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生微团队的建设

2016-02-27 15:42吴彦彬
科教导刊 2016年31期
关键词:团队建设学生干部

吴彦彬

摘 要 学生干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建立一支高效率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微团队,对高校实现教育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学生干部微团队及辅导员双方共同视作研究对象,研究目前的学生微团队建设现状,提出本文的观点。最终得出结论:学生微团队的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相互尊重的基调和沟通的氛围。

关键词 学生干部 微团队 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1.080

Abstract Student cadres are crucial in the process of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educ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up a efficient student cadres team to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student micro-team and instructors are se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o find out the situation and get the result. The final result is: It is important to build up the environment which is mutual respected and communicative.

Keywords student cadres; micro-team; team building

1我国高校学生团队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逐步推进,近年来高校的招生规模急剧增加,学生群体不断壮大。2000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量约为586万人(国家统计局,2000)。到了2010年,該群体人数已经变成2384万人(国家统计局,2010)。直至2014年,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已经达到2731万人(国家统计局,2014)。同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高等学校中已包括了学生辅导员数量在内的教职工人数为111万人,2014年该数据为234万人(国家统计局,2014)。

基于数据可见,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加速度已远超我国总人口增长速度,且我国高校教育者数量的增加速度明显无法与学生数量的增加同步。在此种形势下,学生干部的作用便突显出来。学生辅导员必须通过学生干部这个微团队达到影响整个群体的目的。但是基于目前现状,对学生干部团队的应用还不得法,多数仍局限于一些日常行政事务的处理和信息的传达,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微团队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作用。本文就该现象展开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等研究探索优化学生微团队建设的方案。

2文献综述

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团队的构成要素总结为5P,分别为:目标(Purpose)、人(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计划(Plan)。本文的文献综述通过研究团队中个体的行为、决策倾向、及团队活动心理等,试图发现一条方式路径,为提升团队效力提供理论依据。

2.1 社会表征理论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Serge Moscovici最早在1984年曾提出社会表征理论(Social Representations Theory)。在该理论中描述道,社会表征是一种包含其本身逻辑和语言的认知系统,他不仅仅代表“关于……的意见、倾向和态度”等,也是借以发现和组织显示的“知识分支”或“理论”(Moscovici,2000)。社会表征指从别人处得到的相同的信仰或理念,并把它不加调整地融入到个人信仰中。Moscovici(2000)认为团队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团队能否建立一种互相尊重的基调和沟通的氛围,以便让团队成员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工作。由此,可以从社会表征理论中得知:团队中的各组成部分都需要尊重其他队友的能力和方式,尊重互相的理念和想法,同时尊重各自的贡献和努力。

2.2 常规决策倾向

常规决策倾向(Common Biases)是Bazerman & Moore (2009)中提出的在一些探索性研究中得到的人类决策行为的常规倾向。Bazerman & Moore将决策倾向定义为个人在做决策时一些不恰当的习惯。本文将常规决策倾向列举在此处的意图在于探索个人在决策时的常规模式,根据这些模式采取适当的方法从而影响学生个体的行为决策和方式观念。

在Bazerman & Moore (2009)中一共列举介绍了12种常规决策倾向,其中能够与学生群体的行为方式符合的常规决策倾向有:易回忆性(Ease of recall)、确认陷阱(The confirmation trap)和锚定意识(Anchoring)。

(1)易回忆性(Ease of recall)。易回忆性(Ease of recall)指个人更偏向于基于记忆中生动的、清晰的事例来做决策(Bazerman & Moore,2009)。即:记忆中最鲜活、清晰的记忆会使人们在决策时产生偏差,从而使人们在决策时更偏向于根据这类事件做决策。由此得出的启发则是:如果能够在学生群体的记忆中留存一些积极的事件,将可能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的行为。

(2)确认陷阱(The confirmation trap)。确认陷阱(The confirmation trap)指人们更偏向于在决策时搜寻可以支持自己意愿的信息而排除不支持的信息。即:当人们产生了一种既定的认知后,其他不相符的信息较难改变决策者的思想。由此可以得到的启发则是:如果能够在学生群体的思想中产生一种正向的认知,这些认知将会比较坚固地存在于学生的思想中并且较难改变。

(3)锚定意识(Anchoring)。锚定意识(Anchoring)指人们通常会基于过去的事件和信息等对事物做出评价,而一旦有了一种既定的想法,通常很少会对这种想法有适当的调整。由此可知,人们在决策时经常会被一些无谓的信息锚定,而潜意识中较难对一些锚定的信息做调整。由此可以得到的启发是:如果能够在学生的思维中产生一种被锚定的理解,这些理解将会比较容易地主导学生的行为。

2.3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Identity Theory)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是在Tajfel et, al (1986)中提出的。Tajfel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团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人们总是更愿意争取积极的社会认同,更愿意从自身从属的群体得到尊重,或者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中获得自尊。而这种积极的社会认同是通过在群体内和群体外的比较中获得的。由此可以得到的启发是:当学生产生了对团队的归属感后,出于自尊的原因,他们会自发地争取积极的外界评价。

根据以上三个重要理论,本文在此处提出优化学生微团队管理的设想。即:首先在团队内通过交流沟通建立相互尊重的基调和沟通的氛围,从而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积极的认知,一旦这种积极的认知使队员产生了归属感后,他们便会自发地争取积极的外界评价。这种相互尊重的基调和沟通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在于一种双向的沟通。

3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和取样

本文将学生干部团队与辅导员两方共同视作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分别对学生干部和辅导员进行个别访谈和座谈会。研究中的学生干部来源于上海地区某高校的学生干部,多数为学院研究生会和研究生团总支的各部长、干事、及少数学生助理,总共6次访谈。辅导员座谈会在同一所高校中开展,该部分辅导员是以上学生干部团队的领导方。

3.2 研究設计

3.2.1 访谈设计

本研究中访谈的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微团队的管理中是否存在相互尊重的基调和沟通的氛围,包括与辅导员的双向沟通。因此访谈主要围绕6个问题,包括:学生干部所属团队、团队内沟通、跨团队沟通、辅导员的团队建设方式。主要问题如下:Q1.你属于哪个学生组织?Q2.你部门中成员工作时内部交流多吗?Q3.你的部门与其他学生团队的沟通多吗?Q4.你的部门与其他学院的学生团队沟通多吗?Q5.你如何评价其他团队?Q6.辅导员在组织管理学生团队过程中的做法是否有家长式(是否是信息的双向沟通)?

3.2.2 座谈会设计

本研究中座谈会的目的在于测试学生辅导员对学生微团队管理的整体评价,包括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干部的评价与造成问题的原因等。因此座谈会的部分主要在辅导员队伍中展开,主要围绕3个问题:Q7.如何评价目前学生团队的工作整体情况?Q8.主要存在哪些问题?Q9.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4研究结果及分析

4.1 访谈结果

访谈结果显示:有半数的学生干部只在有工作任务的时候与部门内其他成员有交流;多数学生与跨部门的学生缺少沟通;与跨学院的学生团队几乎没有沟通;对其他学生团队没有认知;半数的学生干部基本认同辅导员在组织管理学生团队过程中存在家长式作风。

4.2 座谈会结果

座谈会在4位学生辅导员中展开,最后得到了几乎达成一致的答案。对目前学生团队的工作情况整体评价为:不理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不强、态度不积极。

4.3 结果分析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显示,可以看出学生干部微团队的建设仍需要改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基本只在工作需要时有对外信息沟通。根据社会表征理论,相互尊重的基调和沟通的氛围是团队管理建设的关键,而这种氛围恰恰是通过交流和沟通获得的。

(2)辅导员在对于学生干部的管理方法中存在一定的家长式作风。此类做法的负面效应可能是:(a)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消退;(b)由于学生群体的年龄以及时代特征在不断更新,相对固定的辅导员不变的思维理解方式和观念可能会使某些事务的办事方法逐渐落伍。

(3)部分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欠佳、态度不积极且可能会对新成员有传染作用。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消退,随着这类思想观念的蔓延,导致学生干部后备生源的不足。

(4)学生干部本身交流沟通和思考的意愿不强。交流沟通是本文强调的重点,而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关。

5研究结论及措施建议

在此可以发现以上问题之间有某种联系,即:辅导员的家长式作风可能会导致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减退从而态度不积极;学生干部沟通意愿不强烈导致学生干部间沟通欠佳;学生本身沟通意愿也不强烈。由此,便契合了本文关于优化学生微团队管理的设想:首先在团队内通过交流沟通建立相互尊重的基调和沟通的氛围,从而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积极的认知,一旦这种积极的认知使队员产生了归属感后,他们便会自发地争取积极的外界评价。这种相互尊重的基调和沟通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在于一种双向的沟通。因此,本文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把好学生干部入口关。在招收学生干部时,不仅要看学生的过去学习工作经历和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甄别学生是否善于沟通交流。只要学生有强烈的交流沟通意识,就已经满足了本文提出的最基本前提。

(2)注重营造双向沟通的氛围,鼓励学生干部发表想法、观点和建议。学生干部的建议会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变得越来越有参考价值,平等沟通的氛围会使学生干部更有存在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积极性,而在信息反馈的同时也能对辅导员的认知作实时的更新,使辅导员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Max H.Bazerman & Don A. Moore, 2009, 7th edition, Judgment in managerial decision making.

[2] Moscovici, S. & G. Vignaux, The concept of Themata. In S. Moscovici, Social Representations: Explorations in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2000.

[3] Tafel?H,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In: Worchel S, Austin W (eds).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 Hall, 1986:7-24.

[4] 周麗云.论加强与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5]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69-73.

[6] 耿爱青,徐丹军,杨文艳,孙晓慧.当前高职学生干部团队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0.11:131-132.

[7] 王军.高等学校学生团队建设的理性探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29(2):216-217.

[8] 彭桂芳.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团队建设[J].社科纵横,2010.12(25):229-230.

[9] 何玉初,聂平莉.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3):20-22.

[10] 王谦.浅析高校团委学生干部团队建设[J].科教文汇,2007.11:29.

[11] 刘瑾.探析高职院校“90后”学生干部团队建设[J].教育时空,2015:163.

[12] 王碧昱,于广杰.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建设中的学生干部培养[J].科教文化,2010:200.

[13] 于春,倪丹梅,赵士海.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管理,2014.2:214-216.

猜你喜欢
团队建设学生干部
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适应“三三制”培养模式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
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困境与出路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谈高职院校中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基于学生干部教育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与应对能力研究
学校教师管理工作探析
高校学生干部软实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