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教师师德的内涵、作用及建设路径

2016-02-15 22:18张晓明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责任心师德职业道德

◆张晓明 时 松

(四平市中央东路小学校;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论当代教师师德的内涵、作用及建设路径

◆张晓明 时 松

(四平市中央东路小学校;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决定着教育质量,师德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加强师德建设,基本路径如下:安居乐教,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尊重学生权利,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增强责任意识,保护学生健康安全;为人师表,树立教师职业形象。

教师 师德 内涵 作用 路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支师德高尚、热爱教育、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俗话说“千好万好不如学生说好,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甚至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成败。崇师德、铸师魂、正师风,好师德塑造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作用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从具体内容上可以分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六大部分。著名文学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简而言之,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关爱学生,爱是师德的核心要素,爱是教师工作的基石。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1.师德决定着教育质量。教师需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对于老师来说,之所以必须重视建立道德规范、强调师德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权力、地位相对于学生更大。比如,幼儿园教师服务的对象是一群稚嫩的幼儿,无论是在体力上、生理上、心理上还是价值上,幼儿几乎无力改变或修正教师的行为,除非教师觉察并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教师虽然平凡,却又神奇的影响力。教师的话就像圣旨一样,教师不经意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情一态,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化作用。

2.师德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荀子曰:“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当一名教师,心无旁骛,便是敬业,敬业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只有敬业才能有好的教育质量,只有敬业幼儿教师才能有更大的专业发展。以终身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视教师职业不仅是给予也是收获的活动。正如朱熹言:“敬业者,专心致志事其业”。只有敬业者,才能在工作中获得内在的快乐感、满足感、幸福感以及成就感,才能凭着内在的热情不断地学习提高,推动自身专业发展。否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老还是一位重复性劳动的教书匠。

二、学校师德建设基本路径

(一)安居乐教,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

当前一些教师存在心理浮躁、动力不足、热情不高、专业认同感低、职业倦怠严重等问题。职业倦怠是指从业者在职业环境中,长期面对工作压力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并主要表现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长期的情绪衰竭会导致个人对工作对象的冷漠、疏离,持消极的否定态度等,即为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和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上升。当个体出现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比较低时,教师跳槽现象会更频繁,其工作效率与效果也会大幅度下降,影响教育质量,对孩子缺乏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教师职业倦怠是师德建设中的瓶颈。引起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工资福利待遇低则是主要因素。无须讳言,教师所取得的工资报酬与其繁重的工作状况不成正比,导致“价值失落”,这种不平衡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制约着教师的社会地位。在这种生活状态下,教师很难有较高的职业幸福感,以致于工作中对待幼儿的方法简单粗暴,缺乏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可以适当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办理五险一金,保证教师合法权益、通过丰富文化娱乐活动、增加外出培训机会、缓解教师工作压力等多种手段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依照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论,只有在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后,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达到当地中等及其以上水平,教师群体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才能激起更大的专业发展动力。教师需要摆脱尴尬的生存困窘状态,要累的有所值,从“安贫乐教”转向“安居乐教”,从“依靠教育生存”走向“为教育而生存”。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安心工作,积极投身幼教工作,学校的管理工作才会更加顺畅高效,学校的教育质量才能更好得到提升。

(二)尊重学生权利,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

随着社会的发展,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被广泛宣传,但我国学校中至今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惩罚和变相体罚现象,甚至是直接的体罚,而且各种报道层出不穷。近年来,学校教师虐童事件频频发生,有些教师打着“严加管教”的幌子,对学生厉声斥责,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转嫁到学生身上,诸如此类漠视学生权利的现象不胜枚举。这虽然不是学校普遍现象,但屡屡爆出的桩桩事件,不得不令人深思。学校教师虐童事件的频频发生,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光辉形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本身所产生的身心伤害。这些行为和现象归根结底是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表现,也是师德缺失的反映。

《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规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儿童作为一个自然生命体的存在,我们不能因为儿童的软弱而漠视对儿童权利的尊重。《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指出,儿童应被保护不受一切形式的忽视、虐待和剥削。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对做出明确规定,如《幼儿园管理条例》第17条规定:“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早在上个世纪,在《敲碎儿童的地域,创造儿童的乐园》一文中,陶行知就明确提出,我们应该承认儿童的人权,尊重学生。教师不应强迫孩子去做什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的互动是和谐的,这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体现的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杜威曾指出:“我们不能强加给儿童什么东西,或迫使他们做什么事情。忽视这个事实,就是歪曲和曲解人的本性。”

成人追求权利的平等,我们成人在为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而努力,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忽视了学生是权利主体地位这一事实,越是年龄小的儿童,其权利往往越被忽视。学生是权利主体意味着把学生看做与成人人格平等,具有相同的社会地位、享有基本人权的积极主动的、人格独立的人,是拥有权力并能行使自己权利的自由体。为什么现实教育情境中存在诸多忽视学生权利的现象,不是因为教育者不知道要尊重学生权利,而是这种意识太薄弱,整个社会还没有真正地将“尊重儿童权利”这一教育理念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行为。人权最安全的庇护所不在于公开签署的文件,而在于人的心中。学校教育人员应树立尊重学生权利的理念,这种理念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学生发展的评价上,更要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尊重学生权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这种理念根植在心中。

(三)增强责任意识,保护学生健康安全

责任意识是学校师德的主要内容。责任是指把工作认认真真做好,是一种能力、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是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梁启超曾说过:“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于我自己打主意要做的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的是热爱祖国的责任;“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讲述的是母亲教育子女的责任。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教师虽然平凡,但却承担着教育育人的伟大职责,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一份工作,教师应该应该意识到这份责任,并勇于担当。

马卡连柯曾指出,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责任心是学校教育人员必备的专业素养,没有责任心再简单的工作也会出现险情,有责任心的老师受人尊敬,招人喜爱,让家长放心。学校应提高教育人员的责任意识,把履责和问责结合起来,没有问责,责任制形同虚设。事前问责是提醒,事中问责是督促,事后问责是诫勉。学校应对认真负责的教育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和表彰,树立榜样的作用,鼓励大家见贤思齐;失职渎职,责任心差,影响保证质量,甚至出现严重安全事故的,要予以追究和惩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为人师表,树立教师职业形象

学高为师,师德之基;热爱学生,师德之魂;身正为范,师德之本。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本质,为人师表的优劣是师德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很多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为教育事业、为幼儿成长呕心沥血,将为人师表作为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但也有部分教师为人师表示范性差,有待提高。有的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向家长索取或变相索取财物,谋取私利;有的教师语言粗俗,行为不雅;有的教师仪表不端,浓妆艳抹过分追求时尚;有的教师心胸狭隘,勾心斗角;有的教师工作态度敷衍,得过且过,等等。这些现象表明,部分学校教师为人师表的示范性正在减弱,影响着教师群体的职业形象。

为人师表是教师师德的底线。具体来说,教师为人师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遵守法律和教育规律;二是在外表上能够做到仪表整洁、性格乐观开朗;三是在道德上做到作风正派、言传身教;四是在经济方面能够廉洁自律,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教师作为普通公民本就应该遵纪守法,传播社会文明。一位教师的违法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会广大,影响儿童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教师的仪表体现了教师的精神状态,折射出教师的文明修养,是一种物化的教育资源。作风正派、言传身教、言行一致、是非分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都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品质高低的主要标志。廉洁自律是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内涵,唯利是图的行为会羞辱玷污教师的光荣称号。

2013年教育部引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2014年又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明确规定教师不可触犯的十条禁行行为,为教师划定了“师德底线”。教师应具有敢为人师的抗俗勇气,平易博爱的仁者胸怀,公正无私的高尚人格,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应该遵纪守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廉洁从教、乐于奉献,牢固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只有做到了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1]全国师德教育研究课题组.师德突出问题典型案例评析:幼儿园教师读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87.

[2]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6.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2-93.

[4]丁海东,李春芳.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2):215.

[5]湛卫清.人权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策略研究”(GH150262)和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地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ZD1406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责任心师德职业道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伴侣责任心强,工作更出色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乡镇高三学生责任心状况及与自尊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