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高密度膜下滴灌集成技术

2016-02-19 08:52蔡付琳
新疆农业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喇叭口玉米螟高密度

蔡付琳

昌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昌吉831100

浅谈玉米高密度膜下滴灌集成技术

蔡付琳

昌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昌吉831100

玉米高密度膜下滴灌技术集成创新了膜下滴灌和高密度栽培等多项技术,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和各项技术的综合效益,实现良种良法、农机农艺配套,对稳定提高昌吉地区玉米单产水平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昌吉地区推广以来,大幅度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效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有力的促进了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玉米;高密度;膜下滴灌;集成

玉米是昌吉州主要的粮、经、饲及加工兼用作物,在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昌吉州是北疆玉米主产区和高产区之一,近几年平均单产始终徘徊在820 kg/666.7m2左右,其良好的自然资源、区域优势及较高的种植水平决定了玉米生产有着较大的增产潜力。近几年,昌吉州玉米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00 000 hm2左右,约占全州总播面积的18%左右。为发挥各项技术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和效益,本文对近两年本地生产中示范推广的玉米高密度膜下滴灌集成技术关键措施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1 播前准备

1.1 地块及茬口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平整、肥力中等以上的壤土、沙壤土地块。前茬选绿肥、豆类、小麦、棉花等作物为宜。

1.2 秋翻冬灌及精细整地

秋翻28 cm以上,耕深一致,不重不漏。浇足底墒水,保证田间墒情一致。秋翻犁地前撒施优质有机肥料2 t/666.7m2、氮磷钾复合肥30 kg/ 666.7m2、硫酸锌3 kg/666.7m2,深翻入土做基肥。春季合墒时采用联合整地机精细整地保墒,整地时施用50%乙草胺除草剂80 ml/666.7m2封闭处理土壤。

1.3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年≥10℃积温2 300~2 700℃的优质高产、耐密抗倒、适合机械收获的品种。播前晒种2~3 d,提高种子发芽率。采用帅苗种衣剂250 mL拌100 kg种子预防地下害虫;用满适金(咯菌腈25 g/L+精甲霜灵10 g/L)100 g拌50 kg种子防玉米瘤黑粉病。

2 保证播种质量

2.1 适期早播

4月中下旬耕层5~10 cm地温连续稳定达到10~12℃时适期早播。

2.2 提高播种质量

精量播种,采用气吸式播种机铺膜精量点播,播种深度4~5 cm,播种量1.8~2.3 kg/666.7m2,空穴率≤2%。播种时配套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2.3 合理配置株行距

大量的玉米高产结果研究表明,密度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增加群体密度仍然是我国及世界玉米大面积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1-3]。昌吉州玉米目前采用的种植模式主要是窄膜等行距,种植密度和高产耐密品种不匹配,没有充分发挥个体与群体的协调作用。玉米高密度种植比常规种植密度增加1 000株/666.7m2左右,是实现本地增产的决定因素。

目前昌吉地区春玉米多采用等行距种植,一般株距20 cm以上,行距55 cm,适宜中产水平栽培。高密度种植可采用145 cm宽膜宽窄行,一般膜上行距35 cm+50 cm+35 cm,膜间距80 cm,平均行距50 cm,平均株距18~22 cm,保苗6 000~7 411株/666.7m2。也可采用70~90 cm窄膜,行距40 cm+65 cm,株距20 cm,理论保苗数6 352株/ 666.7m2;或行距35 cm+65 cm,株距18 cm,理论保苗数7 411株/666.7m2。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时要考虑品种的特性。

3 田间管理

3.1 查苗补种

播后及时安装支管、接通毛管,3 d内滴出苗水,并做好查苗补种,破除板结,人工辅助放苗。

3.2 合理蹲苗及培育壮苗

显行后及早中耕除草,至头水前中耕2~3次,由浅到深。最后一次中耕在头水前结合施肥、培土提高抗倒伏能力。蹲苗合理,一般早熟品种35 d左右,中熟品种40 d左右,中晚熟品种45 d左右,拔节时结束。

3.3 早定苗

结合株间松土和灭草,在可见叶3~4片时间定苗。留苗均匀,去弱留强,去小留大,去病留健。

3.4 合理灌水

结合玉米生长发育规律及苗情合理灌水,一般正常年份全生育期滴水7~9次,总滴量400 m3/ 666.7m2左右。酌情推迟头水时间,延长每次滴水时间,适当加大每次滴水量,保证玉米各生育期需水。籽粒乳线过半时适时停水。

3.5 科学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合理配比、施足底肥的基础上科学追肥,追施尿素总量控制在40 kg/ 666.7m2左右。重点抓好大喇叭口和抽雄散粉两个生长期的施肥。一般在头水前大喇叭口期滴施尿素15~20 kg/666.7m2,抽雄散粉期滴施尿素10 kg/ 666.7m2左右,剩余肥料在灌浆初中期滴施完即可。

3.6 病虫害防治

本地主要病害是瘤黑粉病,危害较重的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红蜘蛛、叶蝉,近两年蚜虫危害呈上升趋势。

3.6.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做好综合防控。

3.6.2 病害

苗期至大喇叭口期前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80 g/666.7m2叶面喷施1~2次防治瘤黑粉病。

3.6.3 虫害

(1)玉米螟,苗期悬挂频振式杀虫灯或采用性诱剂诱杀防治成虫;玉米螟卵盛期田间放蜂1~2次,放蜂1.5万头/666.7m2,防治二代玉米螟;大喇叭口期,用22%阿里卡微囊悬浮-悬浮剂10 ml/ 666.7m2,兑水30 L/666.7m2均匀喷雾,重点将药液喷施于玉米心叶内,兼治叶蝉和蚜虫。或用10%稻腾25~30 ml/666.7m2喷雾或灌心,有效防治一代玉米螟。

(2)红蜘蛛、叶蝉及蚜虫。玉米生长前期防治病虫害主要采用叶面喷施药剂的方法,抓好大喇叭口前期病虫害防治非常关键。5月中下旬在玉米地四周林带喷施高效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打封锁带,降低虫卵基数。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选择低毒安全的生物农药1.8%阿维菌素2 000~3 000倍,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叶面喷施防治苗期叶蝉和红蜘蛛危害。

中后期分别在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散粉期随水滴施低毒、安全的内吸性50%吡虫啉25 g/ 666.7m2,1~2次防治三点斑叶蝉,兼治蚜虫。安全间隔期(离收获前)在30 d以上。对没有配套高杆植保施药机械的也可采用无人机飞防或烟雾机防治。

3.7 矮化技术

调查表明,全国每年因倒伏而造成的损失高达总产的20%左右[5]。化控技术在高产玉米抗倒栽培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4]。玉米高密度条件下采用矮化技术可显著降低株高和穗位,提高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同时提高玉米单产[4]。在栽培过程中,对穗位偏高,耐密性较差,中后期有倒伏风险的品种应进行化控。一般在7~10片叶时,采用玉米健壮素、高玉宝或矮帅等调节剂进行化控,具体用量依据产品主要成分含量,严格按照施用办法确定。

3.8 机械化收获

在玉米完熟期后,即果穗叶片变黄,苞叶呈白色、质地松软、发散,籽粒基部出现黑层,籽粒乳线消失变硬,并呈现本品种所固有的粒型和颜色时,采用机械收获果穗或籽粒,收获后及时晾晒,籽粒含水量达14%以下时安全贮藏。

[1]崔立军.春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108.

[2]陈国平,佟屏亚.玉米密度与产量因素关系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2003,11(2):59-61.

[3]孙锐,彭畅,丛艳霞,等.不同密度春玉米叶面积系数动态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8,16(4):62-65.

[4]田晓东,边大红,蔡丽君,等.高密度条件下化学调控对夏玉米抗茎倒伏能力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4,29(S):249-254.

[5]刘根齐,郭乐群,蒋其鳌,等.DC复合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及抗倒伏作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185-188.

蔡付琳(1971年—),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大田农作物栽培集成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2016-06-18

猜你喜欢
喇叭口玉米螟高密度
亚洲玉米螟对Cry1Ac蛋白抗性适合度代价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尾管固井回接筒铣锥限位清铣及修复技术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双进单出喇叭口在赛络纺AB纱生产中的应用
玉米苗喇叭口节肢动物群落与植株冠层信息的RDA分析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探讨
带压作业喇叭口的改进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