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菌

  • 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诱导烟草对靶斑病的抗性及生理机制分析
    靶斑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该病害在烟草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可侵染烟株叶片、茎部和叶脉等部位,影响烟叶品质,造成较大经济损失[1-6]。据中国农药信息网数据显示,目前已登记防治靶斑病的单剂和混剂共14种,但已登记防治烟草靶斑病的药剂仅有井冈霉素1种。长期使用同种药剂可导致立枯丝核菌产生严重的抗药性,增加对病害的防治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王潮钟等[7]筛选出可供选择的化学药剂(30%苯甲·丙环唑和20%噻氟酰

    烟草科技 2023年11期2023-11-24

  • 苦荞抗立枯病基因FtTIR 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断扩大,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侵害引起的荞麦立枯病害也呈逐年加重趋势,严重阻碍了我国荞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荞麦立枯病主要发生在苗期,立枯丝核菌通过侵入荞麦种子的种皮或幼苗茎基部和根部的伤口来感染荞麦植株,被感染的荞麦种皮表现为黄色或者褐色,严重时会导致种子腐烂[13]。受到感染的幼苗,前期茎基部会出现暗褐色的病斑或者水泽状,接着病斑部位不断扩大,病斑部位组织凹陷和腐烂,植株发生倒伏现象,后期幼苗发生枯萎,严重时幼苗死亡[14]。

    作物杂志 2023年4期2023-10-13

  • 苦荞抗立枯病基因FtABCG12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其中,以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flani)引起的苦荞立枯病害较为突出[5]。立枯丝核菌的无性态属于无孢目(Agonomycetales)丝核菌属(Rhizoctonia),有性态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6]。立枯丝核菌一般在田间多为无性态,很难发现有性态。荞麦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侵害造成,现已成为荞麦一大病害,阻碍了荞麦产业的高品质发展[4]。目前,防治荞麦立枯病的传统方法是化学药物喷施,可杀死致病菌或者抑制病菌的生长

    作物杂志 2023年3期2023-08-07

  • 生防菌长枝木霉菌株T6及其代谢产物对立枯丝核菌拮抗作用
    0070)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不仅作为危害黄瓜(Cucumissativus)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还可危害水稻(Oryzasativa)[1]、玉米(Zeamays)[2]、棉花(Gossypiumspp.)[3]和辣椒(Capsicumannuum)[4]等,并且具有侵染力强,侵染后发病周期短、蔓延快和毁灭性强等特点,危害严重时可造成作物田幼苗成片死亡,严重减产和降低品质[5]。目前,黄瓜立枯病的防治主要通过使用杀菌剂进行育苗土

    西北农业学报 2023年7期2023-06-26

  • 混合真菌发酵制备支化β-1,3-葡寡糖
    分子量较大,如小核菌多糖能达到1.0×107,这导致其水溶性很差,直接影响了其生物活性和应用领域,因为能溶于水的β-葡聚糖生物活性要远好于不能溶于水的葡聚糖生物活性[11]。通过水解降低真菌葡聚糖分子量是一种有效提高真菌葡聚糖水溶性和生物活性的方法。目前,常用于水解葡聚糖的方法主要有酶水解[12]、酸水解[13]和物理水解[14]。其中,酸水解和物理水解方法存在低聚糖收率低、聚合度(DP)不可控等问题,因此,酶水解是目前制备β-葡寡糖的最佳方法。哈茨木霉能

    生物加工过程 2022年6期2023-01-16

  • 基于DNA 条形码技术对草莓丝核菌属病原菌的鉴定
    ich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柱孢菌属(Cylindrocarpon)、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等病原真菌。其中,由丝核菌属病原菌引起的草莓根腐病是影响草莓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2],严重威胁草莓的生产并减少草莓的经济效益,此病原菌产生的病害在欧美国家,如美国、意大利等国均有报道。而中国对草莓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研究比较少,前期已报道的丝核菌属病原菌一般为立枯丝核菌(R.solani)。2016年,钟珊等[3]首次报道了

    中国果菜 2022年12期2023-01-02

  • 烟草靶斑病病原生物学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pot)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因在烟草叶片上产生环带状坏死斑点而得名,最早于20 世纪初在美国烟区被发现[1]。该病害给许多国家的烟草生产造成了危害和损失[2-3]。20 世纪末,在我国还未发现有烟草靶斑病发生时[4],烟草病理学专家谈文教授就专门介绍了这种病害在国外暴发流行的情况[3]。 21 世纪初,吴元华等[5]在辽宁丹东烟区进行了烟草靶斑病的调查和系统性的鉴定工作,完成了该病害在我国的最早报道。随后在广西烟区病害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14期2022-12-14

  • 城市绿地中立枯丝核菌和齐整小核菌的qPCR快速检测方法
    研究表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是上海绿地土壤中最常见的土传植物病原真菌[6]。立枯丝核菌属于无孢科Agonomycetaceae丝核菌属Rhizoctonia[7],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引起植物根腐和茎腐症状的重要病原菌,被认为是最具破坏力的土传植物病原菌之一[8]。海桐Pittosporum tobira、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高羊茅Festuca arundi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2年5期2022-10-12

  • 樟子松根部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的生防菌筛选
    [27]。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作为一种土壤传播的致病真菌,常见于植物中。实际上,真菌在植物方面有多种选择,并且是引起植物病害(例如根瘤菌和根腐病)的罪魁祸首[28-29]。土壤传播的病原体作为抗性繁殖体在土壤中具有很高的生存能力,其中包括衣原体、菌核、厚壁分生孢子及菌丝。这些病原体也可能寄生在农作物和植物的根或残骸上,在适当的条件下,以根瘤菌、疫霉菌、菌核菌、腐霉菌、轮枝菌及镰刀菌为代表的土壤传播的病原体很可能对多种作物和木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2年7期2022-09-26

  • 立枯丝核菌对高粱幼苗活性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发生,例如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引起的高粱立枯病,发病严重时幼苗枯萎死亡。立枯丝核菌是一种土传病原菌,寄主范围广且腐生性强,广泛存在于大自然界中,可以侵染300多种植物,造成作物减产及品质下降[2-3]。但是,迄今为止未发现对立枯丝核菌免疫的抗性材料,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十分有限,除了药剂防治外,科研工作者还在生物防治方面进行了探索。例如,在水稻-油菜轮作土壤中发现弯曲芽胞杆菌(Bacillusflexus)和枯草芽胞杆菌(Bac

    西北植物学报 2022年5期2022-07-16

  • 棘孢木霉特性及其对两种草坪病原菌的生防作用
    害,主要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引起。立枯丝核菌寄主广泛,能侵染所有已知草坪草,传染迅速、发病反复,严重时形成大面积秃斑,极大地破坏草坪景观[1-2]。草坪币斑病由草坪币斑病菌(Clarireediamonteithiana)引起,分布广泛,我国20余省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币斑病发生和流行的相关报道[3-4]。目前草坪病害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杀菌剂的大量使用不仅会引起环境污染,而且容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进而加大病害的防治难度[5]

    草地学报 2022年5期2022-06-02

  • 魔芋白绢病菌菌丝生长及微菌核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无性世代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5-6]。该病害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在于齐整小核菌形成的微菌核对极端环境适应力很强,腐生性也极强[7],可长期潜伏于病残体、杂草及土壤中,成为该病反复发生的初侵染源。当外界环境适宜时,齐整小核菌菌核萌发形成菌丝,通过雨水等途径传播,并分泌细胞壁降解酶为害魔芋叶柄基部和球茎,导致其发病[5]。魔芋根际土壤是齐整小核菌微菌核形成与存在的重要介质,土壤pH、养分状况与根际分泌物等不仅对魔芋及其根际微生物生

    江西农业学报 2021年11期2021-12-13

  • 多核和双核丝核菌侵染水稻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差异
    110161)丝核菌属(Rhi zoctonia)真菌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根据细胞核数量,该属真菌可分为单核丝核菌、双核丝核菌和多核丝核菌[1-2]。丝核菌属真菌大多数种类为植物病原菌,常导致多种农作物病害,如水稻纹枯病、小麦纹枯病、马铃薯黑痣病以及烟草靶斑病等。其中水稻纹枯病是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水稻纹枯病优势病原菌为多核丝核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 oni a solani),而双核丝核菌——水稻丝核菌(Rh izo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21年5期2021-12-09

  • 木霉菌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拮抗作用及防效研究
    1],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可以导致马铃薯减产和降低品质的土传病害[2]。东三省作为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对马铃薯黑痣病已有报道[3]。根据调查显示,黑痣病发生严重地块的植株死亡率可达70%以上,块茎基本全部发病[4]。该病害发生严重时,能够造成马铃薯减产过半[5]。病原菌通过侵害幼芽、匍匐茎和根形成褐色坏死斑影响植株生长,菌丝聚集在块茎表面形成的菌核即为“黑痣”[6]。黑痣病的防控已成为我国马铃薯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1年5期2021-12-01

  • 齐整小核菌发酵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优化研究
    ,是由丝状真菌小核菌属纯培育发酵获取,此中最典范的是齐整小核菌。小核菌多糖[9-11]拥有良好的水溶性、粘度、增稠性和稳定性[12]。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微生物发酵产多糖的优化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WANG L Y等[13]利用一株新菌株Kosakonia cowaniiLT-1进行发酵生产胞外多糖的研究。通过比较转录组学分析,了解蔗糖对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生物合成的影响。向蓉等[14]通过探究龙眼多糖添加量、发酵时

    中国酿造 2021年9期2021-10-18

  • 蚯蚓粪和活性污泥浸提液对马铃薯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能抑制黄瓜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卷心菜和西红柿根系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hiana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16]。而且,将蚯蚓粪施入土壤中,可以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增强病土自身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活性污泥主要由水和干物质组成,干物质分解会产生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通过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来改善土壤团聚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此外还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防治

    农业工程学报 2021年12期2021-09-15

  • 西南地区玉米纹枯病菌致病力鉴定与23份玉米品种的抗性鉴定
    。玉米纹枯病由丝核菌(Rhizoctoniaspp.)引起。在不同地区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组成有所差异,印度玉米纹枯病菌只发现茄丝核菌融合群AG1-ⅠA和AG1-ⅠB[4],土耳其玉米子粒样品上主要发现茄丝核菌融合群AG-4、AG-5和AG-10,玉蜀黍丝核菌(Rhizoctoniazeae)及双核 丝核菌融 合群AG-Ba[5]。中国东北地区为AG1-ⅠA、AG1-ⅠB、AG4-HG-I、AG4-HG-Ⅲ、AG-5、WAG-Z、AG-Ba[6];辽宁省玉米纹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16期2021-09-14

  • 立枯丝核菌诱导下深色有隔内生真菌A024代谢组学分析
    -17]。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可引起针叶苗木立枯病,长期过量的化学农药使用导致病害发生严重、土壤微生态环境破坏[18]。利用土壤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在有效控制土传病害的同时,可以促进生长,修复土壤微生态环境[19]。深色有隔内生真菌A024(P.bamuru)是从樟子松根部分离得到,对峙培养和发酵液抑菌试验测定结果,其对立枯丝核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代谢组学在植物、微生物、食品和医学等相关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20-2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8期2021-03-26

  • 链霉菌Sm4-1986 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该病可使水稻产量损失10%~30%,严重时高达50%[3-5]。防治水稻纹枯病对保证和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药剂已被广泛用于许多植物病害的防治,但由于水稻纹枯病的土传性质,它们在防治水稻纹枯病方面的效果较差。此外,考虑到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不推荐使用化学品和杀菌剂。使用抗病品种通常被认为是防控水稻纹枯病的唯一有效手段[6],受限于育种技术和手段,

    河南农业科学 2021年12期2021-02-16

  • 3种马铃薯病原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害的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是一个复合种。根据菌丝融合、培养性状、致病性和DNA碱基同源性等特性,立枯丝核菌可划分为14个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s, AGs),分别命名为AG-1~AG-13和AG-BI,侵染马铃薯的主要为AG-3融合群[10-11]。马铃薯黑痣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其病原菌一旦在土壤中定殖就很难根除,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重症田块发病率可高达80%[12]。目前,针对这些病害的防治策略

    激光生物学报 2020年6期2021-01-09

  • 立枯丝核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0058)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Rhizoctonia),根据菌丝融合情况被划分为14个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s,AGs),即AG-1~AG-13和AG-BI,大多数类群为植物病原真菌,可引起病害[1-2]。立枯丝核菌不产生无性孢子,常以菌丝或菌核的形态在土壤中或寄主残体上越冬[3],其寄主范围广、危害大,可侵染水稻、马铃薯、大豆、玉米、小麦和烟草等260多种植物[4-5]。据报道

    核农学报 2020年10期2020-12-02

  • 丹参植株邻苯二甲酸与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互作研究
    daea与立枯丝核菌[3,14]。须根处理后的丹参土壤酸性组分较空白组增加了19.30倍,且新增了邻苯二甲酸等化感物质[3]。百合、花生、含喜树碱植物、野菊的根系分泌物中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且邻苯二甲酸对花生的发芽和根系生长具有抑制作用[15-18]。然而,有关丹参植株分泌的酚酸类自毒物质与病原菌生长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选取邻苯二甲酸与立枯丝核菌为实验材料,研究丹参连作障碍产生的酚酸类自毒物质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揭示二者与丹参连

    山东科学 2020年5期2020-11-02

  • 小麦、玉米两熟区小麦纹枯病菌群体组成及其农田分布特征
    究意义】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或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小麦纹枯病(wheat sharp eyespot,WSE)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20世纪80年代初在北美洲和欧洲小麦产区严重发生[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气候变暖、秸秆还田以及氮肥用量提高,加之小麦纹枯病抗性品种匮乏,造成该病害已成为中国黄淮海小麦、玉米两熟区的小麦主要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优质高产[2]。据统计,近十年来,小麦纹

    中国农业科学 2020年16期2020-09-11

  • 哈茨木霉VT9-3r和枯草芽孢杆菌VT4-1x对3株马铃薯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效果
    染的结果。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和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solani侵染遍及世界马铃薯产区,且发病部位主要是块茎和地下茎,较难防治[8-10]。因此本研究拟以上述3 种病原真菌为靶标菌株,以其研究广泛、生防效果较好的哈茨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探究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对这3 株马铃薯土传病原菌的拮抗作用。R.solani导致的马铃薯黑痣病,在马铃薯主产区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0年4期2020-05-04

  • 诺沃霉素对西瓜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19)。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西瓜立枯病是西瓜苗期的一种重要病害(Mirmajlessi et al.,2012),西瓜感染立枯病后表现出烂种、幼苗死亡、茎萎缩、根和果实腐烂,从而引起植株死亡和减产(Aiello et al.,2012)。化学防治是防治西瓜立枯病的主要手段,但化学杀菌剂的长期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同时,使用单一杀菌剂必然会引起抗药性。因此,需要开发更为安全有效的防治药剂(于冰 等,2011)。

    中国蔬菜 2019年12期2019-12-13

  • 甘肃省白菜死棵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融合群检测技术
    其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为准确鉴定,从分离菌株中选取部分菌株利用通用引物rDNA-ITS和TEF-1(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alpha)进行PCR扩增、测序,采用Mega 7.0中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用特异性引物对F-RS/R-RS进行融合群鉴定;采用叶面喷雾和茎基部灌根法对20个白菜品种进行致病力测定。根据立枯丝核菌rDNA-ITS基因保守区域序列,运用P

    中国农业科学 2019年16期2019-08-27

  • 外源水杨酸对草地早熟禾抗褐斑病的诱导与抗病基因PR1和NPR1的表达的影响
    等优点。因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侵染引起的褐斑病是草地早熟禾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常造成草坪坪观质量下降甚至草坪枯死[14]。研究表明,植物在与病原物共同进化过程中,主要形成了被动和主动两类抗病类型,其中主动抗病型主要是通过分子抗病物质来实现。Guo等[15]研究表明C3H型锌指蛋白在烟草(Nicotiana tobacum)对立枯丝核菌抗性中起正调控作用。殷萍萍[16]研究得出结缕草(Zoysia japonica)CPI基因能

    草业科学 2019年5期2019-06-04

  • 水稻—油菜轮作土壤拮抗立枯丝核菌的筛选和鉴定
    植株体内。立枯丝核菌是水稻连作土壤中常见的一类土传病菌,不同作物之间的轮作栽培可以有效减轻这类土传病的致病害作用[3]。利用自然环境中对土壤病原菌具有抗生、营养和竞争作用的微生物菌株进行作物病害的生物防治的重要措施。拮抗微生物具有抑菌效果稳定和抑菌机理多样性特征,筛选和鉴定出拮抗病菌功能的微生物菌株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人研究进展】土传病害常发生在作物连作栽培之后,例如,西瓜连作栽培易发生枯萎病,小麦连作栽培后土传花叶病指数增加[4-5]

    西南农业学报 2019年11期2019-04-27

  • 立枯丝核菌选择性培养基的研究
    5021)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的寄主范围非常广,据报道,在自然条件下,立枯丝核菌可以侵染200多种植物,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可以成功侵染32科的188种植物,产生多种不同的症状,例如腐烂、枯萎、猝倒,褐变等等[1]。立枯丝核菌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作物的土传病原菌,以菌丝或菌核形式在土壤中残留越冬,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侵染作物,引发病害,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重要植物病害,如水稻纹枯病和玉米纹枯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损失[2]。选

    陕西农业科学 2019年2期2019-04-12

  • 柑橘类果皮提取物对荞麦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
    ,其中,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引起的荞麦立枯病害导致荞麦烂种、烂芽、缺苗断垄或幼苗萎蔫枯死等[6],可致荞麦年产量损失达15%以上,且降低荞麦的品质[7-8];其分泌产生多种对人畜有害的代谢物和毒素,直接或间接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构成极大威胁[9]。目前,生产上主要以喷施多菌灵、福美双、代森锌及克菌丹等农药进行防治,但长期使用这些化学药剂又易使病原菌的抗性增强,生成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等[7],因此,急需开发低毒、高效、低残

    贵州农业科学 2019年3期2019-04-01

  • 内蒙古地区马铃薯黑痣病立枯丝核菌融合群及致病性研究
    黑痣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引起的一种土传和种子传播的真菌性病害[1],立枯丝核菌是Kuhn[2]于1858年发现的一个新种,是以菌丝或菌核形态在土壤中习居。该菌的寄主范围广阔,形态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日本的生越明[3]根据立枯丝核菌的形态特征,形成了一套具体而统一的鉴定标准,可准确鉴定立枯丝核菌,这些立枯丝核菌的分类特征在全世界已经获得共识,沿用至今。菌丝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简称AG)是指

    中国马铃薯 2018年5期2018-11-12

  • 杨凌区紫花苜蓿叶枯病病原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坏[2]。立枯丝核菌是一种世界性广泛传播,属无孢科(Agonomycetaceae)、丝核菌属(Rhizoctonia)半知菌真菌,引起寄主植物叶枯和根腐等症状,被认为是最具破坏力的植物病原菌之一[3]。立枯丝核菌可引起根腐、茎腐、立枯及叶枯病害的植物包括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4]、水稻(Oryzasativa)[5]、玉米(Zeamays)、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6]等。李克梅[7]在新疆苜蓿立枯丝核菌根腐

    草地学报 2018年5期2018-11-07

  • 玉米淀粉及黄浆发酵产小核菌多糖抗氧化活性
    066300)小核菌多糖又被称为硬葡聚糖,而小核菌胶则是由丝状真菌齐整小核菌产生的非离子水溶性多糖,在试验中发现其分子中含有β-D(1,6)-葡萄糖残基侧链线性β-D-(1,3)-葡糖残基链构成,小核菌多糖所具有的显著特征是稳定性和流变性。在矿化度和广泛pH(1~12)、温度(130 ℃)环境下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小核菌多糖在石油工业中有着较大的应用价值,对于提升原油采收率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将小核菌发酵培养和玉米淀粉当成主要碳源,玉米黄浆则是碳源,经过

    现代食品 2018年5期2018-06-06

  • 芝麻立枯病生防菌G10菌株生防特性分析
    004)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引起的芝麻立枯病是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广泛分布于各芝麻种植区[1]。目前,由于缺乏抗病芝麻品种,生产上主要通过施用化学杀菌剂控制该病害,导致药剂残留、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环境污染、芝麻种植成本提高与品质下降等状况发生[2],采用环保的生物防治技术替代传统的化学方法防治芝麻病害是目前芝麻种植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大多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9期2018-05-30

  • 苹果丝核菌叶枯病田间药效试验初报
    7000)苹果丝核菌叶枯病田间药效试验初报赵俊芳,常聚普,乔趁峰,杨玉巧,侯珂芬,李洁茹(濮阳市林业科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田间防治苹果丝核菌叶枯病试验表明,25%丙环唑EC 2000倍防治效果最好,25%戊唑醇EW 2000倍和80%代森锰锌WP 800倍防治效果稍次,但差异不显著。建议生产上交替使用这3种药剂,花后10 d喷雾,与波尔多液交替使用,每次喷药间隔15 d。雨后及时喷药。苹果园;丝核菌叶枯病;田间;药效试验苹果丝核菌叶枯病是近几年

    中国森林病虫 2017年1期2017-12-14

  • 齐整小核菌SCL2010产小核菌多糖培养基优化的研究
    0013)齐整小核菌SCL2010产小核菌多糖培养基优化的研究张永刚,王 伟,张艳敏,董学前*(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山东 济南 250013)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小核菌多糖高产菌株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SCL2010的培养基成分进行了深入地筛选与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45.0 g/L,玉米浆1.5 g/L,NaNO32.0 g/L,K2HPO4·3H2O 2.0 g/L,柠檬酸0.7 g/L,MgSO

    中国酿造 2017年11期2017-12-06

  • 一株小核菌多糖高产菌及其发酵特征
    0013)一株小核菌多糖高产菌及其发酵特征张永刚,董学前*,王 伟,张艳敏(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山东 济南 250013)从感染白腐病的马铃薯中分离筛选了一株高产小核菌多糖菌株,命名为齐整小核菌SCL2010(SclerotiumrolfsiiSCL2010),对菌株SCL2010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有机氮源进行优化,并对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玉米浆为有机氮源对菌株SCL2010进行发酵,小核菌多糖的产量、碳源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7年11期2017-11-29

  • 立枯丝核菌不同融合群G蛋白β亚基基因克隆与分子进化分析
    0081)立枯丝核菌不同融合群G蛋白β亚基基因克隆与分子进化分析舒灿伟1,曹琦琦2,赵 美1,江绍锋1,周而勋1(1.华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植物病理学系,广东省微生物信号与作物病害防控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2;2.贵州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贵州 贵阳 550081)为了揭示立枯丝核菌不同融合群菌株G蛋白β亚基基因的差异,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了立枯丝核菌8个融合群共13个菌株的G蛋白β亚基基因,并进行分子进化分析。序列分析结果发现,不同融合群的

    华北农学报 2017年5期2017-11-04

  • 2种新型杀菌剂对几种病菌的作用
    香蕉枯萎病菌、丝核菌、小核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耦合物对香蕉枯萎病菌、小核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丝核菌作用较差。IAA- 多菌灵; NAA- 多菌灵; 病原菌; 活性多菌灵是一种高效、低毒、经济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1],使用非常广泛,然而许多作物上的多种真菌都已对此种杀菌剂出现了抗药性。目前,世界范围内,至少已有57个属的100多种真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2- 3]。生长素是植物中具有极性运输特性的激素,主要有2, 4- D、吲哚乙酸(I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9期2017-09-28

  • 广西烟草立枯病菌和靶斑病菌菌丝融合群初步分析
    均属于多核立枯丝核菌。依据供试菌株与标准菌株的菌丝融合反应,发现广西烟草立枯病菌和靶斑病菌均包含AG-2和AG-4两个菌丝融合群。进一步分析5个菌株的rDNA-ITS序列,初步明确这2种病原菌包括AG-4 HG-I和AG-2-2 IIIB 两个菌丝融合群,与菌丝融合反应分析结果相吻合。首次在国内从烟草靶斑病组织上分离到AG-2 和AG-4 融合群。烟草立枯病;烟草靶斑病;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1 材料与方法1.1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采用水琼脂法[9]分离立

    广东农业科学 2016年10期2016-12-12

  • 马铃薯中立枯丝核菌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马铃薯中立枯丝核菌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张慧秀,龙海涛,孙 艳,牛红艳,蒲陆梅,邱慧珍(1.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甘肃农业大学农业资源化学与应用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3.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4.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研究了马铃薯中立枯丝核菌的代谢产物。首先利用不同的有机溶剂萃取立枯丝核菌培养滤液并测定各组分生物活性,其次结合薄层色谱(TLC)与硅胶柱层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16年20期2016-12-09

  • 环境因子对马铃薯致病立枯丝核菌AG-3融合群生长的影响
    马铃薯致病立枯丝核菌AG-3融合群生长的影响杨 帅1,2, 闵凡祥1, 高云飞1, 郭 梅1, 王文重1, 魏 琪1, 董学志1, 吕典秋1,2*(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目的] 研究环境因子对马铃薯致病立枯丝核菌AG-3融合群生长状况的影响,以明确黑龙江省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的环境适应性,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生长速率法对立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24期2016-10-14

  • 一种快速提取丝核菌(Rhizoctonia spp.)DNA的方法
    650201)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常以菌丝或菌核的形态习居于土壤中,不产生任何无性孢子,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土壤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寄主植物上,许多类群属于植物病原真菌,能侵染多种植物如水稻、玉米、大麦、小麦、大豆等引起严重的病害[1]。该类真菌种类繁多,根据营养菌丝隔膜的结构,丝核菌可分成两类:子囊丝核菌和担子丝核菌(Ceratobasidium spp.);根据细胞核数量多少,担子丝核菌又分为双核和多核丝核菌;在担子丝核菌中最有用的分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3期2015-12-22

  • 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研究
    700)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研究张德珍1,2, 陈晓霞1, 高先悦1, 于金凤1*(1.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系, 泰安 271018; 2. 潍坊科技学院, 寿光 262700)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是引起我国小麦纹枯病的主要致病菌。为了建立高效稳定的禾谷丝核菌遗传转化体系,本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细胞壁降解酶、酶液浓度、酶处理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禾谷丝核菌原生质体

    植物保护 2015年3期2015-11-25

  • 立枯丝核菌病原致病性及苜蓿品种抗病性研究
    0002)立枯丝核菌病原致病性及苜蓿品种抗病性研究郭玉霞,张 明,管永卓,刘 芳,郭志鹏,张红瑞,严学兵*,王成章(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为了探明立枯丝核菌对苜蓿种苗的致病性,本研究采用菌饼上放置种子的方法,将分离自3个地点6个苜蓿品种上的6个菌株接种于1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上,14 d测定相对发芽率、根长、苗长和病情指数。结果表明,参试菌株的菌降低了种子的发芽,从金皇后分离到的菌株对苗长的抑制作用最强;致病性差异显著(P<0.

    草业学报 2015年11期2015-06-26

  •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侵染过程的显微结构观察与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
    070)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侵染过程的显微结构观察与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拓宁1,2,张君1,2,邱慧珍1,2*,张文明1,2,张春红1,2,刘星1,2,朱静1,2(1.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70)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马铃薯茎溃疡病(黑痣病)已成为限制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本研究在盆栽试验条件下将病原菌接种于马铃薯植株的茎基部,显微观察侵染过程,并测

    草业学报 2015年12期2015-06-01

  • 马铃薯丝核菌病生防菌株筛选及其拮抗作用研究
    趋严重,马铃薯丝核菌病就是其中之一,该病不仅发病普遍,危害程度也越来越重,严重者可达5%左右,降低20%的产量,并影响品质,该病害已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1]。马铃薯丝核菌病又称黑痣病、丝核菌溃疡病,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其无性阶段是立枯丝核菌。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泛,在全世界的耕作及非耕作土壤中均有分布,许多丝核菌很容易从染病植株及土壤中分离得到。该病原菌易引起植物烂种、苗期猝倒,在土壤中的腐生竞争力强,存活时间长,其菌核在块茎上或土壤中越冬,次年根据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3期2015-03-19

  • 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禾谷丝核菌的相对生物量
    PCR检测禾谷丝核菌的相对生物量洪彦涛, 张增艳*(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农业部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小麦纹枯病是以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侵染为主的小麦土传病害。为建立检测禾谷丝核菌在寄主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中的相对生物量的可靠方法,促进小麦抗纹枯病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克隆了禾谷丝核菌肌动蛋白基因RcActin的部分(3′端)

    植物保护 2015年1期2015-02-14

  •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9)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台莲梅, 赵巧兰, 靳学慧, 金光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大庆 163319)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黑龙江省马铃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菌丝生长的条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10~35℃均能生长,适宜温度是25~30℃,30℃菌丝生长最快。在p H为3~12的范围内病菌菌丝均能生长,以p H 5~7菌丝生长速度较快。黑暗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光照可促进菌核的形成。不同碳源、氮源对立枯丝核

    植物保护 2015年1期2015-02-14

  • 稻绿核菌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和培养基优化
    害,其病原为稻绿核菌(有性态:Villosiclava virens;无性态:Ustilaginoidea virens),稻曲病会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1,2]。稻绿核菌能产生稻曲菌素(Ustiloxins)和稻绿核菌素(Ustilaginoidins)等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应用开发潜力。稻曲菌素为环肽类化合物,主要表现为细胞毒和抗肿瘤活性[3-5]。稻绿核菌素为二萘并-γ-吡喃酮类化合物(Bis-naphtho-γ-pyrones),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5年9期2015-01-09

  • 小麦基部茎秆禾谷丝核菌DNA含量的定量检测
    )主要由禾谷 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引起,是危害性较大的世界性小麦土传真菌病害[1-3],现已成为中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和黄淮麦区的主要病害,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严重[4]。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应用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和有效的途径,小麦抗性的准确鉴定是培育小麦抗病品种以及纹枯病抗性遗传分析的关键。目前已报道的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方法多样,鉴定标准不一,主要分为自然病圃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5],人工接种鉴定根据接种方

    江苏农业学报 2015年4期2015-01-01

  • 绿豆立枯丝核菌研究初报
    35)绿豆立枯丝核菌研究初报王 彦,曹志敏,张志肖,苏秋竹,范保杰,刘长友,田 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省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35)本研究通过形态学、菌丝融合群和致病力测定研究,对从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绿豆种植区分离的90个立枯丝核菌进行鉴定。在90个分离物中有71个属于AG4,占供试分离物的78.89%,2个属于AG2-2,占供试分离物的2.22%,另外17个分离物与标准菌株不融合,占供试分离物的18.89%;属于AG4

    植物保护 2014年2期2014-08-10

  • 河西走廊盐碱土壤中抗立枯丝核菌的放线菌筛选
    碱土壤中抗立枯丝核菌的放线菌筛选王蓓 牛世全 达文燕 李海云 胡娇龙 赵国杰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旱区微生物资源与生态研究所,兰州 730070)从甘肃省河西走廊盐碱土中分离所得50株放线菌中,筛选出对立枯丝核菌有生防潜能的放线菌,旨在为生物防治作物病害提供新的菌种资源。通过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及活体组织法筛选拮抗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及分子鉴定。经过平板初筛,有4株菌株对立枯丝核菌有拮抗作用,编号Ⅰ18-5-2、Ⅲ22-3-12、Ⅳ16-3-2、D

    生物技术通报 2014年1期2014-03-17

  • 禾谷丝核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及遗传转化体系的探索
    014)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 der Hoeven)引起的小麦纹枯病已成为中国小麦主产区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威胁[1-2]。该菌通常以菌丝和菌核的形态习居于土壤中,自然条件下只发现无性世代[3-5]。国内外学者对禾谷丝核菌的田间快速检测、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6-10]。但对该病原菌的流行学、基因之间的交流和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一些病原菌,其主要原因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禾谷丝核菌有效的

    江苏农业学报 2013年6期2013-08-02

  • 苹果叶枯病发病规律
    叶枯病病原立枯丝核菌Rhizctonia solani Kühn是近几年河南苹果树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主要分布在濮阳市南乐县、清丰县,安阳市内黄县,郑州市中牟县,商丘市虞城县等地,几年来发病日趋严重。2011年调查,严重果园病株率达到90%以上,病枝率达到50%以上。为掌握该病发生规律,我们自2008年开始对该病害进行研究,在确定该病病原的基础上,对该病在豫北苹果上的发病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生产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寄主范围的测试 立

    中国森林病虫 2013年6期2013-01-22

  • 津黑两地大白菜褐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的病原菌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何苏琴等[3]通过对辣椒茎腐和根腐病的病组织进行分离鉴定,发现辣椒茎腐和根腐病的致病菌是立枯丝核菌。立枯丝核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能引起多种作物病害的土壤习居真菌,到目前为止,立枯丝核菌共划分为14个融合群、21个融合亚群[4],Yang G H 等[5]确定甘蓝叶腐病的病原菌是立枯丝核菌AG-4融合群;段春芳[6]等对云南地区的白菜、薄荷、莴苣叶腐病进行鉴定,确定引起白菜、薄

    植物保护 2012年4期2012-06-12

  • 马铃薯黑痣病菌菌丝融合群的鉴定
    其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4]。国际上运用菌丝融合技术将立枯丝核菌分成不同的群系/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简称AG),许多植物病理学家又分别予以生理、生化、病理遗传等方面的研究。为了研究马铃薯黑痣病菌菌丝融合群组成、分布和亲和群的组成情况,本试验对采自不同地区的马铃薯黑痣病菌进行了菌丝融合群鉴定。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菌株的分离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乌兰察布市、山西省大同市、陕西省榆林

    中国马铃薯 2011年5期2011-06-19

  • 襄麦冬粗提物抗菌活性初步研究
    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尖镰孢菌黄瓜转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ber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襄麦冬的三种溶剂提取物对灰葡萄孢菌、终极腐霉、立枯丝核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上述相同浓度的提取物对齐整小核菌、尖镰孢菌黄瓜转化型的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5期2010-12-12

  • 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①
    临床意义。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中的主要成分为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是具有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和免疫调节双向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2],研究表明,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能够很好地刺激荷瘤动物的T淋巴细胞,使其活性升高,从而促进机体T淋巴细胞识别肿瘤特异性抗原,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3]。最新研究发现,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对小鼠骨髓抑制和心肌毒性具有保护作用[4,5],并且其主要成分SW对正常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6],但SW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0年5期2010-06-21

  • 木霉菌T38D对大豆根腐病菌的拮抗机制
    T38D;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 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终极腐霉菌(Pythium ultimum)。1.2 木霉菌T38D与大豆根腐病菌的对峙培养对峙培养:将培养2 d,直径为5 mm的木霉菌饼和大豆根腐病菌菌饼接种在直径为90 mm的PDA平板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0年4期201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