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势与对策

2016-03-06 12:29杨芳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自媒体大学生

杨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势与对策

杨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在自媒体监管和相关法律不够健全的条件下,自媒体的开放性和普及性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有积极作用,又使之面临严峻挑战。要做好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工作者本身应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同时高校需搭建有效平台及时正确引导学生,政府需建立健全自媒体领域的法律法规。

关键词:自媒体;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

爱国主义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自媒体是指传播者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以点对点或点对面的形式,将自主采集或经过滤的内容传递给他人的个性化传播渠道,又称个人媒体或私媒体[1]。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已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

一、自媒体时代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势

(一)自媒体的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无线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博客、微博、微信和软件客户端(APP)等具体表现形式的自媒体快速普及。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个体性、自主性、多样性、圈群性和高速性的特点[2]。资料显示: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日均发帖2.3亿条;微信账户数6亿,微信日均发送信息160亿条;QQ日均发送信息60亿条;手机客户端日均启动20亿次;微信已经取代微博,成为当下经济发达地区民众的首要信息渠道和社交平台,新闻客户端也开始影响一部分人群的信息获取[3]。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达6.88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数量达6.2亿人,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达到 90.1%,微信覆盖了90%以上的智能手机,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 10 次;我国手机网络新闻用户总量达到4.60亿,网民使用率为77.4%;一线城市移动新闻资讯APP人均安装数量为1.85个。智能手机以及其他智能设备的兴起,使自媒体成为高校大学生接受信息、传播观点的主渠道,大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当事人”[4]。自媒体的传播主体不再是专业媒体,人人都可以通过媒介发表思想,表达意见,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的作用。由此而言,自媒体某种程度上在传播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我国已经开始步入自媒体时代。

(二)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1.自媒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作用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以个人传播为主,人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平民化、互动性强,给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自媒体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拓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渠道;通过针对性的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多维效果,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5]。据笔者对相关教师的采访,很多教师对此有贴切感受,如在某次阅读时,有教师发现《求是》杂志的文章《“非毛化”言论无法撼动毛泽东历史地位》对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帮助,便将其放在微信朋友圈,很快就被学生阅读和转载,学生通过对该文的阅读,领悟了毛泽东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思想,从而增加了对领袖和祖国的热爱。再如在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阅兵之后,有教师将阅兵时拍摄的一些壮观场景即刻传到班级信息群,并以“伟哉祖国,壮哉长城”为题写了一篇观后感放在微博中供学生欣赏,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在2015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有教师将《生活报》官方微博发布的“今天,无论你在哪里,请为牺牲的志愿军战士转发!”放在微信朋友圈,有数十名学生点击并留言,表现出大学生对祖国历史的关注。自媒体提供的网络平台既省去了课堂的讲授时间,又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自媒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

毋庸讳言,自媒体是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容忽视的挑战。

首先是负面信息的影响加速扩散。2015年我国有不少特大事故发生,如“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上海踩踏事件、哈尔滨大火事件等。这些事件在真相未被调查和公布之初,很多学生在第一时间转帖或跟帖,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这些言论在不少大学生中迅速扩散和发酵,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他们从开始讨论事件的真相,到怀疑政府的管理能力,再到质疑政府的作用,造成政府与公众互信程度下降。这些信息如果不及时引导,就会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是正面人物的负面化。2015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39周年纪念日,当天很多网友采用多种方式纪念总理,缅怀其伟大功绩。但在微信朋友圈中有人摘编个人博客内容,发布了不客观的相关内容。该文很快被扩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将其转到自己的微信或博客,导致一些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爱国爱民的一生产生怀疑。正面人物被负面化的信息传播和影响,显然很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

还要提及的是,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不仅丰富而且复杂无序,往往会给缺乏独立思考和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带来认识上的混乱,甚至扭曲和摧毁他们心目中民族英雄原来光辉高大的形象,对早已形成的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带来严重冲击,让其不知所措、迷失自我[6]。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面对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深刻把握自媒体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积极应对,找准方向和着力点。

(一)教育工作者自身应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俗话说“己不正不能正人”,教师自己如果不爱国,显然不可能要求学生爱国,即便是迫于政策或纪律的要求去讲授爱国主义的内容,其效果必然也是毫无说服力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自身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自然会在言语上、行动上表现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这无疑会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虽然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变化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它毕竟只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和工具,仍然要受到学生自身认知和素质的支配。教师用自己实实在在的爱国行动和充满激情的爱国语言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素养,必然会使其正确对待自媒体中对爱国主义教育不利的言论,从而坚定大学生的爱国信念,达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高校搭建有效沟通平台,利用自媒体及时正确引导学生

自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快捷,即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播信息。针对自媒体中出现的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言论,高校应当搭建有效沟通平台以利于及时发现、正确引导。例如有教师一天早上发现一学生微信圈转载了一篇名为“我们有多少对西方文明的偏见”的短文,该文认为我们要想搞现代化,就应该允许别国对我们“指手画脚”。很明显,这篇文章的观点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信心的培养。教师随即留言:“文明不存在着优劣,只存在着不同。”比较两大文明的目的是取长补短,而不是相互攻击。因此,高校教育者应及时关注学生的言论,对其中涉及爱国主义的观点和内容作出准确判断,对正确的留言鼓励,不正确的必须迅速给出科学合理的解说或纠正,及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所传播信息的错误之处,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将爱国主义教育随时随地融入自媒体的角角落落。

(三)政府要建立健全自媒体领域的法律法规

自媒体给人们发表自己观点和言论提供了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众在自媒体上可以不计后果地肆意言说。因此,要做好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政府必须建立健全自媒体领域的法律法规,把自媒体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对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不良影响的虚假新闻,要依法处理,有法可依。建议各级政府建立针对自媒体平台的新闻发言部门,及时发布有关国计民生、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的准确信息。新闻发言人通过提供准确正面的信息让自媒体“为我所用”,使其在引领大学生热爱祖国的道路上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三、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阵地,应使用自媒体技术手段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并把发生的事件作为进行授教的机会和突破口,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断焕发生机,真正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也要知难而进,迎接自媒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媒体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申金霞.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探析[J].今传媒,2012(9):94-96.

[2] 宋全成.论自媒体的特征、挑战及其综合管制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5(3):112-120.

[3] 祝华新,潘宇峰,单学刚.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2015-12-10].http://www.cssn.cn/dybg/gqdy_sh/201508/t20150813_2118719_7.shtml.

[4] 祝华新,潘宇峰,陈晓冉.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2015-12-10].http://yuqing.people.com.cn/GB/392071/401685/index.html.

[5] 刘韵清,苏美玲,何小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79-81.[6] 杨贤芳.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责任编辑:王兰锋)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杨芳(1971—),女,河南南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2—0124—03

Situ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We-media Era

YANG Fang

(School of Marxism,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ming of we-media era, everyone is the communicator of new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mperfect supervision and laws of we-media, the openness and popularization of we-media not only has the positive effect on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with severe challenges for it. To succeed i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we-media era, the educators must make themselves be faithful patriots, and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uild an effective platform to lead students timely,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the sound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we-media.

Key words:we-media; patriotic education; situations; 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自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