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产生背景和思想特色

2016-03-06 14:14徐汉滨广西师范大学法管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特色

徐汉滨(广西师范大学 法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试论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产生背景和思想特色

徐汉滨
(广西师范大学 法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摘 要: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是时代发展和个人经历的必然产物,有着深刻的产生背景。他在人性观、国家观、君主业绩观和权术观方面都有独到的特色思想,这些特色思想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们在政治学发展史上至今还产生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特色

马基雅维里是中世纪意大利的著名政治思想家,是首个将政治和伦理道德彻底分离的思想家,为西方近代政治学奠定了基础。但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政治思想家不同,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著作,尤其是《君主论》,却受到了各种无情的批判和抨击,认为他和他的政治思想都是邪恶和卑鄙的,甚至至今仍然有人不能对其政治思想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是因为他们不完全熟悉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产生的各种背景。

一、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产生背景

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现实根源。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他本人丰富而曲折的人生经历带来的个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与当时意大利的国情以及当时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息息相关。

(一)时代背景:文艺复兴时代必然要求政治思想从神学转向人学

14世纪中后期,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在意大利兴起,此后,人们逐渐摆脱神学思想的统治,开始不再从神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及国家,使得近代政治思想发生转变。在这批近代政治思想家中,马基雅维里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政治思想家,因为他是第一个从人的视角来观察国家的政治思想家,同时也是首个把政治学和伦理学彻底分离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认为政治学与权力和国家有着重要关系,而不是与神有神秘关系,其成名巨著《君主论》使得传统政治学的研究中心发生重大转移,这让马基雅维里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开山鼻祖,而《君主论》也就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基石。因此在人文主义和近代自然科学得到新发展的文艺复兴时代,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产生总的来说是顺应了朝代潮流。

(二)国家背景:饱受战乱之苦的意大利人渴望出现强有力的君主,从而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据843年凡尔登和约,意大利为承袭帝号的洛泰所统治,855年洛泰死去,此后意大利四分五裂,教皇、封建领主等连年混战,帝号也于875年被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所窃取。951年和961年德皇鄂图一世曾两度侵入意大利,成为意大利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其南部领土及西西里岛,起初被拜占庭和阿拉伯人占领,11世纪又被诺曼人征服。1494—1559年,法国、西班牙和德国为争夺意大利进行了65年的血腥战争,生于1469年、卒于1527年的马基雅维里,其后半生恰恰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备受欺凌、民生凋敝不堪的年代里。他目睹了人民的道德在战乱的国家里彻底败坏,以致法律也无力去约束他们,深深感到必须要有人去建立某种绝对权力,来给野马口中缠上缰绳,才能勒住那些过分的野心和严重的道德败坏。[1]在烽火连天的年代,在毒药、谋杀已成惯常武器的情况下,不能要求用温柔的对策,生命到了腐烂的边缘,只有用最强有力的处置才能使其起死回生。[2]因此,马基雅维里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产生一个强有力的杰出君主才能使得国家统一,社会道德和秩序得以恢复,国家经济可以持续稳定发展,能够有能力抵御外族侵犯。马基雅维里辞官后写的第一本著作就是《君主论》,在这本著作里,他给予君主很多特权,只要他能统一国家,甚至可以不择手段,这种思想是由当时意大利的国情所决定的。

(三)个人背景:曲折的人生经历使其思想具有强烈的进攻性现实主义色彩

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生涯是在佛罗伦萨共和国重建后开始的。他最开始是在政府里做助理员,后来不断升迁和再转任,二十九岁时就在最高行政机关执政团里负责处理外交和军政事务了。战乱时期,作为军事组织的负责人和政府的智囊人物,参与过佛罗伦萨民兵团的组建。之后,他陆续出访几十次,到访过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各城邦国。马基雅维里在对欧洲及意大利国内的现实社会和政治有了细致和深入的了解后,他深感到“弱国无外交”的现实情况,使得他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强感和爱国情怀。丰富而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的政治思想十分现实,有着强烈的国家统一和霸权思想,《君主论》就是他爱国期盼的代表性产物,也是其政治思想带有强烈的进攻性现实主义色彩的集中体现。

二、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特色

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具有很多特色,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在人性观中,他认为人性恶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将物质价值观想当然地置于其他各种价值观的首位

人生活在世上,既以人性价值观为指导,也以物质价值观为追求。当人们主要倡导人性价值观时,则认为人性善;当人们主要追求物质价值观而人性价值观降为次要地位时,则自然表现出人性恶的一面。当时的意大利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欲望越来越强烈,物质价值观逐渐为首位的价值观,而人性价值观日渐式微,因而,马基雅维里据此得出人性恶的观点,这是他直面现实的结果。并认为政治学和伦理学的理论根植于人性之中,而且把人性恶论作为思考政治和宗教问题的着眼点,这正是他敢于“逆流而上”的特色思想之一。他认为人性恶的最集中表现就是获取和保护自身财产的行为,使得人们认为其财产的丧失甚至大于亡父之痛,所以他一再强调说:“绝不能侵吞他人财产,因为亡父之痛很快便可忘掉,但遗产丧失却叫人耿耿于怀。”[3]当代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将马基雅维里的这种人性观称为“利己主义人性观”,其实,或准确地讲,马基雅维里只是最早对资本主义发展引起的普遍利己行为进行分析并得出人性恶论的思想家之一。这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导致的人性恶的观点,在当时是一种历史性的突破,它让神学人性观的神坛受到前所未有的撼动,使人性观察走向具体和现实,给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带来新发现,为近代西方政治学奠定了理论基石。所以马基雅维里所描写的重物质轻人文的人性观,是近代人性观的滥觞,这同样也是他的思想特色之一。

(二)在国家观中,他以世俗幸福观代替神学救赎观

马基雅维里认为追求财富和权力是人类的最原始欲望,为争夺财富和权力而争斗就会表现出伪善、反复无常和忘恩负义。他认为权力就是政治的集中,在《君主论》中他以权力为中心来阐述政治思想,即如何获取和保持权力。同时,在《君主论》中他对国家性质进行了一种新的概括,即国家是以武力和暴力为基础的,将法律军队和权术等治国要策视为权力的工具,此书是最早阐述国家作为暴力工具的著作。[4]他认为权力既不是人的道德行为的产物,亦不是人纯洁生活的结果,是在人粗犷的双手和体力之中产生的。自古希腊罗马以来,道德和政治始终不相分离,但马基雅维里从人的实际经验出发进行分析,得出人天生是政治人的结论,将人性及其行为视为国家建立的基础,所以他成为近代首位将政治和道德伦理分离的思想家,使“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了道德”[5],他的人权政治观摆脱了神学政治观,成为中世纪西方政治学转为近代西方政治学的里程碑。因此,马克思称赞:“马基雅维里、康帕内拉等都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5]此后,世俗幸福观逐渐代替了神学救赎观。

(三)在君主业绩观中,将维护国家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放首位

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要以身作则地树立卓越的典范,让人觉得他是个伟大且不同凡响的人物。[3]首先,君主应该要爱惜人才,要奖励勤恳工作和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的人,同时还应鼓励人们去从事各种各样的行业。[3]其次,君主不能听天由命,如果天道一变,他就会彻底完蛋。[3]所以他认为意大利失败的根源不在于神力,而在于民心和人为。因此君主深得民心就不怕别人搞阴谋诡计,相反就要处处小心。[3]最后,君主要自己掌握命运,自身实力才是长久的治国良策。[3]所以君主也要进行训练,比如研究历史杰出人物的成败,以此为鉴等等。因此,马基雅维里认为,要成为有作为的明君,必须要做到自身素质、体恤民心和重视人才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不可偏废其一。

(四)在权术观中,认为科学与艺术应当并存

马基雅维里以传统权力的概念作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主张国家在于统治权,君主必须以夺取和保持统治权力为根本目的。如《君主论》里说的:“除战争、军事和训练之外,不应有其他目标和思想,因为这是君主的唯一专业。”[3]因此加强王权可以不择手段,“想让臣民们保持忠诚团结,就不该计较残酷的名声”[3]。所以他认为道德和宗教不是政治的标准和目的,君主若依循道德传统自然是好事。但在危亡时期恶行实施却带来安定,那就果断去做。[3]当然后来他也发现武力强权并不是万能的,必须还要掌握统治艺术,所以他认为君主要同时具备狮子和狐狸的能力,必要时要善于披上伪装施行骗术,当出色的伪君子。[3]马基雅维里认为,武力统治和道德约束二者要达到科学和艺术并存的高度,君主必须要掌握科学和艺术并存的权术统治,以达到一切以持续稳定统治为最终目标。

三、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局限性

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这些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一)时代局限性

将马基雅维里视为邪恶和凶残的原始导师的人也许未能完全明白其真实意图,对于饱受战乱的意大利来说,使用专制集权来迅速统一国土才是当时最根本的需要。而只有到了17世纪君主专制盛极巅峰后,在这样的大政治环境中才有可能出现孟德斯鸠和洛克等人的分权制衡等学说。因此,虽然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但其对人性和命运的再次反思,得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这与当时文艺复兴和崇尚理性的大环境是一致的。马基雅维里的著作,尤其《君主论》是其本人长期知识和经验积累的结果,这为后来的政治学家和学者注重对现实政治环境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阶级局限性

14世纪开始,欧洲的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必须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所以只能依靠君主来完成他们的夙愿。而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把君主当成国家统一的唯一希望,来建立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之后再发展到近现代完全的资产阶级社会去。所以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理论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君主论》也是为当时资产阶级设计和谋划的方案。因此马基雅维里蒙蔽了双眼,他看不到历史变迁的动力之源在于人民,导致他把君主及其个人的权术统治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基雅维里所认为的卑鄙和不择手段的统治术是属于剥削阶级的,一直被历来的剥削阶级所崇尚和使用,这正如马克思所言的:“所依据的原则就是只问目的不择手段。但要求的手段既不是正当的,目的也就是不正当的。”[5]虽然马基雅维里的君主权术统治思想直白地表现出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的阴险狡诈本性,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其思想对反中世纪神权学说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因此我们在肯定马基雅维里政治理想的历史进步性的同时,应当看清他所宣扬的权术政治只是一切剥削阶级统治手段的概括和总结。[6]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局限性

马基雅维里的著作大多是关注如何获得和维持权力统治以及史上国家兴衰对现实政治的照应的,他十分坚信史学研究才是研究和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良方,正如他所言:“分析史书中记载的杰出人物的实际,研究他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便借鉴成功的经验,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3]所以美国政治学学者乔治·萨拜因说:“总起来说,与其说他是不道德还不如说他是不关心道德。他把政治从其他许多方面的考虑中孤立地抽出来,从而把政治写成它本身好像就是目的似的。”[7]可见,马基雅维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存在一定局限的,这既使得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具有了独特性,同时又使得他过于为了解决现实政治问题而枚举史实,从而造成他的政治思想从政治哲学角度看来缺乏一定的哲理依据。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其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局限性,就完全否认马基雅维里的史论相映的方式对后来的政治学研究所具有的借鉴意义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法学教材编辑部《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编写组.西方的法律思想史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1).

[2][德]黑格尔,著.黑格尔政治著作选[M].薛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1).

[3][意]马基雅维里,著.君主论[M].方华文,译.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5,(1).

[4]张鼎良.探析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在政治学上的地位[J].前沿,2011,(1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2,(1).

[6]王沪宁.马基雅维里及其《君主论》[J].读书,1983,(3).

[7][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1).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62(2016)02-0079-03

收稿日期:2016-04-14

作者简介:徐汉滨,男,湖南邵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法管学院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国际关系。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