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人口性别比最新动态及问题判断

2016-02-19 01:06
关键词:婚育性别比生育

原 新

(南开大学 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天津 300071)



出生人口性别比最新动态及问题判断

原 新

(南开大学 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天津 300071)

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是我国快速实现稳定的低生育率水平过程中出现的突出人口结构性问题。出生性别失衡是今天的人口现象,但是一定会是明天的社会问题。

一、形势:出生人口性别比步入稳定的下降通道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47,开始出现偏高迹象(正常值域为103-107),之后22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年均0.58个比点的速度一路持续、快速、波动攀升,2004年达到最高峰值121.20;然后开始转向下降,特别是最近7年连续走低,2015年降至113.51,年均跌落0.70个比点。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动曲线呈现“倒V型”,表明“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攀升”的国家综合治理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已经稳步实现,“到2015年把出生人口性别比降至115”的国家“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目标也已顺利达成。虽然不同数据来源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数值不同,对于目前出生人口性别比到底是多少或下降了多少的问题依然存疑,但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进入稳定的下降通道的基本判断是可以肯定的。

二、判断: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的环境已经形成

(一)从内生性因素来看,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些影响出生性别结构的本质因素已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1.主要经济指标向好。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人均GDP超过5.2万元/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加国家实力,增强了综合治理出生性别结构的经济实力。就业人员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15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产业结构为28.3:29.3:42.4,与1978年70.5:17.3:12.:2相比,第三产业增幅最大,更有利于缩小男孩和女孩比较效益的差距。居民收入水平大步增加,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 195元和11 422元,与1978年343元和134元形成天壤之别,增强了家庭和个人的消费能力,弱化了男孩的家庭经济功能和养老功能。

2.完善社会公共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治理,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公民一直是政府致力于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一是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截止2015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8.58亿人和6.66亿人;享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到6 611万人。二是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2015年达到56.1%,比1978年提升了38.2个百分点,大大压缩了男孩偏好相对严重的农村人口的性别选择空间。三是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0-69岁人口(1941-1950年出生队列)的受教育构成中,大专及以上和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口分别只占3.44%和6.93%,相同指标,20-29岁人口(1981-1990年出生队列)占23.24%和19.49%,伴随代际更替,受教育程度大为改善,选择性别的生育行为必然弱化。

3.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宣传教育,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圆梦女孩志愿者行动、新家庭计划、创建幸福家庭等活动,推进建立新型婚育文化和人口文化,改变传统的男孩偏好文化基础,普及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主流化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弱化男孩偏好的文化基础。

(二)外生性因素在加强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效果不断显现

1.顶层设计,出台各种举措管好终止妊娠药品和器械,管好B超等可鉴定胎儿性别仪器和技术,管好人工流产特别是引产,严防新的科技手段和方法介入胎儿性别鉴定,严厉打击“两非”,严厉打击危及妇女儿童安全的行为。

2.计划生育政策实现了紧缩型到相对宽松型历史转变,二孩和多孩率的增加有利于出生性别结构改善,单独二孩政策实施2年(全面二孩政策还未显效),出生人口孩次结构迅速变化,2015年出生人口一孩、二孩和多孩的构成为58.73:37.88:3.39,与2011年70.50:27.63:1.87相比,二孩和多孩比重增加了11.77个百分比。全面二孩政策使更多的家庭可以通过自然生育满足愿望,减少人为选择孩子性别的行为。

(三)时间效应到了综合治理显效的阶段

1.代际更替,计划生育第二代已成为生育主体,生育决策越来越自主。目前,计划生育第一代(主体是40后、50后和 60后)已经退出了生育年龄;计划生育第二代(主体为80后和90后)正处在生育高峰年龄,他们伴随内生性生育行为影响因素的改变,以及受长期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第一代计划生育者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男孩偏好的意识与他们的父辈、祖父辈已不能同日而语,少生、孩子性别需求淡化成为主流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

2.治理与显效之间具有时滞。对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认识和治理,我国从1980年代怀抱琵琶半遮面,1990年代认真研究并开始治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治理力度不断加大,高层倡导、依法治理、打击“两非”、部门联手、专项行动、卫计整合、全程服务、单项考核、多元共治等,按照规律,也到了出生性别比治理显效的阶段。

3.事实启迪人们深思,早期出生性别失衡的出生队列现在已经进入婚育年龄,婚姻竞争性加剧,诸如男性过剩,女性赤字、娶妻困难、天价彩礼、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等社会现象屡见不鲜,引发人们对选择孩子性别的反思。

三、挑战:形势喜人但问题依然严峻

按照人口发展的惯性规律,携带了性别失衡信息的出生队列,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如期呈现相应的问题,中国社会已经持续30多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也不例外。

1.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形势可喜,但依然高位。虽然出生人口性别比7年连降,我国从出生性别比世界之最变为世界最高之一,但是出生人口性别比还在高位徘徊。

2.大部分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依然处在偏高状态。按照住院分娩活产统计,2015年有24个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于正常值上限107,其中11个省份在110以上,最高的省达到115。还有个别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波动较大。

3.高孩次的出生性别比还很高。根据最新计划生育报表统计,2016年上半年度的一孩出生性别比完全正常,二孩和多孩出生性别比分别高达116.0和143.7。与前几年比较,二孩性别比明显下降,多孩性别比仍居高位。

4.非户籍人口生育仍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重点。住院分娩活产数据显示,户籍人口生育和非户籍人口生育的出生性别比差距显著,2015年全国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9.6,有10个省份已经恢复正常;全国非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4.1,所有省份的出生性别比均高于107,最高的省份达到122以上。

5.每年依然有数十万女婴“丢失”。 即便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在2015年已经降至113.51,以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值105为基础,按照当年出生1 655万人推算,全国又有64万人男婴“多余”出生了。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推算在1980-2015年间,全国合计出生人口6.92亿,平均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4.70。在36年间男性比女性“多余”出生3 051万人,性别失衡社会的基础已经奠定。按照惯性规律,当这批人生存至婚育年龄时段,必然产生失婚现象,其引发的各类经济社会问题是全面的、长远的,有些问题是无解的(比如婚姻),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6.生育登记制度改革对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提出新挑战。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模式正在从以管理为主的审批制转向以服务为主的登记制,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角色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这是一次革命性改革,集中体现在计划生育权力和手段的弱化,瓦解了40多年的计划生育基础,在审批制基础上建立的行之有效的孕期全程服务管理模式失去了根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急需在服务登记制框架下创新思维、创新方法。

四、结论

第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以及全国上下对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共同行动,使得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显效,出生人口性别比进入了规律性稳步下降的通道。

第二,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引发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如果说以往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主要是针对激发传统男孩偏好观念的转变和减少生育行为中的男孩选择,是单项的根源性治理,那么,长达30多年出生性别结构失衡形成巨量“多余”男性,现在已经步入婚育年龄,由性别失衡导致的社会风险正在扩大和加深,将会产生婚姻、家庭、就业、健康、迁移,甚至养老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性别失衡社会形态已然形成,攸关人口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性别失衡的社会治理方式也将从单一的源头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和现实问题治理双轮驱动。

第三,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彻底恢复正常尚需更大努力和时间等待。按照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的一般规律,越是接近正常值,下降的难度越大,尤其在文化、社会、经济等要素尚未彻底转变的背景下更是如此,这是人口发展自身规律使然,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

(责任编辑:冯 蓉)

10.15896/j.xjtuskxb.201606022

1008-245X(2016)06-0122-02

猜你喜欢
婚育性别比生育
杜撰婚育史应该被解雇吗?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七连降”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韩国女性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出生性别比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与前列腺炎患者谈婚育
为什么要维护男女性别比的自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