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一流大学建设:江苏省的经验与启示

2016-03-09 19:45王志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科建设师资队伍

王志强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广州 510035)



省域一流大学建设:江苏省的经验与启示

王志强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广州510035)

摘要: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和统计法,研究发现江苏省通过统筹规划、推动院校分类发展、加快学科建设、壮大人才队伍、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等措施,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江苏省建设一流大学的启示包括:必须结合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综合改革为统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在顶层设计、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对外开放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加强改革。

关键词:一流大学建设; 院校分类发展; 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 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流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5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这表明建设一流大学将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性安排,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多次调整,中国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因此,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是实现中国一流大学建设战略构想的前提和保障。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省通过政策驱动、院校分类发展、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增加财政投入等一系列措施,一流大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研究江苏省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策略,对中国其它省份一流大学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一、江苏省一流大学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

江苏高等教育发展不仅处于全国前列,而且一流大学建设成效明显。目前“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共有11所,居全国第二。在中国校友会、网大和武书连三大高校排行榜(简称“三大高校排行榜”)中,位于前100名的高校数量分别是10所、13所和15所,位于前50名的高校数量分别是4所、3所和7所,所占比重较高。

(一)高层次人才队伍。江苏省坚持外引和内培并举,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3年末,江苏共有院士136位,长江学者203位,引进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者93人。在“千人计划”创新人才、创业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方面,江苏均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不仅中坚人才资源丰富,也储备了大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后起之秀。

(二)学科专业建设。学科发展水平是反映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014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了2014年中国大学本科院校竞争力总排行榜。其中,前100名中,江苏省有12所,前50名中,有5所。江苏省前100名的12所本科院校中,高校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高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计108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方面有210个,教育部学科排名前十名共计153个。

在专业建设方面,自2003年起,江苏每两年建设一批省品牌特色专业,截至2012年共建设四批并全部验收完毕,共建设省级品牌专业274个,特色专业617个,在此基础上还建设了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233个。

(三)科学研究。科研是一流大学科技活动的主体部分,是一流大学科研创新的动力之源,也是企业技术变革的重要来源。在科技竞争激烈的今天,研究型大学获取R&D资源的能力、R&D执行的状况、R&D的产出情况等,都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研发能力(沈红,1999)。国家教育部科技司(2014:12)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江苏省高校获得科技项目数共计24990项,居全国第三。高等学校R&D研究项目8499项,当年拨入经费26.63亿元;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3539项,当年拨入经费10.65亿元,四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2014年度该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获奖总量居全国第二。

(四)国际化水平。江苏省是率先开展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省份,近年来,在学生、教师、课程、科研和跨国合作办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步。在高等学校国际科技交流方面,合作研究派遣人次3347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人次11503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16次,均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列全国第三;合作研究接受人次3729次,交流学术论文9857篇,特邀报告2218篇,均仅次于北京市,列全国第二(教育部科技司,2014:49)。在跨国合作办学方面,在“引进来”上,截至2015年6月,江苏本科层次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分别为7所和108个,由地方审批报教育部备案的机构和项目分别为3所和186个,这远高于京、沪、粤、浙等其它经济发达省份(教育部,2015)。在“走出去”上,苏州大学与老挝政府合作成立老挝苏州大学,开创了中国高校赴国外办学之先河。

(五)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一流大学发展的重要保障。2013年,江苏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分别为14836.89元和8500.899元,居全国前列(教育部,等,2014)。普通高校科技经费投入121.14亿元,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经费67.44亿元,均居全国第二;高等学校R&D 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经费26.62亿元,居全国第一(教育部科技司,2014:88)。

二、江苏省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重视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建设。江苏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一流大学建设。2010年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大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建设力度,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苏成为全国3个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2014年现任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全省高校书记校长培训班上强调: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路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在领导重视同时,江苏还将相关精神落实到政策层面,例如自2010年先后出台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中,都对建设一流大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在《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这一文件中对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监测进行了详细描述,以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上海交通大学、《美国新闻周刊》、中国校友会网和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排行榜为依据,确定到2020年,江苏省进入世界前200名的高校达到2所,进入全国前100名的高校达到15所。在制定政策的同时,江苏还十分重视落实程度。在“省有关部门贯彻实施《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点任务分解方案”中对省直部门进行了明确分工,由省教育厅、财政厅和发展改革委共同负责一流大学建设工作,并建立相关问责制度。

(二)借鉴国际经验,推动高等院校分类发展。为了应对经济发展和民主化的诉求,高等教育被寄予厚望,不断卷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它越来越被要求在构建知识社会和民主社会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就需要对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重新审视和界定(道格拉斯,2008)。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借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和卡内基高等院校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江苏省将全省高校按三方面进行分类,并据此确定每一类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一是按照办学层次划分,分为教学科研型(如东南大学)、教学型(如南京经济学院)和职业教育型(如苏州市职业大学)三种类型;二是按照学科覆盖面划分,分为综合性大学(如苏州大学)、多科性大学(如河海大学)、单科性大学(如中国药科大学)三种类型;三是按照服务面向划分,分为面向世界和国家层面服务(如南京大学)、面向区域服务(如南京师范大学)以及面向地区服务(如徐州医学院)三种类型。江苏高等学校分类框架为全国高等学校分类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三)围绕经济社会,加强学科建设。大学职能的发展以学科、专业的发展为基础,其组织结构以学科、专业结构为前提,学科、专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大学的发展水平(夏鲁惠,2006)。学科建设在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学科建设方面,江苏省重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着力发展紧缺、优势和新兴学科。自2010年以来,江苏省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一期工程”,目标是到2015年建设100个具有一流人才和条件的优势学科平台,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际前列。2016-2020年,江苏省将实施优势学科二期工程,优势学科将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出、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突出交叉学科的融合建设。

(四)通过“内培外引”,壮大人才队伍。自1997年开始,江苏省组织实施“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和“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其中7人当选为“两院”院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特等奖18人,一等奖99人,二等奖156人,获得发明专利606项。“十一五”期间实施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计划从2006年起,选拔30名中青年首席科学家、300名中青年领军人才和3000名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为高层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设立专项资金,大力实施“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和“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2008年,江苏又出台《“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意见》其中提出: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2008年—2012年的5年间,引进10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五)聚焦核心领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院校与国家层面,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传递的过程(奈特,2001)。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办学理念和机构设置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及合作办学等。2003年,江苏率先在全国提出教育国际化战略。2008年3月就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10年,江苏每一所高等学校须与国外至少一所同层次的优质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2011年,江苏省提出了高等教育全面对外开放的“六大战略计划”,分别是建设中外合作一流大学和项目、江苏学生海外学习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留学江苏”计划、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及江苏海外校园计划,力图构建多层次、多领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六)提高保障能力,增加财政投入。在人才培养方面,提高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目前江苏在全国居于前列。在学科建设方面,2010年9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为加快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2010-2012年间江苏共投入51.1亿元对省内高校122个优势学科进行立项建设。另从2013年起每年安排3.6亿元配套资金重点支持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高校特色办学。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每个计划均有专项资金支持,例如2013年度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计划给予每人100万元或50万元的创新创业资金资助。在协同创新方面,从2012年开始培育建设50个左右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每个协同创新中心每年安排500万元至1000万元经费支持。

三、江苏省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启示

一流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波士顿银行的一项报告发现:如果由麻省理工的毕业生和教师创办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其创造的收入将使该国成为全世界第24大经济体。这四千个与麻省理工有关的公司雇佣了110万人,每年全球的销售额达到2320亿美元……这大致等于116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略小于南非而大于泰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科尔,2014)。江苏一流大学建设对我国省域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启示包括: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是确保一流大学建设方向、资金和力度的基础,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看,主要领导越重视一流大学建设,其成效越明显。在省域层面建议由省级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一流大学建设的宏观决策,由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和教育厅负责具体落实。同时将一流大学建设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重要支撑,纳入到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规划中,并出台系列配套政策统筹推进。

(二)推动院校分类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分类建设是推动区域一流大学的关键,也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分类建设必须以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要依据,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新型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推动整个经济发展(范先佐,1999)。高等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科技成果产出的关键场所,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起着全局性和战略性作用。高等学校分类建设,有助于推动专业设置的精细化和人才培养的专门化,提高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可靠支撑。根据产业层次和领域不同,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高等院校进行划分,从纵向可以将各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从横向上可以分为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农业类院校、医药类院校、师范类院校、语言类院校、财经类院校、政法类院校、体育类院校和艺术类院校等。通过分类建设,在不同层次和类型上建设若干所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一流大学。

(三)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大学所面临的更直接地服务于公众利益的需要和压力将会继续加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同样确定的是,如果高等教育想维持公众对他的信任与支持,它就必须证明自己永远比过去对社会更加有用和有意义(Lundvall,1992)。学科是大学组织的基本组织单元,表现大学本质现象、实现大学传播、应用、融合和创造高深学问的功能只能由学科来承担并实现。要构建各类学科发展的长效机制,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本地区学科专业结构进行总体规划,在解决好国家需求和地区需求、当前需求与未来需求、市场需求与科学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战略部署,确定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紧缺学科,并针对每类学科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支持政策,以一流学科建设推动一流大学发展。

(四)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马克思,1979)。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关键靠人才。省级政府需要制定相关计划,依托重点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平台等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破除影响人才引进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合理收入增长机制。改革人才使用制度,激发高层次人才活力,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是不多的。如果我们过多地占用他们从事科研的时间,要他们去做行政事务工作,那么我们所浪费的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一种无法靠雇佣更多的研究人员就能取代的宝贵财富——即使大学有财力这么做(博克,2001)。

(五)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一是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并设置和完善相关机构;二是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经济联系,加强合作办学,尤其是引进港澳台一流大学境内办学;三是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通过各种途径推动优秀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同时广泛宣传,吸收境外优秀生源来大陆学习;四是制定高校教师海外学习交流计划,快速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五是组织国内外专家共同编制和开发课程,推动课程国际化。值得一提的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结合国际和区域发展实际,建立在本土化的基础上。

(六)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在市场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以雄厚的资金实力为基础,例如哈佛大学仅校友捐赠一项总额达364亿美元以上(中国新闻网,2015)。因此,省级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一流大学建设,重点培育一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一流大学。设立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引进专项经费,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在地方政府方面,积极发挥其办学积极性,采取政策支持、合作共建等形式,支持经济发达地市加大财政投入,建设若干所具有特色的地方应用型一流大学。同时制定配套措施,提高高校融资创收能力,盘活各类资源为一流大学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四、结语

省域一流大学建设是国家和区域政治、经济、科技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此,上世纪末以来中国部分省份在政策层面提出了建设国内乃至国际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在实践操作层面,主要通过重点支持(例如“985工程”、“211工程”、省部共建等重点高校建设)、新建(例如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引进(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等)和合并(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等)等方式,试图建设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流大学,以加快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并推动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高等教育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省域一流大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借鉴江苏省经验,省域一流大学在建设进程中,必须结合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顶层设计和组织建设为前提,以院校分类为基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引领,以加快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提高财政投入为保障,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才能保证省域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科学、有效、有力地推进。

参考文献:

[美]德里克·博克.2001.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 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范先佐. 1999.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加]简·奈特. 2011.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 刘东风,陈巧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 2015-06-03.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EB/OL]. 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 2014-11-06. 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N].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科技司. 2013.2013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卡尔·马克思. 19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美]乔纳森·科尔. 2014大学之道[M].冯国平,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沈红. 1999.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夏鲁惠. 2006.学科、专业的发展是大学发展的基础[J].中国高教研究(9):35-36.

[美]约翰·奥伯利·道格拉斯.2008.加利福尼亚思想与美国高等教育[M].周作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网.2015-06-03.哈佛大学获史上最大单笔捐赠4亿美元[OL].http:∥www.chinanews.com/m/gj/2015/06-03/7320631.shtml.

LUNDVALL. 1992.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Inna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M]. London: Pinter Publisher.

[责任编辑:萧怡钦]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Experience and Its Enlightenment from Jiangsu Province

WANG Zhiqiang

(EducationResearchInstituteof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035,China)

Abstract:By adopting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his paper found that Jiangsu province got marked succes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through overall planning, promoting the institutions classification development, accelerat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highlighting qualified personnel,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trong 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mongst other measures. The enlightenments that can be drawn include: by taking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ality into account, it is advisable to take comprehensive reform as the guide and driving forc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as the core, and to carry out reform in terms of top-level design, train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eacher team-build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pening-door policies and financial investment, etc.

Key words:Jiangsu Provinc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s

收稿日期:2015-09-22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粤财教 [2014]564号)。

作者简介:王志强(1984-),男,河北邯郸人,硕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6)01-0139-06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科建设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论学术界的全球公民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国高铁“走出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思考
河南省本科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
高职机械类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