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钧瓷艺术中的吉祥文化

2016-03-03 13:53李瑞哲
许昌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钧瓷吉祥艺术

李瑞哲,邓 贞

(西北大学 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试论钧瓷艺术中的吉祥文化

李瑞哲,邓 贞

(西北大学 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当代钧瓷的釉色和造型艺术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然而作为钧瓷之魂的传统文化内涵常常被忽略,钧瓷器皿中承载的传统吉祥文化元素很少有人关注。基于传统吉祥文化视角,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钧瓷器皿中吉祥符号运用的艺术特色、时代背景及其成功之道进行研究,探寻其规律性,将对当下钧瓷艺术品设计走向与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钧瓷器皿;吉祥文化;创新发展

吉祥文化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代代传承,表现了我们的民族心态,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精神内涵。对于钧瓷作品来说,吉祥元素已成为当下钧瓷艺术展现的主流趋势。无论是每年的生肖作品,还是赠送外国政要的国礼作品,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知吉祥文化符号在其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面对河南省委、省政府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建设钧瓷文化产业园区的良好机遇,只有进一步增强钧瓷艺术工作者的使命意识与担当意识,渗入现代文化与审美意识,设计创作出具有当代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钧瓷作品,才能将厚重而宝贵的钧瓷吉祥文化发扬光大。

一、钧瓷艺术中吉祥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庄子·人间世》有言:“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吉祥就是“吉利”与“祥和”。“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吉祥意识、吉祥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1]101。

早在远古时代,无法掌控自然规律的人类先民,将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等“万物有灵”思想,自然而然地反映到物质生产过程中,吉祥符号、吉祥图案便伴随着人们祈求幸福、美好、平安的愿望被创造出来。龙、凤、麒麟和龟是中国早期知名的四大吉祥物。通过代代传承,吉祥文化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意蕴,对陶瓷、雕塑、绘画等工艺品的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名瓷的典型代表,钧瓷因北宋将官窑建在夏启大享诸侯的钧台而得名。其以独特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美誉。钧瓷造型端庄、工艺精湛、浑然天成,颇受世人喜爱。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凝聚了土之宽广、水之灵秀、火之激昂、气之飘逸,以简洁的线条,凸显大气、端庄的艺术特质,将人们引入高洁而雅致的精神境界。它的工艺设计和器皿造型充分借鉴和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符号和审美情趣。其吉祥造型或是直接以吉祥物或图腾标志为造型,如以骏马造型比喻马到成功;或是在主体上配饰吉祥附件,通过主体与配饰的有机融合,使得器型充满祝福意味,如钧瓷《团圆瓶》状似满月,身披古“寿”字,口衔透古钱,寓意“福寿双全”——整个造型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凝结。而钧瓷作品的釉色,从最初的天青、月白发展到如今的桃花红、海棠红、玫瑰紫、宝石蓝、麦芽青等上百种,或展现湖光山色,或展现云霞雾霭,或展现花鸟虫鱼,为表达思想感情、注入吉祥文化提供了意象空间。如《国色天香》以钧瓷釉色呈现的牡丹花表达高贵,《岁寒三友》展现劲松、翠竹、蜡梅傲霜挺立的精神,意蕴美不胜收。

梳理钧瓷器皿中吉祥元素运用的发展脉络可知,唐钧源于民间创造,留存的钧瓷器型多为壶、罐、瓶、鼓等,色彩较为单调,然而其设计并非随意和单薄的,含有吉祥元素造型的作品已经出现。1966年,由青岛市博物馆征集的唐钧《福禄瓶》,其器型状如葫芦,口小腹大,釉面泛青灰色。这一作品以葫芦谐音“福禄”,是唐钧中吉祥符号运用的典型。北宋时期,寓意富贵、吉祥、美满、幸福的珍花瑞禽、祭祀礼器等造型较常见。钧瓷文化研究学者李争鸣先生在追溯钧瓷历史时指出:“作为皇家御用品,宋钧引领时代风尚,具备‘品型端庄、釉质玉润、釉色瑰丽、窑变自然’等诸多特点,宋代含有吉祥元素的经典器型,如出戟尊、鼓钉洗、观音瓶、梅瓶等,一直沿用至今。”[2]11上海博物馆藏品宋钧月白釉出戟尊,高32.6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21厘米,造型源于古代的青铜礼器,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器身口、腹、足等部位分别饰长方形出戟,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月白为基调,部分釉色蓝紫交融,胎质坚密,釉体晶莹,器型挺拔,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崇高庄严的道德境界、敦厚方正的礼教精神,以及刚毅威武的英雄气概。1999年4月8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第一套《中国陶瓷——钧窑瓷器》邮票中,即包含这一传世宋钧珍品。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其粗犷豪放的文化背景,使元钧的造型普遍显得硕大厚重。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一批钧瓷艺人因躲避战乱南下迁徙,钧瓷技艺在南方迅速传播,钧窑逐渐形成以禹州为母地的庞大钧窑系,如景德镇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红釉瓷器,广东一些窑口的釉陶称广钧,宜兴的釉陶称宜钧。在器物的造型和装饰手法上,元钧对堆花、镂空等技法的运用较为常见。如珍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的钧瓷镂空高座双耳炉,宽口、直颈、圆腹,下承三足,口沿至肩有双耳,特别是在颈部饰有三个麒麟,以示祥瑞。明、清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向江浙转移,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渐渐式微,此时民间生产的钧瓷器皿中,借谐音或以器型为载体对吉祥文化进行表达,使吉祥文化符号得到了延续运用。如钧瓷《得胜鼓》表达期望凯旋之意,《福盘》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的心态。到了现当代,钧瓷在承继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产生了千姿百态的新器型和相得益彰的新釉色,采用吉祥元素成为钧瓷制作中的主流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愈发明显。其扛鼎之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系列国礼。

2003年至2005年,由大宋官窑运用吉祥文化符号创作的钧瓷珍品“易之华夏”系列——《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代象征,被博鳌亚洲论坛选用为国礼赠送给与会的外国政要。《祥瑞瓶》的瓶体采用古布币造型,构成人体形状,上圆寓天,下方寓地,象征着天人合一。四面饰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之神镇守四方,以示祥瑞。《乾坤瓶》取《易经》之“乾”“坤”之名,以浑天仪为形体,下有五岳支柱支撑,中部的四条云龙动感飘逸,上有四灵图案,以示吉祥。《华夏瓶》取《易经》之“华夏”之名,以简卷造型,64片简卷代表六十四卦象,简卷盘旋凸起如长城,并在顶部构成太极图像。简卷上十二生肖与长城垛口形成日晷,暗喻岁岁平安,蕴含“与时俱进”的思想意义。现代钧瓷借助吉祥元素展现厚重的中华文化,已有《海晏鼎》《四海升平》《中华盛世宝鼎》等上百件钧瓷精品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的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

钧瓷节庆吉祥作品中,以春节生肖和中秋节题材居多。各个钧窑厂家以吉祥元素为主基调推陈出新,使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新品迭出、创意无限的良好态势。

早在2004年中秋,对市场有着敏锐把握的钧瓷现代传承人,首次推出了钧瓷礼品——《中秋团圆瓶》,市场热捧,大获成功。如今,每逢中秋佳节,承载着吉祥文化的钧瓷作品琳琅满目,与明月相辉映,别具风韵。孔家钧窑推出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创意设计的《好运中秋》,主体造型为五彩祥云托起一轮明月,把团圆、美满的清辉洒满人间,意韵悠长;金堂钧窑创作的钧瓷作品《天涯共团圆》,格调凝练质朴,和谐缠绵;神州钧窑推出的中秋精品《月光》,器型圆润和谐,简洁流畅。无怪乎有人赞叹:这是传统技艺得到传承与发扬的结果,也是今人打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结果,更是陶瓷文化嫁接其他优秀文化,结出的“奇异之果”。

传统文化赋予十二生肖吉祥、喜庆的寓意。随着人们对生肖文化关注度的升温,钧瓷十二生肖作品在市场上风生水起,精品迭出。仅在丙申猴年(2016年)春节,各家钧瓷窑口就推出了60多件风格各异、以“猴”为主题的钧瓷贺岁产品。禹州市政府因势利导,还专门举办了钧瓷生肖猴大赛。晋家钧窑的《吉祥如意》以金刻工艺为装饰手法,以三猴形象寄托圆满团聚的幸福愿望。建军钧窑的《钧猴迎春》以寿桃为原型,以蝙蝠相互衬托,意为福寿双全、幸福安康。星航钧窑的《辈辈猴》,以古玉璧形制为主体,两端雕塑老少两猴,寓意为福运代代相传。孔家钧窑的《如意猴》,表达封侯拜相、功成名就之意。正如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阎夫立所言:“近年来,钧瓷以现代元素演绎传统吉祥文化,造型之新颖,釉色之丰富,超过了过去上千年的总和。”[3]19

二、钧瓷艺术中吉祥文化兴起的原因

钧瓷吉祥文化的产生、兴盛,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人文等综合因素叠加的结果。

禹州是夏朝的建都地,是“画圣”吴道子的故乡,境内现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2420处,位列河南县级市第一位。在古代,禹州山区林木繁茂,煤炭储量丰富,颍河、兰河、肖河等多条河流穿境而过。“山环丘绕,颍水百里”,依山傍水的环境,丰富的水源和瓷土等矿产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画圣”故里特有的民情风俗,既为钧瓷生产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又为禹州的艺术匠师们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素材和创作灵感。特别是北宋初期,初步结束了各国割据的局面,社会相对稳定,各种工艺技术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宋徽宗为钧瓷钦定的“官窑”的特殊政治地位优势,宫廷御用所带来的主流吉祥文化符号的普遍应用,进一步推动了钧瓷行业的繁荣昌盛,并作为一大传统延续至今[4]9。

钧瓷是中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河南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中原文化起源于上古,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文化”。中原文化的大气、拙朴、深沉、厚重滋养着钧瓷,钧瓷则以其五彩斑斓的釉色、凝练素雅的格调、端庄大方的造型、独树一帜的窑变艺术享誉海内外,成为名扬四海、展示中原文化的一张耀眼名片。所以,有人说:钧瓷是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中原文化的骄傲,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具个性魅力的发展典范。

钧瓷艺术自然天成的窑变魅力,与博大精深的中华哲学不谋而合,使钧瓷艺术具备“天人合一”哲学意蕴。“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钧瓷烧制素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加之自然窑变的意境无穷,好似神助,很多人认为其本身就是‘天’之杰作,在欣赏它们的时候就更容易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5]102。如钧瓷的代表性作品《和樽》,以中国古代祭天的酒樽为模型,整体由樽体、火云纹和高浮雕四季如一莲花构成,融合钧瓷所独有的窑变色彩,高雅脱俗,意趣天成,散发出“和美、和顺、和睦、和善”的和谐美感,寓天地阴阳融通会聚,天、地、人合一的大顺之道。

在钧瓷原产地禹州市神垕镇,钧瓷工艺被一代又一代钧瓷艺人传承创新、发扬光大。过去,在极简陋的条件下,有很多钧瓷艺人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形式,呕心沥血,孜孜以求,默默无闻地推动钧瓷发展。神垕卢家以晚清陶瓷艺人卢振太、卢振中为代表,先后有六代人薪尽火传承继钧艺,守望中国钧瓷之火;王凤喜、苗才娃等一批钧瓷老艺人,通过对传统的风箱小窑炉进行大胆改造,使大窑炉批量烧制钧瓷获得成功;刘保平、任坚等一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既从事钧瓷生产管理工作,又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技术推广与普及工作;刘振海、孔铁山、邢国政、周友等一批杰出人才,殚精竭虑,矢志不渝,不断推动钧瓷创新,为钧瓷艺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韩美林、刘焕章、周国桢等一批艺术造诣极高的陶艺家、画家、艺术学教授陆续到神垕采风创作。有了这些现代艺术家的加盟,加之国学大师的指导,民族的、传统的、经典的吉祥图案与时代发展结合在一起,让传统钧瓷造型拥有了新的形态,也使吉祥元素运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受季羡林、饶宗颐等国学大师指教和启发,大宋官窑创作出《乾坤瓶》《福寿桃》等钧瓷精品。星航钧窑主动与著名陶艺家泥猴张联手,借鉴其创作手法,为凝重的钧瓷注入了一股灵气。禹州市钧瓷研究所连续多年聘请著名艺术大师韩美林为顾问,邀请其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创作的“美林鱼”系列,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运用,将平面艺术转化为立体钧瓷造型,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三、钧瓷器皿中吉祥文化的艺术特征

一切艺术,皆来源于生活。禹州独有的钧瓷文化,是中国独特丰富的艺术宝藏之一。钧瓷的工艺设计和器皿造型,充分展现了吉祥文化符号,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其艺术特色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吉祥和谐的审美意境

古往今来,追求吉祥是人类的共同心理需求。在钧瓷艺术品生产中,吉祥意识又决定了创作者对吉祥符号的选择。许多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比如数字、动物、植物、时节等,都带有吉祥文化的色彩,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历史底蕴。在钧瓷艺术世界里,吉祥符号成为人们最能表达长寿安康、福禄喜庆、万事如意的工具。如钧瓶中插如意,寓为“平安如意”。钧瓷盘中粘上一只倒立的瓷质蝙蝠,寓为“福到了”。 钧瓷中的龙、凤、牡丹、莲花分别蕴含着龙凤呈祥、幸福美满、连生贵子等意境。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在钧瓷中亦得到充分体现。古希腊美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就是和谐”,人们需要和谐美,因为和谐能给人带来秩序、条理和稳定性,产生心理上的愉悦。钧瓷作品从功能使用、工艺材料到造型形成,讲究诸多因素协调统一,各得其所。

(二) 形象新异的多元造型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人们审美观念的日趋分散化、差异化,现代钧瓷造型艺术大胆突破和创新,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传统器型开始在仿古的基础上,大胆加入新的元素。钧瓷的传统器型主要包括瓶、杯、碗、罐、壶、尊、炉、鼎、洗、盆等,现当代钧瓷的造型和附饰则汲取了其他艺术门类装饰技法,采众家之,长展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钧瓷人像和动物造型实现了大胆突破。在人物造型方面,钧瓷打破了“钧不盈尺”、“钧不塑人”的禁锢,注重以细节刻画表达人物气质。在动物造型方面,以龙、凤、麒麟、貔貅等图腾标志和吉祥物为主,十二生肖造型引领风骚。异形钧瓷异军突起,实现了对钧瓷造型颠覆性的创新。它打破常规的创作理念,以粗犷的整体、细腻的局部处理展现钧瓷丰富的形体美,把传统吉祥符号无限伸展与张扬开来。

(三) 传达情意的瑰丽釉色

用颜色表达吉祥愿望是中国吉祥文化的一大特点。钧瓷釉色之神奇瑰丽,在陶瓷界无出其右。红、白、黄、绿、青、蓝、紫等众多色彩变幻无穷,相映生辉。“型为本,釉为魂”,釉色变化是钧瓷艺术形象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因素,它可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发观赏者的情感共鸣。如中国文化的红色属于太阳,“日至万物生”,生机勃勃,令人精神振奋,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春节挂上红灯笼,男娶女嫁时贴红喜字,叫作“红火”;女子盛妆,叫作“红妆”……红色是传统的“喜色”,也是民俗与文化的重要色彩。因而,红色作为吉祥色彩,成为一种基础色调,在钧瓷作品中得以大量应用。

(四)丰富巧妙的符号表征

中国人在创造各种吉祥符号时,将比喻、比拟、隐喻、暗示、谐音、象征、双关等手法运用得如鱼得水。在钧瓷艺术中,这样的展现比比皆是,在一些重要历史时刻、重大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的一件大事。为了表达9600万中原儿女对香港回归祖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美好祝愿,河南省人民政府经过反复筛选,优中选优,最终决定选用最能代表中原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的钧瓷,作为省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贺礼。这对名为《豫象送宝》的钧瓷大花瓶,由瓶、墩、座三部分组成,总高1.997米,寓意1997年香港回归;瓶为传统的观音瓶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鲜红,象征红火喜庆;墩体内方外圆,寓意天长地久;座为三象合立,象是河南的象征,象驮宝瓶,为吉祥瑞应、太平有象之意;瓶身由牡丹花、紫荆花构成的缠枝图案,既象征豫、港两地同胞携手共进,又蕴含“子归母怀”的深意[6]85。2010年5月,在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上,两件典雅华美、巧夺天工的钧瓷作品——《世博鼎》《世博簋》,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它们组成的《瑞泽四海》钧瓷系列,散发着特有的迷人气息。高可盈尺的《世博鼎》,冠若飞凤来仪,鼎耳以虎为形,福佑世界和平昌盛;鼎身12颗乳钉环绕镶嵌,象征天地人和;鼎足幻化如意,寓意全球共荣,四海康宁。《世博簋》方正中规,簋身两侧饰“福”“寿”,底部依“易”之六十四卦象及中国四灵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方位排列,寓意天道吉顺,瑞泽万邦。泥与火的交织,使其拥有鲜活的生命;中国文化与精神,则赋予其灵魂。作为上海世博会指定外事礼品的《瑞泽四海》,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钧瓷艺术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四、现代钧瓷工艺中运用吉祥元素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是可以作为资源的,中原文明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给古老的钧瓷注入了年轻的活力。国泰民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又给钧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吉祥文化的价值效应最大化,需要走个性化、人文化、多元化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变革的需要。

传统钧瓷以“成器、造物、传形”为基本特点,现代钧瓷艺术不拘泥于传统的瓶罐形态,一根绳子可以变幻为舞蹈的美感,一片花瓣可以抽象为飘带的柔和,以不同的造型语言,展示吉祥寓意,传达对这个时代的感悟。在当代社会,人们已经不再盲目追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的流行,而是注重作品的个性与内涵,注重个体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在钧瓷器皿的吉祥元素运用上,除了要符合钧瓷特质、肌理规律,还要将人的情感、自然科学、地域特色、审美情趣融合在一起,展示出不同的意境,使其既具备美学艺术风格,又能展现独特个性。

任何一门艺术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何谓大师?何谓匠人?匠人讲究“型”的精准,体现的是“做得像”,“像极了”就会说好,但并不能传情达意,表现思想内涵。大师是将“型”作为一个载体,融入更多的钧艺符号,表达具备生命力的情感、思想。将吉祥元素注入钧瓷造型艺术,推陈出新为钧艺发展寻找方向,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需要更多大师涌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科技元素融入钧瓷创作中。如孔家钧窑创作的《伟人尊》《卧虎》等作品,运用特制材料和手段,使人物像和动物造型栩栩如生。同时,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钧瓷艺术品可以直观而立体地展现在客户面前,更好地走向市场。但是,人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对现代钧瓷的创造,适当地采用科技成果是可取的,滥用科技成果是可叹、可悲的。特别是一些现代钧瓷造型,或是只重其“形”而忘其“本”,不去遵循钧瓷烧制规律,而是人为干预窑变,造成器型粗糙,釉质单薄,釉色生硬,使艺术品成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或是过分看重市场,过分追求吉祥元素,凭空想象,画蛇添足,造成了作品本身的堆砌、呆滞,使之成了无人问津的残次品。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慎思、明辨”之后再“笃行”,进而将厚重的钧瓷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让“国之瑰宝”在新时代熠熠闪光。

总之,钧瓷艺术历千年而不绝,展现出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审美标准、艺术理念、艺术风格。它是继承与创新、固守与颠覆的有机统一,是昔日传统与现代创新嫁接而成的奇异之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曾经的宫廷用瓷,钧瓷作品已从博物架走入寻常人家的日常生活。对钧瓷创作者来说,从钧瓷造型的点、线、面、体等基本要素切入,从丰富而瑰丽的美丽窑变切入,借用传统文化符号,特别是吉祥文化符号,创作出更加“人性化”、“民意化”的作品,方能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审美需求。

[1]苑利.中国民俗学教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2]李争鸣.追根求源话钧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3]阎夫立.钧瓷十八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4]晋佩章.中国钧瓷艺术[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5]晋佩章.钧窑史话[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6]李争鸣.中国钧瓷十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师连枝

Jun Porcelai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spicious Culture

LI Rui-Zhe,DENG Zhen

(School of Arts,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

Contemporary jun porcelain, regardless of the glaze color change or modelling development has quite attainments. However, as the ‘soul’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notation of jun porcelain is often overlooked, jun porcelain vessels carrying the traditional auspicious culture elements in very few people attention. Based on th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uspicious of jun porcelain of elem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wo aspects: theory and reality, in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exploring the modern jun porcelain ware auspicious symbol using the artistic feature, era background and the path to success, auspicious culture in modern jun porcelain craft application prospect, hoping to present the jun porcelain art design towards some inspiration to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Jun porcelain vessels; Auspicious cultur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6-02-25

李瑞哲(1973—),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史、敦煌学;邓贞(1995—),女,河南许昌人,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TQ174.74

A

1671-9824(2016)04-0032-05

猜你喜欢
钧瓷吉祥艺术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与人为善 一路吉祥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