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的病因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

2016-02-21 00:12陈瑜
乡村科技 2016年20期
关键词:核菌叶鞘农家肥

陈瑜

(榆林市榆阳区种子管理站,陕西 榆阳 719000)

玉米纹枯病的病因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

陈瑜

(榆林市榆阳区种子管理站,陕西榆阳719000)

玉米纹枯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且蔓延较快,是玉米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常给广大种植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基于此,就玉米纹枯病的发病原因、危害症状等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控对策,为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纹枯病;病因分析;防治对策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由枯丝核菌、玉蜀黍核菌和禾谷丝核菌引起,以立枯丝核菌为优势病原菌,是各玉米种植区最普遍的世界性病害之一[1]。

1 病因分析

1.1带菌田间的传播

要解决好玉米轮作换茬等问题,否则田间土壤中纹枯病菌及病残体就会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特别是上一年发生过玉米纹枯病的田间及周围田块,若继续连作,可导致玉米纹枯病发病提前,危害性更大。

1.2农家肥因素

农家肥不经发酵而直接施于玉米田,受病残体污染过的农家肥容易将病原菌带入田间,引发纹枯病。

1.3灌溉因素

发病的玉米田,灌溉时病菌可随着流水进行扩散蔓延,从而引起整块田及周围田间发病。

1.4温湿度因素

除病原菌致病外,温度、湿度及降雨等也可诱发纹枯病,特别是温度在25~30℃,持续连阴雨,田间湿度过大时,有利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2 为害症状

玉米纹枯病多发生于玉米粒形成期至灌浆期,发病初期主要危害离地面较近的一两节叶鞘、果穗、茎秆等,随着病情发展,侵染叶片并向上蔓延。病斑初呈灰绿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水渍状,病、健部界线模糊。发病严重时可侵入坚实的茎秆,但一般不会引起玉米倒伏,病斑也变为纹状红褐色斑块。后期变为灰白色,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菌丝体逐渐包围整个叶鞘,最终导致叶鞘腐败,叶片枯死。叶鞘受害后,病菌继续侵害茎秆,并形成黑褐色斑块,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果穗发病后苞叶上产生褐色云纹状病斑,花丝及苞叶有时腐烂,严重时可使果穗秃顶,甚至腐烂。

3 综合防治对策

3.1加强田间管理

3.1.1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做到农家肥与化肥的有效结合。若要施入猪牛鸡等家畜禽的粪便肥料时,应进行密封发酵处理,使其充分腐熟后再使用。另外,玉米生长后期不宜施入过量氮肥,过量的氮肥易诱发该病。

3.1.2控制好种植密度。密度过高会影响采光,光合效能就会下降,不利于植株积累充足的碳化物,从而导致抗病力下降。因此,要根据玉米品种、土壤和光照条件等来确定种植密度。一般生育期短、植株较矮的品种,可适当密植。

3.1.3及时浇灌和排水。玉米在生长期间要特别注意雨后排水,对低洼处进行整平,以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发病植株;若天气过于干旱,要及时进行浇灌。

3.1.4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叶。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可使用人工和化学药物除草,以保持田间良好的通透性。一经发现病叶,及时剥除春玉植株下部的病叶鞘及老黄叶,并带出田间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以减少再侵染的机会。

同时,玉米种植必须实行轮作换茬,如可以和红薯或黄豆等进行轮换,以不断改良黏土,严防连作重茬。

3.2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玉米纹枯病的抗病力不同。因此,选择种植抗病品种如迪卡007、迪卡008等,可有效减轻玉米纹枯病的危害,提高春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3.4药物防治

3.4.1拌种。播种时可使用20%福·克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1∶(3.5~40),将药剂与玉米种子混合后在阴暗处放置0.5 h后进行播种。

3.4.2药肥结合撒施。春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时,667 m2可用20%井冈霉素可溶粉剂150~200 g与8~10 kg湿度适当的细土充分拌匀后对玉米进行点心,以预防纹枯病的侵害。

3.4.3药物喷雾。发病初期,667 m2可用20%井冈霉素可溶粉剂40~50 g兑水40~50 kg喷雾,也可使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喷雾重点为玉米中下部叶鞘,可有效控制纹枯病的蔓延。

[1]祝咏梅,纪震.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8):195-196.

S435.132

B

1674-7909(2016)20-92-1

陈瑜(1973-),女,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果树管理及推广。

猜你喜欢
核菌叶鞘农家肥
城市绿地中立枯丝核菌和齐整小核菌的qPCR快速检测方法
如何发酵农家肥
农家肥堆腐要适度过度腐熟危害不小
昆明烟区农家肥的基本特性与安全性现状研究
立枯丝核菌选择性培养基的研究
辣蓼及其常见混伪品种的真伪鉴别
玉米淀粉及黄浆发酵产小核菌多糖抗氧化活性
稻秆叶鞘表面雾滴沉积特性试验
齐整小核菌SCL2010产小核菌多糖培养基优化的研究
三氯异氰尿酸对香蕉叶鞘腐烂病的抑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