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画活动中的有效欣赏

2016-03-04 16:06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潘怡玲
学苑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艺人美的绘画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潘怡玲

浅谈绘画活动中的有效欣赏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潘怡玲

美术活动离不开欣赏,欣赏是绘画活动的灵魂。本文从细赏、妙赏、趣赏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欣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艺术的快乐。

幼儿绘画活动欣赏

说到欣赏,最直观的感受即是用眼睛看,发现事物的美好。美术活动是一种美的呈现。《纲要》艺术领域目标第一点就是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艺术中的美。《指南》的两点艺术领域目标中也把感受和欣赏放在了首位,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由此可见,欣赏贯串所有艺术活动,在美术活动中的地位更是显而易见。

一、细赏,品位美丽

最直接浅显的欣赏是一种视觉艺术。观察是欣赏的工具,根据活动内容和绘画主题,合理选材,精细准备,细细观察,慢慢品位,从而为美术活动做好铺垫和准备。

1.合理选材。幼儿在进行欣赏时,他们首先感知的仍是观察对象的内容,尤其是小中班年龄段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处于认知空间联系阶段,会较具体、细致地描述观察的内容,如许多马儿在草原上奔跑,天上的云儿在翻滚等,会从简单感知内容渐渐开始关注对观察对象的形式,能感知事物多种形式和角度的审美特征,除了喜欢描述熟悉事物、令人愉快、色彩明快的对象对外,也能感知一些意蕴明显与之不同的对象,如绘画《舞动的色彩》和《黑白的世界》活动中的欣赏。还能感知一些抽象的对象,如《心情调色盘》中对心情的感知和欣赏。因此,要顺应幼儿特点,大班在选择欣赏主题和对象时,除了选择一些色彩明快、令人愉快的主题外,还可选择一些风格不同的活动内容及抽象主题。

2.精细准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准备是活动开展的前提,美术活动的准备尤其重要,直接关系到最终的创作成果和整体活动效果,精细的准备后才能进行观察和欣赏。完整的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如良好的教学环境、精美的教具等。还包括教师自身对美术的知识准备,事先要对相应的美术作品进行研究,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并罗列出经典问题。与此同时,活动的顺利展开还要建立在教师对孩子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绘画活动中物质与经验准备同样重要,而美术欣赏中,教师对作品的了解与相关知识更为重要,这样才能有效欣赏,带领孩子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对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进行充分解释,理解与欣赏作品的艺术形式。

3.细致观察。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幼儿是敏锐的观察者和探索者,往往能明察秋毫,注意细微的东西。”一幅画,一件作品,一样物品,从图形、造型、形象中,要让孩子从熟悉中发现陌生,从平凡中发现特别,教师只需提示孩子从哪里下手就行。如在绘画活动欣赏中外建筑时,教师引导孩子细致观察建筑的外形,门、窗、柱子、屋顶的样式,孩子对建筑的感觉,这些问题都有利于激发孩子的主官感觉。这时你会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作品的解读一点也不亚于成人,甚至某些理解还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二、妙赏,有效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讲遍美术史上的名作,观察完所有的创作对象和所有事物的细节,也不可能每次都做到面面俱到,尤其是在绘画活动中,没有时间的控制就无法完成预期的绘画作品。让孩子自己学会欣赏十分必要,要学会欣赏就应让孩子学习欣赏的方法。

1.整体感受。在欣赏过程中,孩子们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孩子的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虽然都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但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因此可在孩子产生第一印象后教师再加以适时引导。如:出示建筑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孩子“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在培养孩子欣赏能力方面就让孩子首先从感观上去体会,然后通过教师的介绍补充使孩子了解欣赏不同作品和事物的观察点,并在实践中总结,使孩子具备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2.领域整合。艺术是相通的,在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整体感受、直觉印象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从音乐等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相似的体验迁移到美术作品中,充分描述自己的感受,从而“妙赏”。以绘画活动《马》为例,教师先让幼儿听《赛马》和《森吉德玛》两段性质差别明显的音乐,再让幼儿欣赏各种不同形态的马,提问“这些马和哪段音乐表达的内容相像?”“这一群马给你的感觉又是怎样?”等。不仅为活动渲染了氛围,更有助于促进幼儿欣赏,激发感受。

3.互补表现。在欣赏中,除了大脑感知、语言表达外,还要让孩子动手参与创作。美术欣赏活动如此,绘画活动更是如此。绘画活动重点是要让孩子能用绘画表现,而欣赏活动的表现的手法则不一定是绘画,可以多种多样,如动作表演、手工等。当然绘画活动也可以借鉴。围绕欣赏,获得艺术的再创造,借鉴艺术家的思维灵感,使孩子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会创新。

三、趣赏,多维关注

欣赏还可分成三层,第一层是欣赏、感知、认识和评述不同想象或事物的造型要素与艺术表现方法。第二层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其中具有的特殊表现意图和表达方式。第三层则是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形式美的规律并且表达运用。三层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为良好的表现创造打下基础。

1.赏外形之美。对很多事物,孩子的认知是匮乏的,如绘画活动《街头艺人》中对于街头艺人孩子是缺乏经验和认识的。对此,我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认识的明星,他们各有什么本领。孩子们都争相介绍起自己了解、喜欢的明星。我随即引导:“有的明星会唱,有的明星会跳,还有的会演奏。可有一些人,他们也有特殊的本领,却还不出名,只能在大街上表现自己的本领,他们就是街头艺人。”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在步行街上看到的弹琴唱歌的人就是街头艺人啊!”我随即拿出一张断腿歌手这一街头艺人的照片,孩子们立马露出惊讶的表现。我补充说:“街头艺人大都没有钱,只能在街上表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本领。所以他们没有明星那么美丽,但是他们的表演也很棒,一样很美丽哦!请你们来找找他们的美。”孩子们仿佛明白了什么认真观察起来,有的孩子说:“他的表情很美,好像很陶醉的样子。”有的说:“他的眼睛是笑的,睁得大大的,好像会说话呢。”“他还加了点动作呢,肯定很认真。”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惊喜,惊喜观察得如此仔细,还发现了那么多的美。他们在发现美的同时,也赋予了自己发现美的眼睛。

2.赏艺术之韵。仍以《街头艺人》为例,与艺术为友,沉浸在艺术中的人都会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气息,这是不用通过外表形象就能感受到的。街头艺人不仅拥有其外表的艺术美,举手投足之间也不乏韵味。正如两个孩子说到“他的眼睛好像会说话”“他还加了点动作”这是一般人没有的对音乐的热爱,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那么自然,都是富有艺术性的。除此之外,可引导孩子从更多角度去寻找:“他是怎么拿话筒的?是怎样的姿势?你觉得他像不像一个出色的歌手?你感觉到了什么?他在想什么?他喜欢唱歌吗?他旁边还有一些什么?”一系列细致的问题中,孩子在观察中思考、想象、模仿着,感受着艺术的神韵和味道。

3.赏创想之意。除了欣赏创作对象的事物以外,更高一层次的是学会自我欣赏。《街头艺人》中,孩子们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想象创造,添上了相应的街头背景,有的为艺人添上了表演的专用服装,还有的添加了许多道具和乐器等。每一件都是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为了促进孩子自我欣赏,可将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展板上展览出来给大家参观,请孩子欣赏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同时也认真欣赏一下自己的作品并和大家说说自己的创意。孩子们在这样的互动欣赏和自我欣赏中不仅增加了自信心,还开阔了更丰富的视野。

总之,美术活动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感知、体验和再造的过程,需要孩子的主动参与、自主体验、情感与其共鸣。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艺术的快乐并积累审美的经验,从而更好地表现创作。

猜你喜欢
艺人美的绘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花灯艺人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