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

2016-03-02 20:01陈建岳国精
学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写景景物叶子

□陈建 岳国精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陈建岳国精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须重新审视,阅读与写作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角度和过程,品味作者的语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写作教学中要调动平时的阅读积累,仿效作者的写法,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读写结合

写作与阅读是中学语文学习至关重要的两大任务,过去常常将这两件事分开做,或是简单的嫁接,效果常常不如人意。其实阅读和写作是紧密联系的学习活动,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协调进行。怎样将这两大任务统一融合,落到实处,并相互促进,这是我们需要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的写作教学地位不容乐观,常常处于“五无”状态:课标无细目,教学无课本,训练无序列,教师无方法,学生无兴趣。有不少语文教师一味地注重阅读教学,注重知识积累,一学期只是象征性地安排几次作文,没有系统的写作训练计划,也没有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细致的修改和评讲,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只是“望天收”。阅读教学相对来说有序列有计划,师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问题也不少。学生的阅读现状是:一是局限于语文教材,阅读总量不够;二是阅读单一,只读不写;三是读整本书的少,只读名著简介;四是阅读缺乏指导,处于盲目的状态。这就导致了阅读的低效,有些学生花了相当一部分时间来读书,但积累的语言、内化的知识甚微,用鲁迅先生的比方,就如煤的形成,当初花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更何况还有部分学生只读教辅资料,不看其他读物。由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并做整体性的改革,在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构等方面都需要更新与重建,使得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叶老的话告诉我们,阅读与写作如同人的呼吸:一个人不可能只呼不吸,也不可能只吸不呼;呼吸均匀,生命才有活力。所以,阅读与写作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在语文教学上,我们应该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这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二中的《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为例加以说明。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不仅要注意物种的差别,还要注意地域和时令的不同。这就是说,写景要抓住景物的三个特征:景物种类的差异特征、地域特征、时令特征。后两者很容易理解,不同的地域、时令,景物自然不同,即使有相同的,也会多少有明显差异。关键就是物种的差异特征,有必要重点分析。下面结合学生所学课文,谈谈如何把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

先看看老舍先生如何抓住景物差异特征: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济南的冬天》)

时令是冬天,地域是济南,条件是下了小雪。景物(对象)有这些:矮松、树尖上的白花、山尖、山坡上的雪与草、山腰上的薄雪;景物特征的差异:矮松是青黑色的,树尖上、山尖上是白色的,山坡上的雪与草是白色黄色相间的。可以说,作者抓住了景物差异特征,这就是写什么的问题。

作者是怎么感知的?是因为作者调动了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这就是观察感知的结果。这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对写作对象的客观描述,是写作过程中的最低层次。

再看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月下荷塘的景物差异特征: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荷塘月色》)

荷塘的叶子是田田的、层层的、密密的,荷花是白色的,荷香是缕缕的,流水是脉脉的。这些景物不同的特征,当然也是作者感官觉察到的,自然也是景物的客观反应。表达中使用多个叠词与形容词。

如果描述仅仅是到这一步,读起来没有什么韵味。作者还要借用其他的东西才有可能使景物生动起来。这就是写景的第二步,“看山不仅是山,看水不仅是水”,作者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凭借联想想象,来使自己所写的景物生动传神起来。写叶子,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写花,是袅娜的、羞涩的,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写清香,是“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作者同样把这些联想想象为人或物,在表达上使用了比喻、拟人、博喻、通感等手段,不可谓不独具匠心。如此生动传神的描绘,使这一段成为经典语段。

同理,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由“树尖上顶着白花”,联想到了“日本看护妇”,黄白相间的雪草,人格化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由此想象为人的肌肤,害羞的少女。这样一来,文章自然就生动传神起来了。这还是写什么的问题。

在写作中,调动人的各种感官,借用联想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它们还不是写作的很高境界。写作的很高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写作的第三步,达到此境界同样需要借助阅读。教师可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三篇诗文让学生比较阅读。

在毛主席眼里,秋天不是萧杀的,而是生机勃勃的,他要的是借此抒发自己的革命豪情壮志;在郁达夫眼中,秋天是清、静、悲凉的,他要借此抒发自己对故都的怀念;在欧阳修那里,秋天是凄清和冷峭的,他要借此抒发自己难有作为的心情。心境不一样,即使是同样季节的景物,所感受的情景则不一样,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所谓景物,是作者心中所需,是作者情感所需,这就是写景还要突出感情特点,这是写景的第三步,也是写景要表现的重要特征。这仍然是写什么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首先能从阅读中体会到写景状物散文中作者观察的角度和过程,教师不是简单的从写作技巧上给学生以点拨,还要指导学生阅读,看到所有景物之间的差异。其次,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像作者那样,善于借用他物(人、鬼、神都可以),运用比较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再次,要有自己的情志投射,这个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不少学生情感还只停留在个人层面上,志向还驻足在考分的层次上,所以表达起来未免有些做作、稚嫩,但是随着他们的人生经历不断丰富,这个问题会逐渐得以解决。

如果把阅读与写作比作心灵在大海上的一次游览,那么教师的指导就是把舵的手。指导学生阅读好的书籍,就是帮助他们找到美丽的风景,至于在游览风景后有什么样的感触,那就是阅读带给每个人不同的财富了。阅读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将这些财富定格成文字,促进他们心灵的成长。阅读和写作正是这样紧密相连,水乳交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的讲,一堂成功的阅读或者写作课,既要有所侧重,尊重阅读和写作自身的规律,又要两面兼顾,不可偏废。阅读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写作角度解读文本;写作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阅读角度体验写作。要教会学生“换位思考”:阅读中,一要揣测体会作者的写作意识,二要让自己的阅读能够自然延伸到写作;写作中,一要时时揣测读者的阅读心理,二要勾连自己的阅读积累。“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之,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高效做法,而且应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从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体例来看,编者的初衷也应该是如此。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写景景物叶子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四时景物皆成趣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写冬天的景物
写景的妙招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节选)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
一见倾心的优雅——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