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6-02-21 03:44侯鹏霞马吉锋梁小军罗晓瑜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肉牛牛肉品种

侯鹏霞,马吉锋,于 洋,洪 龙,封 元,梁小军,罗晓瑜

(1.宁夏农林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2;2.宁夏畜牧工作站,宁夏 银川 750002)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侯鹏霞1,马吉锋1,于 洋1,洪 龙2,封 元2,梁小军1,罗晓瑜2

(1.宁夏农林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2;2.宁夏畜牧工作站,宁夏 银川 7500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对牛肉的消费量不断增加,使肉牛生产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得到了快速扩张,产业链不断完善。但目前我国肉牛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面临着许多不利于肉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影响。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对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推动我国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肉牛产业;饲养管理;良种培育;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牛肉消费量的需求增长巨大,促使我国肉牛产业迅猛发展[1]。近年来,我国肉牛产业从数量上、规模上都得到了快速的扩张,技术不断进步,产业链不断完善,但由于尚处于发展初期,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肉牛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构建一个安全优质、切实符合我国肉牛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现代肉牛业生产体系,是当前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2],也是各级政府以及广大畜牧业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对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加快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国外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牛肉产品多元化开发,肉牛品种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肉牛生产者利用杂交技术和高端生物技术对优质肉牛品种进行培育,使牛肉产品实现多元化开发。如英、意、德、法等国家对少含或不含脂肪的牛肉,即瘦肉率高的牛肉需求较大;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对脂肪较多的牛肉需求较大;美国、巴西、加拿大等美洲国家对含有适度脂肪的高档牛肉需求较大[3]。从肉牛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原来多数饲养体型小、早熟、易肥肉牛品种的国家已转向饲养大型肉牛品种,如夏洛莱、利木赞、皮埃蒙特等品种,这些品种都具有增重快、优质肉比例大、饲料回报率高、瘦肉型等特点[4-6],而这些牛肉产品也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喜爱。

1.2 品种改良 近年来,轮回杂交、“终端”公牛杂交、轮回杂交与“终端”公牛杂交相结合的3种杂交方法在国外肉牛业中广泛应用,以此来提高肉牛品种的改良效果。如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自1965年以后开始引进欧洲大型肉牛品种利木赞、夏洛莱等;在繁育体系方面分层次形成核心群、原种场和繁殖牛场,核心群用来饲养最优的本品种种牛,原种场用来进行本品种纯繁,繁殖场通过经济杂交生产肥育犊牛[7]。加拿大拥有多家肉牛育种协会,高度重视育种工作,通过多年的育种改良,一些从原产地引进的品种,如安格斯牛、夏洛莱牛、海福特牛、利木赞牛及西门塔尔牛等,都具有了各种优良特性。澳大利亚较早地从欧洲、美国引进新品种,并育成婆罗门×安格斯、夏洛莱×婆罗门等新品种,肉牛品种极为丰富。

1.3 饲养管理 国外肉牛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大型饲养场饲养量可达30万~50万头,并且从肉牛的饲料加工调制到疫病防治、屠宰加工等都已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芒弗尔特肉牛公司是美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肉牛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牛公司,该公司年育肥肉牛40万~50万头,产值3亿美元[8]。为了充分发挥肉牛的生产潜力,国外对肉牛的饲料加工技术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推广了很多先进技术。在美国,繁殖肉用犊牛先在牧区饲养,到7~8月龄后转到粮食产区,利用青贮玉米进行10个月的催肥,其中精饲料占到21%,约到1.5岁就能达到500 kg的出栏重[9-11]。

1.4 屠宰加工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消费者对牛肉质量的要求进入优质化时代,养殖者也越来越注重优质切块率及其产量,肉牛品种的培育在以生长育肥速度、肌肉度为主线的同时,肉质性状也格外受到重视。提高牛肉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屠宰工艺,肉牛的屠宰加工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在现代化的工厂中执行。发达国家牛肉主要是以冷鲜肉的形式销售,并建立了GMP和HACCP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必要的冷藏设备使牛肉在销售过程中确保了其色鲜、肉嫩和味美的品质[12-13]。

2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拥有丰富的牛种资源,但缺少专门的肉牛品种。为了改善肉牛生长速度慢、育肥期较长、肉质较差的现状,提高优质牛肉的产量,改善肉质,我国在改良地方良种牛和引进国外优质肉牛品种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14],但肉牛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生产水平整体较低我国拥有丰富的黄牛品种资源,现有26种之多,但普遍体型小、出肉率低、生长速度慢,不适合规模化生产,也不适合高档优质牛肉的生产。为了提高我国地方黄牛品种的生产性能,相关单位引进了许多国外品种与地方品种进行改良,并开展经济杂交,改善了肉牛品种,现已选育出乳肉兼用型的中国西门塔尔黄牛,肉用新品系秦川牛的选育工作正在全面开展[15-16]。虽然目前我国改良肉牛覆盖率已达18%,但良种化程度仍然较低,整体生产水平不高。据统计,2007年全国肉牛平均胴体重为137 kg,而国际平均水平为205kg,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差68kg[17-18],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生产水平仍有待提高。

2.2 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但肉牛产业集约化体系尚未形成 随着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养牛效益的不断增加,养殖小区尤其是大规模饲养正在成为我国肉牛养殖的新趋势[19]。但我国肉牛产业整体呈现“小规模,大群体”的特点,集约化体系尚未形成,加上养殖周期长、效益差,越来越多的养牛户大量宰杀母牛,放弃养殖,导致市场牛源紧张,犊牛价格不断上涨,养殖成本攀升[20]。全国范围内牛源紧缺现象严重,肉牛整体存栏量、出栏量持续下降,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及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薄弱,市场交易不规范,压缩了产业效益空间,动摇了产业基础。

2.3 肉牛自繁自育养殖模式明显 现阶段,在我国处于基础性地位的肉牛养殖模式是自繁自育模式,占国内养牛数量的八成以上,该种养殖模式下母牛可培育下一代的肉牛,公牛则可作为架子牛来育肥,但该种养殖模式培育犊牛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增加了饲养母牛与培育架子牛的生产成本[21-22]。虽然目前在肉牛生产的主产区形成了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以中小规模育肥场集中育肥为辅”的肉牛饲养模式[12],这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小农经济意识对我国肉牛产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的束缚严重,产业化组织程度较低,以盈利为前提的组织形式很难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稳定经营机制,肉牛的生产、加工、经营常处于无序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23]。

2.4 肉用牛饲养管理水平低下 肉牛的饲养仍以粗饲料为主,只补充少量单一的精饲料,粗饲料主要是农作物秸秆,精饲料是谷糠、麸皮、玉米或棉籽饼、豆饼等,总体饲养水平很低,严重影响了肉牛的育肥质量[24]。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基础设施差,致使中小规模育肥场的日粮中菜籽饼、粗饲料占80%以上,精饲料补充不合理,没有广泛推广应用秸秆的氨化、青贮、微贮等处理技术,不能根据营养需要进行日粮的合理搭配[23]。此外,牛舍建设不标准、卫生防疫不到位等问题也成为影响我国牛肉质量安全,制约肉牛产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5]。

3 发展方向及对策

为了加快我国肉牛产业发展,促进养殖规模升级,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殖管理体系,做好免疫防治工作,及时查漏补缺,充分发挥肉牛养殖的优势,实现肉牛产业的安全、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健康发展非常必要[26]。笔者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对策建议:

3.1 加快肉牛良种培育和扩繁力度 良种繁育体系的构建是提高我国肉牛养殖业整体质量和数量的必要条件。黄牛是我国主要的肉牛品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引入了许多肉牛品种,在各地开展了杂交改良本地黄牛的研究与应用,引进了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夏洛莱牛、海福特牛、安格斯牛等,育成了三河牛、中国草原红牛、新疆褐牛等新品种,使我国黄牛的数量、质量得以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7]。对我国地方品种及引进的优良品种继续进行适度杂交改良,形成适合我国肉牛养殖环境的品种,减少对国外品种的依赖,可为我国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3.2 提高肉牛饲养管理水平,促进优质肉品生产从牛场的设计到牛群的饲养管理都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根据肉牛的生长特点和营养需要推广肉牛全混合日粮技术,有针对性地对肉牛进行分阶段育肥,将育肥周期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提高肉质嫩度,进一步改善肉质风味。加强肉牛饲养圈舍环境的监督,做好免疫工作。根据肉牛的不同发育时期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有效降低疾病因素带来的经济损失[28]。

3.3 改善屠宰加工工艺,提升产品加工质量 目前,我国肉牛屠宰加工市场比较混乱,甚至存在小作坊式的屠宰和加工,无法保证牛肉质量。提升牛肉质量安全的关键是改善和规范肉牛屠宰加工工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继出现了一批现代化的肉类加工企业,引进了德国、荷兰等国的肉牛屠宰加工设备,但受市场行情及效益的影响,这些现代化设备的利用率较低[29]。因此,推广现代化肉牛屠宰加工工艺,建立、完善和全面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牛肉质量标准分级体系,应用现代化的加工技术,综合开发牛肉不同部位,研制新的牛肉产品,提高牛肉产品的品质是非常必要的。

3.4 建立家畜身份标识和产品可追溯系统 建立家畜可追溯系统旨在跟踪产品在整个生产链中的相关信息,确保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并在产品可能带来风险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迅速防范。世界上最早应用可追溯系统的国家是法国,早在1970年,法国就对每头牛个体进行身份标识[30]。澳大利亚建立了“国家畜禽识别与追溯系统”,并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欧盟、日本在肉牛生产体系中也全面引进食品信息的可追踪系统[31-32]。

建立肉牛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能够使不同终端客户根据需求获得牛肉产品的相关信息[33],实现消费者对牛肉质量优质安全的追溯愿望,真正建立起生产者与消费者“面对面”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畜产品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34-35]。

3.5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肉品质量 我国地方品种肉牛具有肉质好、风味美的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目前普遍存在生产性能低、品种退化、国际知名度不高的问题。因此,应在做好保种工作的同时,继续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加快杂交改良进程,培育出自己的品牌品种[23]。同时,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将我国的牛肉产品推向高端化市场[36]。

[1]王均辉.福建省肉牛产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牛业科学,2015,41(6):73-74.

[2]黄亚宇,霍云龙,FRANCOIS,等.法国肉牛业发展经验[J].肉类研究,2015(2):33-39.

[3]曹芝.内蒙古不同杂交品种肉牛生产性状比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4]沈忠其.宁南山区肉牛种群改良及养殖推广效益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高春明.本地黄牛杂交改良效果观测与技术推广[D].贵阳:贵州大学,2008.

[6]陈涛.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高安市为例[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7]马健红.湖北省牛品种改良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8]CALKINSC R,DAVISG W,SANDERSW L. Fragmentation index of raw muscle as a tenderness predictor of steaks from USDA commercial and utility carcass[J].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0,45:111-119.

[9]STANTON C,LIGHT N.The effects of conditioning on meat collagen:Part 3-Evidence for proteolytic damage to endomysial collagen after conditioning [J].Meat Sci,2001,27(1):41-54.

[10]JONES S D M.Indirect for the evaluation of carcass yield[M]//THACKER P A.Livestock Production for the 21 Century Priorities and Research Need.[S.l.]:Canadian Society of Animal Science,1994:267-274.

[11]GAO T Y,WANG Y L,HUI C J,et al.Nutritive value and chemical treatment of peanut shell and wheat straw for feeding beef cattle[J].Transactions of the CSAR,2001,17(1):114-118.

[12]刘万峰.制约我国肉牛业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1(3):1-3.

[13]高峰,周光宏.建立完善我国优质牛肉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J].黄牛杂志,2002,28(1):43-45.

[14]王重阳.营养水平对不同品种杂交肉牛育肥效果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06.

[15]杨泽霖,张利宇.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畜牧杂志,2012,48(8):5-9.

[16]陈炳委,赵明,程雪洋,等.“公司+基地+农户”之肉羊养殖新模式设计[C]//第十一届(2014)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集.遵义:中国畜牧业协会,贵州省遵义市人民政府,2014:4.

[17]BLUMER T N.Relationship ofmarblingto the palatability of beef[J].J Anim Sci,1963,22(3):771-778.

[18]BREIDENSTEIN B B,COOPER C C,CASSENS R G,et al.Influence of marbling and maturity on the palatability of beef muscle.1.Chemical and organoleptic considerations[J].J Anim Sci,1968,27(6):1532-1541.

[19]贾建伟.我国肉牛不同养殖模式成本收益比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20]杨辉,李翠霞.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演进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5):41-44.

[21]张中义.肉牛养殖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现状[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5(10):59.

[22]王明华.肉牛养殖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现状研究[J].当代畜牧,2015(5):32-33.

[23]许文竞.不同遗传基础草原红牛消化代谢差异性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7.

[24]范大有,许尚忠,李俊雅,等.中国西门塔尔牛次级性状与生产性状的遗传统计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08,39(8):1025-1032.

[25]李春芳.不同日粮营养水平对荷斯坦淘汰奶牛、奶公牛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26]雷松,皮泉,刘开崇.不同能量浓度对肉牛增重的影响[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3):44-45.

[27]张善芝.肉牛杂交组合对生长性能的影响及调查[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8]李桂丽.当前繁育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5(23):153.

[29]杨玉能.利用贵州杂交肉牛生产供港优质肉牛的日粮配方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7.

[30]孟庆翔,张义,赵金石,等.借鉴法国经验开展我国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C]//首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兰州:中国畜牧业协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畜牧业协会养牛学分会,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2006:7.

[31]VERBEKE W.Agriculture and the food industr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32(3):347-368.

[32]于康震,宋中山.入世与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二)[J].中国动物检疫,2003,20(4):1-4.

[33]栾汝朋,孟庆翔,张峻峰,等.牛肉产业链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6):252-256.

[34]白云峰,路昌华,李秉柏.畜产品安全的可追溯管理[J].食品科学,2005,26(8):473-477.

[35]周陆军,李旭.建立食品(肉类)安全控制与追溯信息系统的模式及重要性[J].肉类研究,2005(11):3-6.

[36]刘太宇,耿繁军,刘杨.中国肉牛业现状和发展对策[J].黄牛杂志,2003,29(2):62-64.

F326.3;S823.92

A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16)09-0108-03

2016-07-20

项目来源:国家现代农业(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8);宁夏草畜耦合与循环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

侯鹏霞(1987—),女,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梁小军(1971—),男,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家畜繁殖育种和健康养殖。罗晓瑜(1962—),男,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与饲养管理。

(责任编辑:赵俊利)

猜你喜欢
肉牛牛肉品种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肉牛口炎咋防治
哪些土鸡品种长得快来钱快
酸汤牛肉里的爱
寻味牛肉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
牛肉怎么做,好吃又嫩?
品种选育彩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