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践路径①

2016-03-04 12:12温涛王维坤李扬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专业

温涛,王维坤,李扬

(1.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24)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践路径①

温涛1,王维坤2,李扬1

(1.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24)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行业产业所需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将带动高等教育体系结构性调整,调整的切入点首先应当是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地方本科院校应当抓住机遇、精准定位、更新理念,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学为指引,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流程的更新再造,从本质上真正实现向应用型的转变。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变;流程再造

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诸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中集聚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诸如“办学起点较低、学科专业趋同、师资力量偏弱、办学经费不足、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等问题[1]。在这一背景下,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对于促进地方本科高校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克服发展中的阶段性困难,从本质上真正实现向应用型的转变,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流程的更新再造应当成为一项可行之举。

一、精准定位,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之初就具有鲜明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属性,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为了能在种类繁多的高校生存格局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或是为了追求“高大上”的办学冲动,一些学校逐渐忘却了建校时清晰的办学目标,将定位转换到研究型、教学型或者是综合型方面。然而,自2013年起,国家提出鼓励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要求,有的高校为了顺应国家政策导向,迅速将办学定位调整到名义上的“应用型”,但在教学运行等环节并未按照应用型高校的目标定位去落实;还有一部分高校受固有的惯性思维的影响,认为高校唯有追求高深学问和进行科学研究才是学校办学层次的体现,才利于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资源,认为转型为应用等同于降低层次,会影响学校的声誉乃至生源。实际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改革,不存在“型”的转变,问题的关键还是久攻不下的“坐实”。由于基础条件、办学积淀等方面的差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不了研究型大学,也不能学研究型大学,应当找准向应用型转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即以产教融合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做好“两个服务”,既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成长、成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其目标定位可以概括为“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有特色”体现为科学高效的治理结构与先进的大学制度,校企互动、机制灵活、规范有序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产学合作、面向应用、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体现为把产业和行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应用(产品)融入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经营与运行效率,拥有充足的办学经费以及高水平、专业化、应用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应用型”体现为专业设置以产业、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学习内容直接面向行业需求,强调真实环境下的学习,重视学习者技术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力打造三个办学特色: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国际化。通过实施产教融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和学生特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通过推进国际化办学,充分学习、借鉴、吸收国外同类高校的成功经验,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教学体系,拓展师生全球化视野和思维。

二、更新理念,实现教育创造学生的价值

一切的教育服务活动应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学习者作为高等学校的主要服务对象,高等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学习者,教育价值的核心是“以生为本”。

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多样,比如通才、专门人才、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一流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等。人才的内涵在于“人”,高校更关心的是“人”,即人的内涵的塑造;社会更关心的是“才”,即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所好的应用型大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应该关注的是人的内涵的塑造和对学生精神生活细致入微的关照,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才生产流水线,应使大学成为塑造精神与文化的园地,校园里充满奇思妙想,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未来的专业、行业、职业都会面临颠覆性的变化。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生,面向未来,重点培养学生如下八方面的能力:一是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二是开放式思维与创新能力;三是个人职业能力;四是沟通表达与团队工作;五是态度与习惯;六是责任感;七是价值观;八是实践应用创造社会价值。[2]要通过不断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素质,并通过对学生未来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实践为社会做贡献,从而创造社会的价值,实现学校的价值[3]。同时地方本科高校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继续教育、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体系的构建,使自身真正成为面向学习者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服务提供者。

三、改革创新,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学指引

当前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滞后于技术发展、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实践教学不足、评价体系错位等问题,导致高校工程教育泛科学化、人才培养严重脱离产业需求。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去探索和实践先进的教育方法学来优化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比如,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先进成果CDIO工程教育理念不失为一条可供借鉴的改革创新之路,它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代表了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全生命周期为背景的教育理念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地方本科高校采纳的教育方法学应能很好地回答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当学生毕业时,他们学到的全部知识、能力和态度应该有哪些,掌握的水平如何;第二,如何能更好地保证学生学习到这些知识、练就这些能力、提升这些素质;[4]第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创业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在引进和借鉴教育方法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中国乃至本校的具体实际,要在充分调研学生、教师、产业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国内工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对各专业人才培养预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明确的、具体化的分析,形成符合实际、独具特色的各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学校发展目标,到各科类、专业培养目标,乃至具体的课程、项目、专题、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目标,从一般到特殊、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的培养目标体系,明确每一项教育活动、教学环节“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评”,让教育真正“辐射”到每一位学习者,从而最终实现教育创造学生的价值。

四、流程再造,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人才培养流程的更新再造是一个高度科学化、精细化的工作,需要对社会需求、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对职业能力模型进行科学建构、对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进行递进式设计、始终如一地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实现螺旋式上升,需要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并根据人才培养流程配置资源[5]。

(一)设计、构建、落实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互动人才生态链

产教融合是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基本途径。产教融合的关键是要设计构建一个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创新互动人才生态链。在这个价值链系统中,学校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储备,而企业又为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师资、实验室、实训案例、科技项目、实训基地和就业岗位。产教融合可分为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融合、人力资源的融合、实验室的融合以及创新创业的融合,最终实现学校与产业基金、与资本的融合,使得学校、学生、企业都会在这个人才培养生态链上受益。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要聚焦在开展创新应用研究和提供科技服务上,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企业、行业的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决策咨询等手段提供科技服务,通过校企合作等区域协同创新方式,加强企业、行业技术积累,促进先进技术转移,进而引领区域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

(二)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人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把握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趋势。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要建立在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之上。过去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盲目跟风,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脱节。应根据区域行业企业对所需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等的要求,动态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集中力量办好区域行业企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为保障院校专业紧随社会发展态势,还应建立定期评估、持续改进、动态调整的专业建设机制,邀请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校内专业的设置评议,探讨如何设置新专业,砍掉与产业链无关的专业,从培育产业链的核心专业开始,依托产业链发展专业集群。

(三)采用知识、能力、素质倒推流程构建随需应变的课程体系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深入开展面向应用的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教学大纲、项目教学大纲及课程教案、项目教案的设计、制定、论证和实施工作。改变过去以学科为主导建设课程体系的倾向,根据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各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采用知识、能力、素质的倒推流程,由各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由课程目标确定各知识单元教学目标,进而形成“随需应变”的模块式应用型教育课程体系。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对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和次序进行重新设计,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把“新理论、新工具、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这“五新内容”引入课堂。结合“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增加面向前沿技术、产学研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课程,构建普适性、专业性、运营性“三位一体”的课程及项目体系,并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同时,将人才培养从校内教学设计拓展到课外、校外、企业、社会等工程实践领域,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机融合,把素质养成方面的内容,如思想品质、沟通能力、学习动机、职业道德等,有序地安排在专业培养目标体系中,落实到专业课程体系、项目体系和各项学生活动中,使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课上教学与课外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精心设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贯穿大学4年的综合素质教育项目,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同步提升。

(四)再造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学运行方式

应用型高校要借助MOOCs、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不断创新教学运行方式。一是在教学地点上要实现多样化,教室、工作室、实验室、校办企业、校外实践平台等任何地点都能实施教学;二是在教学组织方式上要实现灵活化,可以有必修+选修+辅修的组合,可以有正常教学+寒暑假小学期教学的组合,也可以有跨年级+分层分组排课的组合;三是在师资安排上要实现组合化,任课教师由主讲教师、指导教师、企业专家、讲座专家、学生助教等多种身份主体构成;四是在项目运营上要实现常态化,依托大学生共创平台、校内外企业、实验室、工作室等开展师生实际运营的项目实践,强调“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五是在教学运行管理上要实现混合化,推进MOOCs平台及微课建设,实施面对面教学与MOOCs平台上微课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构建基于云平台的“4A”(Anytime、Anywhere、Anyway、Any-content)柔性学习体系。

(五)建立与行业、企业密切结合的立体化教育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资源的构建过程不应停留于院校自身的主观构想和设计,需要紧密结合所服务区域行业、企业实际,构建双向互动、立体循环、全过程映射的资源体系。平台建设是教学资源构建的基础,首先要合理搭建科学研究平台、实验教学平台、技术应用平台、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四个平台,尤其要重视与产业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应用平台建设以及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仿真环境是教学资源构建的支撑,要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在校内建立仿真企业的“四实”(实验、实践、实训、实习)环境(包括工程环境、商务环境或其他应用环境),使学生四年里能完成工程师或商务人才的基本训练。“互联网+”是创新教学资源的引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等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一体化,地方本科院校应构建功能集约、充分开放、资源共享的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学生参与是教学资源构建的目的,要科学设计与规划“四实”环节(实验、实践、实训、实习四个环节),调动学生参与校内实验与实践和校外实训与实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学资源构建的落脚点,也是教学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的最终体现。

(六)再造“引聘训评”制度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的贯彻落实、教学质量的保证最终都要依托教师来实施,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甚至决定着一所学校未来的发展水平。然而,目前高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缺少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教师依然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形式呆板。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引导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及时了解、学习和掌握行业、产业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新应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学科专业教育,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用丰富的知识、实践去引导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塑造学生,用健康的心理素养去感染学生,将“教与学”变成感悟、交流、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和主动实践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除此之外,还要实行“引进来”和“送出去”的并行策略。一方面,要加大具有丰富产业实践经验人员的引进力度,聘请企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也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专家进校培训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有计划地委派教师赴企业挂职工作以及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接受企业培训和实践锻炼,以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其他应用能力。做好上述工作,需要学校更新思维,对教师的引进、招聘、培训、评价等制度进行再造,从根源上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七)完善全员全过程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上,应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动态开源链,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在校生、毕业生全面参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评价标准上,借鉴ABET、CDIO和ISO9000等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和标准,建立完善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全方位评价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重点评测与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评价内容上,将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区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先进技术转移、创新和转化应用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方面。评价方式上,要实现多元化,创新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借助MOOCs、云平台和大数据,建立教师评价与学习者自评、学生互评、网络大数据智能评价等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通过改革教学运行管理模式,构建课上与课后、校内与校外、统一学习与自主学习等多元化学分统计、替换及学业考核评价模式。评价监控上,运用PDCA持续改进专业、课程、项目、教材、案例库、试题库、课程考核、学生教育活动设计与开发等建设规范和评估标准,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项目建设质量、素质教育项目评估、校企合作项目评估、教学质量评价等对多个方面进行教学质量监控。评价跟踪上,建立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反馈机制,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八)实施大学文化引领工程,营造特色、文明、和谐、向上的育人环境

地方本科院校的建筑、教学设备资产、一草一木等都是可以被衡量的硬实力,但校园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软实力就是大学文化建设。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如果盲目跟风,舍弃本校形成的特有文化而追逐其他院校的办学风格,只会在转变过程中迷失自我,从而丢失学校发展过程积累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过程,这需要高校在保留和延续特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兄弟院校发展特色,活跃自身院校文化氛围,使学校文化的建设及时跟上向应用型转变的大潮。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它融入在办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而这其中对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学生,因此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通过不同类型专题、报告、讲座、活动等形式,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维坤,温涛.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7):80-81.

[2][3]温涛.探索构建一体化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7):41.

[4]Edward F,Crawley.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式[M].顾佩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5]陈锋.加快探索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道路[N].中国教育报,2015-11-30.

(责任编辑:杨玉;责任校对:徐治中)

The Approach Analysis of Promoting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Application- oriented Reforms

WEN Tao1,WANG Weikun2,LI Yang1
(1.Dalian Neusoft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Dalian Liaoning 116023;2.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Liaoning 116024)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erving local economic/social development and nurturing talents that are required by the industry. With the new normal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conomic structure will lead to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should be the promotion of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application-oriented reforms. By using the correct education methodology as the guide,reengineering the talents nurturing process that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the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accurate positioning,and update the concept so as to fulfill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reforms.

Key words: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application-oriented;reforms;process re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3-0048-05

基金项目:①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重大攻关项目“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水平评价与动态监测”(JGZDGG201401)之第十一专题“辽宁省民办普通高校科学发展报告”(JG14DA11)。

作者简介:温涛(1962-),男,陕西宝鸡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王维坤(1972-),男,吉林松原人,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李扬(1986-),女,辽宁阜新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