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

2016-02-28 22:35吴衍图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电视新闻娱乐

吴衍图

(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福建 福州 350003)

刍议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

吴衍图

(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福建 福州 350003)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原则,也带来若干弊端,如它将导致媒介流于庸俗化,直接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因此,应让信息与娱乐的结合把握好一个契合的限度。

电视新闻;娱乐化;媒介

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形式各异的电视新闻娱乐化节目,其鲜活的播报方式,故事性、趣味性强的内容得到了受众的肯定,同时,亦存在一些隐忧。本文拟从内涵、原因、特征、规范等方面就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阐述。

一、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尚无统一的定义。著名新闻学者林晖在《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一文中将该现象模拟为新闻向娱乐靠近的动态过程:“从最初的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开始,最终则发展为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即所谓的新闻娱乐化。”[1]

笔者认为,电视新闻娱乐化不能等同于电视娱乐新闻,它是娱乐因素在电视新闻中的渗透。它指的是电视新闻报道在发展中逐渐将信息与娱乐融合的一种思想、倾向和态度,强调新闻的故事性、人情味和吸引能力,在取材范围、结构形态、制作手法、新闻语言等方面呈现出比传统新闻更活跃的面貌。

二、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原因

(一)播观念从“传者本位”到“受众至上”

在传统的传播观念里,观众是被动的,呈现出电视播放什么观众只能接收什么的局面。而当今,对电视媒介来说,他们做什么节目,观众就看什么节目的霸主地位已不再拥有。于是,电视媒介越来越关注观众的积极参与、主动收视等。实际上,受众与媒介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观众主动地去接收,电视新闻节目的意义方能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价值、传播效果最终是由传授双方共同合力完成的,缺少了接收者的参与,“它只不过是以它在某处的无生命的在场表明它作为物的存在”。[2]

(二)社会大众的心理变迁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的加大,使人们宁愿去接收那些信息含量并不是太高但气氛相对缓和活泼的节目。”[3]而以娱乐形式出现的新闻传播,正应和了“出于对现代史上持续积累的心理紧张与生理焦虑进行宣泄的内在需要”,[4]在某种程度上,它缓解了现代都市人遭遇的一些精神困境,让人们在节目中找寻到精神慰藉。追求故事性强、形式多样的娱乐化新闻节目通常将镜头聚焦家长里短,报道民生趣事,此类新闻可以使受众找寻到似曾相识的生活影子,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是娱乐化新闻节目风靡的心理动因。

三、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特征

(一)新闻包装——形式活泼,语言生动

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首要特征表现为以“说”“聊”新闻为特色的新闻播报方式,它打破了新闻画面和解说词的局限,并一改传统播报新闻的播音腔,使新闻变得“悦耳”起来。“如果说过往电视台的一大普遍特色是靠帅哥美女主持取悦观众的话,那么近些年来荧屏上则活跃起越来越多靠个性的形体动作和语言风格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主播们,这一现象就曾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的美国电视新闻界,被誉为‘快乐谈话’的新闻播报方式。”[5]

(二)表达手法——新闻故事化与新闻细节放大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为了优化新闻报道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方式,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和易接受度,故事化的报道方式应运而生。例如,北京卫视在对徐悲鸿画作《十二生肖图》拍卖进行报道时,记者舍弃介绍拍品风格和价值的套路,以作品里生肖猴的忧郁的眼神为切入点,为观众讲述了徐老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报道的厚实感立即显现。

新闻事件的细节是指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突出新闻要素的符号语言、感染力强的现场播报、音响等。细节放大是指运用电视手段放大被报道对象的众多细节中最具新闻价值的部分。例如,有记者在报道刘晓庆歌舞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时,抓住了表演中刘晓庆头套滑落的细节,用红箭头和音效进行放大,增强了报道的可视性。

(三)内容选择——“软新闻”泛化和“硬新闻”软化

首先,“软新闻”泛化是指在内容上软性新闻的激增和硬性新闻的衰减,娱乐化新闻节目比例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把平凡人的趣味事、名人的秘事、具有浓厚煽情性和刺激性的犯罪行为、灾害事件、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6]

其次,“‘硬新闻’软化指的是电视媒介从内容到形式上极力使‘硬新闻’软性化,尽力从政治、经济、司法变动中找寻并挖掘娱乐价值和故事性强的元素”。[7]“一项对美国三大电视网、新闻杂志、主要报纸头版的4000篇新闻报道的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关于社会名流、丑闻、绯闻以及其他具有‘人情味’的软新闻由1977年15%上升到1997年的43%。”[8]

四、规范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原则,也带来若干弊端,如它将导致媒介流于庸俗化,直接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因此,应让信息与娱乐的结合把握好一个契合的限度。第一,坚持新闻底线,把握娱乐化尺度;第二,坚持舆论导向,勇担社会责任;第三,坚持内容创新,注重结构优化。

五、结语

新闻与娱乐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的电视理念和电视操作方式。电视人应在优化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恪守新闻职业操守,遵循新闻规律,相信新闻娱乐化终将获得和谐的发展。

[1]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 (2):29-35.

[2]乔治·普莱.批评意识[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253.

[3]杜元,张翀宇.电视新闻娱乐化与社会责任[J].新闻前哨,2006(10):62.

[4]秦志希,刘敏.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J].现代传播,2002(1):45-47.

[5]蔡帼芬.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

[6]项立新,江虹,徐瑗.电视新闻娱乐化评析[J].新闻前哨,2005(9):66.

[7]马持节.从香港《东周刊》事件看传媒报道的价值取向[J].新闻爱好者,2003(1):8-10.

[8]尚帅.解析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138.

G222

A

1674-8883(2016)16-0144-01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电视新闻娱乐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娱乐眼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