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及策略研究

2016-03-02 01:58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少数民族新疆

赵 敏

(新疆职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及策略研究

赵 敏

(新疆职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深入分析探讨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文化适应的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改善其文化适应能力,也希望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提供参考。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

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各地各民族的文化都归属于“中华文化”,同时,又自成一些亚体系,形成每一地区、每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传统。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国家间交往、地区间交往和民族间交往越来越频繁,从而导致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接触所导致的群体及其成员的心理上和文化上的变化,一般较多发生在亚文化成员的一方。①本文中的文化适应,主要是指到内地求学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在内地求学过程中的文化适应问题。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远千里来到内地高校求学,与原来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隔离,其社会经济特征、思维观念、文化背景、社会网络等多方面的显著差异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文化交流、心理感受、婚恋就业等方面都会遭遇诸多的挑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内地高校之前,大多生活在本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遵循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入内地高校后,这一切都会与以现代文化为主流的高校文化氛围形成强烈冲击和碰撞,也给他们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紧张和困惑,进而使他们不得不在生活习俗、语言、人际交往、民族认同、民族意识等方面做出适度调整,亦即文化适应问题。文化适应问题对任何一个高校新生来讲都会存在,但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来讲,他们会遭遇到许多不同于汉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诸如:如何尽快适应不同于民族传统社会的现代文化氛围,如何面对主流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地整合起来,这一系列的困惑与问题,对这些学生来说将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适应过程。

二、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越来越多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得以有机会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生活。异地求学,远离父母家庭、熟悉的环境,置身于一个相对来说较为陌生的地域,对他们来讲既有机遇,也面临着来自文化适应方面的冲击,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问题,这种情况对每一个异地求学的学生而言都会存在。但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绝大多来自农牧区家庭,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带有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及宗教文化氛围,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与现代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给他们的内地求学之旅带来了更多的困难或困惑。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本民族的精英,他们进入内地高校学习,不仅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同时还肩负着发展家乡、建设家乡的重任。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其本民族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新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文化适应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新疆各方面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新疆经济发展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新疆农牧区能否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顺利转型,对保持和谐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建康有序发展都意义重大。

三、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的策略分析

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事关这一群体能否融入国家主流文化,无论对他们自身发展还是对民族发展都意义深远。从笔者前期的调研结果来看,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障碍因素复杂多样,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这一群体。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

(一)大力发展新疆经济,为文化适应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由于历史、自然环境和一定时期国家政策倾斜的不同,新疆与内地存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结构性差距,因此也导致了市场竞争中的利益差别。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经济利益差距的长期存在不仅带来了人们物质资料享有上的差距,更带来了人们心理上的隔阂。资料显示,来自城镇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大多不缺乏以多元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的洗礼,但在农牧区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面对不同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文明时,表现更多的是自卑和压抑,为了维护自尊心,会本能地回归到传统文化中寻求心灵的慰籍,对以多元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常常采取保守的态度,他们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十分强烈,对现代文明的适应则需经历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所以说,经济是基础,地区经济的落后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心态,也是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障碍的原因之一。

因此,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缩小民族发展与地区发展的差距,进一步落实 “稳疆兴疆、富民固边” 发展战略,将新疆打造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使少数民族在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真正受益。只有经济发展了,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的提高才会有经济保障。研究与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民众物质生活越富裕,精神生活就越丰富,个体发展机会就越多,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日益趋于多元开放,文化适应能力就会增强。在内地高校求学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个体的文化适应能力的高低基本符合这一特点,即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学生的适应能力普遍高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自城镇家庭学生的适应能力普遍高于农牧区家庭的学生,来自富裕家庭学生的适应能力普遍高于贫困家庭的学生。既然个体文化适应能力的高低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富裕程度密切相关,那么继续加大对新疆地区的经济投入和帮扶力度,实施各项民生优惠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完善,让更多的少数民族成员感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优惠和福利,享受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使发展成果惠及到每一位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只有经济发展了,贫富差距缩小了,人们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人们的思想观念才会变得多元开放,文化适应能力定会随之提高。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多元、开放、包容的社会舆论氛围

随着越来越多新疆少数民族农牧区人口进入内地城市,因个体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新疆少数民族在内地人心目中的形象,特别是网络上的言语攻击更为激烈,加之社会舆论支持体系的缺失,这就给内地求学及从事合法经营活动的新疆少数民族个体的文化适应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压力。这其中既有因缺乏沟通交流而导致的偏见与歧视,也有因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差异而造成的心理距离,还有因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民怨民愤。

对此,政府和社会,一是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增加对少数民族成员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正面报道,加强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普及;二是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对于极端群体性事件,有关新疆少数民族的负面新闻,要实事求是,即不遮掩也不夸大,发挥网络的正面导向作用,净化网络环境,杜绝假大空的宣泄,引导内地城市对新疆少数民族的客观公正的认识与评价,加强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理解,杜绝身份歧视;三是要对新疆少数民族进入内地务工的流动人口加强政策法规和城市文明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守法、用法的意识,即要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又要对少数民族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惩处,不让任何人因为民族身份吃亏,也不让任何人因为民族身份得利,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是要不断提高内地城市的文化包容能力,加强内地城市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接纳与适应,在宣传理念上,要以促进融合为主旨,宣传社会包容、社会公平和民族平等,创造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各民族和谐共处的舆论环境,最大限度地消除民族歧视和偏见,为其文化适应能力的提高提供舆论支持。

(三)培养多元文化思维意识,提高多元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理解、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思维意识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的前提。虽然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化交流和荟萃之地,但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壮大,新疆已经形成了浓郁的伊斯兰文化氛围,尤其是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内地高校就读之前,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语言文字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中许多人学习生活仅局限于本民族内部,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宗教情感,少有族际交流的机会,多元文化思维意识和交际能力都很薄弱。也导致了在与异质文化交流碰撞中,因不具备多元文化知识背景,不太善于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不善于超越本族文化的局限来判断是非功过,遇到困难不知如何理性应对,结果往往造成他们精神紧张和身心疲惫。

按照人类学的理论,不同民族间的了解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形成对于异质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所以,要培养多元文化思维意识,提高多元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在主观层面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文化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多元文化专题学习。对异质文化的认识越明确,就越有利于化解生活、学习中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心理负担,逐渐不带成见地观察和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了解不同文化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眼界决定境界,随着对异质文化的理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异质文化的适应能力会随之增强,慢慢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文化差异,带之而来的是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体验异质文化,缓解、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压力与不适,使自身逐渐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现代公民。其次,客观层面是要加强族际互动与交流,促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学者金正昆教授曾说过,人与人之间有了解才有理解,有理解才有交流,有交流才有合作和谐可言,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民族间的相处之道。对于日益国际化的社会环境,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交往,需要具备多元文化知识背景和广泛的交际能力。对此,从高校角度来讲,可以通过选修课、专家讲座、文体活动、报刊宣传栏、网络媒介等方式营造多元文化的校园氛围,传播多元文化知识,强化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交际能力的锻炼,鼓励跨区域、跨民族间的交流交往,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疏离感,进而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和包容的心态对待文化间的差异,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解决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摩擦与矛盾,适应这个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世界。

(四)培育客观理性的民族意识,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意识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要素,但民族意识中既有其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狭隘的一面,无论任何时候都要辩证地看待民族意识,在承认其合理性的同时也要避免其消极因素对个体多元文化适应能力的影响。

培育客观理性的民族意识,首先要客观地认知交往民族的民族心理(气质、性格等)与民族文化(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并形成对本民族与交往民族的正确评价,才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产生合理的民族自尊、自信与自豪感。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意识的发展水平是民族群体心理发展水平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社会与民族关系发展的“晴雨表”。在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认同本民族的文化,还应超越本族文化,形成各民族之间互尊、互信、互帮、互爱的浓厚氛围,以开明、开放的心态互相学习,从而具有豁达的胸怀及多元的问题解决方式。

其次是要培育民族群体正确的民族历史观与爱国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意识中积极因素的增长。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任重而道远,必须始终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教育,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一步强化国民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现代意识,淡化各种身份认同(地域身份、民族身份、团体身份等),及时疏导各民族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偏激的民族意识,使之能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化解交往中的隔阂与矛盾,消解因冲突造成的民族隔阂,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同时,结合新疆的区情、民情,增强新疆少数民族群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使民族个体意识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中去,推动全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也只有把本民族的利益放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中去,才是民族发展、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五)将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教育理念渗透于学校教育之中

多元文化教育体现了教育平等、宽容的理念,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交流和融合,有利于社会进步。多元文化教育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尤其具有积极意义。我国民族教育学界经过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引入、分析、批判和改造,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多元一体教育理论,就是在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一体文化的基础上,实施多元文化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意识,支持文化的多样性、变通性和选择性。

目前,全球化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它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全球文化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元文化或同质文化,更不是以某种文化为中心的文化,而是多元文化构成的全球文化。且每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演化和发展都是依赖且适应于特定环境的产物,这就决定了文化必然是多样的,也决定了任何一种文化类型必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而没有好与坏、高与低、先进与落后之分,也不能以人口多寡和实力来判定某种民族文化的高低贵贱。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化主体都应彼此欣赏和理解,而不是彼此隔离与否定。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 ,各种文化都应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融合与碰撞,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对国内外多元文化的冲击,是迎接、吸收还是回避、抵制,这是世界许多民族都要面对的问题。经验证明,若是片面地强调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的文化避之不及,最终只能丧失发展的机会与能力。因此,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无论以个人发展还是从民族进步的角度来讲都意义深远。文化适应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育,在于人们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娃娃抓起,积极转变观念,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中,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隔离与歧视,让学生从小就能理性面对文化的多样性,学会理解、尊重与欣赏不同文化的差异,使他们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多元文化,消除陌生感、隔阂感,并积极学习、吸收世界各国及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以此来提高文化的适应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和兼容的态度面对世界,排除民族中心论的干扰,以平常心态对待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合理诠释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让我们的学生不但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现代多元文化的传播者。

[1]张劲梅.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2]方清云.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

[3]赵景刚.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J].中共银川市委学校学报,2014,(12).

[4]阿依古力·依明.在校维族大学生民族意识调查与试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6) .

[5]寇新华.对新疆少数民族意识问题的再思考 [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2) .

[6]徐黎丽.论民族意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广西民族研究,2005,(2) .

[7]李金.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三个认同”教育问题探论[J].政治与社会,2014,(11) .

[8]杨发会,徐玉圻.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7.

G212.2

A

1009-9545(2016)02-0080-04

2016-01-06

新疆职业大学2015-2016年度校内科研课题一般项目(XJZD1516010)

赵敏(1973-),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教育研究.
①张劲梅.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少数民族新疆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沙漠里的精灵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