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伦理思想的审美转向——列维纳斯他异性美学研究现状述评

2016-03-07 03:11岩,张
关键词:伦理美学

李 岩,张 烨

(1.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819;2.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3.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34)



后现代伦理思想的审美转向——列维纳斯他异性美学研究现状述评

李 岩1,2,张 烨3

(1.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819;2.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3.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34)

摘 要:法国伦理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以其特有的他异性、异域感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其趋于无限的异质性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国内外学者把其思想的影响从对法国战后的反思扩展到了由批判思想、美学、精神生活或精神分析构成的整个潮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另一方面,其美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且国内外美学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外学界可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加大列维纳斯对当下英美学界(而不仅仅是法国学界)及第三世界的美学影响的探究;国内学界对于跨文化研究的意义仍有待开展,如中国新儒家与列维纳斯的关系、美学、文学、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伦理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待加强。列维纳斯的美学思想有助于建构后现代美学,彰显了对西方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传统美学的建设性批判以及后现代伦理思想中的审美转向。

关键词:列维纳斯;他异性;美学;伦理

引言

法国伦理哲学家伊曼纽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又译莱维纳斯、勒维纳斯1906-1995)的他者哲学以其特有的他异性、异域感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西方哲学史中,“他者”即是巴门尼德所称的非存在,是“一”以外的其他事物,最终将依附于同者的东西。对于列维纳斯而言,哲学中首要的东西不是以理性、同一性为特征的知识,而是以伦理为特征的他者哲学,进而强调伦理为第一哲学。列维纳斯将美学的自由与伦理的启迪相结合,完美演绎了趋于无限的异质性美学。

列维纳斯为俄罗斯犹太后裔,年轻时曾师从海德格尔。作为哲学家,海德格尔固然伟大,然而,他在纳粹事件中的恶劣表现表明“他不是人的楷模”[1]。

对历史哲学的批判构成了列维纳斯思想令人瞩目的部分,因他的思想对现实的关切,是奥斯维辛大屠杀所体现的人类的“恶”在世界范围、在东方与西方的大规模上演。困扰了整个20世纪乃至21世纪的根本问题(如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极端组织,中东危机):为何人类会以“历史”的名义犯下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年英语版,1955年德语版为《极权主义的要素和起源》)中所说的“极端的恶”(radical evil)?列维纳斯的哲学正是从对死者的纪念和对战争问题的反思开始的。他于是转向哲学的伦理维度,相信对他性(alterity)的压制是整个西方思想的典型特点,无限的他者完全超越先验本我的唯我论。

列维纳斯的美学思想实为法国著名思想家、巴黎第八大学教授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所倡导的“政治美学”。“如果这里有一种所谓的‘政治美学’,那么它存在于通过主体化的政治进程来对共同体的分配进行重组。相应地,如果有一种‘美学政治’,那么它存在于重组感知经验构造的艺术实践及其可见性模式中”[2]。“政治美学”涉及政治、美学、哲学、伦理四者的关联性,提倡从美学的视角来看待政治。德国新生代哲学家韦尔施也在《重构美学》的“序”中强调美学“必须超越艺术问题”,“把握今天的生存条件,以新的方式来审美地思考”,因为“现实一次又一次证明,其构成不是‘现实’的,而是‘审美’的”[3]。

鉴于列维纳斯思想的普遍有效性,其思想在人文领域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无疑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文学、政治、社会等生活领域。由于一二手资料十分丰富,基于这一视角,笔者重点考察了国外(主要是英美学界)及国内的有关列维纳斯文学及文化研究方面的著述,并挑选了极具代表性的著作、论文加以述评。

一、列维纳斯的国外研究概况

1961年,列维纳斯的《整体与无限》一书出版。三年之后,出现了第一篇也是迄今仍然是最有影响的深入研究列维纳斯的文章。德里达在《形而上学与道德》上发表长文——《暴力与形而上学》,使伦理学作为精神的光学开始引起哲学界的极大关注,这无疑对列维纳斯思想在世界的传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使其作为法国主要哲学家之一的地位得以确立。列维纳斯思想为一种简单而又影响深远的观念所支配:西方哲学始终在实行对他者的压制。近年来,在法语和英语学界中,对列维纳斯著作的兴趣明显在增加,他似乎传达出读者想要的任何东西,“以至于对他的著作的评论很快就变成了对评论者自身欲望的反思”[4]150。

在法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陆陆续续有关于列维纳斯的研究文集出版。自他逝世后,他的作品的影响从对法国战后的反思,扩展到了由批判思想、国际关系、美学、精神生活或精神分析构成的整个潮流,同时也影响了“大陆哲学”。在2005年,Routledge出版社出了一套四卷本的Emmanuel Levinas: Critical Assessments of Leading Philosophers。文集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列维纳斯、现象学和他的批评”;第二部分是“列维纳斯与哲学史”;第三部分是“列维纳斯与宗教问题”;第四部分是关于列维纳斯思想在政治、社会生活、心理分析、文学艺术、审美方面的研究。2006年是列维纳斯诞辰100周年,1月6日法国《世界报》提出了“列维纳斯的一代?”这一问题。事实上,为数不少的当代重要思想家,都试图通过细读甚至关联性的阅读,利用列维纳斯的伦理学来为他们所探寻的世界增加意蕴。

就文学艺术领域而言,学者多专注于列维纳斯美学文本如1948年在《现代》杂志上发表的《实在及其阴影》(Reality and Its Shadow)为题的文章(后收入Collected Philosophical Papers Trans. A.Lingis,1987),或关注其美学与其他作者的关系如海德格尔、萨特等,或从其主要哲学著作中阐发其美学观点如《从存在到存在者》(Existence and Existents1947)、《整体与无限》(1961)、《别于存在或本质之外》(1974)等。

德里达在1964年发表了一篇详细讨论列维纳斯哲学的文章——《暴力与形而上学》,对列维纳斯的著作采取了语调温和却又不妥协的姿态,指出列维纳斯著作中思想明显的不一致性及对其他哲学家的误读;而后者则在《别于存在或本质之外》对德里达做出了持续而深思熟虑的回应,认为德里达促成了自己的转变,并试图采用一套新词汇,如接近、困扰、人质、迫害等,避免落入存在论的陷阱。由于同为犹太背景,即使德里达有意回避这一点,但是二位哲学家的思想仍存在着相似性和内在联系。如列维纳斯不断使用连字符把词语分解成它们的构成部分,以阻止读者过于容易地理解它们的意义:ex-ception,ex-pression, re-presentation等,拆散并重建词汇,从而以新的组合方式结合越来越多的元素。这不禁令人想起德里达颠覆“逻各斯语音中心主义”。而德里达强调的“完整的他者”用以消解传统理性主义的抽象的封闭的完整性,这也不由使人想到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两者思想确实互为响应。

在文章开头德里达引用了阿诺德在《文化与混乱》中的一段话:“希伯来与希腊思想——我们的世界在这二者的影响之间移动,它们各领风骚一段时间;它们应当,虽然还从未有过,能够平分秋色,取得二者之间的和睦均衡”[5]128。德里达看到西方哲学存在着希腊与希伯来的内在张力及根本上是互异的。在西方的哲学史上,希伯来的声音扮演着先知先觉的角色,尤其是亚历山大城的斐洛在摩西五经部分对于旧约的翻译,深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预示了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相结合的过程。虽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希腊传统的理解颇不相同,德里达更侧重于他们二人的思想中与希腊根源相关的共同性,即强调西方哲学的整体性概念。“在这种深层的意义上”,德里达试图突显出列维纳斯在呼吁我们与希腊的逻各斯观念决裂,他感受到了列维纳斯思想的震撼力。德里达一方面肯定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思想,同时暴露并解构列维纳斯的前后不一致性,在解构中探求列维纳斯的文本的多重意义及向其他文本敞开的更大可能性。

德里达认为:“列维纳斯的真正批评对象将会是理论客体性与神秘性交融间的那种同谋关系。即唯一而同一个暴力的那个形而上学的统一体。即永远改动着对他者的同一种禁闭的那种交替现象”[5]145。在德里达看来,列维纳斯“他者”不使自身呈现为一,其差异性不可还原,是伦理的原点,并提示着责任伦理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能性,以此建构尊重绝对差异、确定他者地位的伦理学,来对抗希腊的绝对同一的形而上学。德里达要阐明的重点在于,外在性及希伯来伦理学的不可能,用“光的隐喻”来批评隐喻,不时地回复到传统哲学话语。这不能不说有一定的道理,以至于十年后(1974)列维纳斯在第二部重要著作《别于存在或本质之外》以一套新词汇的方式试图避免《整体与无限》所落入的存在论陷阱。总之,德里达对列维纳斯思想的复杂性既表现出极大的敬重,又不乏一些尖锐的批判。可见,争议性的普遍存在正是列维纳斯研究的魅力之一。

西恩·汉德(Seán Hand)是英国华威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他是《列维纳斯读本》(1989)的编者,著有《列维纳斯》(2009)。在《列维纳斯》中,作者对列维纳斯的生平、思想做了导读式的但不乏深度的介绍与阐释,是一本缩略式的学术专著。在“艺术作品”这节里,作者探讨了艺术作品的伦理问题。列维纳斯对艺术作品持双重态度,既怀疑又欣赏。在表象的幻像部分,列氏利用文学去说明某些哲学真理,使艺术倾向于伦理,同时坚守偶像禁令,宣告艺术的责任性,回归特定的犹太遗产,从而强调语言的优先性,对艺术实行柏拉图式、犹太式和海德格尔式的理解,使自身对于艺术品的观点显得异常复杂,这不能不说受到了罗森茨威格《救赎之星》的很大影响。

在《实在及其阴影》中,列维纳斯不断谴责图像对于客体的危险替代,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谴责艺术缺乏某种严肃价值,提供幻影甚于提供真理不谋而合。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起源》中,将艺术作品呈现为解蔽(aletheia),真理在这种“非遮蔽”中呈现,如梵高的农夫之鞋。列维纳斯则更倾向于用复杂的伦理表述去消解海德格尔的艺术是“一种真理的生成和发生”。在“普鲁斯特作品中的他者”(The Other in Proust)、“保罗·策兰”及“莫里斯·布朗肖”部分,汉德向读者展示了列维纳斯的文学观。就第一部分而言,列维纳斯认为相对于哲学,诗人的著作“藏匿于一种暧昧中”,因为“它所关心的不是去表达而是去创造客体”[6]。在“布朗肖“部分,汉德提到列维纳斯在《诗人的眼光》中对布朗肖的《文学空间》做出的回应。汉德认为,列维纳斯通过布朗肖认识到艺术作品的超越性先于而不是抵触于哲学超越图像所带来的超越。布朗肖在《文学空间》把艺术作品重新定位于白日范围的外部,列维纳斯对此视为对文学的修正,即一种根本上的非—真理、非-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之真理,并将列维纳斯带入一种写作的游牧(nomadism)状态。在“保罗·策兰”部分,策兰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列维纳斯的伦理文学观,呈现了一个乌托邦世界,这不寻常的外在在一切扎根性与一切寓居之外,人们则伦理地寓居其中。遗憾的是,以上谈论艺术作品的部分,作者汉德并未给予详细的阐释与探讨。

柯林·戴维斯(Colin Davis)为牛津大学的哲学博士,专攻战后法国文学和思想。在1996年著的《列维纳斯》中,戴维斯揭示了列氏思想中他性、他者、脸、无限等核心概念。这些概念以前由于阐释问题一直困惑着读者。戴维斯认为,列维纳斯的作品仍然与传统的本体论捆绑在一起,虽然后者想要与之脱离。戴维斯向读者演示列维纳斯后期的写作如何通过其越来越具破坏性的、有时透明的、文本的实践试图克服这种对传统哲学的依赖。作者论述了列维纳斯的神学著作和他与犹太教的关系,以及当代思想家对他作品的接受情况,认为列维纳斯的研究影响已导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后结构主义者及后现代主义者对伦理问题的关注。此书综合、清晰地向读者介绍了大陆哲学、法国研究、文学理论及神学理论。

本书在第二章及第三章讨论了列维纳斯的两个最重要的哲学文本《整体与无限》及《别于存在或本质之外》。在第二章,戴维斯重点考察了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并提出列维纳斯所使用的法语词“l’éthique”也许有双重含义:伦理学或伦理事务,或者说列维纳斯的伦理学是对伦理事务之本性的探询。戴维斯认为列维纳斯的著作“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使伦理或元伦理哲学得到承认的条件”[4]51。在他看来,列维纳斯虽就“光源隐喻”的本体叙事模式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中提及柏拉图的最经典的描述,却没有公开地谈及诸如亚里士多德、康德或霍布斯等人的伦理学思想,也没有对伦理探询的语言和逻辑提供任何解释,仿佛他者哲学超出了哲学探询的范围。戴维斯认为列维纳斯更关心伦理经验和伦理关系,甚于伦理学,但作者并没有进一步详细的阐释。对于上述问题,应有必要作进一步论证,探询究竟。此外,戴维斯在第二章探讨了“文本性”问题。作者坦言出于教学的考虑而追求阐释的明晰性,同时质疑列维纳斯本人为什么就不能更清晰地解释自己的观点。为何写得要如此艰深?《整体与无限》(英文版)介绍及前言部分共32页,结论部分竟达12节。戴维斯认为这显得有些支离破碎,有不断的重申以前的论点或预示以后的论点的嫌疑。笔者认为文本整体具有总体构思性,但结论又具有他性(多重结论),这无疑符合列维纳斯文本的主题,同时又较好地阐释了他者的非中心性。戴维斯认为列维纳斯没有采取一种逻辑论证的结构以发展出对他者的知识;取而代之,用一系列方法去追求接近他者。对此,读者是可以理解。因为如果用传统的逻辑去推理、论证的话,又回到了列维纳斯要脱离的同者理论——他所要批判的东西。对语言持续的翻新正是脱离传统语境的一种手段。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此书理论性的不确定,但也情有可原。文本发挥了起源修辞的所有力量,在对起源语言的运用上,同现象学及存在论一样,追求源初的、基本的、本质的或最终实现的。这也反映了列维纳斯的伦理语言具有形而上的、第一哲学的特点,但不同于传统的本体论。

在《后现代性、伦理、小说:从利维斯到列维纳斯》[7]中,作者吉布森关注的是后现代伦理阅读的可能性,它将证明,后现代理论事实上已经使小说的伦理话语成为可能。此书在每章论述和讨论了列维纳斯思想的某个特殊方面,并对此思想提出了问题及其对小说的影响,并且还包含对特定文本的详细分析。这本书的独创性部分集中在一系列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小说中,这在以前很少被作为一个更大的道德理论的基础。吉布森以列维纳斯的哲学作为起点,利用一系列当代理论家的观点来探讨伦理性小说,这些观点来自目前新兴的文学理论本身。不同于利维斯,作者用伦理(ethics)这个词在此项研究中,而不是利维斯首选的道德(Moral)。吉布森认为后现代理论的路径和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所说的“现代道德家”是大相径庭的。作者强调他想重申文学伦理,这是因为在面对这一主题的两个发展过程中——新的实证主义和“政治学”,至少在英国,对近来的伦理忽视最应负责任。文学批评甚至可能是使政治伦理化的一个场所。在此书中,每一章都试图在列维纳斯和他的他者——另一个理论家或其他理论家之间进行对抗。通过允许不同理论穿越其中,目的是挑战、提问、延长或使列维纳斯的思想体系复杂化。伦理拒绝优先向后看已经给定的东西(这并不表明它否定历史)。正是在这一点上,伦理和前卫——或者伦理与现代文学和艺术的探索——可能会出现重合。

《极度美丽:美学、政治、死亡》是一本论文集[8],由六章共16篇文章构成。书名“极度美丽”取自意大利的哲学家、美学家马里奥·波尼奥拉(Mario Perniola )的“感觉差异”——这本文集的第一篇文章的名字。马里奥·波尼奥拉探究了主题,并为这本涉及哲学、文学和文化等领域的书籍定下了基调:在“感觉”和“差异”的十字路口反思哲学与文学之间的互动这个关键问题,并以“极度美丽”来传达。“极度美丽”是神秘的,甚至是矛盾的。一方面是愉悦的和谐把差异构入统一中,悬置了欲望;另一方面,极度超越了所有的界限,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标记死亡。那么,两者之间会有什么样的交流?这是此书所要阐释的主要问题。在最后一篇文章《列维纳斯与德里达的“光荣”》中,贝蒂娜·波尔古通过在列维纳斯的美学术语“光荣”中追溯“差异”,唤起了本书的大多数主题。在呈现了《别于存在或本质之外》的“光荣”之后,作者把列维纳斯对此词的使用与德里达把此词应用于西方的历史责任这一用法并置讨论。我们知道,在德里达的《死亡的馈赠》这本书,德里达探讨了礼物、献祭和死亡(包括动物献祭)的相关主题的浓缩。文本集中讨论了《圣经·创世纪》中围绕犹太教始祖亚伯拉罕献祭儿子以撒的故事展开。贝蒂娜·波尔古就德里达与犹太教和伦理的一般关系,探讨德里达质问西方(也包括列维纳斯)为什么一直以“献祭牺牲”为前提,以死亡的馈赠为条件。最终,德里达把列维纳斯的“光荣”理解为《死亡的馈赠》中对他人的绝对责任,绝对热情。此文章为我们展示了解构作为“礼物”馈赠的奇妙特征以及阅读伦理,即如何以思想变异性的方式来回应列维纳斯的“他者”。总之,这篇文章——《列维纳斯与德里达的“光荣”》——把《极度美丽:美学、政治、死亡》推向了高潮。它为我们厘清美学、伦理、政治、死亡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综上所述,无论是欧洲大陆,还是英语世界,列维纳斯的思想已经获得极大的关注。虽然国外尤其是英美学界对列维纳斯哲学思想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几乎都是在解构主义的大背景下进行。“他者”哲学更多的是充当文本解构的策略。列维纳斯较少讨论美学概念,其一生的美学概述大都集中于柏拉图式“再现”的艺术批评——认为艺术本质上是模拟与崇拜偶像的客体,因此无法突显我们对无限他者的伦理责任。简言之,列维纳斯为当代思想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并推动着建设和保存一个更为人性的世界。

二、列维纳斯的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关于列维纳斯的文艺美学研究,就掌握的材料看,刚进入起步阶段,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其伦理形而上学的研究及其对存在论的批判。目前已出版的七本专著中有五本为哲学领域的研究:杜小真的《勒维纳斯》(1994)、孙向晨的《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2008)、黄瑜的《他者的境域——列维纳斯伦理形而上学研究》(2014)、王恒的《时间性:自身与他者——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2006)、孙小玲的《从绝对自我到绝对他者——胡塞尔到列维纳斯哲学中的主体际性问题》(2009)。刘文瑾的《列维纳斯与“书”的问题——他人的面容与歌中之歌》(2012),是比较文学方向的研究成果,还有一本为胡继华的《后现代语境中伦理文化转向:论列维纳斯,德里达和南希》。(2005)博士论文的成果有六篇:徐鹤然的《不同于存在——论勒维纳斯哲学的它者理论》(2005)、林华敏的《从隔离的自我到异质性的他人:论列维纳斯的绝对伦理》(2012)、孙庆斌的《勒维纳斯的他者问题研究》(2007)、郭菁的《布伯和列维纳斯利他哲学研究》2007、彭勇的《列维纳斯的他异性美(伦理)学——以主体间性为线索》(2009)、王嘉军的《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2015)。前四篇为哲学方向的成果,第五、第六篇为文艺学方向的论文。如果说彭勇的论文从某一个视角——主体间性来展示列维纳斯的异质性美学,王嘉军则更宏观地把握了列氏的美学思想。他从其文学思想视角切入,把其文学、哲学思想放在20世纪法国哲学、文论的大环境下,与布朗肖、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文论批评家横向比较,更加突出其伦理诗学的独特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这确实把国内列维纳斯的美学研究推进了一步。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在列维纳斯对英美及第三世界学界的影响方面还有待探究。此外,高宣扬、冯俊、尚杰、杨大春、朱刚及台湾的赖俊雄等学者对列维纳斯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多从哲学角度。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开始关注列维纳斯的文艺美学思想,出现了胡继华、王嘉军、刘文瑾等学者关于此方面的学术论文。总体上说,与对列氏哲学思想研究相比,其文艺美学思想价值被大大低估,国内学者面临很大的挖掘空间。

就译著来说,到目前为止,列维纳斯著作的中译本只有三部:1.《上帝、死亡和时间》,余中先,译, 1997。2.《塔木德四讲》,关宝艳,译,2002。3.《从存在到存在者》,吴惠仪,译,2006。国内关于列维纳斯的研究综述也只有两本,分别是高宣扬主编的《法兰西思想评论》第三卷(2008)与《列维纳斯世纪或他者的命运“杭州列维纳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前者是以纪念列维纳斯诞辰一百周年为主题,为了恰当反映当代法国及国际哲学界研究列维纳斯思想的最新成果;后者则收集了当时在中国学者(仅有一篇为台湾学者赖俊雄的文章)的列维纳斯研究论文及国外学者的论文。

国内学者最早关注列维纳斯思想的是北京大学的杜小真教授。她的《列维纳斯》[9]是中国大陆学者撰写的评介该哲学家的开山之作。杜小真认为列维纳斯的思想建立在三种经验之上:文学的经验、精神的经验与历史的经验。列维纳斯的哲学是圣洁性的哲学,既有对胡塞尔、海德格尔思想的“变异”与批判,在反思中质疑“存在”,又有对塔木德的研究,对犹太文化的继承。列维纳斯把哲学与宗教融合、贯通,这在他的同代学者中是绝无仅有的。杜小真认为与风口浪尖的介入哲学家萨特相比,列维纳斯更像是意味纯粹的哲学家。他在战后与涌向历史与政治的风潮保持距离,默然无声,远离喧嚣。他更倾向于把《塔木德》涉及的各种问题放在哲学的前景下考量。在此书中,杜小真探讨了列维纳斯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Il ya;认为实存不同于存在,Il ya是没有实存者的实存,没有在者的存在,是先于世界的。进而作者把Il ya与海德格尔的es gibt做了区分,前者引出的是对存在的害怕,后者害怕的是虚无。Il ya就是意识分享“黑夜”的经验,就是对无名存在的经验。后来的学者在探讨列维纳斯哲学时也绕不过此概念。此书可以说是国内研究列维纳斯的先驱,虽说只是110页的“小书”,但是围绕着列维纳斯的主要思想展开了讨论与阐发,如欲望、宗教、他者问题。只是书中涉及的与其他哲学家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的比较少。

浙江大学的杨大春教授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直集中研究法国当代哲学,并在2006年9月组织召开了“杭州列维纳斯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作为世界范围庆祝“列维纳斯百年诞辰”活动的一部分。会后出版了《列维纳斯的世纪或他者的命运》论文集,分中英文版。此论文集主要收集了中外学者撰写的四个方面的论文:1.现象学与形而上学;2.主体或别一种主体;3.列维纳斯与现代哲学;4.列维纳斯与跨文化研究。此书的亮点在于后两点。这里,我们看到了列维纳斯与海德格尔、柏格森、本雅明、德里达、德勒兹、马里翁、萨特的比较,尤其是在一些核心概念上的差异——死亡、暴力、脸、超越等。亮点二即跨文化的比较。在这里,有些学者引进了新的维度——中西文化比较,或将孟子的怵惕恻隐之心与列维纳斯的感受主体性思想做比较,或将庄子的宁静与列氏的伦理做比较,由此引出和平的外展[10]。

杨大春教授在《20世纪法国哲学的现象学之旅》[11]专设一章(第四章)谈及了法国现代哲学的危机及想现象学转型。认为胡塞尔的意识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萨特、梅洛-庞蒂的实证论依然没有摆脱传统哲学以纯粹理论为导向的为我论特征,而列氏的身体现象学实为伦理转向。通过重新理解意向性、时间性和主体性,旨在声明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不管在语言还是身体上,均实现了观念性与物质性的统一。这不仅超越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认识论,而且超越了萨特和梅洛-庞蒂等人的现象学存在论。列氏的文献不仅活跃在我们的“思想”、演讲、文章中,还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实际生活中的一个“事件”,一个“事实”。这对于一个不同民族的人,一个有着异质思想文化传统的人,非常重要。

刘文瑾的《列维纳斯与“书”——他人的面容与“歌中之歌”》对列维纳斯的文学思想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通过回到启示的源头,对他人的面容的理解、回应和书写,把文学与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伦理生活的可能性。此书起于“书”对历史的质疑,把“书”广义上转义为与哲学的抽象理论思维相对的,以诗性及对话语言为主的理解方式;狭义上的“书”指犹太人的解经方式,特别是塔木德传统,意在将文学的自由与伦理的启迪相结合。强调“人的面容透过所有文学说话”,因此从根本上构成了文学批判历史逻辑的形而上。依据在法国巴黎第十六大学访学的刘文瑾在2012年出版此书时的信息,法语专著“还只有《列维纳斯面对美》这本小书”[12],为一年级的硕士论文修改而成。该书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列维纳斯关于“美”的存在论批评,分析和批评了浪漫主义传统,并期待艺术能够有一种“异于存在”的醒悟。可喜的是,法国列氏研究专家凯瑟琳·夏利耶(Catherine Chalier)为此书作序——《对美的简要评价》。刘文瑾在此书中有破有立,成为一大亮点。“破”即对存在论语言的批判,把存在的悲剧和艺术、表象追溯到意识形态与偶像崇拜,列维纳斯批判现代语境中的意识形态与技术语言相结合造成对“我”与他人之伦理关系的异化。当技术本身过于膨胀,以至于僭越神圣时,技术就会堕落为巫术。这种思想与康德的实践哲学不谋而合,给知划定界限,仍怀有理性的希望。“立”即树立“面容”作为第一语言,面向“他人”的言说思想。那是先于存在论的语言,一种被他人召唤的期待。这种源初的语言是对于他者之迫近的迎接。刘文瑾的书很好地把握了列维纳斯的文学与哲学的关系阐述。一方面,文学作为个体化、隐喻化的生活语言更具有批判意识及对个体生命的关怀,极富伦理性;另一方面,浪漫主义以来的现代性文学观主题化倾向严重,失去了文学所应有的伦理担当与灵魂重塑功能。总之,此书就文学与他者哲学的关系阐述得非常好。

三、评价与展望

综而观之,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列维纳斯的思想的研究较为单一,主要涉及哲学、政治领域,美学思想研究不足。国外学界应加大列维纳斯对当下英美学界及第三世界的美学影响的探究,可采用横向比较,如中国新儒家与列维纳斯的关系。国内学界在哲学传统领域的关系也已探讨得比较深入,但与宗教,尤其是犹太教的关系(其塔木德研究)还有待深入;对列维纳斯思想本身已经有较好的把握,但其思想的普遍效应,尤其是对于跨文化研究的意义仍有待开展,如美学、艺术、文学方面的影响、情感与心理分析方面、后女性主义、对后现代主义伦理的影响方面等的研究都有待加强。借用陈晓明教授的观点:“解构要求更真实和更诚恳地面对他者,解构的伦理性就是对‘他者’的无限给予,对他者的整全性的‘尊重’和‘肯定’”[13]。简言之,列维纳斯的美学思想有助于建构后现代美学,尤其是“政治伦理”思想中的审美转向以及对传统美学的建设性批判。列维纳斯的异质性美学进一步说明当代的政治美学体系犹如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多声部的创作”,但实为共同的宗旨服务,即反“恶”、倡“真”、求“善”,最终实现普适的人类社会的“大美”境界,即美是自由的象征,生命的本真存在。

参考文献:

[1][美]伊丽莎白·扬-布鲁尔.阿伦特为什么重要[M].刘北成,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7.

[2]RANCIERE J. Dissensus: On Politics and Aesthetics[M].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2010:140.

[3][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序1.

[4][英]柯林·戴维斯.列维纳斯[M].李瑞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法]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6]HAND S. Emmanuel Levina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9:69.

[7]GIBSON A.Postmodernity,Ethics and the Novel: From Leavis to Levina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9.

[8]SWEARINGEN J,CUTTING-GRAY J.Extreme Beauty: Aesthetics,Politics, Death[M].New York:Continuum,2002.

[9]杜小真.勒维纳斯[M].香港:香港三联书店;台北:远流出版社,1994.

[10]杨大春,BUNNIN N,CRITHLEY S.列维纳斯的世纪或他者的命运——“杭州列维纳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11]杨大春.20世纪法国哲学的现象学之旅[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2]刘文瑾.列维纳斯与“书”——他人的面容与“歌中之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82. [13]陈晓明.解构的伦理面向:德里达与列维纳斯[J].河北学刊,2007,(4):146-153.

[责任编辑:郑红翠]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Study on Levinas's Aesthetics at Home and Abroad

LI Yan1,2,ZHANG Ye3
(1.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China;2.School of Liberal Art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3.The Liberary,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Dalian 116034,China)

Abstract:The alterity philosophy of Levinas, the French ethical philosopher, with its unique specificity, l'exotisme, and the deep humanistic care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the study of his heterogeneity of the infinite.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aesthetic studies of Levinas in recent years. On the one h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his influence from the reflection on the Postwar France, expanded to the whole trend of the criticism, aesthetics, spiritual life and psychoanalysi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udy of Levinas's aesthetics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and therefore,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room to explore and a big gap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this field. The contemporary British, American and the third world academic circles(not just the French) can use the horizontal comparison method to increase the explor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cultural study is still to be carried out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New Confucian and Levinas, the influence on today's aesthetics, literature, post-feminism, post modern ethics and so on.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Levinas' aesthetic thoughts are helpfu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modern aesthetics, which reveals the constructive criticism of western traditional aesthetics represented by Heidegger and the aesthetic turn in the postmodern ethics.

Key words:Levinas;alterity;aesthetics;ethics

作者简介:李岩(1973-),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西方文论、文化学研究;张烨(196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馆员,从事汉语言文学、图书馆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存在论艺术观的超越——列维纳斯的现代美学思想研究”(L15DWW004)

收稿日期:2015-10-28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71(2016)01-0086-07

猜你喜欢
伦理美学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盘中的意式美学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VR崂山:虚实相生的美学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论《觉醒》中的伦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