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片名英译背后的价值观迭变
——从《老炮儿》的英译名说起

2016-03-05 21:58唐春梅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5期
关键词:弗尔老炮儿译语

唐春梅

国产电影片名英译背后的价值观迭变
——从《老炮儿》的英译名说起

唐春梅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本文从电影《老炮儿》的英文译名M r Six入手,以勒菲弗尔的操纵派翻译理论为支撑,对一系列不同年代国产电影的片名和英文译名加以比较,探讨不同年代电影英文译名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及其英文翻译与所处时代价值观的联系,从而总结出不同年代翻译策略背后所折射的价值观及价值观的迭变。

国产电影片名;英译;价值观迭变

最近,由管虎执导,著名导演冯小刚领衔主演的电影《老炮儿》正在国内各大影院热映。该片的官方英译名称是Mr Six,该英文译名来自于影片中对主角冯小刚的称呼:六爷。该片不仅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国外也同样得得到了很多影评人的关注。但Mr Six(六爷)这个英文译名却给国外影评人带来了一些困扰,让外国影评人感觉不知所云。因此,他们都按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六先生”。比如,《西雅图时报》对六先生的解读为:上了岁月的前混混教训小顽主(Mr Six∶ Aaging ex-ganster goes up against young brats)。而《纽约时报》在影评中把六爷称为“曾经的狠角色”former tough guy)。因此,在国产电影对外传播过程中,其片名的英译至关重要。然而,国产电影片名英译,绝不仅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操作,还受到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电影片名作为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给观众留下对于电影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观众的观影决定。因此,就电影的片名,导演总是千挑万选才最终敲定。同样在国产电影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其英文译名也是译者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过去,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争论的焦点无外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争,但不管是用采用何种方式,所涉及的都是翻译的操作层面。而本文则从历时性角度进行探讨,对不同年代国产电影的片名英译加以分析,把不同时代的价值观融入电影片名翻译的考察范畴之中,试图找出电影片名英译背后的价值观变迁。

1 理论支撑:勒菲弗尔的操纵派理论梳理

葛校琴在其《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中指出:翻译不是僵死的价值中立的存在,而是促成不同文化间相互影响并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介入者(葛校琴,2006)那么,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中介和桥梁,翻译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操纵学派翻译给出了答案。

操纵学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比利时美籍比较文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而最早在翻译理论研究中提出“操纵”(manipulation)概念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赫曼斯·勒菲弗尔在其所编著的《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一书中提出了操纵派理论的主要观点。操纵派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词语转换(lexical shift),而是受译语文化中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勒菲弗尔采用了自己的一套研究术语,如“意识形态”“赞助行为”“操纵”“改写”以及“折射文本”等。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跟传统翻译理论不同,它强调非语言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勒菲弗尔把翻译定义为改写过程。勒菲弗尔在其《翻译、重写和对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的序言中写到:翻译当然是对原文的重写。所有的重写,不论其动机如何,均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一定的诗学,并以此操纵文学在特定的社会里以特定的方式发挥作用。在翻译(改写)过程中,意识形态和诗学对翻译结果有着巨大的操纵作用(勒菲弗尔,1992)。

电影作为综合了语言、音乐和摄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新艺术形式,翻译电影片名绝不仅仅涉及语言层面的操作,更涉及到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因此,探讨电影片名的翻译,勒弗菲尔的操纵派理论具备理论的说服力和理论的支撑性。

2 不同时代国产电影片名英译及其背后价值观的迭变

2.120世纪50年代:进入西方话语体系的归化时代

笔者就豆瓣网上列举的20世纪50年代经典国产影片的英文译名进行了调查,现列举一些国际影响力较大的影片,及其英文译名。越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是中国第一部自主拍摄的彩色影片。1955年该片在法国巴黎明星电影院公映,是第一部在法国公映的新中国影片。同年,该片在英国举行的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映出奖。1957年,获得文化部优秀舞台艺术片一等奖。该片在向国外推广时的一件轶事很能说明问题: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为了让国外代表和新闻记者了解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周总理选取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及其他一些影片去放映。为了让国外代表能看懂这部越剧电影,周总理画龙点睛般的指导下属在请柬上写上: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英文片名为Butterfly love,直译为蝶恋。但周总理将其称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实质是进入西方主流的话语体系,让观众能够接受该影片。20世纪50年代还有一部不得不提的经典电影就是《祝福》。为了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时公映,该片由著名文学家、电影及戏剧家夏衍先生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自行拍摄的彩色故事片。该片分别于1957年获第10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58年获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该片的英文译名为New Year Sacrifice 直译的意思是新年祭。该片的英文译名完全背离了汉语片名《祝福》,而是创造性地翻译为New Year Sacrifice,选取了祭祀这一意象。以上所提及的影片是50年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两部影片。管中窥豹,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在对电影的英文译名的处理上,主要采取的是归化的策略,关注的重点是受众对译名甚至是对电影本身的接受度。

毋庸置疑,翻译策略的选择绝不仅仅是译者个人的行为,而是受到勒菲弗尔所提到的意识形态,赞助行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电影发端的时期。当时,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中国文化的地位远不如西方主流文化高,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输出文化产品时,就必须进入强势文化的话语体系。因此,20世纪50年代,国产电影的片名普遍的归化成分较高,其目的就是迎合西方受众的认知,尽可能地降低西方受众对于中国电影产品的抵触。

2.220世纪80年代:文化自信爆棚的异化时代

当时光的车轮驶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中国电影也迎来了崭新的时代,有了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当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导演有张艺谋和陈凯歌等。因此,笔者选取了这两位知名导演当时的作品进行考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菊豆》改编自刘恒小说《伏羲伏羲》,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中国电影。该片的英文译名是音译的Ju Dou.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先生的同名小说,姜文和巩俐领衔主演,也是张艺谋导演的最重要的电影作品之一,而且该片屡获国际国内电影大奖。该片的英文译名是Red Sorghum。《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荣获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被提名为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是中国电影中第二部获此殊荣的影片。之后又获得意大利电影大卫奖最佳外语片,是中国电影中第一部获得此奖项的影片。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英国的《帝国》杂志评选的百部最佳外语片中排名第28,是大陆电影中排名最靠前的一部影片。该片的英文片名为 Raise The Red Lantern。张艺谋导演主演的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其英文译名是 A Terracotta Warrior,该英文片名的字面意思是秦始皇陵兵马俑。20世纪80年代陈凯歌导演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黄土地》。该片也斩获了众多的国内外电影大奖,是第五代导演得到国内外认可的一部作品,该片标志着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影片的英文译名是Yellow Earth。从20世纪80年代的最具代表性的影片的英文译名不难看出,80年代译者在对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主要采取的翻译方法是直译,主要的翻译策略是异化的翻译策略。

异化的翻译策略更多的是为了向西方传递中国传统文化,让西方了解中国文化。而这些丝毫不拐弯的直译,折射的绝非是当时译者的英文水平,而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强,大多数人都信奉: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而这种对自我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体现在电影片名的英译中,无疑就是大白话一样的直译。

2.320世纪90年代:片名字斟句酌,文字考究的翻译时代

20世纪90年代,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黄金时代。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在国际上声誉日盛,意味着英文译名必须更考究。姑且看一些第五代导演的蜚声海外的作品的英译。1999年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我的父亲母亲》,没有像80年代那样直译成My Parents或者是My Father and Mother,英文译名是The Road Home,英文的意思是回家的路。1998年冯小刚导演的作品《不见不散》,其英文译名是Be There or Be Squre,该片的英文译名堪称绝妙。中文片名是一个俚语,而英文译名Be There or Be Squre也用了俚语,最奇妙之处在于中英文片名的句式结构都一致。陈凯歌导演当时的很多片名翻译也都可圈可点。影片《霸王别姬》是陈凯歌导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张国荣和巩俐等担当主演。1993年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是中国第一部获得该奖项的影片。该片的英文译名Farewell My Concubine也是颇为考究,没有直译,而是以项羽第一人称的语气,在生命终结之时与其心爱之人告别。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是霍建起导演的作品,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是为数不多的反映邮政题材的故事片。该片在国内外的各大电影节上获得大奖:金鸡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等。该片的中文片名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命名方式,名词叠加,句式重复酝酿出特别的意境,这是由于汉语语言的特点所致。但直译成英文会给译语观众的理解造成困扰,因此,译者果断的选取了人和山这两个要素,处理成了Postmen in the Mountains, 英文译名的意思为山中的邮递员,非常简洁明了地告知了译语观众电影所要讲诉的故事是一个山中邮递员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的片名翻译相对于80年代来说更考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电影经过了80年代的大发展,很多导演力图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崭露头角,能够让更多电影站在国际电影节的领奖台上,让更多电影得到国际认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驱动下,90年代电影的英文译名普遍文字考究。

2.421世纪:商业至上,译名异彩纷呈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产电影开始了从艺术片向商业片的转向。商业电影的宗旨和归依是票房,票房成了指导电影译名翻译的指挥棒。这个时期的电影英文译名异彩纷呈,既有特别直译的译名,也有特别意译的诗意的译名,甚至还有对西方文化意象或电影的套译。而不管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吸引译语观众,让电影能有更好的票房。

笔者仍然以陈凯歌等知名导演的电影的英文译文为例。陈凯歌导演2006年的东方奇幻史诗电影《无极》,其英文译名为The Promise, 该译名完全抛弃了中文片名《无极》的内容和形式,而是按照主题和情节巧妙地处理成了英文名承诺。陈凯歌导演之后的电影作品,其英文译名也是抛弃了字面的直译,而用了更抽象的概括。如2008年的作品《梅兰芳》,其英文译名是Forever Enthralled,该英文译名的意思是永远沉醉。2010年的作品《赵氏孤儿》,其英文译名是Sacrifice,意思是关于牺牲。冯小刚导演2009年的贺岁片《非诚勿扰》也根据海外发行商的要求英译成了If You are the One。译者没有直译抑或是音译这些片名,因为梅兰芳作为京剧大师,国人耳熟能详。赵氏孤儿作为传统戏剧也是被国人所熟知,但是作为片名若直译成英文,国外观众未必能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或了解片名背后的故事。因此,从译语观众的接受层面抑或从电影的票房考虑,必须要进行意译。这些意译的片名就如同给这些电影加了一个注解一样,让观众能更加容易理解影片的内涵。然而,为了吸引译语受众,增加票房收入,也并非意味着电影的英文译名必须要意译。李安,作为蜚声海内外的电影导演,他的很多电影作品都选择了以源语及其文化为归属的异化翻译策略。《卧虎藏龙》,由周润发、章子怡和杨紫琼等联袂主演,是第一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国产影片。《卧虎藏龙》的英文译名是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姜文导演2010年的作品《让子弹飞》其英文译名也是直译为Let the Bullets Fly。李安导演作为学贯中西的导演并非不知晓卧虎藏龙这个词语在汉语言文化背景中的深厚意蕴,而是刻意把英文译名采取这种毫不转弯抹角的直译,是刻意营造一种与译语文化相背离的译名,再加之李安导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除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之外,为了更多地吸引观众,还有一些译名套用了国外的文化形象。如李巨源2009年执导,林熙蕾和孙红雷主演的爱情喜剧片《窈窕绅士》,译者在翻译该片的片名时就套用了奥黛丽·赫本的著名影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将片名翻译为My Fair Gentlman。 再如,由黎明和张涵予等主演的香港导演李仁港的电影《鸿门宴》也是套用了西方固有的外国文化形象,该片的英文译名White Vengence 套译了White Elephant 这个典故。White Elephant 在英语中指华而不实的东西,因此,《鸿门宴》翻译成White Vengence 自然会让译语读者联想到徒劳的复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巧妙地把宴会转换成复仇,让译语读者轻易就可以了解电影的主题——复仇。而且,西方有大量的经典的复仇电影,如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译语观众意象迁移,就能够更容易理解发生在中国古代的故事。

随着中国电影从文艺电影向商业电影的转向,票房成为大多数电影关注的焦点。在电影英文译名的选取上,译者重点考虑的是译语观众对电影的反应及其接受度。自然不同译者选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吸引观众,于是出现了异彩纷呈的英文译名。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产电影片名的英文翻译受到意识形态、文化地位和电影票房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这正是勒菲弗尔所指出的意识形态等一系列因素对翻译的操纵。

3 结语

电影作为融汇了语言、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新艺术形式,片名的翻译不仅仅是操作层面对不同语言间的文字转换,而是受到意识形态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从历时性角度对国产电影片名的英译加以分析,便能找出不同时代电影片名翻译背后的价值观,及其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变迁。总的来说,20世纪50年代国产电影片名英译折射的是中国文化的势微,片名英译力图进入西方的话语体系;80年代则是国产电影片名异化翻译时代,体现了中国导演及其国民对中国文化的自信;90年代,国产电影片名英译更为考究,体现了中外交流的频繁,对译语受众需求更深层次的把握;而21世纪国产电影片名则是异彩纷呈,归化异化的翻译各有千秋,其主要原因是商业电影占据了主导地位,意味片名的翻译也必须为商业利益服务。

[1]葛校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勒菲弗尔·安德鲁.翻译、改写以及文学名声的操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六先生”.当中国电影取了英文名 [EB/OL].http:// baike.baidu.com http∶// group.mtime.com/12757/discussion/775016/1 2/#t1452608457726

唐春梅(1982-),女,四川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英美文化及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弗尔老炮儿译语
令人头痛的失物招领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Dream pursuer on the snow 雪上追梦人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践行“耳朵学习先行”并以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下)——莫雷·沙弗尔创造性音乐教学观的多维解析及现实思考
践行“耳朵学习先行”并以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上)——莫雷·沙弗尔创造性音乐教学观的多维解析及现实思考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老炮儿》,迟暮英雄的挽歌
《老炮儿》:北京人的情,中国人的理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