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语境下博士生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以新科学家英语演讲与写作课程为例

2016-03-04 17:10王景惠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术交流博士生语篇

王景惠  宋  平

多元文化语境下博士生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以新科学家英语演讲与写作课程为例

王景惠宋平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适应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培养需要,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基于中外博士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分析,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采用中外博士生混合编班的方法,探索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博士生英语教学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培养能够进行高水平的国际科学技术交流的新科学家。

留学生;多元文化;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美期间与奥巴马总统共同宣布中美互派5万留学生计划,开启了我国留学生教育的新篇章。教育部在2010年发布的《留学中国计划》中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全年在华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的战略目标。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鼓励全国各高校开设英语授课学位课程和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比较优势的学位课程,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中国的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如何配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不断适应日益增多的留学生培养需要,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更多的新科学家,进而形成一流大学的博士生教学品牌,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是我国当前硕士生、博士生英语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新科学家英语演讲与写作课程”为例,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博士生英语教学模式,以期能与同行进行深入交流。

一、中外博士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探索有效的博士生英语教学模式需要对中外博士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进行调查研究。2015年春季学期,我们对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巴基斯坦、埃及、阿尔及利亚、肯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中非、南非等三十多个国家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的87名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面对面的访谈,内容涉及英语学习动机、英语学习方式、英语学习难点、英语学习重点、英语学习期望、文化身份认同等。同时,对10个班的238名中国博士生进行了同步调查。

调查分析发现:中外博士生英语学习动机基本相同,90%以上的中外博士生具有比较强的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成为国际化科技人才的英语学习动机;在英语学习需求方面,他们渴望混合编班、参加团队学习,进行真实的英语学术交流。与国内博士生相比,来华留学博士生的英语学习重点和难点有所不同,他们更重视与专业学习相关的英语技能。值得注意的是,80%以上的国内博士生希望公派出国,他们一方面需要真实的英语学术交流,另一方面需要英语应试技巧(雅思、托福、PETs、GRE等)和英语应试策略。面对多元的、复杂的英语学习需求,探索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博士生英语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二、多元文化语境下博士生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交际理论是多元文化语境下博士生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针对70年代兴起的“交际语言教学法”的缺陷,语言教育家Michael Byram于1997年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1]。认为语言与文化是交织在一起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跨文化交际理论框架下,语言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的学习,更是语言文化的认知和语篇功能的实现[2,3]。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①对本民族及其交际对象社会群体和文化活动的知识;②能够从另一文化角度解释某一事件,并结合自身文化对相关事件进行阐释的能力;③发现和交流技能,即能够获取特定文化或文化活动的新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交流中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④批判性文化意识和政治教育——能够依据明晰的标准对自身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观点、行为及其产品作出评判的能力;⑤好奇心、开放的头脑、不急于对他文化作出否定判断而对自身文化作出肯定判断的心态。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教育价值在于不仅强调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的有机统一,更催生了外语教育的“文化转向”[4]。进入21世纪,外语界开展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高一虹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积极互动会产生外语学习的增值效果,提出了“生产性”外语学习模式[5]。国外学者在教学行为研究中发现文化意识及文化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避免文化偏见,有益于打开知识多解的大门[6]。有的国外学者尝试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跨文化交际教学,探索跨文化公民教育[7]。国内学者明确提出了培养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是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8]。可见,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外语教育中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教学实践价值。

三、博士生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针对日益增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我国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学实际,我们在学校研究生院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组建了由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外籍教师构成的博士生英语教学团队,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教学经验,基于中外博士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分析,在教学定位、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探索了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博士生英语教学模式。

1.教学定位

根据哈工大研究生院的统计,在我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中,除俄罗斯和西班牙少数欧洲国家之外,大多数留学生来自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这些留学生有的获得了政府奖学金,有的得到了跨国公司的资助,也有部分学生自费到中国一流大学来学习。外国留学生所学专业各不相同,主要是计算机、航天、材料、电气工程、环境工程和通信工程等理工学科。同中国博士生一样,外国留学博士生需要了解国际科学技术研究前沿,需要参与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需要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示科技工作者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果,从而改变发展中国家的学术失语,增强本国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为此,我们对中外博士生英语学习进行了教学定位:以科学家英语为主线,引导中外博士生走上学术交流的舞台,通过体验认知学习,为发展中国家培养能够进行跨文化学术交流的新科学家。

2.课程设置

根据教学定位并致力于有效培养中外博士生的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我们力求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下,推动中外博士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协同发展。在语言知识与技能培养上,将以国际学术会议发言为切入点,培养中外博士生的语体和语类群意识。例如,国际学术会议演讲属于报告语类群,而科研论文则属于研究论文语类群[9]。为了加大博士生社会语言能力的培养力度,将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培养博士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在语篇能力培养方面,将结合真实的语境和语料,引导博士生认知、建构英语学术语篇。而与语篇建构密不可分的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将通过英语学术报告和课堂英语互动,引导中外博士生共同营造多元文化思想交流的平台,逐步形成博士生英语话语共同体。同时,由于近年来中国鼓励和资助博士生到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为期1~2年的联合培养(教育部CSC项目),联合培养项目极大地调动了博士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面对这一新常态,结合博士生英语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我们特此开设了“新科学家英语演讲与写作课”。开设这门课的另一个重要动因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展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实力与水平,作为科研主力军的博士生对英语学术语篇进行认知与建构,则可以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出新科学家的最强音。

3.教材建设

博士生英语教学是一项复杂工程,在众多要素中,一本好的教材至关重要。为了有效地培养中外博士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英语教学经验,编写了《新科学家英语演讲与写作》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国际会议发言、英文摘要写作、科研论文写作、英语概要写作、英语短文写作(信息性写作、说服性写作、表述性写作、解释性写作、思辨性写作)、英汉修辞对比。教材以国际学术交流为导向,引导中外博士生结合科学研究前沿,进行英语演讲和写作。通过“演讲”,引导中外博士生走上国际学术讲坛,将前沿的科技信息简洁准确地表达出来;通过“写作”,学会运用英语书卷语将自己的学术观点恰当得体地传递出去。

在《新科学家英语演讲与写作》教材中,还设计了多样题型,既有模拟国际会议发言的问与答互动练习,又有英文摘要写作策略训练,还有英语论文写作的语步辨析实践。教材在点、线、面三个维度上,引导博士生学会在语篇水平上将论文信息点变无序为有序、将英文句式从单一变多样,努力做到在演讲中锤炼英语词语,在英语写作实践中悟出英语写作技巧。学以致用,不断提高中外博士生学术语篇建构能力和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

4.教学方法

我们采用中外博士生混合编班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这样不同文化背景的博士生将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英语学术语篇建构及跨文化学术交流。

(1)充分利用留学生教学资源,开展跨文化交际教学。例如,在讲授英语科技论文中,我们请一位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两篇论文的俄罗斯留学博士生(Vitaly),结合他的纳米材料研究,与其他博士生一起探讨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客观准确、语言精练、语篇连贯、逻辑清晰是中外博士生形成的共识。我们还请一位官方语言为法语的中非留学生介绍法语与英语论文写作的差异。尽管是一孔之见,但加强了中外博士生的语言文化意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学习土木工程的西班牙博士生(Ruben),结合他在苏格兰的留学经历,向中外博士生阐明了批判思维在文献综述中的重要作用。

针对中外博士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时彼此听不懂的问题,我们鼓励中外博士生在英语学术演讲时,采用多模态方式(例如PPT)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出来。博士生可以选择将专业词汇、重要概念、关键信息用汉语标注的方式,进行英语学术演讲。这样,便于英语水平较低的博士生“听得懂、跟得上、能参与”。对于难理解的专业内容,鼓励采用图示、动画、图表方式进行演讲。多模态的运用,方便了仿真动态过程的演示、复杂问题的澄清、研究细节的提供,增强了英语学术语篇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激发了中外博士生英语学习的参与感,增强了他们跨文化学术交流的自信心。

(2)在课堂上注意采用中外博士生熟悉的理工科语言教学,促进中外博士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认知与建构。例如,为了培养博士生的英语句式转换能力,我们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引入了“人际语法隐喻”概念[10]。要求博士生细心阅读本专业国际期刊英语论文,考察作者思想命题的表达方式,即“客观显性”“主观显性”或“客观隐性”“主观隐性”等。在教学中,借用理工科的象限概念,向中外博士生传授语法隐喻新知识,学生触类旁通,心领神会,较快地学会了采用不同句式表达科技思想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将国际期刊论文带入课堂。为了培养博士生的语篇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求博士生将反映本学科最新进展的国际期刊论文带入课堂。讨论、认知、发现论文作者是如何呈现科技信息的,又是如何邀请读者介入英语语篇艺术的。在甄别交际元话语和互动元话语[11],即作者与语篇互动的资源及作者与读者互动的资源基础上,要求团队中每位博士生都要将自己发现的这两种英语资源,以“滚雪球”的方式与班级其他团队成员共享。这样,来自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的博士生互为借鉴,逐步学会运用作者与语篇的互动资源(如语篇框架、语篇言据、语篇内指)和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资源(如模糊语言、读者介入、自身涉入),建构自己的英语学术语篇。

(4)注意发挥外籍教师的优势,组织他们为全校博士生开办英语第二课堂和工作坊。通过与外籍教师的零距离接触,让博士生了解美国常青藤大学的校园生活、英国教授对跨文化公民意识的解读、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生活和澳大利亚的博士生教育等,以此培养中外博士生的跨文化公民意识[12,13]。通过不定期的英语工作坊,外籍教师帮助博士生修改、润色、加工英语论文,引导他们采用本领域话语共同体普遍接受的语体,建构自己的英语学术语篇,解决英语写作的语言规范性差、语篇衔接弱的实际问题。通过高质量的英语输入,启发博士生英语写作的灵感,循序渐进地实现从外语知识建构向外语能力培养的转变。

培养理工科博士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一个复杂、渐进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学定位、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探索,我们以科学家英语为主线,引导中外博士生走上英语学术交流的舞台,激发了博士生英语学术演讲与写作的兴趣与潜能,拓宽了他们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博士生的语篇认知与建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外博士生的学业需要、科研需要和国际交流需要,初步形成了“在多元文化中体验,在体验中认知建构,在认知建构中成才”的博士生英语教学新模式。

四、英语教学改革的体验与思考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我们开设的“新科学家英语演讲与写作课”,编写的新教材,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为中外博士生提供了体验、认知、建构英语学术语篇的机会与平台,得到了大多数中外博士生的认可。如一位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博士生的教学反馈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的母语是阿拉伯语,官方语言是法语。我需要知道如何用英语写科研论文,怎样作国际学术会议发言,包括如何作自我介绍,怎样致开幕或闭幕词。在这些方面,哈工大博士生英语课程对我帮助很大。又如,两位学习通信技术的埃塞俄比亚博士生认为:“新科学家英语演讲与写作课”为留学生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多元文化思想的碰撞,有益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一位中国博士生的教学评价是:英语演讲与写作课为我们参与多元文化的英语互动提供了机会。通过英语交流,我有了“青春风采,国际绽放”的追求。我有信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用英语展示自己的科学研究新成果。

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等诸多元素,这些能力是否需要分项培养?如果需要,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何满足希望公派出国的博士生在英语应试技巧或应试策略方面的需求?在教学评估方面,英语语言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为了培养博士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否需要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自我评估?博士生英语课程考核方法及成绩记载可否分为三部分,即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我评估报告、平时英语成绩、期末英语考试成绩,各部分所占比重分别为5%、35%和60%是否合理?等等,这些教学问题都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和探索,并且需要教、学、管三方协同解决。

日益增多的来华留学博士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教学压力和教学管理上的挑战,更是珍贵的教学资源和新的教学改革动力。随着世界具有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劳动力市场对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人才需求数量日益增大[14,15],博士生英语教学需要采取有效对策,以提高中外博士生的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面对国家留学生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需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英语教学模式,配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进而形成一流大学的博士生教学品牌,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更多的能够进行跨文化学术交流的新科学家。

[1]BYRAM 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7:73-77.

[2]HYLAND K.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London:Longman,2000:19-31.

[3]HYLAND K,TSE P.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praisal[J].Applied Linguistics,2004,25(2):156-177.

[4]BYRAM M.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questions of theory,practice and research[J].The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2013,41(3):251-253.

[5]高一虹.从建构论视角看中国外语学习者认同研究的意义[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2):72-77.

[6]HOUGHTON S A.Exploring manifestations of curiosity in study abroad as par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System,2014(42):368-382.

[7]PORTO M.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an EFL online project in Argentina[J].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14,14(2):245-261.

[8]张俊梅.基于项目驱动的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31-35.

[9]叶云屏.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发展——英语教师与研究生导师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44-48.

[10]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Edward Arnold,1994:333.

[11]LI T,WHARTON S.Metadiscourse repertoire of L1 mandarin undergraduates writing in English:a cross-contextual,cross-disciplinary study[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2,11(4):345-356.

[12]BYRAM M.Twenty-five years on—from cultural studies to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J].Language,Culture and Curriculum,2014,27(3):209-225.

[13]HOUGHTON S A.Mak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identity—development visible for assessment purpos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The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2013,41(3):311-325.

[14]JACKSON J.Cultivating cosmopolitan,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 through critical reflection and international,experiential learning[J].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11,11(2):80-96.

[15]BYRAM M,NICHOLS A,STEVENS D.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practice[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1:51-59.

(责任编辑赵清华)

王景惠,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哈尔滨 150001;宋平,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五级职员,哈尔滨150001。

10.16750/j.adge.2016.07.012

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多元文化下的博士生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理论与实践”(编号:JGXM-HLJ-2015)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博士生语篇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