24)

作者简介:李永,男,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药学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2-0054-03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高职院校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简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和工作要点
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培训探讨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下专业课教师的机遇与挑战探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