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09 19:45卢景辉杨敏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传承创新提升路径

卢景辉 杨敏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 510420)



高校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卢景辉杨敏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510420)

摘要: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以及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路径在于:准确定位,把握方向,提升高校文化引导力和凝聚力;完善制度,以人为本,提升高校文化保障力和示范力;打造品牌,突出特色,提升高校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交流,兼容并蓄,提升高校文化传播力和辐射力;传承创新,积极适应,提升高校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高校文化软实力; 提升路径; 大学精神; 传承创新

高校文化软实力是高等学校长期积累的精神成果,是高校育人功能的集中反映,是高校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引导力、凝聚力、保障力、示范力、影响力、竞争力、传播力、辐射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成果,不仅包括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以及独特的精神和文化氛围,也包括高校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刘志伟,等,2004:96)。

习近平同志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2014:160)。“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李翔海,2013:48)。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阵地,高校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含环境文化)、特色文化等层面,其文化软实力直接影响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高校可以通过以下五条路径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准确定位,把握方向,提升高校文化引导力和凝聚力

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潜移默化的,文化在人的发展成长过程中起着方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高校管理者要充分理解高校职能与使命,充分认识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功能和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育先进的大学精神,努力提升高校文化的引导力和凝聚力。

(一)充分认识加强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使命及其重要意义,培育先进的大学精神

高校肩负着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柱,影响和主导着社会文化发展方向。要准确定位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加强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使命及其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培育先进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反映它的历史传统,并能得到师生广泛认同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文化形态,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善于对大学精神加于凝练与升华,对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办学宗旨、发展战略、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等进行科学定位,发挥大学校训的引导作用。通过文化建设,形成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建设具有本校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高校文化,塑造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高校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指文化主体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对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主要指文化主体对本体文化价值深刻认知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是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已经明晰”,“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罗伟其,2015)。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师生斗志,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提升高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引领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体现高校文化的社会主义本质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提升高校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文化凝聚力产生的前提条件,因此正确认识文化认同问题对于深刻理解文化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身所属文化的归属感,是其对特定群体文化的身份认同。每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也会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对于一所高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文化认同为前提的文化凝聚力可以让所属文化成员在共同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传统基础上团结起来,从而拥有强大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所在组织的不断发展。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要注重通过提升高校文化认同,增强高校文化凝聚力。“高校文化认同,首先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普通高等学校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中共中央,2010)。“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罗伟其,2015)。当师生对所属文化拥有强烈的认同感时,这种高校文化就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完善制度,以人为本,提升高校文化保障力和示范力

科学严密的制度是现代大学管理的重要标志,制度管理是文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通过完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育人制度、人尽其才的激励制度、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等先进制度和科学工作机制,以及通过不断提升师生素质,崇尚高雅校园行为,提升高校文化保障力和示范力。

(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打造科学的制度文化

高校要建设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体现学校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形成完备的运行规则,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按章办事,逐步实现规章制度与学校长远发展目标之间的深度契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更要注重大学制度管理的改革,在制度创设过程中,要切实把维护师生利益、有利于学术自由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付晓东,2008:189)。

高校在优化内部治理结构过程中,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结合实际,制定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的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及群众组织作用,健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实行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及时向师生员工、群众团体、民主党派、离退休老同志等通报学校重大决策及实施情况(中共中央,2014)。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模式,实施以校、院两级管理为主的内部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二级单位党政共同负责的管理方式,保障师生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制度执行的规范性,维护制度的权威性。要建设和完善有利于激发教职员工积极性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教师心理收入的满足感,要让教职工通过工作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展现、潜能得到发挥、价值得到体现。

(二)以人为本,提升高校师生文化素质,塑造高雅的校园行为文化

美国思想家加尔布雷思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文化的影响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促进人的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既是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目的,也是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一大批素质高、品德好、业务精、能力强的“文化人”的不断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高校文化发展繁荣,根本在于人的培育,高校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要引导师生充分认识个人形象对大学形象的影响。

高校校园行为文化直接影响到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人在高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是高校精神、价值观念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主要包括教师行为文化、管理人员行为文化和学生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灵活、表现最明显的方面,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高校要通过加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挖掘文化育人内涵,孕育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相结合、富有特色、生动活泼的行为文化(陈曦,2014:68)。打造高尚的行为文化,关键是要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工作,充分运用学校主流媒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师生的言行举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三、打造品牌,突出特色,提升高校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品牌是一种精神、一种认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无形资产的全息浓缩”。特色是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文化品牌展现的是文化中的“文化”,赋予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特色大学文化是高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办学兴校的深层推动力,在高校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要善于挖掘大学历史传统与现代大学精神的文化价值

高校文化建设要通过挖掘大学的典型人物、事件、名人传纪等历史传统,彰显校旗、校歌、校徽等标识系统,凝练现代大学精神的文化价值。要在办学思路、教学理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紧紧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办学历史,展现自身的优势,努力打造学校的文化品牌。通过建设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教育名家与典型人物的塑造与宣传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造和宣传大学名人(名家、名师、名校友)、名作,提升大学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譬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粤楷模——黄建华教授”典型人物的学习宣传活动,就是文化建设过程中学习楷模、打造品牌、塑造形象的一个典型事例。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形式。要做好校园环境、建筑、景观等的整体设计,体现学校文化传统,彰显学校精神与办学理念,不断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文化产品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各种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文化产品对人的精神状态具有影响作用。要规范使用学校名称、标准色、标准字体以及文化标识,加强名片、办公用品、纪念品等学校文化产品的开发、使用和推广,发挥品牌效应,彰显学校文化内涵。

(二)要善于结合实际凝练高校文化特色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由于文化之间的冲突、交融导致某种文化的强化或弱化现象时有发生。高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特色求发展”,打造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鲜明特色,提升本校文化的影响力。譬如,近年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全球化与民族化”为核心,着力突出校园文化的国际属性,提高校园文化的选择、转换和生成功能,从国际视野培养的角度培育与建设校园文化,从校园文化价值导向、校园文化环境营造等方面打造了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在文化价值导向方面,该校通过凝练“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赛事和活动,拓展国际交换生项目,创新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模式等方式,引导师生树立国际化意识,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交往、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能力。在校园文化的软硬环境营造方面,该校通过建设古今中外文化名人文化广场,举办系列国际知名人士或学者的讲座,使同学们不出校门就可以接触到世界文化,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通过组织开展欧罗巴文化节、亚洲文化节、世界文化节、全英文戏剧大赛、世界美食节、国际学生文娱晚会等国际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展现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既推动了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又彰显了特色文化的影响力。

四、加强交流,兼容并蓄,提升高校文化传播力和辐射力

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要坚持特色鲜明、品牌突出,也要注重交流互动、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在交流和发展中不断提升传播力和辐射力。

(一)把握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在交流中促发展

季羡林先生指出:“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广泛的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中华文化就是吸纳了中外文化和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而形成的极富包容性、极具生命活力的大文化。高校要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国际和国内以及校际之间的交流,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沈壮海,2014)。文化的辐射力要通过交流和传播来实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譬如组织开展中国优秀的文史哲学术成果外译工作和在国外建立多家孔子学院等,这些举措既提高该校的文化力量,也推动了国家软实力的建设。

习近平同志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习近平,2014:161)。高校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善于宣传本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学术能力、以及在本国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与精华,扬长补短、兼容并蓄,从校外带来新思想和新理念,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思想和文化价值。

(二)建设文化阵地,加强高校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

文化信息的对外传播能力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阵地的建设,运用校园网、微信、微博等媒介手段加强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有利于提升高校文化的显示度和辐射力。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要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有利于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然而,互联网带来了海量信息和无边界的交流,各种言论汇集、各种声音交织,呈现众声喧哗状态,易于误导学生判断、模糊学生认识”(罗伟其,2015),要特别注重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抢占舆论高地,传播正能量。

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化”人,这种作用就是通过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去影响人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高校文化传播要注重传播内容的科学性、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传播手段的灵活性,既要反映高校文化的先进性,又要体现高校文化的育人功能。

五、传承创新,积极适应高校文化发展新常态,提升高校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

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既要重传统、持之以恒,也要重创新、勇于开拓。创新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文化创新也是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要把握高校文化从传承中创新发展的新常态、从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的新常态和从“象牙塔”向全球化发展的新常态,积极提升高校文化创造力。

(一)把握高校文化从传承中创新发展的新常态

没有传承,文化发展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文化传承是高校的一个基本职能,要通过文化传承推动文化信念、文化理想、文化品格的培育和提升,要通过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实现文化育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也是中国特色之源,是高校文化传承的首要内容,学校本身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办学特点等是高校文化传承的特色内容。

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既要发掘传承传统文化,又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以开放的视野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借鉴,结合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不断赋予高校文化以时代特点。在传承中创新是高校文化发展的新常态。高校文化创新,要从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作品内容、文化表现形式、文化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文化活力的源泉,改革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把握高校文化从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的新常态

历史表明,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都是兼收并蓄的开放型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对其他异质文明的学习和借鉴。譬如,正是由于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融合,才使中国的唐宋盛世文化享誉世界。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在不断加速,某单一文化“独霸天下”的现象不复存在。高校要想创建一个有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就必须积极吸收和融合国内外高校和其他民族、国家的不同优秀文化,文化多元化是高校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习近平,2014:162)。高校同样要积极营造和谐多元的校园文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实践,在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着力营造并逐渐形成了和谐多元的校园文化,和谐多元的校园文化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素质公民培养。在校园里,中外文化、东西方文化共存共融、相互辉映。该校充分利用拥有20多个外国语专业和多学科交叉互补的优势,积极开展涉外文艺活动和跨学科学术活动,形成一道道亮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在和谐多元校园文化的感染、陶冶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子们充分体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点,展示了进取包容的公民素质以及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形象。

(三)把握高校文化从“象牙塔”向全球化发展的新常态

人们常常将高校比喻成为“象牙塔”,其言外之意就是说高校是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脱离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或隐居之地,在信息科技没有较好发展之前,高校文化活动往往局限于学校及师生之间的传播和影响。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高校文化在“冲突”、“融合”、“趋同”和“互异”等方式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呈现出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

高校是信息传播最集中的中心地带,是全球文化互动的前沿阵地,信息化网络化是高校文化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但文化网络化也对高校文化安全带来的影响。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更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使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明辨是非、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把握和适应高校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才有利于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陈曦.2014.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教育(Z1):66-68.

付晓东.2008.对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学术交流(4):186-189.

刘志伟,黄伟,耿传刚.2004.浅谈新时期的大学文化建设[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6-99.

李翔海.201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4):48-49.

罗伟其.2015-02-07.加强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基本遵循[N].中国教育报(3).

沈壮海.2014-01-27.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N].光明日报(11).

习近平.20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中共中央.2010.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通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4):4-7.

中共中央.2014-10-15.《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EB/OL].新华社.[2015-08-15].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0/15/c_1112840901.Htm.

[责任编辑:萧怡钦]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LU JinghuiYANG Minsheng

(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510420,China)

Abstract:To build up cultural soft power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alent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s,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t can strong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ountry’s cultural soft power. But how to improve cultural soft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1) to position it accurately, and to move on towards the right direction, thus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leading and cohesive rol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2) to establish a sound system and to emphasize people-oriented policy, thus to improve its indemnificatory and exemplary effect; (3) to build up brand and to highlight unique features, thus to strengthen its influ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4) to boost communication and to be more inclusive, thus to promote its image and coverage; (5) to inherit tradition and to innovate, thus to be adapted to the latest development and to mak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more creative and energetic.

Key words:cultural soft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 improvement ways; university spiri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15-11-17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广东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2013JKDY012);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文科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实践活动创新模式研究与探索”(GD15XJY06)。

作者简介:卢景辉,男,广东蕉岭人,法学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高校文化。杨敏生,男,广东梅县人,教育学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6)01-0133-06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传承创新提升路径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