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媒体细看中国两会

2016-03-03 07:47
环球时报 2016-03-03
关键词:军费环球时报规划

环球时报/2016-03-03/ 第01版面/要闻 /作者:●本报驻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特约记者 李勇 李珍 王伟 辛斌 青木●本报记者 范凌志

“中国开启年度最大政治事件”,随着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即将于3日下午正式开幕,“两会”成为世界媒体上越来越热的关键词。从经济发展目标到供给侧改革,从脱贫到反腐,外媒对两会的关注涉及方方面面。在外界看来,一个“重头戏”尤其让今年的两会非同寻常——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并通过“十三五”规划,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与历年一样,中国军费增长也是外媒尤其是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有的甚至一早便猜测,今年中国军费增幅或远高以往。是真是假,答案很快揭晓。前些年,西方曾有一种诋毁两会是“橡皮图章”的说法,但现在随着它们逐渐认清两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并越来越看出“门道”,这种无知的说法越来越少。今年报道两会的外国记者高达1000多人,也印证了外界对两会的兴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在这个中国打喷嚏全球感冒的时代,各方自然格外关注两会会传出怎样的信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胡逸山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十三五”规划是“重头戏”

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召开,这也成为外界关注两会的第一个窗口。“南海问题不应该成为个别国家用来遏制中国发展的借口和工具”,路透社报道称,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被问到关于南海的问题时这样表示。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称,王国庆在回答提问时强调,在新的一年里,中国“肯定”有能力保证经济中高速发展,中国经济不存在“硬着陆”。在回答有关反腐败的问题时,王国庆表示,要利剑高悬,持续保持遏制腐败的高压态势。

香港《南华早报》称,在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陆续抵达出席两会之际,北京2日再次出现雾霾。在享受了约两个月的蓝天后,一些人再次戴上口罩。王国庆在发布会上回答了有关雾霾的问题。他表示,今天开会之前,北京空气很好,以为这个问题不用准备了,没想到今天开会“雾霾回来了”。治理雾霾是一场人民战争,更是一场持久战,政府、企业以及公众都要做出改变。

得到提问机会的俄塔社记者阿列克谢会后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满脸笑容,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他表示自己已连续三年参加两会,这是头一次获得提问机会。“真的很高兴!这表明中国领导层很关心国外媒体在关注什么。”阿列克谢透露,本次两会他最关心的还是中国经济,“比如金融改革、房地产泡沫如何解决、如何调整经济结构等问题”。马拉维记者金斯利是第一次来参加中国两会,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非常兴奋!这里有这么多记者。之前不太了解两会的具体内容,想看看会有哪些精彩的事情发生。另外,我还想学习一下中国媒体是如何工作的。”

俄罗斯卫星网2日称,3200多名记者报名采访即将召开的中国两会,其中外国记者有1000多人。每年两会都吸引大批媒体记者,今年将审议的“十三五”规划更是引发外国观察家的特别兴趣。在两会前夕,中国首都已经加强安全措施。德国新闻电视台称,尽管美国大选吸引世界媒体的目光,但中国即将召开的两会更让全球经济界期待。今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开始的一年。对于经济放缓的中国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2日,中国股市也进入“两会时间”,上证指数上升4.26%。各国股市随之上涨。

“‘十三五’规划将是中国两会重头戏”,《联合早报》2日以此为题称,受访分析师表示,往年的五年规划一般以目标为导向、有具体的数字指标,而今年的“十三五”规划将侧重问题导向,在确定了经济结构、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等领域的发展困难后,再规划政策任务,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每五年都会推出经济规划,明确接下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标和改革方向。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去年10月底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2万多字的文件中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日经亚洲评论》称,这次的“十三五”规划是习近平主席执政后第一个完整的五年规划,将在中国努力从高增长、出口和投资导向型经济向放缓但更可持续增长的国内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变之际勾画政策方向。

“决定中国主要政策的年度最大政治活动两会3日即将拉开帷幕,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就业政策成为最重要的事项之一。”韩国纽西斯通讯社2日称,此次两会预计将出台国企改革的重大举措,而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则成为代表们关心的热点。本届两会另外一个焦点是供给侧改革,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推进,作为产能过剩的钢铁和煤炭行业已成为大幅调整的对象。韩国《中央日报》称,脱贫有望继反腐之后成为一项新的国家事业。习近平主席的目标是到2020年彻底消除目前约7000万的贫困人口。这也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目标。

军事预算受到外媒猜测

在分析人士看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加上世界经济大环境的低迷,中国要实现目标面临不小的挑战。新加坡《海峡时报》2日称,此次两会正值外界担心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和股市动荡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健康之际。观察人士期待,李克强总理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供有关中国发展前景的线索,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计划。中国今年GDP增长目标可能定在6.5%-7%之间,一些专家表示,可能设定在一个区间而非一个具体的目标,以便有更多的政策灵活性。

《日经亚洲评论》2日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元的刺激方案,出现产能过剩。中国现在难以承受另一轮的大规模刺激。《联合早报》称,有助经济发展的“底牌”已几乎被翻完,本届中国政府面临着比往年更艰巨的挑战。因此,这届领导人若能如期完成“十三五”任务,其历史功绩将更具特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估计,中国可能在“十四五”末期从“经济大国”跃升为“经济强国”,人均收入将从中等收入跨入超过1.2万美元的中高收入水平,完成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壮举。

除了经济增长,两会上公布的国防预算是最受外界关注的另一热点,有的外媒早早便展开猜测。美国合众社1日称,中国或许将宣布大幅提升军费,以满足军队改革需求,同时加强在东海和南海争议海域的防务。香港《南华早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军费预算将于本周六的人大会议上公开,增幅可能达到20%。“接近中国军方的消息人士”表示:“我认为这次军费就算增长20%也是可以接受的,尽管这一增幅将是2007年以来最高的。”报道称,习近平在去年9月胜利日阅兵仪式上宣布了裁军30万的重大决策。安置退伍军人需要钱,部队现代化、提升军队效率,这些都意味着北京的军费开支需要增长。2015年,中国军费增长10.1%,为5年来的最低增幅。中国军费总额比美国低得多,2015年五角大楼花了大约5970亿美元,而中国军费约为1355亿美元。

路透社日前报道称,今年两会期间中国很可能宣布军费再次两位数增长。过去20年来,中国军费几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正推动军队快速现代化。最近美国靠近中国南海岛礁搞“自由通航”行动,这让北京感受到民众压力,必须展现出自己有能力维护南海主权,这也将进一步刺激中国军费的持续增长。

“我个人认为20%的军费增长可能性很小,但我们军费增加有自己的理由,不用看外媒的反应。”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经济占世界的比例越来越大,承担的国际责任也越来越大。以前西方总是指责我们“搭便车”,现在我们要承担责任,西方又用另一种眼光看问题。而且,我们的领土、领海的确面临现实性的安全威胁,美国经常来南海,我们虽然不想动武,但要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国家利益。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世界第二,军事力量也应该与国家利益、国家地位相吻合,我们需要军事力量作为国家利益的最后保证。另外,中国军费和军队建设存量少,大规模军队建设也就是最近这一二十年的事。因为基数小,所以才有连续的两位数增长。

世界透视中国政策的窗口

两会几乎成了外界全面透视中国政策的窗口。《海峡时报》2日称,预计南海问题、朝核危机以及中美关系等也将在两会记者会上被提及。此外,民进党上台后,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也是关注点。同时,如何对待香港出现的暴力抗议以及“本土主义”也是外界关注的议题。中国领导人会见地方两会代表团的表态则是洞悉中国政府态度的一个侧面。

在德国驻华大使馆2日发给《环球时报》的新闻稿中,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表示,两会将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发出重要信号。自去年两会以来,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许多国外观察人士认为,中国改革的步伐有所减缓。然而,真正脚踏实地的改革却比以往更为必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胡逸山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所以各国都非常关注两会会出台什么法律政策,传递什么信号。世界迫切希望中国通过新的政策实现稳定发展,这样也能带动本区域甚至全球的发展。胡逸山表示,中国两会是一个容纳各界人士建议的重要平台,他连续几年参加了天津市的政协会议,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关心中国发展的海外人士也能为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两会是一个了不起的平台。”

“两会的重要性越来越有世界意义,国际社会对两会的了解也在加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国际政治学者梅斯奈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两会制定的政策关系到中国13亿人的民生以及中国的外交、军事等重要政策。另一方面,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每一个重大举措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只有深入阅读中国两会的内容,国际社会才会更深入了解中国的政策和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军费环球时报规划
全球军费支出创30年新高
特朗普又改口未来军费要大涨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奥巴马拟追加330亿军费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