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刍议

2016-03-07 14:34邓俏莉
无线互联科技 2015年22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教学改革

邓俏莉

摘要: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冲击了高校课堂秩序。网络具有的虚拟性、信息碎片化、功能消遣性以及给大学生带来的社会疏离感,影响了大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可持续学习能力。文章指出,只有顺应移动互联网潮流,放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到位。具体做法包括转变教师职能、提高课堂信息化技术水平、开展慕课等多种教学形式,还可以利用利用智能手机推动教学方法创新。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课堂教学环境;信息碎片化;系统性传授;教学改革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近3000万,具备智能手机并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1%以上。手机进课堂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1移动互联网冲击高校课堂,改变课堂教学生态环境

网络带来的信息浩瀚无边,丰富多元,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学生注意力不再能够轻易被教师抓住;学生不愿意听课,而变成“低头族”,课堂教学秩序受到冲击,严重者甚至“失控”;尽管有多媒体设备如PPT的辅助,从普遍面上讲高校教师们还没有做好准备,还不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手机APP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1.1网络虚拟性

互联网通过社交、信息分享、娱乐购物、网络支付以及在线教育等开始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强大的功能及对现实生活的巨大渗透性,使得许多人产生对网络的强烈依赖,而忽视了网络的虚拟性及负面作用。网络由数字和符号构成,在网络中由符号代表的人、物、场景构成虚拟社区。在网络虚拟社区里也生活着“人”,彼此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尽管这种关系确实存在,但毕竟是间接、虚拟、微弱的,再仿真的网络社区也不是现实世界。网络具有隐蔽性、宽泛性和超时空等特点,其特性决定了网络与现实世界维度迥异,不同于真实的生活。

1.2信息碎片化

互联网产生海量信息,Twitter(推特)平均每天产生3.4亿条消息,而Facebook(脸谱)每天则有40亿条信息在扩散。巨量的信息带来的是信息超载和难于选择,个体面对无穷计数的信息碎片,无法整合,而没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不是学习。网络信息琐碎重复,彼此毫无逻辑关联,如果接收者没有一套严谨的逻辑思维体系,面对巨量信息而无法整合与消化,很容易就湮没在信息泡沫里,收获不到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

吉林大学张克永等对“网络碎片化学习中学习者认知方面的问题”作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感知觉层面,学习者碎片化学习过程中往往患得患失,缺乏独立思考与概括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容易产生错觉与幻觉;在注意层面,碎片化信息导致学习者注意力资源碎片化,难以辨别有用信息;在记忆层面,碎片化知识的记忆与提取困难;在思维层面,51.4%的学生不认同以碎片化学习取代系统学习,认为长期碎片化学习将影响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者的网络碎片化学习过程并不顺利,存在认知障碍问题。

网络碎片化使得搜索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标题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这种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对阅读内容则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北京大学教授于长江提醒:“我们的思维可能被微博(微信)切割成碎片,丧失深度思考的功能”。刘文丽调查表明有42.8%的大学生认为使用智能手机阅读后导致阅读缺乏深度。

1.3功能消遣性

大学生带到课堂上的电脑和手机到底有什么功能和目的呢?阳莉(2013)调查显示:大学生手机上网大多数用于搜索、浏览各类新闻网站、聊天、网络社交,也有部分学生查看校内信息网上的信息,关注跟考试相关的资料。其中关注社会新闻的占56.5%,娱乐的占55%,网络交友的占了46%。鲁汇(2012)调查发现,社交和在线交流仍然是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目的,而消磨时间成为第二大目的,大学生也通过手机互联网获取喜好的新闻资讯和信息以及各种消遣娱乐。有数据显示,45%的大学生在使用手机上网时对于信息的获取没有明确的目标,64%的大学生认为手机互联网很容易打发无聊时间。手机上网聊天、看电子小说、刷微博微信成为大学生手机上网的三大功能:娱乐消遣占56%;聊天交友占54.5%;查看新闻占46%;查找学习资料占29.5%;看小说占19%;打发时间占48%;玩游戏占8%。

1.4社会疏离感

社会疏离包括空间疏离、人际疏离和社会疏离,其本质是心理疏离,即个体感觉到无意义、孤独、压迫拘束、不可控制等消极情感体验,核心在于缺乏归属感,游离于群体之外,感觉被社会所抛弃。研究表明,过于依赖网络,缺少时间与机会接触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同伴关系、人际信任、社会期望、自尊等因素,从而影响其社会行为和心理状态。

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通过网络社交媒体进行虚拟空间内的交往而逐渐忽略面对面的互动,降低了在现实中交往的主动性。调查显示,当问及“课间或休息时,你是与其他同学聊天还是自己一个人玩手机”时,有42%的同学选择“自己一个人玩手机”,当问及“课间或休息时,你的同学或朋友们是与其他同学聊天还是自己一个人玩手机”时,46%的同学选择“他们在自己一个人玩手机”;当问及“在宿舍里你一般会和舍友聊天或讨论问题还是用手机上网打发时间”时,30%的同学选择“使用手机上网打发时间”。刘文丽调查发现,有44.6%的大学生在联系朋友时选择使用即时通信软件如手机QQ、微信、微博等,而非打电话。周林(2011~)指出,人际疏离感总分及各维度与网络成瘾倾向及各维度正相关显著。对网络越依赖的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亲人疏离感、社会孤立感、人际疏离感。

2顺应移动互联网潮流,放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

2.1系统性知识传授,形成完整的专业体系

传统教学一般是按照学科和专业的知识体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开展的。教师传授的和学生继承的都是前人留下来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系统化的专业技能。哪怕在知识与学习发生巨变的今天,面临信息爆炸式增长,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情况,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有一位向导,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和研究前沿进行筛选,更需要有教师对专业知识结构和体系脉络进行引导。移动互联网把信息和知识切割成碎片,学科和专业被不断重组,新的知识重构和形成体系更需要传统教学发挥系统性引导作用。

2.2课堂教学环境提供社会联结性的基础

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参与真实实践,与他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逐步社会化的过程;是对一种文化的适应性及获得特定组织成员身份的过程。课堂教学在强调知识性、理论性、目的性的同时,对大学生的社会性教育如社会兴趣、行为规范、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民族文化等方面也要提供基础。据统计,在校大学生最受困扰的因素首当其冲是人际关系,有47%的大学生反映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35%的大学毕业生反映在毕业2~3年后仍然对社会适应不良,所以高校课堂内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社会联结,教师要能够把课堂教学活动与整个社会实践相联系,与家庭、社区相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与周边环境的社会联结性,教学生如何编织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培养具有良好素养、行为遵守规范的社会公民。

2.3课堂不仅进行知识共享,而且推动个体群体创造性创新性活动

备受移动互联网冲击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会消失吗?回答是否定的,只要人类有群体学习的需要和知识共享的创造形式,课堂教学形式就会存在。不过,未来的课堂会更加开放,手机和网络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更新的信息与知识、多元的视角与观点。教学内容不再限于书本与教学大纲,应试教育将变得不合时宜和难以接受。教学过程不再像从前那样严格遵循事先预设的流程,而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其次,未来的课堂会更加民主。由于很多知识与信息可以从网络获取,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师生的地位更趋平等。课堂上将出现更多的讨论与协商。所以,可以肯定未来的课堂更利于个体创新。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知识获取渠道很多,通过采取适当的策略,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与知识,从而促进个体、群体创造性创新性行动。

3改革思路: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模式

2015年9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为纽带进一步加强教学和管理,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和教育系统之间的联结和互动。强调注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的紧密结合,促进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

3.1手机进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教师角色与职能必须转变

在移动互联网掀起的这场历史巨变中,学生将逐步成为课堂的中心,而教师的角色将会逐步演变成辅助学生学习的教练,教师将从现在课堂的知识中心、资源中心、教学信息中心、教学任务中心、问题来源中心的地位退出。但这绝不是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更不会把讲台上的教师扫地出门。而是教师的角色与职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现在的大量的灌输式、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将转向更有意义的事情,即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创建学习环境,组织学生活动,当好教练和导师。

3.2开放课堂,主动利用互联网设备提高课堂信息化技术水平

《地平线报告》2015版强调,学生自带设备进课堂是新兴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大趋势,并指出:“BYOD(自带设备)的成功在于它适应了移动学习的全球发展趋势,从老人到儿童越来越多人持有移动设备,并在不同环境下联网学习。研究显示43%的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73%的中学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使用手机。更多的学校正在围绕学生/家长自带设备而建设相关的课程。”

2015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互联网+促进教育行业发展的战略思路,要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中高效学习。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除了国家投入,学校要建设好网络环境,重点搞好支持学生BYOD的WiFi环境。

3.3碎片化学习与系统性传授相辅相成

碎片化信息也有优点,那就是方便查找,节省时间。碎片式学习是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整合多种零散知识在一起,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如何把传统的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结合起来,让碎片式学习成为系统性传授的重要辅助?近年来国内掀起建设慕课的浪潮就是二者结合的具体应用。翻转课堂、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创客教育、STEAM、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等基于移动终端的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是全球热点。

3.4利用智能手机推动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内容要新、奇、实用,紧跟社会热点,教学方法要丰富多样。由于多种原因,上课变成讲解,案例分析流于形式,课堂教学缺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灌输让课堂索然乏味。情境式体验教学法具体有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团队拓展游戏、心理测试及小组辩论等,它与案例教学不仅活跃课堂,还能解决课程设计脱离企业实践的问题。以往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前期准备时间太长,一次性使用效率低,成果能具体量化、反复使用的比率小。如何利用智能手机或开发APP减少时间成本而提高使用频率及效率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教学改革
微美学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