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性内涵探析

2016-03-03 14:04龙喜平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支配自主性道德

龙喜平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湖南 长沙 410200)



学生自主性内涵探析

龙喜平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湖南 长沙 410200)

[摘要]本文从个体自主性的解读入手,深入分析了学生自主性的内涵,指明了学生的自主性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学生自主性具有自我独特性、自我独立性、自我认同性和自我超越性的特征。

[关键词]自主性学生自主性学生自主性内涵学生自主性特征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3.023

自主性是人的生命本性,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是教育的本体价值,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应然以发展人的自主性为圭臬,这是教育的根本之“道”,它超越和优先于传递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之“器”。

一、个体自主性解读

自主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但何谓自主性?在《辞海》中,自主的意思主要指:“自己做主,不受别人的支配。”在心理学词典中,有的认为自主性是指独立性;有的认为自主性是指个人独立自主的能力;有的认为是羞怯、疑虑的对立面;有的认为自主即自律,指抗拒影响和强制,敢于公然反对权威,力争取得自由和独立等。

而在哲学领域对自主性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普罗泰戈尔时期,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著名的论断。最早给自主性下定义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自主”乃是“所有人支配每个人,每个人支配所有人”。卢梭宣称:“服从法律,我们就强迫自己得到了自由。”[1]但是因为他们主张“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人应不受任何人的统治,只是这样的自由在现实中不能得到,于是遂有轮番统治和被统治的政制”[2]。

康德提出了意志第三项实践原则——“每个理性人的意志都是普遍法的意志”,就是对自主性的肯定和解释。他所强调的是意志自主,指出人是为了一种高尚的、有意义的“存在”而活着,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应坚持人的自主性——自己为自己做主的生活方式,建构能保证自己做主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劳动、实践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入手,阐释了人的自由及自主本质。马克思指出:“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3]他指出了人的“生活活动”和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区别:动物的“生命活动”是无意识的,只能按照其所属物种演进;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因而人具有自主性,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人的本质就是“自由的自觉活动”。人的生活活动是一种“自主活动”,人对于影响和制约着他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有了独立、自由、自觉地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责任、必要和可能。

继马克思后,对人的自主性做出充分阐述的是当代存在主义哲学。海德格尔认为,人以外的一切存在者都是“是其所是”的东西,是已经被规定好的现实,只有人才是是其所是尚不是而将是的存在,他总是不断地筹划、选择和超越自己。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的基本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他这样写道:“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它的意思是:首先是人的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他下定义。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就是因为起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是他自己把他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4]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自由、自主,人的自由就在于人有选择行动的权利,行动、价值和真理都是选择的结果。

综合以上对自主性的各种解释,我们认为自主性是指自己成为自己活动的主体,具有支配和控制自身活动的权利和能力,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内在本性的要求去支配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特性。

二、学生自主性的内涵

由上可知,自主性是指主体不受外在力量的支配,按照自身内在本性的要求去支配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特性。学生的自主性是作为个体的自主性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但对于教育而言,精神自主更重要。杜威在谈到教育中“自由的性质”时明确提出:“关于自由的问题出现的最普遍的错误是,把自由认定为活动的自由,或认定为外部的或身体方面的活动”,“只有理智的自由才是唯一的永远具有重要性的自由”。[5]而精神活动的自主性又包括理智的自主性和道德的自主性。道德的核心便是自由,道德是人性善的追求,善是人的“良心”所在,道德活动就是人以自己的“良心”对不同的价值准则和善恶冲突做出的自觉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道德活动,强制性地灌输某一道德准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真正的道德是自由的选择,任何强制性地迫使受教育者服从既定的道德规范,都是违背道德的。从广义上说,道德都是自主的,自主性是道德的前提。

理智自主性的品质:即能感到有怀疑的权利,能探究各种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的合理性并敢于提出质疑;拒绝同意或依从其他人强加给他们的一些不可接受的事情;敢于挑战传统,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不受其他任何人的压制,建立自己的目标、策略和计划,明确自己的目的和意图,在他感兴趣的各种问题上形成自己的观点;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活动和情感。理智的自主性就是基于个人理解上的独特性,具有自主思维与表达的权利和能力,能够批判性地反思和去除外部的影响因素,并主动建构独特性认识的品性。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智慧的形成,都受制于个人的生活场景、知识经验以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以即便是同一客观事物或呈现同样的内容,个人的理解和收获也存在着差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学者迪尔登概括出自主性的3个特征:“独立地作出判断;批判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依据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起来的倾向。”[6]

三、学生自主性的特征

(一)自我独特性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唯一地属于他自己;生命是不可重复的,人是不断生成和建构的,永远处于“进行时”之中;生命是独特和不可取代的,正是人的独特性赋予了人存在的价值,使人努力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或权威意志的体现,使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潜能,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生命是自我的,人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但共性是融入在个性之中的,人总是通过自己独特的个性来反映社会的,有属于自己的唯一生存模式。

所以柏格森指出,因果决定、重复性和可逆性是物质世界的特性,而生命并非如此。后现代主义者德勒兹认为:“没有差别的世界是一个孤寂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人只是一尊尊丧失个性的木偶。”[7]正是人的独特性才使人得以有存在的价值。生命是独特的,“生命作为对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的肯定而成为标准,它有责任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形式”。教育面对人的生命,就是要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为生命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教育就是要在每一个个体独特生命的基础上去促使他们成长、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去遏止、压抑和抹杀这种个性和独特性。

(二)自我独立性

独立性就是不依附于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不受他人的支配,而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和决定。独立是自主的前提,自主离不开独立,没有独立,便没有自主。因为不独立便意味着在自身之外有一个决定自己的存在,这个存在以某种强力和条件,限制着个体的行为、活动、选择和思维。而人与动物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能够在与外部环境的作用中,自觉地对外部世界进行改造、自主建构,并在这一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体现自己的自主性。同时,主体的自我独立性并不是说与他人和外部世界的对立和隔离,而恰恰是在与他人及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体现的。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必然要受到横向的社会环境和纵向的历史条件的影响,但这些来自外部的影响必须是经过主体能动的深思熟虑后自愿接受并与真实的个体价值相一致。在学校,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是应然的,但教师的影响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需要并经过他们主动构建,亦即学生只有出于真实的内在兴趣和价值并对所接受的知识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基础,才能体现出学生的独立性即自主性来[8]。

(三)自我认同性

认同表征了自我的一致性,即确证“我是我自己”,通过我是我自己的确认,主体获得了自主性。埃里克森将自我认同概括为“生物、心理和社会3方面要素组成的统一体”,“在适应性方面,自我认同是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反映;在主观方面,自我认同使人具有一种自主的内在一致性;在存在方面,自我认同给自我提供方面和意义感”[9]。吉登斯将自我认同解释为:“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10]认为自我认同是能动地感受到并反思性地把握个体经历的连续性。在反思中,个体建立起自我同一感,确立起独特性的存在,并将人的自我认同通过语言、身体、尊严和自信等方面建立起来。

自我认同是学生发挥自主性、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相信自己的价值具有独特性,才会把握住自己的未来。生命是独特和不可取代的,正是人的独特性赋予了人存在以独一无二的价值。哲学人类学认为,人是未完成的存在,非特定化的存在。“人的存在不是遵循一个预先确定好的必然进程,因为大自然只把人完成了一半,就让人自己上路了。显然,大自然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11]。人的未完成性,就决定了生命具有发展的潜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自我认同,学会欣赏自己、表扬自己,有自知之明,才能够战胜自己,才能做自己想做的,才能为别人所不敢为的,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勇于向规则挑战,突破自我的束缚,破除一切障碍, 运用自己本真性的心智因素进行积极的思考、理性的判断、反思甚至批判,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从容、自信地拥抱成功。

(四) 自我超越性

德国哲学家兰德曼认为,人是非特定化的存在,因此人要在世界上立足必须具有自主性。“自然似乎没有把他铸成就将其放到世界中,自然没有做出他的最后决定,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让他成为不确定的东西”[12]。人在本质上有“欠缺”,促使人必须克服自身的弱点,尽可能以自己的成就去超越自然、超越自身。因此人无时无刻不为超越生存的局限以及成为一个“创造者”的愿望所驱使,无时无刻不在内心激荡着一种趋向自由的力量、热情和憧憬。这就是来自人的生命所特有的“超越性”,是人以外的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人是宇宙间惟一能够“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的存在物,人要超越现实的“是”,追求理想中的“不是”。人之所以是自主的,就是因为自我永远是他现在所不是的“是”,自我只有不断地拆解其现在“是”的这个人,他才能成为“自己”。人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保持“自为存在”的尊严。超越性就是主体能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使命,能够按照主体自身所固有的内在本性的要求去支配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自觉地赋予有限的生命以更为充实和丰富意蕴,提升和凸显自我的存在价值。

人的自主性不是由可遗传的物质形成的,而是表现型、获得型的。不动物性那样坚固和不可灭绝,他们可以窒息而不危及生命,与人的肌体能力一样用进废退。因此,教育活动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不断地从已有的自主性水平向可能的自主性水平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面对的外在力量是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来自教师的影响。应该说,在这些“物”的客体面前,人是理所当然的主体,能够自主地支配自身。但当这些教育影响受教师操纵和社会支配时,社会和教师选择了这些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并“强制”地给予学生,使学生不得不接受,这时学生就处于非自主状态,受到外在力量的压制,不能自由地支配自身的活动,也就无自主性可言。因此,教育应使学生“免于被强制”,并在此基础上允许学生积极追求并实践其作为自主能动的角色,才能发展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也就是说,学生自主性的发展需要教育的保证。

参考文献:

[1][2][美]萨拉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5][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瞿保奎.教育学文集·智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王治河.当代西方哲学中的“非哲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3(2).

[8]董守生.论学生自主性及其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9]郭永玉.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美]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1]弗罗姆.弗罗姆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12][德]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刘爽)

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Autonomy Connotation

LONG Xiping

(HigherEducationResearchOffice,HunanCollegeofInformation,Changsha,Hunan4102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lear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 autonomy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dividual autonomy.The autonomy of students includes two aspect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but independent spiri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ducation.The autonomy of mental activity includes intellectual autonomy and moral autonomy.Student autonomy has some features such as uniqueness, independence, self identity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self transcendence.

Key words:autonomy; students’ autonomy; students’ autonomy connotation; students’ autonomy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3-0105-04

[作者简介]龙喜平(1979-),女,湖南涟源人,硕士,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高职教育。

[收稿日期]2015-06-11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改课题青年项目“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学业评价研究” (ZJC2012014)。

猜你喜欢
支配自主性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跟踪导练(四)4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