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留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2016-03-04 16:06浙江省桐乡市洲泉中学唐海峰
学苑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西楼于勒留白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中学唐海峰

谈“留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中学唐海峰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课堂上,教师有意将某些东西留下来不讲,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与体验。本文分别从三方面展开论述:一、顺应潮流,应势而生。主要阐述“留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合理性。二、巧设留白,灵活运用。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巧妙地在四个方面设置“留白”,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三、运用教学,效果明显。主要阐述“留白”的重要作用,真正发挥其最大效用。

留白初中语文教学尝试

留白两个习以为常的汉字,组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却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留白原指在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画面、章法更为协调而有意留下的空白。延伸到语文教学,留白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的需要,不直接把一些知识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提问、练习等方式留下“空白”,让学生去思考、体验的一种教学策略。有些教师可能有这样的困惑,明明早读课讲,午自修讲,课堂上讲,为什么学生还是考不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满堂灌”。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由此可见,留白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顺应潮流,应势而生

1.留白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当今初中语文教材具有开放性、多向性的特点,如果教师再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限制学生开放性、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传授并不代表接受,如果把一堂课设计得满满当当,角角落落都讲到,生怕学生没学好,没弄懂,结果剥夺了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做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讲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举个反面的例子:“满堂灌”想必大家并不陌生,那么听说过“满堂问”吗?“问”没有错,错就错在“满”。记得有一堂公开课,教师从上课一直问到下课,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像一列火车平稳地行驶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生怕出轨,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类似上述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催眠效应”,指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将海量的言词或图表灌输给学生,学生不可能对教师的讲解作认真细致的分析、思考,而是囫囵吞枣似地吞咽,从而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总是处于似懂非懂、不深入、没有了解知识背后之道理的装填中。这种状态就好像被催眠的人一样,似睡非睡。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填鸭式教育就是典型。

部分比较善于思考的学生,天生有不安分的怀疑精神,不甘于被催眠,但又得不到个人思考的空间,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2.留白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留白在不经意间,给人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而这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某件事具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学习时百分之百地投入,获得额外的动力。

有些课文经常让读者刻意去揣摩留下的“空白”,教师要巧用这些“留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读朱自清的《背影》,第三段中写到:“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父亲还了亏空”就是一个留白。朱父不是生意人,是公务员,怎么会有亏空?查阅资料可知:朱父娶妾要用钱,引起家庭矛盾。1923年上半年,为缓和父子矛盾,朱自清一度回到家乡扬州教书。朱自清教书的收入本来就不高,再加上自己的家庭负担也比较重,给父亲的钱就比较少。曾发生朱父通过校长把朱自清的工资都领走了。这样一来,朱自清自己一家生活陷入困境,不得不向别人借钱过日子,和父亲翻脸。此时,朱自清接到清华大学的邀请函,学期一结束,他就独自一人北上去清华谋生。所以《背影》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像这样去探究文中的留白,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可谓一石二鸟。

二、巧设留白,灵活运用

1.文本解读中留白。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远离教师穷追猛打式的提问,突破“标准答案”的圈圈。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提倡在书本上圈、点、划、注,动用知识储备,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去体验和感受。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这就告诉我们不能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强加给学生,巧设留白,让学生自己去读,读中生疑,有疑再读,最后解疑。当然这个过程是比较“痛苦”的,教师应提供力所能及的提点工作。

2.知识补充中留白。

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把某些知识留下不讲,暂时给学生知识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种空白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空白处的内容。

3.问题思考中留白。

从逻辑上讲,问题的解决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步。现在,初中每节课只有40分钟,如果遇到篇幅较长的文章,教师提问时就不愿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势必影响答案的质量。由此可见,充分分析问题相当重要。

但我们的教师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为了教学进度,缺少耐心的等待,用暗示性的语言,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预设好的方向上,从而迅速得到预期的答案。这种教学虽然高效,但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缺乏。

4.教师评价中留白。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次发言,我们应多一些肯定,多留一点余地,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尽量放大闪光点。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师生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具有最高的评价权,往往压制学生的主体意识,由此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公正的。笔者认为应让他们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这样评价才会更客观,更真实。

例:分析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笔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无言独上西楼”,为什么是西楼?而不是东楼?

A同学:因为当时诗人就在西楼上。

B同学:因为西方是日月下落的地方。

C同学:因为古时西楼是少女的闺房。

D同学:因为西楼是伤心之地。

……

答案真可谓形形色色,各自谈了自己的阅读体会,教师应先让学生给自己打分,再请其他学生打分,尽可能培养他们勇敢、自信的品质。

三、运用教学,效果明显

1.留白营造学生竞争的氛围。

争强好胜是学生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留白”留下了很多悬念,等待他们去发现。这一过程既短暂又漫长,既快乐又痛苦,需要动力来支持,竞争正好弥补这一点。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发挥各自的优势去发现未知的东西。在竞争的刺激下,学生的神经处于抑制状态下,缓解了因学业负担重给他们造成的心理伤害。

2.留白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留白给了学生适当的自主权,让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善于发现文本中言而未尽的地方,围绕文本找准训练点。例:笔者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我设计了四种假设:

(1)刚开始于勒真发财了,但很不幸,遇到了金融危机,又穷困潦倒了,于是于勒厚着脸皮找到了菲利普一家,将会发生什么事?

(2)菲利普夫妇认出了那个卖牡蛎的老人是于勒,心一下子悬在了半空,生怕女婿知道真相,但事与愿违,还是被他知道了,情节会怎么发展?

(3)当菲利普他们刚登上哲尔塞岛,突然有个声音从背后传来“菲利普”,定睛一看,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在卖牡蛎,菲利普会有何反应?

(4)那个卖牡蛎的不是于勒,是眼浊,但与此同时,有个大腹便便的男子抽着雪茄,在跟苗龄女子聊天,呀!那不是于勒吗?菲利普夫妇会有什么表现?

当这些问题抛出后,真可谓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可以自由地驰骋在“留白”中。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发挥好“留白”应有的作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4]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西楼于勒留白
处暑西楼听晚蝉
春花秋月望西楼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月宫折桂的女子——写给西楼的《穿越白》
浅谈诗词中“西楼”审美内涵的转变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