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扶贫焕新颜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聚力推进精准扶贫扫描

2016-03-02 01:55冯佳文
民族大家庭 2016年6期
关键词:铁炉鹤峰县全乡

文/冯佳文

山乡扶贫焕新颜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聚力推进精准扶贫扫描

文/冯佳文

金秋时节,走进鹤峰县铁炉白族乡的村村寨寨、山山岭岭,可见特色产业满山岗,民居家院美如画,秀美山川添新绿,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焕然一新的景象。

铁炉白族乡地处鄂西南边陲、武陵山余脉,是湖北省唯一的白族乡。全乡辖 12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4100户,总人口1.5万人,其中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2.7%。3年来,该乡坚持“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严格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和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等工作要求,把精准扶贫工作当作全乡的中心工作来抓,坚持真扶贫、扶真贫,全乡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建出一片新天地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道重要环节,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是铁炉白族乡党委政府扭住产业扶贫 “牛鼻子”不放松形成的共识。该乡立足乡情,因地制宜,把以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作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关键举措来抓,坚持以发展茶叶、林果、畜牧为重点,大刀阔斧地推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规模发展,在白族山乡建出了一片新天地。

走进铁炉白族乡茶叶产区,一山山连片嫩绿的茶叶,像一块块绿色地毯与农户家园连为一体,勾画出房前有茶、茶中有林、林茶相间的特色产业新景象。3年来,该乡有生产资料和致富能力的1430户贫困户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4632亩,全乡茶叶面积累计达2万亩,茶叶面积和产量位居鹤峰县第三位。

铁炉白族乡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茶叶加工经营大户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贫困户增收,早日脱贫致富。2016年9月底,该乡已组建家庭农场1家、专业合作社20家、规模以上企业2家,其中已有9家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参与到结对帮扶活动中,全力实施精准扶贫。

铁炉白族乡渔山村原有老茶园510亩,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茶叶产量低,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眼看门前丰厚的土地资源,却只能过着清贫的日子。

歌唱山乡焕新颜

村民喜采有机茶

2015年10月,在县乡帮扶单位、企业等的大力支持下,位于该村周家湾的茶叶加工厂正在兴建,预计建设厂房年内就能投入使用。在进村培训的茶叶栽培技术专家的引导下,一些村民很快开了“窍”。大伙种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争先恐后地要求申报计划,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叶。

现在,该村新发展茶叶种植面积达300亩。当地茶企趁热打铁,每发展1亩茶叶,无偿给全村62户贫困户提供补偿100斤有机肥料,用于无性系良种茶叶造园。

为促进茶叶生产和营销有机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生产销售体系。帮扶企业(合作社)与铁炉白族乡的360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承诺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茶叶及分红等形式支持贫困户种茶脱贫,并为他们承担茶叶销售的后顾之忧。

此外,该乡还组织湖北省青翠源茶业有限公司与当地58家茶业加工户签订了购销合同,力促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发挥茶叶产业对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作用。

造出一片新绿洲

3年来,铁炉白族乡坚持生态补偿扶贫不动摇,紧紧围绕“绿色繁荣”,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该乡已完成 “绿满荆楚”造林9600亩,长江防护林造林2700亩,封山育林3000亩,经营性退耕还林、后续造林、社会造林、财政补贴造林达6700亩。生态补偿扶贫的全面实施,在该乡的田边地角、大丘小岭造出了一片新绿洲。

铁炉白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龚丽娜说:“生态扶贫既能让山地添绿,又能给贫困户增收,真是两全其美的大好事。”在植树造林、绿化集镇等生态项目建设中,该乡鼓励贫困户参与生态项目建设,已为73名贫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2016年聘请的24名护林员,都来自贫困家庭。近3年来,该乡1308户贫困户累计落实公益林补偿面积41.6万亩,补偿金额达531.2万元,平均每户增加收入3100多元。

渔山村四组贫困户滕吾林,身有残疾,难以从事体力劳动。其父身患重病,长年吃药。全家上下仅靠妻子和儿子两人挣取微薄收入维持家计。

2014年7月,负责帮扶滕家脱贫的乡畜牧防检站站长张惠明了解到滕家拥有丰富的公益林资源后,很快为他家申报办理了893.3亩公益林补偿手续。这样以来,滕家每年能获得公益林补偿款近1.2万元。此外,还通过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增加家庭收入。来年,滕吾林打算翻修旧木房,改善一家人的居住环境。

迁出一片新家园

全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给贫困户翻修和重建房屋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标志。铁炉白族乡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当作一项“惠民工程”来抓,先后抽调专人,成立了铁炉白族乡易迁办公室。按照贫困户人口每人25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的标准,很快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选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场地,并通过政府招标落实承建施工队,全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坚持不漏一户一人。该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顺利推进,给全乡贫困农户迁出了一片新家园。

在马家村的杨家湾集中安置点现场,该乡村镇建设服务中心主任熊威指着正在修建的房屋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后,因全乡点多、面大、战线长。像这样的集中安置点,从选址、放线、施工管理到增量工程核定,再到工程检查验收、安置贫困户入住,一般要到现场踏勘六七次,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2016年9月10日上午,在泉峪村的贫困户集中安置点施工现场,承建负责人指着正在建造的房子说:“这次我负责的泉峪村‘交钥匙’工程,预计在1个月后就能全面完工,交付使用。”不远处,安置房屋排列整齐,一共10栋能安置10户贫困户。

除了易地扶贫搬迁分散和集中安置外,当地还动员本地企业能人为贫困户捐资建房,尽力解决他们“住房难”问题。该乡渔山村、铁炉村、马家村3个重点贫困村共有整村推进建设项目25个,现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20个建设项目已全面完工,5个建设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80%。

助出一片新成效

“助学济困,既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插上了展翅高飞的翅膀,又给贫困村民提供了物质生活保障,为全乡如期实现小康目标,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铁炉白族乡党委副书记刘丽丽如是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该乡坚持“教育优先行,济困不落人”的工作思路不动摇,大力推进助学济困扶贫工作,给白族山乡的精准扶贫工作助出了一片新成效。

在教育助学扶贫工作上,铁炉白族乡坚持从实际出发,尽心尽力解决贫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学的困难,大力倡导“一户要培养一名大学生”,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近3年来,该乡教育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占地面积为45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350平方米的铁炉民族中学教学大楼即将投入使用。2016年秋,该乡申请教师招聘计划,新增年轻教师20名。2015、2016年,全乡1000多名贫困学生享受“雨露计划”等不同政策的教育扶持。此外,该乡还组织干部职工、鼓励企业捐款助学扶贫。

不仅教育助学扶贫,该乡还采取民政救济的方法,保障贫困户的生活。精准扶贫和民政救济使一部分贫困户很快脱贫致富,他们纷纷主动退出农村低保救济,自力更生,发家致富。

该乡细杉村四组村民朱家登一家五口人,上有老母卧病在床,下有两子还在上学,家境十分贫困。通过村民代表评定,他家获得了农村低保救助。2014年,在村委会副主任侯注怀的精心帮扶下,朱家登不仅管好了自家的4亩老茶园,还多发展了4亩无性系良种茶叶。每年,再靠喂养的2头生猪和发展的10亩金钱柳,家庭收入一年比一年多。2016年8月,细杉村开展评定农村低保工作一开始,朱家登就主动到村委会上交了退出2名低保名额的申请书,要求不再享受农村低保救助。

扶出一片新气象

扶贫路上不停留,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从县直到乡村,从领导到职工,对每个帮扶的对象真扶贫、扶真贫,想方设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既为贫困户尽力解决了实际困难,又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真正扶出了一片新气象。

铁炉村是鹤峰县编制办公室帮扶的全县重点贫困村,位于铁炉白族乡集镇中心地带,距离鹤峰县城125公里,下辖10个村民小组,487户1816人,其中贫困户达211户610人。

3年来,鹤峰县编制办公室严格按照“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的工作要求,抽调4名干部组成扶贫工作专班,先后10多次进驻该村,入户调查民情,走访慰问群众,识别扶贫对象,召开村民大会,宣传扶贫政策,分别给该村扶贫户制定了“一户多业”的长期脱贫致富规划和短期实施计划,采取 “走访贫困户,现场解民难”的办法,对大部分有劳动能力和脱贫愿望的扶贫户定期给予精准帮扶。为提高村民的科技种植和养殖能力,鹤峰县编制办还协调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铁炉村举办农业技术和畜牧养殖培训。

为该村实施规范化办公创造条件,鹤峰县编制办主任李国庆与铁炉村委会主任蔡永红先后协调争取共筹资40多万元,购买了一栋占地14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的三层大楼,作为铁炉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办公场所,为当地村民提供便利服务。

精准扶贫这场战役不仅牵动了鹤峰县直单位倾情帮扶,还让乡村干部经受了锻炼、奉献了真情。铁炉白族乡公路港航服务中心主任钟胜和同事唐基协,与马家村一组的周子南等10户贫困户因 “结对帮扶”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家村一组山大人稀、交通不便,是全乡较为落后的组。当地农户收入低,所住房屋破旧,卫生条件亟待改善。为做好所负责的精准扶贫工作,钟胜与唐基协多次走家入户,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深入了解。他们为贫困户找贫穷落后的症结,查准村民致贫原因和主要问题,帮助贫困户很快制定出了脱贫致富规划和当年实施计划。此外在他们的协调和多方支持下,马家村一组的通组公路也终于修通了。

2016年 9月 16日,一栋 3间白砖青瓦的房屋平地而起,一组村民周子南一家人终于搬进了新居。

周子南是钟胜帮扶的贫困户之一,原本清苦的五口之家,因3个哥哥和年迈的母亲长年患病而雪上加霜。全家住的一栋60年代修建的木瓦房,因年久失修倒塌了2间。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

第一次来到周家,面对家庭境况,钟胜的眼框湿润了。“我与他们结缘,我就有责任为他们改变贫穷的现状。”钟胜一边这样想,一边把精准扶贫工作,抓在手上、担在肩上,一刻也不放松。

通过多方努力,周子南的3个哥哥被纳入农村“五保”供养,周子南与母亲也被纳入农村 “低保”救助。为了分摊周家贫困压力,钟胜多次与周子南交心谈心,鼓励他一定要树立信心,脱贫致富。2016年3月,铁炉白族乡政府启动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工程后,钟胜又帮周家落实了房屋新修计划。搬进新房的这天,周子南的老母亲感激地说:“我们这样的特困户能住进新房,这是托共产党的‘福’啊!”

“山乡扶贫焕新颜,修路致富建家园,产业发展民增收,百姓富裕在眼前”。3年来,在铁炉白族乡帮扶干部的倾情帮扶下,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开始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作者单位:湖北鹤峰县财政局铁炉财政所)

责任编辑:范杨文灿

猜你喜欢
铁炉鹤峰县全乡
铁炉
嗨,去你的铁炉峁吧
浅论鹤峰满堂音中“傩”的保护与传承
鹤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永州铁炉步志
下河乡:视察调研全乡重点项目
童年的美食
情系云鹤之峰
——湖北襄阳市对口支援恩施州鹤峰县工作综述
湖北民大医院与鹤峰县中心医院组建全州首个医疗联合体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