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2016-03-04 16:06江苏省滨海县五汛实验小学陈露露
学苑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电费数学知识创设

江苏省滨海县五汛实验小学陈露露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江苏省滨海县五汛实验小学陈露露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理论联系实践,发挥数学作用。

生活情境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

小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没有形成系统,主要依靠感性思维学习,因此生活情境教学是教师授课中常用并且有效的方式之一。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让情境源于生活,激活学生生活经验

课标一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并且相关研究也证明了将生活情景融入课堂教学中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并且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使用生活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例如,学习《用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课时,在了解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老师:同学们,今天你们要帮妈妈分担家务,家里没有苹果了,你们去超市帮妈妈买苹果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说:好。老师:假如你到超市了,然后发现苹果3元一斤,而你只带了10元,那么可以买几斤苹果?还有剩余吗?剩余多少钱?学生都举起小手踊跃回答问题,还有的学生认为这太简单了,有没有难一点的,于是教师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老师:妈妈出门了,收电费的叔叔来收电费了,下面是电费收取规则:用电不超过140度,按每度0.43元收费;如果超过140度,超过部分按每度0.57元收费。若你们家四月费的电费平均每度0.5元,问你们家四月份应缴电费多少元?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买东西、交电费、交水费等,这些虽然是生活中普遍的场景,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却是一次特殊的尝试,极具诱惑力。教师通过“买东西”“交电费”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字的乐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让情境高于生活,提高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学科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简单来说,数字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但这对于依靠感性思维学习,并且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而言,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在合适的契机创设生活情境,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跨越这道鸿沟,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例如,学习“169+99、126-99”这样计算题的简便方法时,学生很难理解,原因在于:教师经常将“169+99”转化为“169+100-1”,同理将“126-99”转化为“126-99+1”。学生对于“1”的由来非常困惑,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付整找零”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提炼、升华成为数学公式,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完成了知识和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其数学水平。数学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生活中的问题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提炼和升华,只要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让情境回归生活,提升知识转化能力

数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感受到数学独有的魅力,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如电动门伸缩门,它就是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原理制作出来的,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尽量走直线,因为“两点间直线的距离最短”。例如:学习《平均数》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朋友一起去郊外游玩,发现有一个池塘,池塘旁边的告示牌上写着“平均水深1.8米”,教师问学生,下去游泳会有危险吗?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进行讨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得出如果学生下去游泳将会有危险,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发挥数学的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其他有关平均数的例子,如“某地区年人均收入是4万”“小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是人均300元等”“举办生日聚会,将蛋糕平均分成12份”。再例如:学习《折扣》相关知识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便民超市每个周末都对顾客打折优惠,一盒定价18元的饼干,八五折出售还能赚进价的40%,这盒饼干的进价是多少元?解:实际售价为18×85%=15.3(元);进价为:15.3/(1+40%)=153/14(元)≈10.93(元),答:这盒饼干进价为153/14(元)。(约为10.93元)只要你留心,你就会发现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数学知识,学生只有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才能在数学中收获快乐,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创设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

[1]赵明.浅析生活情境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8):124-125

[2]孙萍萍.如何利用生活情经开展小学数字教学[J].职业教育.2011.(04):44-45

猜你喜欢
电费数学知识创设
基于ε-SVR模型的日电费回收预测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浅谈电力企业电费账务管理工作
基于大用户电费回收的风险管控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1/8澳大利亚人付不起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