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的困境与变革①

2016-03-04 12:12高永新沈浩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参与教师

高永新,沈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



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的困境与变革①

高永新,沈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在大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大学治理与传统自上而下的大学管理不同,其涉及到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力配置。教师参与大学治理是高校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内生力。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是实现大学治理高效化与科学化的保障、是提升高校组织氛围的诉求、是教师自我实现与专业化的需要。当前在现代大学治理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诸如多元主体理念误区、权力失衡导致的教师参与大学治理层次与深度较弱、制度权力中教师参与治理的弱化等问题。在未来大学治理的发展中,应该通过在治理背景下提升教师参与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科学定位权力,通过协调结构的设置实现学术与行政权力互动等方面的建设来实现现代大学治理向良性健康方向发展。

关键词:现代大学治理;教师;参与

现代大学治理是现今大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其核心理念强调大学行政人员、教师等多元主体及相关者对大学治理共同肩负责任。行政人员作为大学合法性的权威体现在大学发展伊始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与认可,但教师参与大学治理过程的重要性是二战后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才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和认识的,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的共同治理理念也才开始被高等教育领域所接受。作为大学办学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对于大学的建设与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性、决定性的因素。“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逐渐开始成为社会及教育界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日益多元化与复杂化的教育环境中,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教育治理体系完善的关键是实现治理结构的转变,是自身治理能力的提升,此问题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则是提升高校的治理能力。作为知识传授者、领导部门与学生的联系者、学生利益的维护者,高校教师在教育政策传达与实践、教育理念的贯彻以及内部管理与治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由于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高校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的角色定位、权力分工等并不明晰,影响了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的积极性与效率。所以,应该通过对治理理念、治理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来对其进行保障。探讨高校内部治理的改革措施,构建教师队伍参与复合共治的体系,推进高校内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而加快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的必要性要素

21世纪的竞争源于知识的竞争与人才的竞争。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同时也在知识与人才竞争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大学成员的重要构成,教师对知识传播与大学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在现代大学治理中其作用也必须予以重视。

(一)高校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是实现治理高效化与科学化的保障

对于高校来说,治理方案的制定并非是最终目的,而治理方案的实施以及实现治理的目标才应该是其重点与初衷。所以治理方案的科学实施并走向实践应该成为其活动成效的核心所在。在高校内部,治理过程的教师参与是实施科学治理方案的基本保证。在此环节中,如果教师失去参与权,在对自身有间接或直接影响的利益进行考虑时往往会失去提出主张与见解的机会,难以产生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非公平感被权力主体忽视。而治理过程的参与,则在实施的阶段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减少实施中的阻力,这种认同感源于在制定环节中目标制定者与执行者的统一,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容易实现责任的承担,执行治理方案的要求,使其更顺利被接受与理解,增强方案的执行性,提高工作效率并实现治理的高效化。

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事业,教育尤其是其主营单位学校在其运行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目标的模糊性以及问题的复杂性。目标的模糊性往往容易使学校质量判断缺乏明确、清晰的标准。高校在其运行过程中其复杂性更为明显,这种复杂问题的解决就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全面而精深的知识。国外学者赫伯特·西蒙曾论证指出作为过程行为的组织治理,每个个体在其过程中都具有有限性,而有限性的解决则依赖于群体化来进行克服。高校教师由于个人经验、专业背景互异,信息量占有较高,教师参与治理则可以弥补原有管理者技能的不足与信息的缺乏,使治理的各个环节更容易接近“合理”的标准,从而弥补个人理性的局限,提高治理方案的选择空间。另外,作为经过专业训练的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在高校运行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与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相关的领域中,其有效参与更是提升运行质量的重要条件,也能避免原有单一性行政人员管理的弊端,提升各个环节的科学性。

(二)高校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是提升高校组织氛围的诉求

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的利益主体包括内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其主体之间相互牵制与影响,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影响着大学的运行。作为以高深知识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大学正如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所言,“知识材料,尤其是尚深知识材料,处于任何尚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核心”。大学的根本使命也是与知识的特征分不开的,大学与其他组织的差异性也体现在知识的创造与传播之中。所以大学理念也要求在大学管理过程中实现民主化,而民主化的实现过程,作为高深知识掌握者的教师必然应该参与其中。现代的管理已经从原有的人治转向了民主治理,民主治理不仅是为了高校管理目的的实现,同时也是管理效率提升的重要方式,而教师对大学治理的参与则是顺应民主化浪潮的自然之举[1]。参与精神在教育学家杜威看来是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在高校具体运行中的标志与象征之一就是教师的参与,其同时也是民主行动的鲜明体现。大学历来就具有推崇知识文化、科学与民主的组织特性,作为具有高文化、高专业知识、高层次需要特点的教师,其代表的学术权力在高校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与感召力,所以其参与权自然就不可忽视。杜威指出:“民主的原则要求每一位教师能够通过某种有规则和有机的方式,直接地或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们,参与在形成他所在学校的管理目的、方法和内容的过程中去。”所以教师在现代大学治理中何时参与、如何参与、程序如何就成为了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亟待解决、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高校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同时也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组织人际环境。在我国高校管理实践中,领导者与教师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仍然不言自明,二者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简单关系往往容易使其关系出现紧张并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而教师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则容易使其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扩大其参与的程度与范围,往往容易通过相互合作来实现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管理的完善,优化高校的组织氛围。这种参与能够使思想得到沟通,意见得到交换并逐渐实现协调能力的增强与提升。这种参与提供了大量的分享与交流的信息平台,使得沟通与平等对话得以达成,将高校运行中的各种目标统一起来并形成高度认同的新方案。所以,教师的参与使现代大学治理过程中的组织系统内耗得以减少,优化的组织氛围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三)高校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是其自我实现与专业化的需要

现代管理制度中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制度框架中的主体创造性与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以及管理制度下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在此背景下,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是对上述要求的契合,作为学校组织的成员,教师不能被简单理解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工具,其也是学校组织发展与建设的主体力量,是高校教育目标与管理目标实现的主力军。在高校各个环节的运行中如何使教师通过适当的方式参与治理,从原有“被管理者”的角色走出来,体验高校发展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来提升安全感与归属感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教师要通过参与现代大学治理来感受到被尊重和被信任,进一步提升自我价值感,从而使需要层次理论中各个环节得以实现。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其工作性质的核心特点是不可替代性,所以教师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成长与发展,逐渐走向专家型教师。在教师的专业化标准中,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是被普遍认可的,同时也体现出了教师专业化的内在需求[2]。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能发挥教师主体的才能与专长,使自身的发展得到极大的推动,成为其专业成长的重要动力源。另外,在自身专业教学以及研究事务中,教师的话语权与决定权应该被赋予,从而推动其专业化成长。专业自主权也是教师在专业技能与知识不断形成与成熟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管理、自主决策的要求,而大学治理的参与也可以理解为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自然延伸。

二、制约现代大学治理中教师参与的瓶颈

在大学治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高等教育都是在遵循自身的独特规律中不断前进的。在中世纪时期,高等教育对概念、理性、方法、论据的探索实现了人们对其的认识,体现了高等教育探寻与传播知识和真理的特性。近代时期,高等教育开始重视其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理智特性被高等教育功能所强调。步入现代,知识对于市场的迎合被高等教育所强调,以期满足社会需要及个人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历史的演变内化为高等教育的独特品质,然而在社会急剧变化中,大学的治理是应该遵循社会发展管理模式还是知识本身规律来实现大学自身价值的延续已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在现代大学治理中,各主体的参与尤其是教师主体的参与也出现了诸多困境。

(一)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过程中表现出的多元主体理念误区

在教师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过程中,教师主体与校长及行政人员主体在理念上皆不同程度地存在误区。首先在教师理念方面,作为大学主体的教师,在参与现代大学治理方面存在着参与意识不强,民主意识薄弱等问题。在当前的教师类型中,无论是担任教学职务的教师还是担任行政职务或学术职务的教师,大多对高校中学术事务的参与热情较高,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内部行政权力的长期主导使部分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意识并不高,认为其与自身工作的相关性及影响性较小,往往站在立足本职工作的较低层面,这种问题的出现也十分不利于良好大学内部事务管理氛围的形成。正是由于教师在现代大学治理领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欠缺,一定程度上导致行政人员在此领域的角色取代,不断导致了教师群体在此方面权力的弱化。

另外,在行政人员与校长群体之中,对于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的问题也同样存在着一定误区。在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下,我国高校校长在教师参与大学治理方面成为了十分关键的角色。校长对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的意识、态度以及校长自身的领导风格及工作方式等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前教师在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多种模式中虽然其在治理方面地位在不断增强,权力也在不断发展,然而在此过程中校长在事务决定权中的权威地位并未动摇。校长在教师参与大学治理工作方面的意识较弱,在学校的具体工作环节中往往难以听从教师的建议,忽视教师主体在此方面的重要性。还有部分校长认为教师在高校中更应该集中时间精力去进行教学与科学研究,没有必要参与学校相关事务的管理,诸如此类错误认识都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参与大学治理产生了障碍。另外,学术行政二元权力结构中地位的偏斜,也导致了高校行政人员在管理方面的强势地位,并未对教师在此过程中角色与地位予以应有的重视。

(二)大学内部权力失衡阻碍了教师参与大学治理层次与深度

现代大学治理表现为代表不同利益、不同权力的大学各相关管理者对大学事务的共同管理,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分析来看,主要存在着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党委权力以及学生权力等,而在此权力范畴中前三种权力在当前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影响最大。我国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在建国后虽然经历了历次调整与变化,然而党政权力在整个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教师在此环节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对其参与现代大学治理方面带来了诸多阻力。由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制度的影响,在高校中,党政权力长期处于强势地位,在大学机构的设置与运行中以及相关职员的任命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科层制特征,所以在大学治理模式中科层制的烙印也较为强烈,上下等级的金字塔体系较为明显[3]。高校中作为主体身份的教师在现实中往往成为了行政人员管理过程中的工具与对象,教师应有的主导空间被行政权力所介入,并日益发展成为了高校的常态[4]。虽然在委员会和职代会结合的模式中,教师在大学治理及决策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权力,但是在行政事务领域却依然仅仅发挥着建议及咨询权,重大事务仍然由党政部门决定或由其提议。

教师参与大学治理权力的行使往往受到党政强势权力的影响。在立足于保障高校教师参与大学治理权利,我国在高校内部分别建立了诸如教职工代表大学以及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等组织,然而在上述机构中,其主要成员往往更多的是由高校的行政领导指派或者兼任。这也就使得上述组织在具体活动中也较多的是为了完成与配合校长办公室、党委以及其他校内行政部门的任务与活动。在这种“双会”结合模式下,虽然保证了教师的最基础参与权利,然而权力无论是从范围还是从深度上来说都显得差强人意,仍然停留在咨询层面。在“双会”结合模式中,虽然高校教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身的参与权,然而这种权力更多是处于被动地位,在行政事务主导的作用下,很多学术事务也遵循了行政事务的形式,背离了大学学术导向的基本原则,使学术在高校的影响进一步弱化。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长期处于强势地位的党政权力随着体制改革落实而越来越受到教师学术权力及参与权力的冲击与挑战,这也增加了行政人员与教师在组织中发生潜在冲突的可能性。这种潜在冲突的情况容易在高校内部出现行政决定的教师不配合以及教师学术事务受到行政人员制约等多种问题。

(三)制度权力中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的弱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从1999年开始在我国实施,该法中规定高校要建立学术委员会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以此来进一步保障高校教师民主管理的权力,在实施的过程中推进了各高校建立相应规章制度来保障学术与民主管理机构的建立。然而就这些制度的分析来看,相关制度更多的是给予宏观性的指导,其落实往往需要各高校的实施细则来进行。然而这些实施细则在现实的高校之中是缺失的,大部分高校并未明确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章程,这就导致了在大学治理机构中教师主体的职责是不明确的,随意性较大,这也就影响了其参与治理的效果。加之运行机制缺乏以及制度保障不足,更容易使教师参与治理沦为一纸空文。

通常来说,权力与制度是相互渗透的。从结构和设计方面来看,现代大学的制度属于传统的机械式科层架构,其组织往往强调的是诸如理性化、效率化、系统化、标准化、等级化等特点。其中理性化是指崇尚理性思维,重视理性对于组织问题解决;效率化意味着管理成败的检验标准和重视落脚在效率;系统化是指组织内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标准化是指组织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使常设机构固定,从而使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等级化是指组织运行的等进行被强调,上下级的指导与服从的关系。作为追求高神学问的大学,其本质上是通过知识的运用来批判、观察、预测、想象和解释一系列活动[5]。这种活动需要思想上的解放与学术上的自由。如在运行过程中心存禁忌不敢畅所欲言就容易使结论扭曲,片面歪曲知识,妨碍学术发展。所以这种机械式的科层管理所表现出的层级化等问题压抑了主体的新思想与工作积极性,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的效率,迎合了社会中的效率崇拜,然而此种制度设计与大学的本质在自由思想理念的认识上是相违背的。在大学治理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难以摆脱的本质性难题,即教师通过减少教学研究时间来处理行政管理工作或者在治理过程中让出部分决策权,从而缓解现实中的冲突。在长时间的影响下权力会逐渐发展流转,逐渐流向于专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所以在认识大学组织特性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摆位,过度强调权力行使制度的标准化与效率化,则必然会导致部分行政权力的膨胀,使其超越原有界限,并出现与学术等权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三、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的变革路径构建

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中所形成的困境与挑战既与高校自身的组织形态有关,也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等问题相关。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治理能力,强化高校教师在此过程中的参与,应该有效挖掘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潜能与积极性,在治理背景下提升教师参与意识进而来提升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在治理背景下提升教师参与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教师的主动与积极参与是大学多元治理实施以及效率提升的基本前提。从大学教师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认同其参与大学治理的合理性,然而在其主动性方面表现较为低沉,热情不高,参与意识不浓,原有的角色惯性使其容易发现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却将其看做职能部门与党政领导的责任。所以,在提升高校领导观念,使其加强与教师沟通,提升教师参与度方面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在学校中对教师进行教育引导,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教师对参与治理的认同感,提升教师的系统思考能力。教师应该意识到参与学校治理一方面实现了学校管理的提升与发展,同时也是自身观念、知识、专业的发挥过程,使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成熟,实现自身的双重价值。所以,教师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校的治理之中,实现治理意识的转变。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传统大学中党政权力主导的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与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大学治理中的能量已经是我国大学未来改革的宏观方向。在当前大学中,往往普遍存在一种教师是客体或次要主体的错误认识,认为其应该隶属于党政权力的安排。这种错误理念违背了学术是大学本质的规律,忽视了教师在学术中的核心地位,所以只有切实尊重大学治理中教师的地位才能够有效推进大学社会责任的履行以及大学的良性发展。所以,应该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使大学的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高校教师能够有效发挥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原有传统管理理念的摒弃。所以,在此过程中,应该要求大学在整个治理过程中能够明确划分其主客体,将人本理念贯彻到治理之中,将其客体地位转化为主体地位,有效提升教师在大学治理中的效率。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国际中很多著名大学之所以能够屹立世界高校之林的重要因素就是在大学治理中教师的有效参与,将教师视为大学之本。例如早在1915年美国就成立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通过此机构来进一步维护学术自由,提升教师在管理中尤其是学术管理中的权力,使其在大学内部的院系管理中权力也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协会的推动也使教师的权力与参与意识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评议会模式。所以,教师在大学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大学的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要切实坚持教师是大学人力资源的第一资源的理念,看到教师对大学内在规律与发展认识的权威性,进一步给予教师在大学治理方面的权力与保障机制,使其形成一种相对良好和宽松的参与氛围。这种氛围使教师的参与权限得以扩展,人际关系更为和谐,缓和与行政人员的权力博弈,生成一种良好的参与互动治理模式。

(二)科学定位权力,通过协调结构的设置实现学术与行政权力互动

在大学治理的进一步推进过程中,欲实现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与次级权力的协调发展需要实现对各种属性工作进行深刻全面的剖析,理解其各种权力的重要性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要以大学的复合共治体系的宏观与整体性为出发点,对其权力类型进行进一步科学定位,使学术权力的核心地位得以彰显,使次级权力以及行政权力辅助地位得以明确。这些权力关系的梳理需要对原有官僚化倾向向实用主义倾向进行转变,提供给教师队伍合理的职业定位环境,使其能够对其自身能力与资源进行深入合理判断,来提升在高校治理中影响与权威的审视能力[6]。

从现今我国大学的现状来看,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机构中主要包括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同时还包括教授委员会等。但是这些机构由于性质的明确性不强,以至于很多机构的性质被行政化烙印所覆盖。在这些机构的运行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其所构成的合力,实现教师在大学治理中的有效参与,就需要实现对当前机构的进一步整合,明确当前大学中的一些党政机构与众多教师参与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妥善处理各种冲突。在德国的柏林大学,在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环节中往往主要以正教授的模式来实现的,正教授通过大学内部评议会的机构为平台实现对大学治理的参与。在柏林大学的评议会结构中,金字塔形成为其结构特点,位于其底部的是柏林大学正教授的讲座制,其上层包括最顶端的校评议会以及附属其下的院评议会和系评议会,其权力也是逐层减弱的。所以从这一的机构中可以看出,其正教授是大学治理与发展的主导力量。依托评议会,正教授对学校行政事务以及学术事务进行参与,并专设机构来实现与行政部门之间问题与关系的协调。类似于柏林大学,美国高校中对于教师参与大学治理也设置了评议会(教授会)来进行。

从德国与美国的教师参与大学治理机构的设置及运行方面来看,为了实现我国高校教师在大学治理方面作用的发挥,也需要建立统一的机构来进行教师组织的依托,诸如民主管理机构、教师联合会等。这种机构在对教师参与大学治理进行组织与纪律约束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其治理效能,使其参与治理地位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也提升了其与行政人员间的良好互动。作为学术性组织的大学,学术与行政事务往往在运行时难以有效区分,为了避免和解决这种交叉现象的出现,需在教师参与治理的环节中设置相关部门来解决相关关系的处理问题。或者也可以设置独立于教师机构与行政部门的专门机构来进行相关问题的协调,其成员由学术与行政人员共同担任,并建立在党委监督的前提下。学术与行政事务关涉到每一所大学的发展,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都应该考虑在大学治理的过程中设置上述机构,以此来实现在权力冲突、博弈等问题上的有效解决。

(三)提升制度权力,为教师参与大学治理提供制度性建设支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分工,然而在这些规定中由于缺乏明确的边界限定以及制衡机制,使得此方面内容相对来说原则性较强。这种问题也容易使得在具体的大学管理实践中出现权力矛盾的问题,并未真正形成权力之间融合的运行效果与运行机制。虽然当前高校依据自身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相应规章制度的建设,然而这些规则制度也较多表现出原则的指导,在行政权指导的体制背景下实施过程也较为困难。所以在面对此问题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大学章程或教育法律来实现对各个权力主体进行规范,对其中的运行方式进行进一步的制度化明确,使各主体间的权力边界进一步明晰,以制度的方式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协调与平衡。

在国外的大学实践之中,很多高校在此方面就进行了较为有益的探索。美国的大学除了一般法律约束外,其享有高度自治权,政府干涉较少,这种大学自治权能够为教师参与大学治理提供基础性条件。美国各高校也都依据自身的条件与发展制定了自己的大学章程,原有大学发展中教师并未具有参与治理的权力,在1925年哈佛大学修订大学章程后,其规定院系之中应该有管理科研与教学的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教授所构成,并设置院长、系主任分别由教授轮流担任,自此,教师在参与大学治理的进程中才得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对于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形成了教师对学术事务负责与行政人员对行政事务负责的协商性治理模式[7]。

从国外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制度保障尤其是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对于教师参与大学治理十分重要,其也是大学自治的重要体现,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进一步完善是使治理多元化和高效化的基础性条件与保障。所以我国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规章制度,这种制度既包括国家层面也包括大学内部层面的。我国虽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大学的法人与自治权以及大学教师的权力等,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高校自治权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地位从目前来看还具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针对该问题,国家应该依据大学的特点制定管理政策,细化管理规定,进一步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对于科研型高校,更多的应该给予充分自治权,实现方向上的宏观指导与支持等。为了落实相关政策与制度落到实处,国家也可以设置相关的监督机构来推进其实施。在高校内部进一步加强大学章程与制度建设,并将其纳入到重点建设范畴,从而进一步明确教师、党政等权力的边界,实现其有效互动。在执行的环节要严格恪守章程进行大学治理,保障教师权力的协调配置与和谐发展,逐步推进符合共治的大学治理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熊德明.大学教师角色冲突诱因与调适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5,(1):94.

[2]尹晓敏.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8.

[3]陈大兴.制度学逻辑下的高校大部制改革:缘起、挑战与前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2.

[4]邱晓雅.高校教师参与决策的困境及机制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9,(3):82.

[5]郭卉.大学治理中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基于社会资本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5,(3):49.

[6]周湖勇.大学有效治理的法理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3):9.

[7]李巧针.美国大学董事会、校长、评议会权力关系解析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20.

(责任编辑:于翔;责任校对:赵晓梅)

The Plight of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dern University Governance and Change

GAO Yongxin,SHEN Hao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Fuxin Liaoning 123000)

Abstract:University governance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university governance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university,because it involves each stakeholder’s power disposition. It is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 to the harmonious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y,the guarantee for high efficiency and scientific,the way to promote the appeal in organizational climat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y,the require of self-actu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teacher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For example,the misunderstanding of multiple subjects idea,power imbalance lead to less deepness for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 and the weakness of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 in institutional power.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we should improve the sense of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set up the ideology of humanism and scientific orientation of the right,make coordination structu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and administrative power thus to achieve the positive and healthy direc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governance development.

Key words:modern university management;teacher;participate

中图分类号:G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3-0008-07

基金项目:①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G15DB213)。

作者简介:高永新(1973-),男,辽宁阜新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沈浩(1974-),男,辽宁抚顺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参与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