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视频资源制作工作初探

2016-02-27 23:45黄曦葶��
图书馆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视频资源公共图书馆

黄曦葶��

[摘 要] 为了使普通大众享受到优秀文化作品,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实施带动下,许多公共图书馆加入了视频资源制作的队伍。本文结合公共图书馆自身特点,阐述了开展视频资源制作工作的意义,介绍了适合公共图书馆开发制作的主要视频资源类型,最后就视频制作工作的开展展开了具体思考。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视频资源;视频制作

[中图分类号]G255.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5)04-0064-0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转变传统服务模式,向读者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已成为当今公共图书馆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带动下,各公共图书馆加大了对音频、视频和电子文献等数字化资源的搜集、制作和共享力度。近年来,视频资源制作问题越来越受到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重视,国家中心多次面向省级公共图书馆相关人员举办视频资源制作培训班,鼓励各馆组建专业视频制作团队,创作出更多适合普通大众欣赏并具有文化价值的精品视频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公共图书馆视频资源制作工作进行探索十分必要。

1 开展视频资源制作工作的意义

1.1 响应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工作的要求

文化共享工程旨在进一步改变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把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填补基层文化需求的空白[1]。公共图书馆开展视频制作工作正是响应文化共享工程工作要求,通过视频资源自主创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制作一些有文化价值,并且适合普通大众观看、学习和休闲娱乐的视频资源。

1.2 视频已成为当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视频资源以其丰富的信息承载能力,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并茂的直观展现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青睐[2]。与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相比较,视频资源的复制成本低,能够同时为多用户使用;与图片、音频等其他多媒体资源相比,视频资源能够做到动态的情景再现、声画并存,使信息的传递更为全面和直观。视频资源以其独特的信息表达方式成为当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HTK]1.3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应根据读者需求转变

过去,除了提供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在多媒体资源方面,图书馆保存了大量录影带、磁带、光盘等多媒体资源,设有专门的阅览室供读者借阅,但是这类多媒体资源由于载体的限制,不宜反复使用和长久保存。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读者从网络获取信息变得更为便捷、高效,传统图书馆提供到馆借阅式的服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读者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65.8[WTB2]%[WTBZ],其中,有53.4[WTB2]%[WTBZ]的网民将“看视频”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3]。由此可见,数字化阅读方式特别是视频观看已经成为国民越来越喜爱的信息接收方式。开展视频资源制作工作,是满足读者个性化、精品化、虚拟化信息需求的必然选择。

1.4 地域文化亟待挖掘和记录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独有且不可代替的印记,描述着一个地方的历史,传承着该地域的人文精神,但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地域文化大都陷入困境,逐渐没落。为了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延续传统人文脉络,使地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急需对正在弱化或即将消失的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记录。公共图书馆是文化建设和和传播的重要基地,具有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应该参与到地域文化挖掘和挽救的工作中来。通过开展以文化保护为目的的视频制作工作,将地域历史、相关人物、传统习惯等文化内容囊括到视频节目中,保护和弘扬地域特色文化。

2 适合公共图书馆开发制作的主要视频资源类型

公益讲座、文化专题片和微视频是当前适合公共图书馆制作,同时也是各馆制作较多的视频资源类型。

2.1 公益讲座类

公益讲座类视频资源制作,利用各馆现有公益讲座服务,无需额外支付主讲专家费用和场地租用费用,成本较低;架设固定摄像机位就可以进行拍摄,后期制作也相对简单,是各公共图书馆可以普遍开展的视频资源开发模式。各省级公共图书馆视频资源中,公益讲座普遍发展较为成熟,已形成常态化和品牌化的服务模式,从拍摄、后期编辑到上传基本都是自主完成。如福建图书馆的《闽图讲座》、天津图书馆的《海津讲坛》等,都是广受读者喜爱的公益讲座。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开设的《八桂讲坛》,从2006年至今,已举办讲座480余场,获得专家授权,按国家技术规范进行摄录和编辑,上传至网络资源库的就有360余部,这些讲座知识覆盖面广,讲座视频通过网络向百姓传播,如今,这类公益讲座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一项知名品牌。

2.2 文化专题片类

公共图书馆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信息资源,可以依托这些资源,挖掘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价值、老百姓喜爱的题材制作成文化专题片,这也是近年来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越来越重视和提倡的视频资源类型。但相较于讲座视频,专题片制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对艺术效果和专业技术的要求也更高。各公共图书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争取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专题片,不仅能丰富馆藏信息资源,还能增强地域文化宣传力度,保存地方文化,给读者提供更多观看选择。如视频制作工作开展成熟的安徽图书馆,近年来就制作出了《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建筑》等14部专题片,对安徽地理、人文、历史等多方面进行了完整展现;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纪实频道合作的《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系列专题片,依托本馆的特色资源和专业研究力量,展示了上海的近代城市文化;辽宁图书馆制作的二十集专题片《辽宁古塔》,对鲜少影像记录的辽宁塔文化进行了挖掘和记录,获得了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

2.3 微视频类

除了时长较长的专题公益讲座和文化专题片外,近年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视频资源形式——微视频类视频资源,其视频长度一般不超过20分钟。适合公共图书馆制作的微视频一般包括微讲座、微电影和微型纪录片等,这类视频资源类型特点是重点突出、短小精悍,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广大群众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挑选观看重点,迅速获取信息。如文化共享工程2015年度通过立项的地方资源建设项目中,就包括首都图书馆的《首图讲坛》微讲座、河北图书馆的《文化微视频》项目以及福建图书馆新申报的《文化微宣传片·福建文化记忆》,均极具特色。这种新项目的出现,是各公共图书馆为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创新的结果。微视频的形式也受到了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的关注和鼓励,或将成为公共图书馆未来视频资源制作的一种新趋势。

3 公共图书馆视频资源制作工作开展的思考

3.1 合理购置前期拍摄及后期编辑设备

合理选择前期拍摄及后期编辑设备是视频资源制作工作开展的前提。随着科技迅猛发展,视频制作相关设备更新换代极快,但是公共图书馆的制作经费有限,在进行设备采购时,应该考虑适合图书馆使用且性价比高的设备,避免浪费。

业内一般把摄像机分为广播级、专业级和家用级三种级别。由于拍摄公益讲座的环境、对象、灯光等条件相对固定,且侧重内容,对画面色彩和清晰度要求相对不高,因此,配置两台单价在两万到三万元的专业级摄像机即可满足需求。专题片资源对画质和艺术效果的要求相对高,所以最好选择用中高档摄像机来拍摄,除两三台便于携带的专业级摄像机外,还可配置一台镜头可更换的广播级摄制设备,加一个广角镜头可为画面的艺术效果增色不少。

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还可选购一套便携式切换台,方便在拍摄时进行多机位画面现场切换,非常适合拍摄讲座(可同步切换专家授课时的电脑投影画面)和各类戏剧、晚会等现场表演使用,减轻后期制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后期制作非编系统有很多种,较为大型的有大洋和索贝等非编系统,这类非编系统通常是软硬件组合销售,功能完善,硬件配置较高,但价格昂贵,通常在几十万以上。而另一种是可单独购买来安装在高性能电脑上的非编软件,如EDIUS非编系统,售价在三千到五千元不等,支持多种视频格式的编辑,还拥有字幕添加、色键、合成等功能,这种功能齐备且性价比高的非编系统更适合公共图书馆使用。

3.2 对视频资源进行安全管理

完成了视频资源的拍摄和后期制作,还将面临制作时产生的工程文件、各类文献资料、海量视频素材及成品的归档和存储问题,因此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安全的存储、管理设备。传统的视频保存方式是采用磁盘阵列组成大容量磁盘组进行储存,但这种方式无法进行用户权限设置和用户配额限制,容易造成素材被误删或误改等问题。现在市场上有一种更为安全的存储设备,叫媒资管理系统,能满足媒体资产拥有者收集、保存、查找、编辑、发布各种信息的功能要求[4],这里所指的媒体资产除了视频文件,还包括电子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目前系统开发较为成熟、使用较多的品牌主要有大洋、索贝和捷诚等。

3.3 注重题材的选择

题材的选择是视频资源制作的重要环节。由于公益讲座主要的受众群体是普通老百姓,在策划选题时,应以服务读者、丰富读者精神文化需求为原则,选择一些贴近老百姓的生活类、情感类、科普类、文化类讲座来讲授和拍摄制作。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八桂讲坛》就开设了“广西文化”“热点关注”“美好生活”三个系列主题,多方面地向广大读者提供深入浅出、格调高雅的讲座。

对于文化专题片的选题,应深入挖掘、精心策划,注意避免选题类型单一、内容没有亮点和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着力寻找地方文化亮点,深入挖掘、精心策划,发挥视频资源直观性、可视性的优势,让那些已经被忽视、被弱化,甚至濒临消失的地域文化重回大众视野,将图书馆自制的视频资源打造成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读者认可的特色资源品牌。如福建图书馆围绕《福建文化记忆》的主题,制作了《闽南文化》《妈祖信俗》等多部专题片,极具文化价值,受到非遗保护和新媒体领域专家的一致好评。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视频资源制作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团队的基本成员包括编导、摄像和后期。编导主要负责脚本的创作和现场拍摄的指导,摄像负责高质量地完成编导所需画面镜头,后期负责根据脚本对拍摄回来的镜头素材进行剪辑和加工。为了很好地完成各个环节的工作,对于从事这几方面工作的人员来说,应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努力提升制作技艺和审美水平。对于各公共图书馆来说,应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营造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氛围,形成人才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3.5 重视视频资源的整合和展示

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脑力完成以上各个要点,制作出精品视频资源后,往往容易忽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视频资源的整合和展示,这也是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回归大众需求、体现其价值的关键所在。所制作的视频资源往往涵盖历史、文艺、教育、科技等多领域信息,必须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上传至网络后,应做好标引,方便用户在网络上查找和观看,提高视频资源的可用性。此外,虽然公共图书馆制作的视频资源属公益性质,但同商业类影视作品一样,没有宣传就会缺少观众认知度,就无法让更多群众了解并享受到这些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因此,还应该对已完成的视频资源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认知度,提升其使用价值。

4 结 语

视频资源不仅具有记录历史、弘扬文化的功能,它的直观性、可视性和情景即时性还能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的视觉感受,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未来,视频资源制作应该成为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点领域, 公共图书馆应加大重视、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增进馆际交流学习的同时,合理购置专业设备、精心策划,制作出优秀的视频资源,做好整合和展示,从而为愉悦读者、丰富读者知识、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彦博,刘惠平,刘 刚.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

[2] 肖 红,李若滨,司铁英,等.国家图书馆音视频资源建设及其数字化方案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0(10):119—123,129.

[3] 息慧姣.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在京发布[EB/OL].[2015-04-20] .http://www.chuban.cc/jt/yw/201504/t20150420_165698.html.

[4] 单红彬.图书馆数字视频资源自主建设和管理[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1):87—90.

猜你喜欢
视频资源公共图书馆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视频资源应用
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视频资源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研究
课堂上应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