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患者不同时机应用低分子肝素的疗效观察

2016-02-15 03:07乐少忠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脑血栓肝素神经功能

乐少忠

(福建省沙县医院,福建沙县 365050)

脑血栓患者不同时机应用低分子肝素的疗效观察

乐少忠

(福建省沙县医院,福建沙县 365050)

目的:探究不同时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90),观察组患者均分为观察组A、B、C。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三个观察组(A、B、C)的用药时间分别是发病的第1天、第2天和第3天。用药期间观察记录四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A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B和观察组C(P<0.05)。治疗后,观察组A的APTT、PT、PLT均明显低于观察组B和观察组C治疗后(P<0.05)。三个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A的总有效率为96.7%(29/30),明显优于观察组B和观察组C(P<0.05)。三个观察组患者均无颅内出血、颅内高压、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脑血栓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脑血栓;不同时机;低分子肝素;临床神经功能缺损

脑血栓形成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该病可使患者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脑血栓的发病机理与脑血管动脉硬化关系密切,脑血管动脉硬化可导致血小板积聚形成白色血栓,进而引起动脉血管堵塞[1]。目前,临床治疗中常通过控制血栓来延缓患者脑梗死症状的进展。低分子肝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之一,具有延迟抗血栓、促进纤溶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脑血栓。但临床治疗中对于低分子肝素在脑血栓治疗中的使用时机以及安全性尚存在争议。本研究以我院120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时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脑血栓后患者的转归情况,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血栓患者,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41-73岁,平均(57.6±6.3)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h内入院。经CT和MRI检查,结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公布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90例,观察组患者再均分为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四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原因、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2]:首次发病,符合脑血栓诊断标准;发病24h以内入院接受治疗;自愿接受研究的患者,愿意配合治疗。排除标准:以前接受过抗凝治疗;合并脑出血、癫痫以及重度昏迷;对低分子肝素过敏;合并心、肝、肾等其它脏器严重疾病。

1.2.2 治疗方法:⑴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凝集、血压监测、抗凝、神经保护等。⑵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肝素治疗。①A组:在发病第1天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低分子肝素0.4ml脐周皮下注射,用药一周;②B组:于发病第2天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用法和用量同A组;③C组:于发病第3天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用法和用量同A组。

1.3 观察指标[3]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记录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2周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根据NIHSS评分判断疗效:痊愈-NIHSS评分改善90%以上,明显进步-NIHSS评分改善46%-90%,进步-NIHSS评分改善18%-45%,无效-患者NIHSS评分无改善甚至恶化;以痊愈+明显进步+进步计算总有效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颅内出血、颅内高压、呕吐、心律不齐、脑水肿等并发症。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 四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并且,观察组A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B、观察组C治疗后(P<0.05)。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x( ± )s

2.2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检测结果 三个观察组患者治疗前APTT、PT、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的APTT、PT、PLT均明显低于观察组B和观察组C治疗后(P<0.05)。见表2:

表2 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x ± )s

2.3 各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 见表3:三个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的总有效率为96.7%(29/30),明显优于观察组B和观察组C(P<0.05)。并且,三个观察组患者均无颅内出血、颅内高压、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出现。

表3 四组患者的疗效

3 讨论

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近几年我国脑血栓的发病率呈现明显升高趋势。脑血栓的病因是多种因素导致血液粘稠度过高、血流动力下降,最终引发脑动脉粥样硬化,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疗,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4]。低分子肝素具有较强的抗凝血因子活性,生物利用度是普通肝素的3倍,可明显起到改善纤维蛋白浓度和血液粘稠度的作用,临床中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脑血栓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临床上对于低分子肝素治疗脑血栓不同时期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尚存在争议[5]。

本研究以我院120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在不同时期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脑血栓患者在发病3天内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无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说明在脑血栓发病后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是安全的。另外,对三个观察组在治疗2周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患者在发病第1天(观察组A)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具有更高的临床有效率(96.67%,29/30);并且,观察组A治疗后的APTT、PT、PLT明显优于观察组B和C,说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可明显改善脑血栓患者的血液高凝症状,并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陈金荣.注射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42例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3):233-234.

[2]周解程.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型脑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2):98-99.

[3]何庆.进展性脑血栓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36):33-34.

[4]Ihaddadene R, Le GG, Delluc Α, et al. Dose escala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cancerassociated thrombosis[J]. Thrombosis Research, 2014, 134(1): 93-95.

[5]刘淑艳,马双.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血栓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7):3772-3773.

R743

A

1004-6879(2016)04-0301-03

2015-08-15)

猜你喜欢
脑血栓肝素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疏血通联合甘露醉对脑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研究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