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团体辅导中集体心理的转型与共振

2016-03-03 14:04吴玉兰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性心理团体辅导

吴玉兰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宣城 242000)



高校班级团体辅导中集体心理的转型与共振

吴玉兰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宣城 242000)

[摘要]高校班级团体辅导以班级为团体情境,优化班级互动方式,促使班级个体在情感和思维上持续调整、修正,从而克服班级二元性心理结构,即个体与集体的心理割裂,塑成一体性心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班级集体目标的共同实现。因此,需要构建优化辅导员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打破僵化的班集体心理结构;整合不同场域背景下的惯习,降低班集体心理冲突;塑成班级团体辅导规则,避免集体心理条件下的反向演进。

[关键词]班级团体辅导集体心理一体性心理结构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3.01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学分制等具体制度的变迁,使得高校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并在功能上发生变化。作为高校基本单位的班级,也在性质上逐渐由学习共同体向道德共同体转变,班级自主性和民主性不断强化,学生个性心理得到扩展,但同时也存在着班级集体日趋离散、学校行政管理措施失效等问题,其核心是班级集体心理的功能结构弱化。高校班级团体辅导以班级为团体情境,优化班级互动方式,促使班级个体在情感和思维上持续调整、修正,不断达成集体共识、实现意义上的构建,从而克服班级存在的二元性心理结构,即个体与集体的心理割裂,塑成一体性心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班级集体目标的共同实现,形成班级集体心理共振效应,对于探索当前班级建设乃至高校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班级二元性心理结构及其一体性转型

高校班级是一种机械聚合而产生的具有同质性的特殊群体,在预设目标和规则的运作下,班级个体不断参与集体行动,进行互动磨合,塑造集体概念,并在集体心理层面形成两种不同的中心思维。一种是以认同为中心,嵌入具有一致性的共同意识,更加注重价值性和情感维持。另一种是以服从为中心,形成具有强制性的权力心理,更加注重工具性和规范控制。这两种思维映射在个体心理层面,导致集体心理与个体心理存在结构性差异,也就是二元性集体心理结构和一体性集体心理结构的分歧与转型。

二元性心理结构指班级目标和个性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最大程度地实现班级目标,不惜压抑个性发展,在学生个体心理中存在二元性认知,将个体与班级脱离,个人目标高于班级目标,并视为冲突的来源。在集体主义教育理念下,重视班级集体建设,强化集体心理层面的规则强制性,并在制度上呈现行政特质,在外部要素的强力干预下构建科层制的班级管理体制,形成以学生干部为中心的班干与班级成员的二级结构,以及辅助的团支部、党支部。但是这种从属性的班级关系并不是一致性的关系,极易从强制转向对抗,最终形成学生个体脱离班级,造成集体心理层面的分裂,加速班级解体,甚至激化突发事件。

一体性心理结构是班级心理边界内每一个学生都将自身视为班级一部分,同时班级制度也将为个体发展提供最大化的制度支持,实现班级集体心理是个体心理层面的聚合。这种强调集体作为个人特性集合和发展前提的内部规则趋向共识,并将班级这种学习、生活情境演变为道德共同体,即“应该被道德地对待或得到道德关怀的个体和群体的总和”[1]。一体性心理结构因其对集体的态度而形成两种方式,即秩序性心理和团体性心理。前者近乎于布坎南的道德秩序,即“当社会相互作用的参与者们作为道德上有互惠联系的人彼此相待,但不持有对一个集团或共同体的共同忠诚感”[2],后者则是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在心理上协调、理性,产生奉献和荣誉意识,愿意让步部分利益,甚至牺牲个体利益。这两种方式都将班级视为互惠性关系,前者注重权利,后者注重义务。相比较而言,前者更能在个体性发展和班级集体目标方面达成一致性。

超越集体心理结构的二元性,塑成一体性心理结构,在集体主义情境中充分运用学生个体特性,让学生的个性心理与集体心理相互整合,从而形成班级道德秩序,成为高校班级建设的方向和路径。但在二元性心理结构向一体性心理结构转变过程中,应当避免产生一种道德失序状态,也就是学生不把其他同学看作是班级成员,并且不接受道德秩序对行为的最低限度要求。

二、班级团体辅导与集体心理结构转型的耦合一致性

从二元性心理结构向一体性心理结构转变需要一个同化顺应的转换过程,弥合学生在集体心理层面的裂痕需要营造新的班级情景。班级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情景构建的过程,通过共同活动提供一个独特的班级情境,在班级原有的关系结构基础上,借助班级主体互动等团体情境动力形成班级道德秩序,促进班级不同主体的共性协调和个性发展,并通过引导班级成员参与团体辅导来实现集体心理层面归属、认同、满足、反思四个层次的递次转变。因此,从团体辅导的一般程序来分析班级集体心理结构的动态变化,将有利于理解班级团体辅导和一体性心理结构的耦合一致性。

1.团体辅导设计阶段中激活集体意识,营造班级新情境,在集体心理层面形成归属感。特纳认为,集体行动的产生需要不同的个体形成某种“共同的心理”。团体辅导通过集体行动来重新组合原本变异的班级关系,优化原有强势的班级教育与控制职能,提升班级集体心理的张力,重新激活班级的集体意识。团队辅导设计是团体情境初步形成和团体目标确立的阶段,需要直接面对原有的班级关系,并为团体辅导奠定基调,让班级成员从一开始就参与到班级情境的构建过程中,对于班级成员形成共同意识和归属感至关重要。为此,在团体辅导设计阶段,应从两个方面来实现集体心理的共鸣:一是将团体辅导本身作为“符号性事件”,通过展现班级团体辅导与原有班级管理的差别,造成班级个体在心理上的震撼性冲击,激发学生对班级团体辅导的共同意识,鼓励个体在团体辅导初期就理解班级团体辅导方式和价值;二是团体辅导设计既是团体辅导的重要环节,也是班级内部的互动过程,要通过外部强烈刺激促使班级成员相互接触并进行集体讨论,这种直接的和面对面的接触将使班级中的交往更广泛、更丰富,而且区别于原有的班级管理体制,促使集体讨论中形成理性对话机制,注重将个体发展作为团体辅导设计的基础,形成具有包容性的辅导目标和集体意识。

2.在团体辅导操作与控制阶段中凝聚集体共识,探索班级新规范,并在集体心理层面强化认同感和满足感。团体辅导操作与控制是实施团体辅导的核心环节,它是集情感、思维、环境、信息为一体的互动过程,根据班级情境特征和团体辅导目标,促进一致性的班级情感体验和心理互动,在思维上不断交往、互补、修正,并形成共识,最终目的是形成适应班级情境的新规范,从而强化集体心理层面的认同感和满足感。这种班级新规范的意义在于让共同一致性与群体一致性整合,前者是在班级中大多数学生所共有的一致性认知,后者是在班级中作为其成员的个体所体会到的认知。新规范强调共同一致性的前提是群体一致性,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规范的价值才能形成一体性心理结构。新规范的核心是情感、思维和权力的一致性。情感一致性侧重团体辅导中情感的倾注与分享,“‘集体心理’的形成有赖于独立个体情感之间的‘相互感染’与‘相互影响’,所有的情感和行动在群体中都有感染性”[3],引导学生形成对班级组织的情感承诺,形成每个个体都能感受到的集体情绪和氛围。思维一致性侧重团体辅导中思维交流频率和效率,通过参与团体辅导实践,促使班级个体能够充分理解辅导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承认集体和个人差异性的认知基础上达成共识。权力一致性侧重班级个体在班级关系中的适当定位,合理的辅导设计能促使每个班级成员在互动中重新形成身份并不断调整适应,改变原来班级管理中的刻板印象。

3.在团体辅导评估阶段中构建集体意义,塑造班级新概念,并在集体心理层面提升反思性。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具有内在反思性的符号性事件,通过集体行动促使班级集体心理从共识达成到意义建构,在意义建构层面将个人意志转化为班级集体意志,在集体心理环境中产生共同震荡,塑造班级新概念。这种新概念的本质是基于反思性对班级意义的理解和构建,引导个体理解团体辅导过程与班级管理的关系,以及班级建设与个人发展的关系,重点是情感反思性和功能反思性,前者是个体基于情感交互形成的理性认知,学生通过团体辅导来满足成长中的自尊、满足等初级需求和审美、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后者是一种在功能上互相支持的规范体系。“从集体特征上分,班级功能包括目标功能、角色功能、规范功能和内聚功能等,从个体成长的角度上分,班级功能更多表现为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4],两种视角下功能的相互匹配是班级建设的重点,也是集体心理功能层面的契合。

三、团体辅导中班级集体心理的共振路径

共振的实质是指内外两力运动方向相同、频率相近时,二者合力达到的最佳效果。班级团体辅导是优化班级集体心理的重要方式和载体,而要运用班级团体辅导更好地构建一体性心理结构、提升班级团体辅导与集体心理结构转型的耦合一致性,就必须以学生为本,营造合作性的班级互动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团体辅导成为集体心理结构转型共振的关键路径。

1.构建优化辅导员与学生及学生间的互动关系,打破僵化的班集体心理结构。在团体辅导的班级情境中,学生和辅导员均是互动的重要参与者,辅导员是班级管理和团体辅导中的积极外部要素,在团体辅导中发挥引导控制作用,班级干部是班级管理和团体辅导的中心要素,在团体辅导中发挥着链接作用;学生是班级管理和团体辅导的核心主体,在团体辅导中发挥基础作用,离不开中心要素和核心主体的相互配合。这三种角色在团体辅导和班级管理的互动关系中既存在差异性,也在心理层面和关系层面达成统一。一是实现辅导员身份的转变和统一。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的外部强制性力量,要以团体辅导的启动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姿态,在尊重学生独立性的前提下,以多样化的辅导方式聚焦共性问题,联合发挥集合优势,实现独立思考与优势互补的统一。二是班级干部身份的重塑与调整。团体辅导中自然形成的精英属于表意性角色,班级管理中的班干属于工具性角色,两者需要在互动中不断重塑班干的意义,并通过团体辅导在班级管理中做适当调整,从而让班干成为班级一体性心理结构的重要节点。三是学生个体身份从客体转变为主体。“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中应该利用学生的个体来影响每个个体,每个个体都是团体的有力组成部分。”[5],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班级成员从被辅导对象变为团体辅导的参与者,让学生在参与、反思过程中自我定位。

2.整合不同场域背景下的惯习,降低班集体心理冲突。团体辅导不是孤立的情境,而是置于学校场域和原有的班级场域之中,前者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后者则是相对正式的社会控制体系,两种不同控制方式产生的惯习必然在心理层面产生冲突,从而不利于班级集体心理一体性转型。因此,就班级团体辅导而言,一是提升班级团体辅导自身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积极吸收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等团体工作专业知识,既吸收团体心理辅导的有益经验,又要把握班级团体辅导的独特之处,不断拓展班级团体辅导的专业水平。二是将班级团体辅导纳入高校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手段,将团体辅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班级建设的重要方式,进一步优化班级团体辅导的队伍和模式,通过加大研究和培训,来推进班级团体辅导的效用,避免团体辅导与高校管理的冲突导致集体心理转型的失序。三是通过团体辅导实现学校集体心理与班级集体心理的对接。学生进入到团体辅导场域时,必然受其影响,对此要让学生根据情况调整、改变自己原有的惯习来适应辅导场域的惯习,以防离开团体情境可能出现的不适应或者反弹的现象。为此,要注重引导将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等融入学生心理,使其达成心理共识,为班级一体性心理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塑成班级团体辅导规则,避免集体心理条件下的反向演进。班级团体辅导的重要价值在于培育班级成员构建一套共同自觉遵守与监督维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机制,从而能够维持秩序,并向学生指引主流价值的方向。但是团体辅导的集体情境也可能会因为竞争和冲突造成割裂,或者因为规则失效而形成不合理的文化惯性和群体暗示,造成集体心理条件下的反向演进。因此,必须重视培育显性规则,强化控制隐性规则,引导班级个体参与规则制定,在达成共识过程中加强对一体性心理结构的认同和实践。事实上,“制度不是限定学生发展的条条框框,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指引,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养道德的人’,对制度进行合理性论证,确保制度的公平正义”[6],制定团体辅导规则必须充分保护并尊重班级互动的开放性特征,重视团体规则制定中个体参与和认同的重要性,将团体规则转化为可供执行的具体方法并延伸到班级管理,保证班级教育管理中个体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促使团体规则具有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增强一体性心理结构的弹性。

集体心理是个体心理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具备稳定结构的心理过程,一体性心理结构正是这种有机结合过程的直接反映。班级团体辅导作为推进当前班级集体心理转型、构建一体性心理结构的有效方式,并不是团体心理辅导等工作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不断强化班级情境下学生为本的价值属性,提升符合时代发展的载体创新性,而形成的专业性、职业性的团体辅导模式。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提炼班级团体辅导的对象、技巧,尤其是促使团体辅导与班集体心理结构的契合方式,探索更多共振路径,进一步提升班级凝聚力,为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营造更加优良的集体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海明.论道德共同体[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70-76.

[2]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平新乔,莫扶林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157.

[3]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M].陈天群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85.

[4]黄小莲,刘力.价值博弈中的我国班级教育研究:历程、内容与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3(4):18-26.

[5]田国秀,李冬卉.两种学校团体辅导方式的整合探索——基于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60-64.

[6]张晓蕊.班级管理中的制度文化探查[J].教育评论, 2012(1):36-38.

(责任编辑:向欣)

The Transition and Resonance of Collective Psychology in University Class Group Counseling

WU Yulan

(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Xuancheng,Anhui230009,China)

Abstract:The class group counseling regards the class as the group situation, optimize class dynamic and optimize interactive way and urge individuals to adjust and correct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eventually, it overcomes the binary class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which is the fragment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psychological and the the cohesion of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to promote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class collective goals’ realizing.So construc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breaking the rigid class structure, integrating different fields in the context of habits, reducing conflict of the collective psychological, shaping rules of class group counseling and avoiding the reverse evolution in the condition of collective psychological are necessary.

Key words:class group counseling; collective psychology; integrity of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3-0051-04

[作者简介]吴玉兰(1988-),女,安徽省阜阳人,社会工作硕士,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信息工程系辅导员;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合肥工业大学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自主学生发展项目“团体辅导技术在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建设中的运用研究”(JS2014HGXL0044)。

[收稿日期]2015-08-09

猜你喜欢
性心理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心理护理对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及负性心理状态的影响
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校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调查分析——以西藏大学为例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