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医宗必读》探讨法象药理真义

2016-02-15 08:08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

王 刚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郑州 450000)



结合《医宗必读》探讨法象药理真义

王刚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00)

摘要:笔者在对李中梓药学思想的专题研究中,发现其多部本草相关著作里都含有大量关于药物的阴阳五行、升降浮沉等特性及药物其他各种生效原因的论述等有关法象药理的内容。而法象药理流传至今,与传统中药性能理论有紧密联系,其科学性和价值至今仍是中医药学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故结合李氏《医宗必读》本草部分中的典型论述,试着探讨法象药理的相关内涵和意义,以期有助于当今中医药的更好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医宗必读》;李中梓;法象药理;学术思想

法象药理主要是指人们在传统象思维影响下,结合已有的医药知识和实践经验,将药物外形、质地、颜色、气味、习性、生成环境等各种物态之象及属性特征,与天地自然和人相通应的象及属性特点相关联,从而用来解释说明该药具有某类相应性能和功效的本草理论。该理论起源和形成较早,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而《医宗必读》成书于1637年,为明末著名医家李中梓(1588—1655)所编,全书共十卷,集中反映了李氏的学术思想。其中第三、四卷为《本草征要》,该部分载药400多种,论述精要生动,且法象明显,令人颇多思考和启悟。今结合该书中的典型论述对法象药理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和讨论,以期与读者共赏和对中医药有所裨益。

1 药性分阴阳

根据阴阳的属性和分类,法象药理认为,药物的寒热属性、气味厚薄以及升降浮沉等作用特点皆可用阴阳来概括。药物的寒热程度有多种,比如大热、热、温、微温、寒、微寒、平、凉、大寒等,但都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寒热变化和效应得出的,实质可归为寒热两种,正与阴阳相应。如李氏书中说“附子退阴益阳,除寒湿之要药也”、龙胆“禀纯阴之气,但以荡涤肝胆之热为职”[1]等。

至于气味与升降,早在《内经》就有“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和“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等论述。到了金元以及明清时期,张元素等人进一步发现和总结了气味厚薄和升降浮沉规律,其理论对后世医药乃至今天都有不小的影响。李氏书中亦多论及,如冬葵子“气味俱薄,淡滑为阳,故能利窍”;细辛“味辛性温,禀升阳之气而为风剂,辛香开窍”;女贞子“气薄味厚,阴中之阴,降也”和地榆“味苦而厚,沉而降,善主下焦血证兼去湿热”[1]等。

另外,对于药物质地的润枯轻重以及作用的动静缓急,也多可用阴阳来区别和概括。质地偏润的药一般属阴,多有益阴或滋润作用,如当归、肉苁蓉虽性温,但质润,使用不当就会有滑肠之弊等。药性偏动或走散的,多具有阳的特性;偏静守不动的则多属阴。这些在李氏书中也常见,如“干姜本辛,炮之则苦,守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玄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走而不守,惟有瘀滞者宜之”[1]等。

2 五行与归经

按照五行及藏象学说,五味、五色乃至时令、方位等都与五行及人体脏腑结构和功能相属应,这些也是法象药理最重要和常用的依据之一。比如,内经有“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等,诸如此类,医者大都熟知,不必枚举。

五味最先是指药物经口尝得出的自然滋味,各具不同的功效,并且同种滋味功效相近或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带有酸味的药物,大多能收涩和调理筋脉,这与五行及脏象中的酸味属木、入喜归肝、在天为风、在体为筋等大体相合,故多为医药学家所认同。李氏书中就有木瓜“得东方之酸,故入厥阴治筋”[1]等。再如,颜色红赤的药物五行多属火,在脏归心,心合小肠,在天为热,在体为脉,并多具有相应功效。其他青黄白黑诸色以及药物时令、方位等可以类推,如书中丹参“色合丙丁,独入心家,专主血证”和麦门冬“禀秋令之微寒,得西方之正色,故清肺多功”[1]等。

另外,金元及明清医家,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传统性味理论,而且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和发展了药物归经等理论,对药物的作用范围加以总结概括,使临床用药更加精准和便捷。如书中栀子“清太阴肺,轻飘而上达;泻三焦火,屈曲而下行”、沉香“芬芳之气,与脾胃相投;温而下沉,与命门相契”和“蝎属木,色青,独入厥阴,为风家要药”[1]等。

3 类推和联想药效

药物及其作用是复杂多样的。法象药理认为药物性能功效除了与阴阳五行等属性关系相应外,还与其他自然属性、形态特征以及生成环境等存在一定的联系。如书中说蜂蜜“采百花之英,合雨露之气酿成,其气清和,其味甘美,虚实寒热之证,无不相宜也”,人溺“服小便入胃,仍循旧路而出,故降火甚速”,琥珀“有下注之象,故利小便而行血”,茯神“抱根而生,有依守之义,故魂不守舍者,用以安神”,款冬花“雪积冰坚,款花偏艳,想见其纯阳之禀,故其主用皆辛温开豁也”[1]等。

另外,还可根据药物习性、功能以及某些特有现象类推和联想药物功效,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思路。虻虫“专啖牛马之血,仲景用以逐血,因其性而取用也”、大蒜“外涂皮肤,发泡作疼,则其入肠胃而搜刮,概可见矣”和雄蚕蛾“健于媾精,敏于生育,祈嗣者宜之”[1]等。

4 用于鉴别与择药

法象药理不仅用于药物各种生效原因及机理的探析和解释,而且还为药物的区别比较和临床用药规律等提供一定意义的启发和思考。如书中提到砂糖“红、白二种,皆蔗汁煎成。功用相仿,和血乃红者独长”,黄芩“轻飘者上行,坚重者下降,不可不别也”,“龟鹿皆永年,龟首藏向腹,能通任脉,取下甲以补肾补血,皆阴也;鹿鼻反向尾,能通督脉,取上角以补火补气,皆阳也”,“鳖色青,主治皆肝证;龟色黑,主治皆肾证,同归补阴,实有区别”,“肉桂在下,主治下焦;桂心在中,主治中焦;桂枝在上,主治上焦。此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之道也”,“松叶有功于皮毛,松节有功于肢节,各从其类也”[1]等。

5 取譬以论药

根据古代天人相应的观点,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法象药理认为,作为自然界的药物虽然与社会现象看似无必然联系,但其中的部分道理或规律是相通的。李氏书中就常用各种恰当的比喻来描述药物性能及其用药思想。如把葳蕤“譬诸盛德之人”,山药“比之金玉君子”;说青皮“性颇猛锐,不宜多用,如人年少壮,未免躁暴;及长大而为橘皮,如人至老年,烈性渐减;经久而为陈皮,则多历寒暑而躁气全消也”,商陆“行水有排山倒岳之势。胃弱者痛禁”,龙胆“大苦大寒,譬之严冬,黯淡惨肃,冰凌盈谷,万卉凋残,人身之中,讵可令此气常行乎”[1]等。这样形象说理,让人易于理解和记忆深刻。

6 讨论

目前关于法象药理讨论的文章不少,但其具体含义似乎还阐述得并不十分明确。首先法象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正如北宋哲学家张载所说“盖天地之间者,法象而矣”。法,即法则、效法;象,即形象、象似。如《周易》“崇效天,卑法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道德经》“道法自然”“大象无形”,到《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天则地,象似日月”“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等。简言之,法象就是法天则地,透达阴阳五行生化之理;取象比类,参诸众物,同气相求之意。

受古代传统思维的影响,结合医理和药物自身特点及实际功效,综合阐释药物性能功效的理论就是法象药理[2]。这一理论虽与现代日益微观量化的药理科学貌似不合,而且难免牵强附会或有些绝对,但其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药性及功用规律,对初识新药、归纳药性和综合用药特别是形成特定医药思维等确有可取之处。另外,法象药理作为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组成部分,确有其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对此需要用历史的观点来全面看待和分析,特别是在新时期新条件下尽量用之为中医药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发挥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医宗必读》是明清之际一部重要的综合性医学著作。通过对其本草部分所蕴含的法象药理内容的系统整理研究,不仅能从一个侧面观察和分析李中梓总的医学思想,而且有助于对法象思维及法象药理具体含义的深入探讨和认识。这对中医药教研、入门及临证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李氏书中对个别药物的论述难免带有历史局限和主观偏见,但瑕不掩瑜,读者自有慧眼取舍。

7 小结

李中梓《医宗必读·本草征要》中包含大量体现法象药理的有意义的论述,值得挖掘和充分利用。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将有助于中医药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最后,限于笔者的学识和能力,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包来发.李中梓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4-156.

[2]唐仕欢,黄璐明,杨洪军,等.论象思维对中药药性形成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9,50(6):485-491.

Discussion on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Imaging-resembling Pharmacology with Yizong Bidu

WANG Gang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The author in the monographic study of the thought of Li Zhongzi about pharmacology found that there were a lot of statements about the imaging-resembling pharmacology, like yin yang and five elements on the medication, lifting the drif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ion of other reasons why herbs take effect in his many herbal works. However the imaging-resembling pharmacology spreaded so far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aditional pharmacology of TCM. And its scientificalness and value has still been a problem worth thinking for scholars. So the author tried to use the typical words in Yizong Bidu-one of Li Zhongzi's famous works, to discuss the related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maging-resembling pharmacology, which with a view to contribute to the bette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oday's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Yizong Bidu; Li Zhongzi; imaging-resembling pharmacology; academic thought

收稿日期:(本文编辑:李海燕本文校对:李海燕2015-12-15)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6.06.022

文章编号:1672-2779(2016)-06-0050-03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伤寒杂病论》中腹满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探析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旴江名医龚廷贤肿瘤辨证论治学术思想鉴赏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
“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简介”课程建设研究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
徐振晔教授中医治疗肺癌学术思想探讨
李可攻癌2号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