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气副词“可”

2016-03-06 20:34王素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句首王朔语气

王素改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论语气副词“可”

王素改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副词“可”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在语法形式上符合语气副词的基本特点,在语义上由于出现的句式不同,表出的语气义也有不同,概括起来有加强肯否义语气、申辩语气、提示语气、祈使语气、如愿语气和疑问语气6种。

“可”;语气副词;词性判定;语法特征;语气义

副词“可”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得出十分可信的结论。但之前的研究多从意义出发,与语法分析必须得到形式的验证相左。本文从“可”的语法形式入手进行分析,认为“可”在语法形式上符合语气副词的基本特点,是典型的语气副词,在意义上“可”能够表达肯否、申辩、提示等6种不同的语气义。

一 语气副词“可”的词性判定

“可”作为语气副词几乎是每位学者的共识。“可”是一个典型的语气副词,其满足语气副词的所有语法特点,在语音上“可”一般不重读,在语义上“可”表示主观强调。我们判断“可”是语气副词的主要依据是语法意义所对应的语法特征①,即不同的语法意义在语法形式上也不相同。

首先,是“可”出现的位置。“可”修饰谓语,出现在谓首,但一般不出现在主语之前,谓语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例如:

例1你可别耍态度啊,弄清楚再说。(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例2这条鱼可很新鲜呢。(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其次,“可”与其它副词不排斥,而且常出现在各个副词最靠前的位置。例如:

例3这鱼可很新鲜呢。(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例4上了岸,主席说水这么清凉,游得可真舒服啊。(《人民日报》1993)

“可”不重读时满足语气副词的语法特点,所以我们认为这时的“可”是语气副词。

二 语气副词“可”的语法特征

汉语与英语等印欧语相比是一种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所以汉语的句法特点主要表现在组合能力和句法位置上。接下来我们通过“可”出现的位置和组合能力来概括它的语法特点。

(一)“可”的主要功能是修饰谓语

“可”与其它语气副词一样,主要功能是修饰谓语,表达说话者对某一事件的主观态度,“可”具有作为语气副词的主要语法特点。此外,“可”经常与系动词“是”“不是”连用。这时两者组合的“可+是”不等于连词“可是”,“可”与“是”的组合在话语中经常出现,下面略举几例:

例5这里可是法院的审判庭,不是你家的厨房,让你大喊大叫。(王朔《顽主》)

例6教育局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啊。(老舍《四世同堂》)

我们发现许多单用“可”的句子,都可以变为“可+是”,句子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例如:

例7a我可要走了。(老舍《春华秋实》)

b我可是要走了。

同样,许多本来单用“是”的句子都可以变为“可+是”,句子的意义变化不大。例如:

例8a这位是大名鼎鼎的王局长。(钟道新《权利场》)

b这位可是大名鼎鼎的王局长。

两者都符合语法,并且意义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后一句带有提醒的语气。

(二)“可”经常与“真、太”等副词连用

此时表示加强肯定的语气,共同修饰形容词谓语句。例如:

例9家珍那时候长的可真漂亮啊!(老舍《四世同堂》)

例10他这时的思想可太复杂了。(王庆祥《赦字011号》)

上面各例中的“可”如果去掉,句子依然符合语法,而且句子意义没有发生改变。与原句相比只是句子语气的强弱有细微的区别。

我们认为“可”表示语气和“真、太”表示的语气相仿,两者连用可以表达更强的语气;同时,“可”与“真、太”由于语用功能上的不同使两者不相重复。

(三)“可”常用于谓首

语气副词在意义上表示某种语气,是话语表达者主观情态语气的体现。一般来说,语气副词在深层结构中没有地位,只是在表达阶段添加到句子中的。根据徐杰的论断,句子中相对活跃的地方只有句首、谓首和句末3个位置,这3个位置最容易添加成分[1]。所以语气副词在语言的表达中被添加到句子中,常出现在句首、谓首和句尾3个位置,而语气副词“可”则只能出现在谓首的位置,在其它位置句子不符合语法。例如:

例11a别跟我打岔,警察可就在旁边。(王朔《顽主》)

b别跟我打岔,可警察就在旁边。

c别跟我打岔,警察就在旁边可。

例11中的“可警察就在旁边”单独使用时符合语法,但“可”是连词,表达的意义也与原句中有所不同。从语用的角度来讲,“可警察就在旁边”表示对前句的转折,而“警察可就在旁边”表示提醒对方。从信息传递的功能上来说,“可”用在句中时,新信息“可就在旁边”作为全句的重点用来提醒听话者注意;而“可”在句首时,整句话都是新信息,全句都是重点成分。

在口语中,“可”有时出现在句首,如“可把我们乐坏了”“可找到你们了”。我们认为这时的句子承前省略了主语,所以“可”出现的位置虽不是句首的位置,但仍然是谓首的位置。

不能在句首和句末出现是语气副词“可”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这一现象,许多学者都已观察到,并且提出了十分合理的解释。张谊生就指出,由于韵律节奏的限制,“凡是单音节的F(评注性副词)一般是都是只能位于句中”[2]12。袁毓林明确指出:“单音节语气副词是不能位于句子主语之前的。”[3]

(四)“可”能出现在补语的位置,但不能出现在定语中

“可”作为语气副词修饰谓语出现在谓语前面,由于语气副词修饰的是谓语而不是动词和形容词,所以“可”不能出现在定语中。但是“可”能够出现在补语中,例如:

例12上了岸,主席说水这么清凉,游得可真舒服啊。( 人民日报1993)

例13现在赵阳都那么大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呀!(赵天元《幽默长者陈云》)

石毓智认为:动补结构一般是由连动结构产生的。所以补语常常也具有可谓性,这正是语气副词“可”出现的位置。

(五)“可”作为语气副词,一般轻读

王力曾在《中国语法理论》中说:“可”表轻说语气[4]63。这一观点不能概括全部,但却揭示了“可”的重要特点。通过考察语气副词“可”的大量语料,我们发现“可”一般轻读,但是表如愿义时为重读。

当“可”表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时为轻读。如:

例14你们的饭可真香啊!(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例15那小子可真不行!(王朔《过把瘾就死》)

例14中,句子重音为“真香”,“可”为轻读;例15的句子重音为“真不行”,“可”为轻音节读。

当“可”表申辩或辩驳语气时,“可”为轻读。如:

例16要都来,我可没那么大锅。(李英良《北京话口语》)

“我”与否定词“没”重读,“可”为轻读。“可”表提示义、期望劝阻义及反诘义时,也是轻读,这里不再详细列举,后文将有“可”语义的详细描述。但是当“可”表如愿义时,即说话者长时间盼望的事终于实现或到来时,句中的“可”为重读。如:

例17老大娘高兴的说:“哎呀,同志们,俺可把你们盼来了!”(转引《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例18王姐姐,你可回来了!(杨沫《青春之歌》)

例句中,“可”均表说话者所盼望之事终于到来或实现,这里“可”为重读,有“终于”的意思,表示一种释然的口气。

三 语气副词“可”的语气义

“可”是现代人们口语与文学作品对话中的高频词之一,原因在于它可以表达十分丰富的语气。经考察,大部分语气副词所在的句类都比较固定,表达的语义也比较单一。如:“的确、确实、实在”经常表达肯定语气,用于陈述句中;“难道、究竟、到底”经常表达反问语气,用于反疑问句中;“真、好”经常表达强烈的赞叹或抱怨、悲叹语气,用于感叹句。相比之下“可”表达的语气义则相当丰富,“可”词汇义空灵,但是其语气义却非常丰富。《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可”表强调,程度由轻到重都有。“强调”是“可”的核心语义,由于语境对语义的实现具有限制和解释功能,它的核心义即强调义在不同语境中衍生出新的语气义,从而表现出丰富的语气义。

通过考察大量的语料,我们发现“可”的语气义主要有: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申辩、辩驳语气;提示语气;如愿语气;反诘语气等[5]。下面就结合具体语料,对“可”的语气义作具体分析。

(一)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

当“可”与程度副词“真、太、挺”等连用时,表示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表示所说的话是真实的,“可”含有“的确、确实”的意思。如:

例19那味可真难闻死了,那还五粮液呢。(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例20李先生,你这几天可太辛苦了!(老舍《春华秋实》)

例21郭沫若的《女神》可挺不错啊,您也参加吧。(杨沫《青春之歌》)

如例19中,不用“可”,句子变为:那味真难闻死了……。虽然句子原本有由“真”实现加强肯定的语气,但是用上“可”,此句表达肯定语气的意味就大大加强。

有时,“可”与“真”连用,共现于字句中时,亦表加强肯定语气。如:

例22李江云任我拉着手就是不起身:我可真是引狼入室。(王朔《许爷》)

例句中,“可”与“真”连用,共现于字句的肯定形式中,起到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二)申辩、辩驳语气

“可”此种语义的实现句式一般是“可+没”或“可+不+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使用“可”,使原来的一般性陈述句带上了较为明显的辩驳义。如:

例23要都来,我可没那么大锅。(李英良《北京话口语》)

例24我说:“大嫂,话可不能这样说。”(杜鹏程《平常的女人》)

“可”都是与否定词连用,在这种情况下,语气副词“可”包含辩驳的意思,暗含说话人对前面语境所交代的有违于自己观点或真实信息的否定。如例23,如不用“可”,即为:“要都来,我没那么大锅。”这只是一般性陈述句,即说话者在简单陈述一个事实;用上“可”,这句话就带上了较为明显的辩驳义。

(三)提示语气

语气副词“可”有提示听话人注意的作用,这种语义的实现句式一般情况下为“可+是”,“可”经常与“是”连用,有时“可”与“都是”连用。例如:

例25尽管你在那些大河里如鱼得水,但是这儿可是北京,是首都。(张承志《北方的河》)

例26这可都是你签字画押的。(余华《活着》)

例25中,不用“可”,即为:“这儿是北京,是首都。”这仅仅是一个简单陈述句;用上“可”,这个句子在客观陈述的基础上,又有提示听话人注意的作用。

但有时,“可”与“是”表示强调语气,如:

例27咱们这可是避暑的好地方。(钟道新《权利场》)

这里“可”与“是”连用,“可”有提示语气,但是提示义很强,“可”理解为强调语气更合适。也就是说,“可”与“是”表示强调语气是它表示提示语气强化的结果。

(四)期望、劝阻语气

当“可”表示期望、恳切的请求时,一般用在祈使句的肯定形式中,此种语义的实现句式为:“可+得、要等能愿动词”。例如:

例28不过你啊,到食堂后,说话可要软和点,别把别人都得罪完了。(李准《李双双小传》)

例29凌云,万一咱们分到一起工作,你可得帮助我和志芳学文化。(老舍《女店员》)

例28中,如不用“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说话人对同志们的期望,但我们感觉这句话更多的是表现了说话斩钉截铁的强硬语气,说话人好像在下达命令;用上“可”,更表现了说话者对同志们的殷切期望,使句子带有很强的说服力,且给人以亲切之感。

当“可”表示劝阻时,这种语义一般是用在祈使句的否定形式中,其实现句式一般为“可+别、不准、不许”。如:

例30可别哭了,再哭就让西大山人把你背了去!(陈映实《山里的世界》)

例31大哥,可不许变卦呀!(老舍《方珍珠》)

例32老杨,可不准生气啊,今天是你的好日子!(老舍《残雾》)

“可”与“别”“不准”“不许”组合用于祈使句中,表示说话者对听话者恳切的规劝。如例30中,如不用“可”,即:“别哭了,再哭就让西大山人把你背了去!”表现了说话者不耐烦的语气及一副气势逼人的样子;而用上“可”,语气就明显的不同;用上“可”,表达了说话人对听话人恳切的劝导,语气比较舒缓,听话人也容易接受。

(五)如愿语气

“可”表示如愿语气,即叙述者长时间盼望的事或愿望终于实现时,此种语义的实现句式为“可+(算)”,句尾有语气助词“了”。 如:

例33这回我可放下包袱了。(老舍《四世同堂》)

例34爸爸,你可回来了!(杨沫《青春之歌》)

例35哎,找了你老半天,这回可算找到你了。(转引《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句法形式上,例33中,“可”与动宾结构“放下包袱”组合;例34中,“可”与动词“回来”组合;例35中,“可”与“算”组合,句尾都有“了”,此种情况下,“可”表如愿义。如例34中,如不用“可”,即:“爸爸,你回来了!” 句子表示的是出乎意料或轻微的愿望实现义;而用上“可”,表现了对“爸爸回来”这一事件期盼了很久,流露出这一愿望已经实现的兴奋之情。

(六)疑问语气

当“可”用于反问句时,能加强反问语气。如:

例36二十多年了,你们可给我长过工钱?(老舍《茶馆》)

例37上哪去呢,哪可有我的去处呢?(老舍《龙须沟》)

例36中,“可”用在是非问的反问句中,有“难道”的意思;例37中,“可”用在特指问的反问句中,有“究竟、到底”的意思;“可”无论用在是非问还是特指问反问句中,它均表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若例36,不用“可”,即为:“你们给我长过工钱?”虽然亦是反问句,有一定的反诘意味,但反问语气不是很强烈;而用上“可”,反问语气大大增强,有一种质问的意味,让听话人无话可说。

当“可”用于特指问的反问句,其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如:

例38那可怎么办呢?(老舍《女店员》)

例39我问你,那些钱可都上哪去了?(老舍《龙须沟》)

例38中,“可”用在特指问中,它加强了疑问的语气。如不用“可”,即为:“那怎么办呢?”这仅仅是一个疑问句而已;而用上“可”,则加强了疑问的语气,表现说话者十分焦急的心情,疑问语气也明显增强。

本文从语法形式上探求“可”作为语气副词的主要语法特征,认为“可”在语法形式上出现在谓首位置,有时可以出现在谓语之前,但不能与形容词一起作定语。语气副词“可”主要是加强句子语气,虽然意义空灵,但由于语境对语气义的实现有限制性和解释性,所以“可”在不同的语境中衍生出不同的语气义。

注释:

①根据副词词类划分也应当遵循词的语法特征的原则,副词“可”可分为语气副词、程度副词、关联副词三类。本文中的“可”专指语气副词“可”。

[1]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1:93.

[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12.

[3]袁毓林.多项副词共现时的语序规律及其认知解释[J].语言学论丛,2001:21-26.

[4]王力.现代汉语语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63.

[5]盛继艳.语气副词“可”的语义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42-45.

(责任编校:彭巍颐)

On the Modal Adverb "Ke"

WANG Su-ga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The adverb "k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poken words in modern Chinese.Grammatically,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al adverbs; semantically,it expresses different modal meanings in different sentence patterns.The modal meanings that"ke" expresses break into six categories:stronger affirmative or negative mood,argumentative mood,reminder,imperative,fulfilled wish,and questions.

"Ke"; modal adverb; word class;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modal meaning

2015-10-09.

国家社科项目“语用特征对句子生成机制的影响”(12CYY051),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祈使特征对副词的选择性研究”(2014CYY022)。

王素改(1980—),女,河南濮阳人,郑州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理论、汉语语法。

H136

A

1673-0712(2016)01-0091-05

猜你喜欢
句首王朔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王朔曾是全托孩子
浅谈倒装句高考考点
如果王朔遇上韩乔生
当二锅头VS彝家米酒——王朔玩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