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另类回答”的探究

2016-02-15 22:18盛佩灵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另类预设思维

◆盛佩灵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

学生“另类回答”的探究

◆盛佩灵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

课堂教学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学生的“另类回答”,有些教师可能会不在意,仍然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特性,结合教学实践的感悟,对教师忽视学生回答的原因和后果,以及如何避免此类情况的教学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课堂教学 “另类回答” 忽视原因、后果 解决策略

生动的课堂教学,往往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的回答出乎老师预料的情境。教师面对学生这种“另类回答”的现象,有时会采取“置之不理”或“顾左而言他”的态度,仍然按照自己教学的预设进行。若学生回答是正确的,会挫伤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严重的话会伤及他的自尊心。若学生回答不全面,甚至是不正确的,就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教学具有预设性和生成性特点,不管课前预设得再完美,我们仍然需要根据课堂生成来调整教学活动。事实上,每一位学生的回答中都蕴含着极大的教学信息,应该引起我们教师足够的重视。

一、学生的课堂回答

第一,学生的课堂回答反映出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Ausubel认为:“如果我必须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减少到一条原理的话,我将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的人已经知道的是什么。”教师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而学生的回答恰恰可以反映出他们以后的认知水平及知识经验。

第二,学生的回答课堂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困难等。错误是一笔重要的教学资源,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学生的回答恰好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困难等。

第三,学生的课堂回答反映出学生当前的思维方式。对于数学学习而言,对同样的数学问题,由于教师和学生不属于同一个年龄层次,想法与思维方式也都不同,教师不可能完全猜想到学生的思维。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学习方式,每种思考都可能具有价值。所以,如果教师想让学生加深数学理解,那么就需要了解学生当前的思维方式,而学生的回答是其思维的结果,反映出学生当前的思维状态。

二、教师忽视学生回答的原因及后果

(一)忽视学生回答的原因

1.希望维持原先的教学预设

当有学生在课堂中给出“另类的回答”时,这回答对教师就形成了某种挑战。很多教师认为如果花较多的时间“纠缠”于一个学生的“另类回答”,那么课堂就会被带偏,脱离了自己之前的预设。而且,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些出乎预料的回答,如果做了过多的解释,那么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从而打乱了整个教学计划、偏离了教学目标。

2.教学预设不够充分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则是预设的目的与结果。课堂教学活动是复杂多变的,一节有序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周密策划,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预设。美国著名教师教育专家克里克山克(D.R.Cruick- shank)曾建议:“好的教育计划会避免无数在你班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在课前准备时,没有做好准备,没有预设到课堂中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那么在面对孩子的接踵而至的回答也将会措手不及。也正是因为教师的预设不到位,课堂中学生的“另类回答”才会让教师不知如何做答,从而采取回避或直接否定。

3.教师本身的定势思维

之前听过许多课,我总会发现课堂中有这样的情况:学生明明回答的非常精彩,思路十分创新,但老师没有抓住,甚至否定了学生的想法。“是学生错了吗?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方法才行得通吗?”我在脑中不断思考。学生认知新知识,他们的思维没有形成定势,他们的想法不会被老师和教材设置的意图所困住。而教师一般会按照教材和教参的设置去备课,很容易形成思维的定势,若学生在课堂内的回答不是他事先设置好的答案,有的教师可能就会不耐心倾听、认真思考学生给出的回答,甚至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

案例一:学习“6、7的加减法”,师出示练习:1个翘翘板,有6只小鸭子,能不能让翘翘板两边保持平衡?

(学生认为可以,两边各 3个。)

师:如果再来一只小鸭子,还能不能让翘翘板两边保持平衡?

(大多数学生认为不可以。)

生:来的那个小鸭子可以坐中间。

……

小鸭子不能坐在中间吗?如此富有创意的回答,学生想到了,而我们有的教师在教学设置中没有考虑到,就简单的予以否定。如此轻易的判定学生的对错,从而导致错过了学生精彩的回答。

(二)忽视学生回答的后果

1.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案例二:“一趟列车20时离开车站,第二天7时到达终点站,这趟列车一共运行了多长时间?”

在做这道关于时间的练习题时,我引导学生将24时(0时)作为第一天与第二天的分界点,先计算第一天晚上从20时到24时运行了4小时,第二天从0时到7时运行了7小时,所以一共运行了11小时。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非常赞同并理解这种方法。这时,一名班里的尖子生举手回答说:“我还有一种的方法。我把第二天的7时加到第一天上,看成31时,从20时到31时运行了11时。”

“你的方法也很棒……”我夸奖了他。

其实,当这名孩子说出这个方法时,我的内心很矛盾,既想为他的方法点赞,但又怕这个方法出现了“31时”难理解,会误导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孩子。但我想,如果我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而否定或认为他的方法不合适,那么他下次还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吗?他的这种思维多样性能得到好的发展吗?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如果有时学生的思维超越教师,出现新颖而奇特的想法,教师就贸然否定或忽视学生的回答,那就会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严重的话还会伤及他们的自尊心。

事实上,对一个学生的发展来说,掌握知识固然重要,而加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更为重要。如果一遇到“另类回答”,教师都采取否定或忽视的态度,那么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有想法也不敢说出来,甚至不愿自己动脑去思考问题。

2.错过真实的课堂生成

案例三:在三上的“0×5=?”教学中,内容是: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我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280×3=?”并找了两名学生列竖式在黑板上。

(1)280×3=840 (2)280×3=840

2 8 02 8 0

×3 ×3

8 4 08 4 0

这时,一名学生坚持认为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好,他的理由是:“我们已经知道了0乘任何数都得0,那么第二种方法它不容易错,做起来也很快。”

……

后来在练习中,有许多学生仍然采用第二种方法计算,而不是第一种老师推荐的简便方法。

如果当时我马上否定了这个男孩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虽然会及时改正,采用我说的方法,但他们的心中并不能真正信服。谁能说第二种方法就是错的呢?如果当时我忽视了男孩的发言,那么我就不会发现原来班里有这么多的孩子和他的想法是一样的。孩子们的算法本身定没有错,如果我执意要让这么多的孩子按照我的方法来做,那将是多么的“独断专制”。课堂中,我们要更多关注的不是老师教什么,而是学生学到什么。课堂的即时生成正是告诉我们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有时一名学生的“另类回答”不仅仅代表着他一个人,可能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想法或疑问,只是不敢举手说出来。忽视学生的回答,往往会让教师错过最真实的课堂生成,也错过许多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

三、解决教师忽视学生回答的策略

1.倡导创新思维

孩子的创造力比任何东西都珍贵。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曾悄悄把校长办公室的门与墙刷成一个颜色,让校长半天找不到自己的门,对此校长也只是呵呵一笑。有记者采访校长为何要对这些恶作剧如此宽容时,校长的回答是:“对于这些才华横溢的学生,我们应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方式体现创造力,恶搞往往与创新紧密相连。”其实,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是学生的思考结果,更是学生思维创新的体现。对于这些提出“不切实际”,甚至“天马行空”的想法的孩子,教师可以先表扬他勇气可嘉、积极思考。若是问题确实还有待商榷,那么教师可以采用“缓处理”,但是切记不要直接对学生说“错”或忽视他。此时,把话语权交给其他学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方法,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推理和验证。这不仅能让其他同学都参与到话题中引起共鸣,还能通过互动合作及时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协调者,负责让孩子们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使班级形成一种开放自由、积极创造的氛围。

2.提高效问题

教师要提出具有教学价值、适合学生实际情况、表达明确的教学问题。有时正是教师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明确,才会导致学生“答非所问”“启而不发”。有时,学生作出“另类回答”,不是因为他不会这个问题,而是根本没有听懂老师的问题。好的问题才能引发好的思考。只有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价值,让学生明白,才会激发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引出积极的回答。

3.鼓励学生提问

“如果教师都把提问和回答作为表明自己教学中并没有满堂灌的手段,表明课堂中存在师生互动的佐证。但是,实际上,教师基本控制着课堂问题提问的内容,学生的回答也限于自己的设想范围内,对这些问题也是用对与错的语言来评价。那么整个课堂提问出现出一种单向度和教师话语霸权状态,学生自由的回答和展望被遏制了。”一节课看似充满问答,却都是教师提问,学生被牵着鼻子走。教师是不是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新课标中非常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另一角度来看,课堂中学生的“另类回答”可以视为学生对老师的质疑和提问,这样的学生往往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教师否定这种质疑声是不恰当的。学生不能只是一昧地接受,而要学会在接受的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也应当鼓励提问,鼓励质疑。

4.理解学生,提升自我

学生的回答中蕴含着极大的教学价值,要想开发并利用这些价值,教师要注意仔细倾听并努力理解学生的回答,尝试接纳学生的观点。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真的在认真听他说话,体会到自己发言的价值。可以尝试顺着学生的思路,放慢自己的教学节奏,顺着学生的思维走,因势利导,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时,学生的回答会超出教师的知识涉猎范围,从而导致无法解答。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及时扩充自己的知识贮备,不要被学生给落下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及时评价和总结

个别学生的回答不仅能代表他个人的想法,还往往蕴含着许多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所以,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适的正面反馈或评价。对于那些能够体现学生积极思维的地方,要注意给予鼓励,并进行小结、概括和提升。对于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生,也要进行表扬。教师的教学反馈不仅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对自己的回答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而且可以让全班学生据此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利于他们的持续发展。

新课程的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强烈的挑战,教学不再是以“教”为主,而是要更多的关注到“学”。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那么,教师就有必要打破原有的“套路”,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一些“格格不入”,或许将会收获更多的意想不到。

[1]奥苏伯尔 著.余星南,宋钧 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2]陈静.善待学生的回答[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07):80.

[3]仲建维.观念的价值和表达:学生在教学中的权利和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5,(01):20-24.

猜你喜欢
另类预设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另类四不像”登场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我眼中的另类博物馆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我国退休法律制度的预设前提及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