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悬崖”前沿研究(专题讨论)

2016-03-07 03:11包庆德
关键词:社会转型悬崖逆向

特约主持人:包庆德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70)



“环境悬崖”前沿研究(专题讨论)

特约主持人:包庆德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70)

主持人语:中国环境哲学要与国际环境哲学界同行进行学术对话,就应该而且必须突出中国自己的学术观点,创新中国自己的概念范畴,建构符合中国文化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作为中国本土化的“环境悬崖”范畴,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纪警世危言,旨在指陈环境因持续超强外部压力推动突破生态临界点而滑向自我崩溃的状态。这一概念的适时提出,引起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界的学术关注。

本期编发的《环境悬崖:社会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文是成都·2015年环境哲学学术会议的综述稿。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和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联袂支持下,本次学术论坛围绕“环境悬崖与社会转型发展”主题,就“环境悬崖”概念进行深层对话交流,对“环境悬崖”范畴进行多维度深度反思,并就环境悬崖、社会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关联进行深入研讨。本次讨论开局良好,相关问题有待深化。

环境悬崖形成于环境逆向编程。本期编发的《逆向编程:环境滑向悬崖的运行机制》一文作者认为,环境空间张力域度消失、滋养环境自身的资源严重匮乏、种群密度高度失调、生命种类多样性锐减到不能支撑环境自生,此四者以涌现方式推动环境展开逆向编程。环境逆向编程始于群落,达于宇观领域,其后回复于群落而形成与宇观环境达成逆向共生循环,其根本运作机制是群落常量与群落变量序变,其内隐机制乃群落之构成要素相向敏感依赖性的时间化放大。推动其群落要素的敏感依赖性将微小变化予以时间尺度上的无限放大的原动力,却是无限度追求物质幸福的人类私欲。因而,改变环境逆向编程、中止环境悬崖之最终希望,是人类对私欲的节制或放弃。

中国学者提出“环境悬崖”新概念,用它来说明中国生态环境面临危险状况。“环境悬崖”引发生态文明建设新契机。本期编发的《环境悬崖危机倒逼生态文明建设新契机》一文作者认为,首先,它将促使经济与环境关系发生“哥白尼革命”式新变化。以往人们信奉“经济优先”、“增长至上”理念,现在“环保优先”、“生态至上”思想逐渐形成。其次,它将把人们从唯GDP崇拜疯魔中唤醒,对GDP的“生态启蒙”有了新认识。“生态启蒙”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确立生态理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再次,它将促使发展观产生新变化。人们更注重发展品质和效益,更专注发展方式嬗变,更追求发展对幸福的守望。最后,它将促使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期待和诉求有新提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环境悬崖是环境风险长时期积累,环境容量陡然下降,环境问题集中爆发,环境系统的自我修复、恢复能力遭受毁灭性破坏,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近乎为零的地理空间。本期编发的《主体功能区空间管治规避环境悬崖研究》一文作者认为,环境悬崖是特定空间长时期不当开发、过度开发的结果,现实表现为区域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环境悬崖倒逼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倒逼社会转型发展。主体功能区空间管治,用差异化民生供给引导人口流动与理性行为选择,用差异化土地政策管控区域经济活动种类和强度,用差异化环境保护政策消解既有的环境悬崖风险,建构“环境风险分散——环境问题增量控制——环境问题存量化解”三位一体的环境悬崖规避机制。

作者简介:包庆德(1960-),男,辽宁阜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内蒙古大学生态哲学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从事生态哲学与生态思想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4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悬崖逆向
逆向而行
逆向思维天地宽
悬崖采割夏至蜜
悬崖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悬崖边的树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