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研究生职业能力构建及培养比较分析①

2016-03-04 12:12武巍时贵仁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自主创业人际关系职业能力

武巍,时贵仁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136)



中美研究生职业能力构建及培养比较分析①

武巍,时贵仁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必备的各项能力的综合概括,是支撑其职业人生的关键。研究生作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其职业能力高低关乎其个人的发展前途,关乎其对团队的存在价值,关乎其对社会的贡献。因此运用比较教育学原理通过对中美研究生创新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自主创业能力的比较分析,揭示中国研究生职业能力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探索提高中国研究生职业能力的路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人际关系;沟通交流能力;自主创业

一、职业能力的界定和测评标准

职业能力,顾名思义是指从事工作所应具有的能力,但是其具体内涵在不同的教育体制有不同的理解。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取类似于法国的做法,即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职业能力培养逐渐由知识本位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中心,也就是说我国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具体的、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培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职业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的积累或者具体技能的训练,而是既包含扎实的职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还包括在工作中应该具有的情商培养,以求能最大程度地促进个体潜力的发展。这种注重实践,以人为本的职业能力培养理念无疑是科学可行的。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片面强调知识的学习,造成目前没有有效的测评手段能够全面准确地描述个体的职业能力,因此在职业能力测评中加入知识以外的能力考核标准非常重要。

为了使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加全面、科学,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对职业能力测评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如在1926年,美国的大学考试委员会编制了以语言和数学推理能力作为“学业能力倾向测验”,该测试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倾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借鉴。1952年日本劳动省也开始推行“职业能力评价制度”,强调职业技能的全面培养。[1]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完善职业能力的呼声引起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关注。我国学者们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对职业能力测评研究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并深化了对职业技能的认识。如史广政认为职业能力的范围体现在实际工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面对压力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方方面面的交流沟通能力及与他人共同合作的能力等。可见,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已经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单纯的知识学习已经不再是职业能力的决定因素,特别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知识学习的过于强调,已经使当今高校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职业能力之中知识之外的其他因素日益受到重视。在此,本文从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人际关系以及创业能力方面比较中国与美国研究生职业能力水平并进行详细分析,探索我国职业能力培养中尚需发展之处,以期为我国的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中美研究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比较分析

(一)中美研究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尚低,科技产出较少,大部分研究生无法将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研究生教育中则存在教学模式与内容僵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无法达到启发学生的效果;而且部分高校科研活动较少,缺乏对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带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得不到培养,创新积极性不高。相比而言,美国高校的研究生创新热情高,研究生教育灵活而且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课堂教育模式早已采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从1958年开始,美国对教育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支持,力求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对两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差异产生深刻影响。

首先,我国文化强调中庸思想,这与我国地大物博的地理环境有关。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人民缺乏危机意识,小富即安的思想较为普遍,缺乏开拓和冒险精神。而且我国文化中对权威的服从也造成了教育模式的僵化,思维定式严重,造成了我国高校研究生缺乏独立思维和批判精神,在学习与科研活动中有较严重的依赖性。而美国文化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一直强调开拓与冒险,西进运动,淘金热等都是美国冒险精神的体现,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使美国高校教育具有很强的开拓意识。

其次,我国传统文化更侧重群体的发展而往往忽视个性,强调群体价值高于个体价值,使个体无条件地服从群体。以共性塑造个性确实有其优势的一面,可以打破西方过于强调个人利益而产生的急功近利的个人主义,但是过分强调群体也会限制个体多样化的发展,影响个体的创新积极性。美国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价值和利益,再加上其文化中的冒险精神,使学生很早就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激发创新积极性。

再次,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环境也不同。美国的家庭成员彼此之间较为平等,无拘无束的环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美国的高校研究生在毕业后均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会受到来自父母的限制和干涉,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大的自主权,这也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同的领域,有较大的空间和较充足的时间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领域,较大程度地发挥创新能力。而中国的家庭中,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既表现在家长对子女未来发展方向的主导,也表现在对子女生活过度地关心。在高校研究生中,由父母决定专业,决定工作方向的情况仍然常见,很多家长出于自身的考虑,要求子女放弃感兴趣的职业或专业对口工作,会造成“人不能尽其才”的恶果,限制了年轻人创新的热情。而我国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会造成子女贪图安逸和放任自流的不良倾向。调查显示研究生的工作方向,大部分都选择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原因竟然是当公务员很安逸,不辛苦。先不论公务员工作并非如他们所想一般安逸悠闲,仅仅这种工作态度就注定了他们不会有努力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贪图安逸,不劳而获的思想不仅扼杀了创新能力,也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动力,非常值得我们警惕。

(二)中美研究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比较分析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实际上就是人际关系,当高校研究生来到社会这一陌生的环境中,如何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职业能力中重要的一环。当美国的高校研究生进入社会这一大环境后,他们的工作内容严格依照合同以及公司规章而定,较少考虑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同时个人主义的深刻影响使他们更关心自身利益的维护和发展,而较少考虑整体的利益,这也造成了个体之间激烈的竞争,这种激烈的竞争能够促进每个个体的创新积极性。[2]同时简单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更多地把经历投入到工作之中。但是对个人利益的过分强调会使集体失去合力,当集体遇到危机时,少有人会“有难同当”,这会造成危机的深化和难以解决。中国的高校研究生受我国传统“和”文化的影响,在进入职场后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他们将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作为顺利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中国的研究生在进入职场后更重视和同事以及上级保持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将公司与自己作为一个整体,工作中会考虑到整体的需要,有利于整体的发展。但是对人际关系的过度强调有时则会造成拉帮结派现象的产生,会使工作任务的安排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而无法达到高效。而人际关系过多干涉工作会打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降低生产力并影响团队的整体利益。另外,我国的高校研究生教育缺乏对学生的情商教育,他们往往缺乏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常识,同时由于现在很多家长对子女的过度溺爱,造成我国很多高校研究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缺乏包容精神,唯我独尊,彼此间易产生冲突,影响整体工作效率。除此之外,我国目前有很多高校研究生缺乏抗压能力,轻于去就,工作中诸如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之类的挫折会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放弃的想法,很难取得长足的发展。因此,如何使高校研究生教育有效地加入情商教育,从各方面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三)中美研究生沟通交流能力的比较分析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是个体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新型人才的主要特点便在于是否具有交流沟通能力。由于不同的个体成长环境、性格品行、兴趣习惯各不相同,如何协调好不同的个体,实现共同的目标是各个高校毕业研究生都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美国大学曾跟踪调查过毕业十年的高校学生,发现在校时成绩优秀却不擅长与人沟通的学生,毕业后事业成功的几率只有20%,而成绩一般却善于沟通的学生,在走近社会后事业成功的几率占80%。由此可见,沟通交流能力在职业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美国的研究生课堂设置上,教师注重课堂讨论的重要性,总是鼓励和启发学生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深化了教学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而且从20世纪初期开始,美国就已经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教师除了担任教学工作者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及时心理引导有助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并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的高校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但是我国研究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仍不是很强,大部分仍对人际交流感到困惑。研究生在心理方面较本科生更为成熟,但也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主要来源于对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不自信以及对未来感到迷茫。同时当今的高校研究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使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社会的压力与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导致当下我国高校研究生出现了一些沟通交流中的心理障碍。其中主要包括:一方面,孤僻冷漠。主要表现在不与他人接触,也不与同学老师进行情感或思想上的交流,对身边发生的事,社会热点等毫不关心,最终会将自己与社会隔绝,成了“空心人”。另一方面,自卑敏感。主要表现为惧怕挑战,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持怀疑态度,总认为别人会伤害自己。自尊心过强,受不了一点挫折,逃避责任,不敢面对现实,造成耐挫力低,无法承受任何压力,裹足不前。同时,缺乏包容。当下的一些高校研究生由于自小家庭的溺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态,对于与他人生活习惯上以及性格上的差异缺乏包容心,因为一些琐碎小事就会轻易动怒,甚至发生冲突。而带有这种心态的研究生在进入职场后很容易导致工作中的沟通交流障碍,既妨碍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会导致个人被排挤于群体乃至社会之外。由此可见,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也会严重影响职业能力的发展,在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引入系统的心理辅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中美研究生创业热情的比较分析

在计划经济影响下,国企占有绝对优势,对资源分配具有较大控制权,挤占了民营企业和服务业的生存空间。服务业发展缓慢抑制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陈旧也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需要鼓励和支持高校研究生毕业后积极创业,丰富并发展第三产业,共同形成三大产业的平衡发展和互相促进,最终使地区获得整体发展。

但是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创业能力与意识还远远不足。以美国为例,在美国18到29岁的青年中,60%的人想拥有自己的企业。美国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达到20%,而中国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只有3%。美国的社会环境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并且具有开拓冒险的文化传统,在美国的电影艺术中,随处可见对个人英雄主义的鼓吹和宣扬。因此美国的高校研究生更乐于通过自主创业这一途径来更加全面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近年来,我国对高校研究生自主创业给予了更多关注,不仅在学校开展了自主创业的课程,还从政策上对高校研究生自主创业进行扶植。但是我国创业研究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创业教育及研究主题与内容处于介绍和引进阶段;缺乏从事创业教育的专业队伍;缺少创业研究的平台;研究方法单一;国际比较还停留在表层研究。[3]除此之外,在计划经济残余较多的地区,学生及他们的家长更倾向于更稳定,更有保障的工作,即所谓的“吃皇粮”的工作,他们不敢面对挑战,也惧怕吃苦和奋斗,尤其在经济较为不景气以及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要远远比创业诱人得多。因此,在我国,公务员一直是最受欢迎和认可的工作,特别是在我国几千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研究生在毕业后会倾向于选择公务员这一象征着稳定和地位,甚至在婚恋方面有极大优势的工作。大量的优秀人才投身于公务员考试,为国家各部门提供了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并能进一步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但是这也减少了我国自主创业的人才储备使我国自主创业的动力出现不足,特别在我国三大产业较为失衡的地区,如何鼓励和指导自主创业仍是高校和政府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促进我国高校研究生职业能力教育

我国高校研究生职业能力较低在于其需求层次过低,低层次的需求无法满足,造成学生没有实现高层次需求的意愿,压抑了学生的能力,打击了学生追求梦想的积极性。因此,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了解我国高校研究生职业能力较低的原因并从而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源性方法。

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需求的层次理论包括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需求。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高级需要就不会产生。[4]马斯洛的理论从人的需求角度解释了人的行动规律,对于提高我国研究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职业能力方面,我国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较低、自主创业热情不高的原因可以通过需求层次理论解读:第一,对于有经济困难的研究生而言,最主要的需求就是生存需求。他们由于担心自主创业所带来的风险而更倾向于近在眼前的工作机会。他们更希望能迅速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而不是怎样实现梦想或个人价值;第二,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安全与稳定,这就使中国人的安全需求十分突出,在求职与创业过程中,我国研究生更多关心的是工作是否稳定,福利以及养老是否能得到保证,他们主要担心的是未来是否会老无所依而不是自己的才能是否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三,社交需求也是影响我国研究生创业的因素之一。对自己熟悉的社交圈的依赖,使很多研究生毕业后不愿意去较远的地区工作或者创业,即使是公务员考试中,较为偏远或辛苦的地区也无人问津。这种心态阻碍了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第四,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是很多人的梦想,因为这可以为个人赢得尊重,满足个人的尊重需求。在我国根基深厚的“官本位”、“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即使是已经在大型企业中工作得得心应手,或者自主创业已初有小成的毕业生最终仍然会锲而不舍地报考公务员,辞职在家终年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大有人在,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公务员才是受人尊重的职位;第五,对于有能力、有抱负、有担当的优秀毕业研究生,他们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混口饭”的程度上,而是希望更好的满足自己自我实现的需求。但是在初次走上社会之后,面对陌生而且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或许会感到不适应,如何在学校期间就能实现对研究生的社会过度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总是希望个人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以满足需求的激励作用会减弱甚至不再具有激励作用。[5]因此,促进我国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满足毕业研究生不同的需求层次,从成就感、能力培养、环境等方面提高研究生的职业能力。首先要对研究生进行能力激励,在研究生教育加入创业以及商业决策类的课程,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理念,使学生不在对社会实践感到陌生,并有自信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其次,要进行成就感激励,一方面要矫正学生传统的就业观,使学生能够平等看待不同职位,并能依自己的兴趣或特长来选择职位;另一方面,要增加研究生实习机会,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并及时发现和认可学生在实习中的进步,给予学生步入社会的信心,使学生能在毕业后较快适应陌生复杂的社会环境;最后,要实现环境激励,学校应积极宣传政府有关创业、就业的政策,以及各专业、各地区的就业形势,激发学生自觉重视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四、结束语

知识的作用不止于理解和掌握,更在于实践并创造价值。职业能力培养既包含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也包括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转化为价值;既包含对个人需求的满足,还包含对国家需求的满足。与美国相比,我国的职业技能培养观念转变慢,起步晚,还没有成为体系。特别是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中缺乏职业能力技能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处于高校教育的制高点,并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研究生的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价值的创造。着力培养能够直接服务于各个社会领域急需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6]因此在高校研究生教育中推行系统、规范、有效的职业能力教育刻不容缓。但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也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责任,还需要学生本身,学生家庭,政府的共同合力。需要学生及家长转变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式,需要政府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扶持以及改革旧有的计划经济模式,让更多的年轻人离开茶水报纸、家长里短;让年轻人不再未老先养老,而是积极投身于社会生产实践之中;让年轻人不再当国家发展的旁观者,而是为国家发展提供动力。只有当年轻一代的整体需求层次更高,国家的需求层次或者说发展程度才会更高,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与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宋剑祥.中外职业能力测评工具的分析与选择[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6):17.

[2]吴泽琼.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J].南京: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6):74.

[3]鲍盛详,玲玙琴.中美大学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0,(10):90.

[4]吴运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大学生就业激励[J].高等农业教育,2011,(1):88.

[5]张甲庆.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企业创新型员工激励[J].人力资源开发,2009,(7):94.

[6]郭长义,王凤玉,欧桃英.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2,(6):115.

(责任编辑:赵晓梅;责任校对:于翔)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Establishment and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U Wei,SHI Guiren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Abstract:Professional abilities are the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various abilities of a laborer in one’s career,and the key to suppo rting his professional life. Postgraduate students are highly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relate to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to the existence value to the group,and to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ety. Therefore this essay comparatively analyzes,with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human relations ability,communication ability as well as self-employment ability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s essay also reveals the causes,present situation,and problems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and explores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There i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research.

Key words:professional ability;innovation ability;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communication ability;self-employment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3-0102-05

基金项目:①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大决策咨询课题“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G15ZD174)。

作者简介:武巍(1962-),女,辽宁抚顺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时贵仁(1962-),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自主创业人际关系职业能力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做法探析
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